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魏野仙蹤

《》第一卷 青門引 第七十五章 ?天湛湛處有雷聲 一... 文 / 盜泉子

    洛陽的清晨是這樣的,天未亮時,各坊的更夫就打鍾報曉,步廣裡等勳貴士大夫雲集的大坊更是早早響動起來。

    馬伕要備馬備鞍,使女要預備熱水和含藥,預備家主起身淨面清口,入禁中朝參。灶下的伙夫與燒火丫頭也要準備粥餅齏菜一類食物,免得家主在殿上失儀。

    官人們固然要在雞鳴入殿前打理好一切,在宮門前待朝。洛陽幾處城門前,也差不多擠滿了人。

    廣陽門外是運糧米、薪柴及諸州郡行貨的大小車隊;開陽門外,是意欲入洛的官吏士人與清白家世的白身士子;小苑門向來是騾馬與牛羊這類肉用的牲口走的地方;也就小耗門特殊一點,只有糞車和豬狗這類貴人不肯吃的所謂「穢肉」,才打這裡通過。

    但是今天的城門口前,儼然有了些不大一樣的地方。

    拜這兩天的天降祥瑞大潮所賜,一**的謠言已經止不住地散播開來。不管是賣菜的老翁,還是送炭的車伕,見著熟人都免不得一臉八卦地湊上來。話題麼,自然是這兩天已經傳揚的沸沸揚揚的異事。

    「我可是親眼見了,那日天濛濛亮,便有一個高冠古服的老先生,帶著幾個漂亮侍兒走入了洛陽署。將一枚玉璧種在了堂下,不久之後你們便知道了,天降祥瑞,洛陽署中生出一個大瓜來。乖乖可了不得,這是神人從海外取來了老仙家安期生的仙瓜,天子吃了它,延年三百秋,奸臣吃了它,穿腸又爛肚!」

    「宮裡有一個名字帶著弓長張的老公公,覺得自己是天家近人,老存了一份體面,也涎著臉討了一塊瓜來吃。這一吃下去,你們猜怎麼著?拉稀吐血還跑肚,已經抬回府裡,說不得,只剩下幾天好活啦!」

    「你問我是如何知道的,可知小可家姨丈的三小子的岳家,是在馬市坐堂的醫家,他上張府問診,這事還能有假?」

    「你那姨丈三小子的岳家明明就是在馬市給牛馬看病的牛醫生,張府自有御醫伺候,要你家老牛醫生去看些什麼!」

    「瞧瞧,不是久居都門的人就是不懂行不是?張府也是養著幾匹西域貢來的汗血寶馬,沒有我姨丈家三小子的岳丈這樣馬師皇在世的牛馬醫生,哪個來料理他府上的寶馬?」

    「馬師皇?你姨丈家三小子的岳丈也不敢自稱是牛馬醫生的祖師爺在世吧?」

    ……鄰近馬市的小苑門是這般熱鬧,廣陽門那裡也不遑多讓。這般年月裡,不論是走商幫的建制派,還是走游商的游擊派,都是膽子大而眼光遠的角色,裡面那些混得風生水起的人物裡,身後也未嘗沒有站著南陽那些世勳大族的影子。

    雖然自秦用商鞅之策,而列商賈為素封之民,不得為官封爵。但是東漢以來,南陽大賈輸財力相助劉秀興復漢室,商賈的地位也因之有所提升。這個時代,讀書不成的寒士、家業承襲無望的庶子,大多從事商賈之事。

    這些多少也通些文儒之事的商人,看待這番洛陽城中的祥瑞大潮,便較那些都下的平頭百姓,眼光更深了一層。

    「京都太平道的道壇之上生出靈芝,這事你們不知道吧?據說祥瑞天降那日,除了嘉禾、嘉瓜,還有好幾株西域白茉莉天生成文的瑞應……」

    「瑞應?孝宣皇帝即位前,上林苑有蟲食葉成文,為公孫病已立五字讖言。結果上書談讖語的那位不還是以妖言惑眾的罪名被斬首了……」

    「那純是那上書的議郎學問不精,公孫者,劉公之孫耳,卻說什麼公孫氏當為帝,不是呆子是什麼?」

    「你卻道是學問不精?議郎眭弘那是議立孝宣皇帝,犯了大將軍霍光的忌諱。」

    「你們幾個也真大膽,不怕議論起來也犯了什麼大人物的忌諱?」

    商賈富而無實在名位,謹慎二字那是切切掛在心上的。然而開陽門外就讀太學的那些世家子弟,卻又是一番別樣風貌。

    較諸後世國子監諸生,因為科舉制度的銓選規則已定,並不甚為人所重,乃至漸漸淪為雜流官的培養基地。而在漢時,太學便是為國儲材、匯聚天下英才之選的清要之地,隱隱的都有些明清年間小翰林、小科道的意味。

    除了少許大族的嫡長子弟能靠著家世與清議品鑒,直接走了察舉征辟的路子,大半大家子弟想要出頭,太學就讀這一關便少不得要走一遭。畢竟太學生不論是入郡國為官,還是入大將軍、三公等高官府下為幕僚掾屬,都比常人容易許多。

