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網游動漫 > 鋤禾日當午

《》第一卷 第17章 暮色阡陌 文 / 遙聞

    田小午還是不放心那地翻耕的情況,雖人古代就已是講究精耕細作,但田小午總覺的眼見為實,這田地的事情萬萬馬虎不得,便硬是要鋤頭用獨輪車推著她去田地裡看了一回才放心。

    艷陽高照,鋤頭推著田小午一路走來,綠柳依依,遠山隱隱,阡陌縱橫,村郭掩映,芳草萋萋,山花遍野。

    鋤頭家在村邊邊,除了北面不遠之處是張大嬸家以外,東南西三面皆無人家,西邊是山,東邊是旺子村的田地,南面則是通往城鎮的大路,路邊是一大片的荷花塘。

    如今荷花還未盛開,不過已是蓮葉田田的時節,菱花處處,碧波萬頃,在那荷塘裡戲水的光溜溜的孩童隨處可見,河岸邊已有洗衣的婦人或是閨閣的女子,衣衫雖是陳舊,卻也鮮艷輕薄,三三兩兩,嬉笑打鬧,休閒自然,別有一番風流神韻。

    這是田小午第一次去到這農田,滿田的莊稼都已經是收了乾淨了,道路兩旁的田壟草坡上,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牛羊,悠然自得的吃著草,結伴成群的小牛倌或是小羊倌們,在樹下草地上或坐或躺,玩著石子,吹著樹葉,打鬧嬉戲著,童趣盎然,只有幾處可能是只種一季的春地,還種著些春棉花,長勢正好,綠油油的葉子很是喜人。

    路上不乏挑著擔子的農戶,田野裡到處是勞作的農家人,或是耕田,或是平整土地,做的很是用心,一派熱火朝天,趕牛的老漢放聲的吆喝著,揮著鋤頭的小伙子們幹的揮汗如雨,趕來送飯的姑娘小媳婦個個嬌笑滿面熟絡的打著招呼,田小午深深的吸了口氣,鼻腔裡滿溢著泥土的芬芳,田地悠悠,亙古洪荒,讓人的心在這自然的回歸中心曠神怡了起來。

    勞作的人們見到鋤頭推著田小午,本就對這個新來的女子分外的好奇,而今熟悉的鄉親個個都笑著停下手裡的活友善新奇的打量著田小午,田小午倒也不忸怩,雖不認得人,卻也微笑著一一點頭行禮,有些年輕面皮薄的青壯年的小伙子見了,倒是先羞赧了幾分。

    鋤頭家的兩畝薄田較遠,田小午一路受了無數的注目禮才算是走到,田小午略略的看了,確實比現代的一畝地面積要小一點,可也差不了太多,相較而言那麥子的產量無論如何都是太低了些。

    如今地已是被鋤頭深耕過兩道了,田小午一見這田地裡還有不少的麥茬跟大的土坷垃便要鋤頭在細細的耢一遍,並用耙好好的整平整些。

    「耕而不耢,不如做暴」,當年父親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田小午記得很是清楚。

    耙地倒是不難,鋤頭一人細細的作一上午即可完成,還是慢工出的細活,做出來絕對的漂亮憑證,可這犁地耢地是重活,做到耢平耢細,必須幾人合夥協作才能完成。這可不像現代的機械化耕作,一台拖拉機就可以輕鬆搞定。

    鋤頭見鄰家王大爺家的耢正閒置者,便跟他家借好了先用用,鋤頭力氣大一個人還勉強拖得動這木耢,可卻苦於沒人來扶,周圍的相鄰都在忙著平整自家的土地,一時間也騰不出手來,且這個時節,為了避開壞天氣,要搶收搶種,俗諺「龍王嘴裡搶莊稼」,農家人家家都忙得得晝夜不停,夜裡要喂牲口,白天要搶手搶種莊稼,鋤頭事先沒約人來幫忙,如今見家家都在自家的地裡干的汗流浹背的,自然也不好去打擾相求。

    田小午的腿腳又不便,只能坐在田埂上動動嘴,這耢地倒是成了一大難題。

    正在發愁的時候,一個路過的漢子見鋤頭跟田小午犯難,便主動來幫忙,鋤頭叫這人趙哥,這趙哥很是熱情,說是自己的地已是打整好了,如今到不用趕著忙活,便主動幫著鋤頭套上耢,幫他在後面扶著,耢起地來。

    田小午在地邊看著,覺得這地耢的總還是不盡如人意,隱約覺得自己仿若忽略了什麼,卻總也想不起來,待見到路旁的枯草樹枝才突然間醍醐灌頂般恍然大悟了,她在路邊折了許多的雜樹的樹枝,讓鋤頭捆到耢條上,這樣在拉著耢用來拖平地面,後面的樹枝就起到了極好的平整土地的作用,耢出來的地要平整的多,以前在家她見父親經常這般耢地,如今用在這裡,效果果然不錯,連那姓趙的大哥都嘖嘖稱讚這法子甚是巧妙。

    兩個都是壯年勞力,耢這兩畝地自然是不費吹灰之力的,等這地耢完了,才不過是黃昏時分。

    謝過了趙家大哥,鋤頭便推著田小午一路的往回走。

    薄暮冥冥,漫天的晚霞斜斜的鋪滿了半個天空,染紅了西邊的天幕,灰色的天空襯著火紅的雲霞,仿若是幻境一般的沒得讓人沉醉。

    晚風徐徐天地悠悠,寒鴉倦鳥,夏夜蟲鳴,炊煙裊裊,燈火零星,田小午坐在獨輪車上,跟鋤頭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閒話,討論著地裡的收成及來年的耕種的許多問題。

