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十畝薄田闖天下

大道小說網 第十四章 農忙時節 文 / 柳暗話明

    時光逝若流水,二十多天匆匆而過。

    謝玉音與方翔經常通電話,只是她遠在中州市,與寧遠村距離遙遠,雖然自己有車,可一來一回極耗時間,畢竟她在私企工作,沒有太多的假期。這就只好通過郵寄的手段,隔三岔五的寄一些東西:給方翔的養殖技術手冊,給鈴鐺的衣服與乾果零食,還有最新的遊戲光盤…

    有這麼一個紅顏知己,方翔心頭實在是自豪的很,而多了這麼一個關心自己的大姐姐,鈴鐺更是樂壞了,每次郵局的人來寧遠村送包裹,喜滋滋的鈴鐺就像是一個快樂的小狗。

    原本因為不會說話,在山村小孩子中最不受歡迎的鈴鐺,此時儼然成了小朋友中的紅人--謝玉音寄來的那時尚而美麗的童裝,將漂亮的鈴鐺包裹成一個粉雕玉琢的小公主,那些色彩繽紛的前衛衣衫,讓小朋友們著實是眼饞的很;而鈴鐺手中的美味零食,即便是大人瞧見了,也有些垂涎欲滴,更遑論是饞嘴的小孩子了。

    莊稼地裡,有了太歲與瓶子草這對黃金組合對付害蟲,西蘭花長勢喜人,方翔瞧在眼中,喜在心頭。西蘭花處在花球成型期的當口,方翔栽種的三畝玉米先一步成熟。

    寧遠村屬於錦華鎮,鎮上有聯合收割機,只是寧遠村與錦華鎮之間有一百多里的山路,聯合收割機開不進來,所以寧遠村的莊稼全都採用人工收穫。

    十月份,村南頭吹來的暖風一天天的將滿地的玉米吹成金黃色,提醒著人們,到了收穫的季節了。

    十月份的田野,是金色的田野。

    莊稼地裡的玉米,一個個像是標兵般的茁壯挺立,只是早已褪去了綠裝,穿上了黃袍,胖胖的玉米棒子,讓人瞧了從心眼裡透著歡喜勁兒。

    晨曦時分,莊稼地裡到處是人頭攢動。

    家庭裡的夫妻分工合作,丈夫用『小腳』(一種簡易的單手鋤頭)來刨玉米,將玉米連根刨起;妻子緊隨身後,以一種極快的速度將玉米秸上的棒子掰下來擱在一側,順手還能將玉米秸稈根部的泥土抖落。

    男子悶頭前進,往往刨上一壟玉米不帶休息的,腰都不抬一下,像是最為勤懇的老黃牛;女子手腳麻利,尾隨在男子身後,就像是全天下最忠實的跟班。一刨一掰,簡單的分工就是一種最佳的統籌合作。

    等到一畝地刨完,男子捶著酸疼的腰部,與女子一起,開始將掰下的玉米棒裝到麻袋裡。依然是一種很完美的合作方式:一人撐著袋口,一人從地上撿起玉米棒,隨手扔入麻袋裡。裝玉米棒,這種配合講究的依然是默契:負責撿玉米棒的,往往頭不抬信手一放,就能將手中的玉米棒準確的放入口袋裡。

    眼瞅著一片片的莊稼倒下,農人們的臉上,也漸漸的露出了燦爛如秋的笑容。

    莊稼地裡也少不了孩子。

    農忙季節,大人們都忙著搶收,也就顧不上去管孩子。孩子們開始變得無拘無束,週六日放假的小學生領著尚未上學的孩童在地裡瘋玩,雖說吵吵鬧鬧有些嘈雜,可也給這個緊張的搶收季節,帶來了一抹喜人的童趣與放鬆。

    孩子們也不單純是玩,他們有時候會幫自家的大人裝玉米棒、捆玉米秸,當然了,更多的時候,是在玉米地裡尋找公玉米秸吃。

    寧遠村地遠人窮,孩子們很少能吃上甘蔗,甘甜如乳的公玉米秸就成了一種替代品,一種童年的甜美享受。

    公玉米秸長相精瘦,翠綠中帶著醒目的紅色,不結玉米棒,好似是把全身的精華都濃縮成了糖分,來餵養寧遠村孩子們的貧瘠童年。

    成群結隊的孩子們在莊稼地裡折騰著,到處尋找著公玉米秸。一瞅到扎眼的猩紅,立馬上前一步搶到手中,如甘蔗一樣放入嘴中咀嚼,乳汁般的甘美液體湧竄到口中流入腹內,是一種久違的幸福感。

    ……

    在寧遠村的莊稼地裡,勞作的農民都是中老年人,五十開外的比比皆是。這是因為寧遠村的青壯年勞力,基本全都在外面打工。

    「農忙時節要是趕回來啊,耽誤的工時、花的路費加在一塊啊,損失上千塊哪。照著往年的收成,一畝地最多產個1400斤玉米,一斤照著九毛錢算,毛收入才一千來塊。合計合計,不划算,所以小壯他們基本都不回來,我們累點沒什麼,不能耽誤孩子們打工賺錢。」

    劉大壯與幾個村民來幫方翔收割玉米,空裡在地頭上休息的時候,方翔好奇的問起為什麼村裡的青年在農忙時節都不回來幫忙,而劉大壯掰著手指頭給方翔算了這筆賬。

    方翔這才恍悟。只是年輕人都不回來,倒是苦了村裡的老人。寧遠村人均不足一畝地,平均到200多戶人家,每戶有三畝多地,農忙時節,這三畝多地的農活就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劉大壯這樣的家庭還行,劉大壯與妻子五十多歲,體格康健,幹起活來不輸小伙子,早早就把自家的玉米收好了;可是有些家庭就不成了,那些七十多歲的老爺子老太太,守著三畝地實在是撓頭的很,好在村民大多都是實誠人,樂於互幫互助,這才能勉強把這個難關度過去。

    劉大壯與幾個前來幫忙的村民有滋有味的抽著方翔從城裡帶來的紅塔山,方翔卻在暗自琢磨:『僅靠著村民互助,可不是長久之計。村裡的老齡化很嚴重,而且莊稼活催人老,最要命的是,現在村裡的精壯勞力大多都是劉大壯這樣的年紀,要是再過個三五年,怕是他們的體力也會大幅度下降,到時候自助都很困難,談何助人?那時候的農忙季節,還真是個問題。要是有一個小麥玉米兩用的聯合收割機,倒是能解決一些問題。』

    心有所想,方翔就隨口道出:「劉大叔,為什麼沒有聯合收割機開到咱們這裡?」

    「嘿,老侄子,咱們爺倆算是想到一起去了。」劉大壯樂得一拍大腿,繼而卻又愁眉苦臉的道:「我倒是聯繫過,可沒人來啊。」

    「為什麼?」方翔嘴上問著,心裡頭卻也大致有了答案。

    果然,劉大壯道:「還不都怪這條路?一百多里的山路,難走不說,開收割機都擔心萬一半路上拋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沒法修理耽誤賺錢。」

    「又是道路的問題。」方翔也隨著劉大壯苦笑,要想富先修路,這實在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地頭上聊了一會兒天,休息過來的村民們又開始到莊稼地裡忙碌。兩天時間,方翔栽種的三畝玉米被收割完畢。

    秸稈在祖屋門前堆積成垛,玉米棒開始剝去外皮,十幾二十個捆紮在一起,在陽光下曝曬。

    【農忙時節到了,西蘭花也快成熟了,大家的票票準備好了嗎?呵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