    因此上,考察漢時士風,也就是這些官僚預備役的太學生在歷次政治活動中最為顯眼——上書、叩闕,什麼容易博眼球就搞什麼。某種意義上,太學生這個團體,就是黨人一派聯通朝堂、士林與民間的最大喉舌。

    今日還是趙氏老店,還是那麼一群太學生,氣氛比起往日,卻多了三分的凝重。不為別的,只為今日太學中授課,不講別的,卻是講起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雖然後世從宋儒起,揭批董仲舒的呼聲就一直不斷,加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黑賬,最後直接把這位喜好設壇招龍求雨、說是儒家宗師卻更像是道門領袖的漢儒領軍人物踩得不能翻身。然而董仲舒的「天人交感」理論,卻反而被儒家出身的文官集團們繼承沿襲了數千年而不肯放鬆那麼一絲半點。

    遠的不消說了,如今築三峽大壩,也有一班通身滿清殭屍氣味的名人,大喊災異示警,就足見得這套理論的深入人心和強悍生命力了。

    文官士人對董仲舒這套理論青眼,也不是真的對鬼神玄異之事有偏好,只因為在整個漫長的封建時代,帝王的權威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愈見完善,使得文官士人集團再沒有了春秋戰國時代的相對自由。於是,天人交感,帝王有道祥瑞現世,帝王無道災異頻發,這一理論,就成了文官士人集團僅有的制約皇權的武器。

    這也就是漢代大儒在治經之外,往往熱心於緯書圖讖創作的根本動機。原因無它,只在於文官集團要掌握住對於「天意」的解釋權耳。

    然而一套理論想要切實變成制約皇權的套索,靠這理論的偽信徒可遠遠不成。走江湖的騙子騙人,還講究一個先騙住了自己,再去騙別人。漢儒大講讖緯災異,騙住了幾個昏君誠然有的,漢武帝、漢光武帝這樣的英主,對這玩意也不免有一點半信半疑,然而縱觀有漢一朝,對這套讖緯神學最為熱衷的,卻是儒生們自己。

    翻開厚厚一部兩漢史,農民起義之外,還有一個甚為奇葩且層出不窮的分支,名為儒生造反。原因無它,很多鑽研讖緯一輩子的老儒生,偶然獲得一部偏門緯書,得了上面某些「何人當王」的預言,就立刻當成是天降神諭,欣欣然地公開自立為帝。當然,這樣的糊塗皇帝就像後世二三片警就剿滅的那些個鄉村王國一般,基本上都被當地的亭長鄉老就近鎮壓了。

    雖是如此,卻也足見漢儒好談讖緯災異的風習是如何的深入了骨子裡。

    這可不是後世小年輕玩的星座、命宮之類流行花俏的占卜遊戲。倘若後世的星座週刊、高人卜算節目裡說什麼火星犯白羊宮,大不吉利,那位合肥出身的宰相合該下台滾蛋。且不說這節目要立刻被拿下,連觀眾也深覺遇上了邪教的神棍,非要唾一口唾沫去去穢氣。

    然而在此刻的大漢,要有了客星犯太微、城門湧赤泉這樣的億兆,惹動民間驚恐、士林清議,不要說丞相滾蛋下台,就是大漢天子,也要避朝以示虔心的。

    就在這樣的一種風氣裡,詭異的祥瑞潮一波一波地出現,對於識字無多的尋常都門民戶,祥瑞降世,不過是多了三分驚異,三分詫異,餘下的也就是談資而已。祥瑞這東西,皇帝天家看重,對尋常民戶,卻未必有什麼積極意義。

    可是對朝堂上的入臣,士林中的儒士,這憑空而來的祥瑞大批發,帶來的便是猜疑,便是憂懼了。

    今日在太學講《天人三策》的乃是經學名門汝南袁家的門人,姓張名津,也掛著太常寺五經博士的官銜。

    像張津這樣的五經博士,大半都是極講究禮法尊卑的,孔老夫子云「割不正,不食」,又道是「食不言,寢不語」,酒肆這種地方,實在與五經博士這樣的正統士大夫大不合宜。

    不要說此時,就是後世北宋汴梁,有身份地位的正途士大夫從酒肆沽酒買菜待客,仍然是一樁不體面事。

    不過如今士風經過兩度黨錮獄摧折,已然大壞,五經博士入酒肆飲酒取樂,倒也不算罕見。

    論年紀,張津不算大,三十許人,風儀也不壞,面上總保持著三分笑意,叫人一望而覺可親。他就這麼在酒肆正中主位坐了,環顧了一圈四周,洒然朗笑道:「李生、樊生,今天你們做東,我便向你們討一杯酒喝。」

    帶個美女闖深圳雪途絕世老師大宋王朝之乾坤逆轉天闕亂,鳳舞九天紅妝亂天下身陷愚媒江山風雨情之雍正與年妃不死戰神警路官途都市邪王殺神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