    身側歸家的農人們陸陸續續的趕著牛車扛著鋤頭家什從二人身邊經過,都是相熟的鄉里人,偶爾跟鋤頭開幾個無傷大雅的玩笑,有些年老的長輩還會親暱的問問田小午腿傷的情況,間或的給予幾句軟聲細語的安慰,田小午微笑著一一應答,面對這些素不相識的鄉民,卻仿若回到了自己家鄉那個小鄉村,一樣的真誠問候,一樣的淳樸情感,讓田小午浮萍般漂泊的心溫暖了許多。

    歸家的路彷彿很長,鋤頭走的很慢,兩個人一問一答的,不緊不慢的走在曲折的鄉間羊腸小路上,任由著漸濃的夜色吞沒了兩人的身影,卻是分外的靜謐安心。

    地已是深耕平整完了,剩下的便是播種,肥地晚種,薄地早種,這是古訓,鋤頭家的地很是貧瘠,這要是種完了更是影響秋季的收成。

    田小午覺得等晚不若趕早,這兩日雖是艷陽高照,不似有雨的樣子,很多人家都在等著老天來幾絲春雨,才好下種,可田小午已是在家細細篩選著要種的玉米種子。

    這個時代沒有專門的賣種子的種子站,田小午在鋤頭去耕田的時候,將家裡新換來的玉米拿出來晾曬了一番,又隨意的抓了一小把,泡在了一個小碗裡,觀察了幾日確信會是發芽才徹底放心。

    不過田小午很清楚選育的樂成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作物的收成和質量,雖確定種子是可以用的,田小午還是認真的篩選了一番,將玉米種子倒進了水裡,漂著的種子便是那可能沒有胚芽的,田小午耐心的一一挑選了一道,將不能做種的玉米粒揀出來留著今後繼續磨成玉米面吃,剩下的種子田小午估摸著按照鋤頭往日種豆子一畝地一斗的份量留出了三斗玉米種。

    這幾日天氣越發的悶熱,一絲涼風都沒有,田小午卻知道春雨是悶來的,這悶熱的天氣或許不日之後便是一場及時的好雨。

    田小午將玉米種子在水裡泡了,微微晾乾了水分,便讓鋤頭去地裡播種。

    古代的農業都是靠天吃飯,一路的鄉民都很是詫異,如今連月不見雨水,地裡干的草都不長一絲,這大旱天的,種子種進去不曬爆了才怪,私下都認為鋤頭是瘋了。

    只有幾個有經驗的老農看著西邊的雲彩默默盤算著這雨水應是不遠了,可卻也不敢賭注般的去播種,只是暗暗的誇鋤頭膽大心細,那畢竟是糧食啊,幾斗的糧食可不是鬧著玩的。

    其實田小午不是賭,她只是知道這雖是連旱數日,螞蟻卻是成群結隊的搬家,燕子也是越飛越低,種種跡象無一不表明,這大雨將至。

    且她的玉米種子不像是這個時代耕種的干種子,全部是泡過的,已是吸足了水分,即使五六日不下雨也是撐得住的,即使當真天要亡這她,她也有別的辦法,村邊地頭不遠處旺子河的水還沒乾涸,哪怕是背著陶罐澆地她相信鋤頭也可以將這兩畝灶台大的地給澆完,因此,她一點都不急。

    在這個時代播種已是有了古老的播種用具——耬車,田小午細細的琢磨過鋤頭借來的耬車,這耬車由三隻耬腳組成,應該就是傳說中起源於漢代的三腳耬,當然,這個時空就不知是來源於何處了,下有三個開溝器,播種時,用一頭牛拉著耬車,耬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播種,同時進行覆蓋和鎮壓,一舉數得,省時省力,故其效率可以達到「日種一頃」。

    田小午雖對這種已是當下極為先進的播種工具歎為觀止,可還是深深的意識到這耬車不適合播種玉米,因是這三腳耬的三個開溝播種器的間距太近了,而玉米的行距跟間距都跟麥子和大豆不同,要求要間隔的遠一些,才方便日後的管理提高產量。

    所以,田小午略一思索,便用樹葉及廢棄的麻布將兩邊的兩個耬腳給堵了,僅於中間一個播種器,又尋思了一下,還是覺得這唯一的一個耬口仍舊是稍嫌大了些,這樣不但播種密集,不適合間隔寬的玉米這種作物的種植,且極為浪費玉米種子,便還是如法炮製,用樹枝塞了一下耬口,讓這耬口得縫隙小了許多。

    因是第一次改良這耬具,田小午很是底氣不足,她讓鋤頭在圍牆外的荒地上開肯了一小塊的菜地,用這她簡易改造了一下的耬在鋤頭開的這邊角地上好好的實驗了一番,有親自扒開土地看了看耕種的深淺跟種子的間距,試了幾次,等覺得完全合意了才算初步的宣告大功告成。

    作者有話要說:俺在堅持日更啊,日更,為了對得起大家的霸王跟留言啊!!!

    謝謝以下童鞋的慷慨霸王:

    kelly0981扔了一個地雷

    kelly0981扔了一個地雷

    死亡纏綿扔了一個地雷

    kelly0981扔了一個地雷

    kelly0981扔了一個地雷

    414665扔了一個地雷

    414665扔了一個地雷

    kelly0981扔了一個地雷

    kelly0981扔了一個地雷

    kelly0981扔了一個地雷

    kelly0981扔了一個地雷

    kelly0981扔了一個地雷

    kelly0981扔了一個地雷

    俺感動的熱淚盈眶,拿什麼感謝你們啊,尤其是俺滴秘密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