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明朝第一猛人

正文 第五十六章 二億畝糧田的紅線 文 / 梁方陽

    東林黨的霉今天顯然還沒倒完,因為天啟皇帝馬上談到糧田的事了。

    天啟皇帝直接點戶部尚書的名字,問道:「李尚書,你可知大明現在有多少人?」

    李汝華一愣,想不到皇上居然會問這個問題,不過好在他是個實幹派,記得這個數字,便答道:「在冊人口有5165,5459戶,不過民間隱戶甚多,我估計大明的人口約為2,0000,0000人。」

    東林黨被這個數字嚇了一跳,他們都知道大明的人口數量龐大,但沒料到竟然有這麼多。真想不到李汝華是個幹才,把這麼複雜的數字記得清清楚楚,但他們同時在心裡暗罵李汝華,回答問題就好好回答問題,問一答一就可以了,說什麼隱戶。萬一天啟皇帝發個神經,來個人口普查,不是讓自己這些江浙地主們又破費一筆嗎?

    天啟皇帝又問道:「李尚書,大明共有田地多少?」

    李汝華對答如流:「大明共有田地422,頃(數字來源於正德《大明會典》)。」

    天啟皇帝又問道:「江南有田地多少?」

    東林黨官員臉色一變,莫不是要對江南富戶下手了?江南富庶,雖然大部財富並不來源於土地,而是來源於工廠、作坊及海運走私,但根深蒂固的土地觀念讓江南富戶同時也成為江南的大地主,東林黨人士莫不如此。

    李汝華擦了一下汗,天啟皇帝的步步追問讓他有點緊張:「南直隸有田81,頃,浙江有田47,頃,江西有田40,頃,湖廣有田23,頃,福建有田13,頃。」

    「那麼江南的田有多少是種糧食的?」

    東林黨鬆了一口氣,原來不是要打擊江南的地主啊,嚇自己一跳。

    李汝華一愣,這個數字他還真不清楚,只好答道:「這個微臣真不知道。」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茂夫,你已經很了不起了,這麼瑣碎的數字都記得。」

    茂夫是李汝華的字,天啟皇帝稱李汝華的字表示對李汝華的尊敬。李汝華聽到天啟皇帝的讚賞,感動得熱淚盈眶,說不出話來,只能向皇帝拱拱手,表示感謝。

    天啟皇帝道:「江南是大明的糧倉,江南豐收則天下足。但我聽聞,自神宗顯皇帝開始江南的糧食大幅度減產,有些地方由產糧區變為歉糧區,這是何故,愛卿可知道原因?」

    李汝華擦了一把感動的眼淚,道:「這是因為江南有些稻田改為桑林,或著種棉花、甘蔗等作物,因為種植這些作物,可得種糧十倍以上利潤。」

    「危險哪,這樣下去,大明危矣。陝西今年大旱,明年必有蝗災,而西北、西南、華北、東北最近幾年年成都不好,也就是說江南的糧食不僅要養活江南的百姓,更要養活西北、西南、華北、東北等整個大明的人口。」

    東林黨人聽了天啟皇帝的話,都是大吃一驚,這還是那個白白胖胖看起來傻乎乎朱家皇帝嗎?他們哪裡知道,這些話都是朱誠、魏忠賢和天啟皇帝商量了半天的結果,融入了後世總結明朝滅亡的原因的種種推論,有著領先300多年的智慧呢。

    天啟皇帝繼續說道:「大明有2億人,每人每月耗糧30斤,一年下來,大明共需要糧食720億斤糧食,也就是說大約要2億畝糧食種的量才能保證大明人人能吃飽飯。」

    戶部右侍郎陳所學數學不錯,他在天啟皇帝的話中聞到了非常危險的信號,說道:「皇上,江南稻田為雙季稻,每年產量約為800斤,所以無須2億畝,只需9千萬畝稻田即可養活整個大明。」

    天啟皇上一愣,看了一眼朱誠。

    朱誠出班道:「陳侍郎數學不錯啊。」

    陳所學被朱誠刀子般的眼神逼退一步,心道,我沒說錯吧,720億除以800,確實等於9千萬哪。他又仔細推敲了一遍自己的發言,確實沒有錯啊。

    朱誠道:「雙季稻拔地力甚多,需要輪種這個道理,難道你不懂嗎?」

    雙季稻的產量雖高,但太消耗土地的肥力,所以有的時候要休耕。陳所學不由大吃一驚,這朱誠簡直是妖孽,從來沒有去過江南,居然知道稻田需要輪種的道理。

    天啟皇帝聽了朱誠的話,忙說道:「2億畝糧田是紅線,大明糧食安全的紅線,李尚書,這個任務就交給你了,務必保證江南有2億畝糧田。」

    李汝華一臉為難,啟奏道:「農民自種自收,只要交足賦稅,按理說種什麼,官府是沒法干涉的。這個保證2億畝的糧田,臣實在無法完成任務。」

    朱誠笑道:「這有何難,既然官府能管賦稅,那麼就從稅上作文章。給每個省、每個府設定一個糧田標準,如果未到標準,所有的經濟作物田地收取九成的稅,我看還有哪個縣的農民敢置若罔聞。」

    顧大章大吼一聲:「你這個佞臣,太祖高皇帝曾親口說過,永不加賦。你竟然煽動皇上加賦,這是公然違抗太祖遺詔。皇上,請速速捉拿朱誠,將他打入天牢,從重處罰。」

    朱誠瞪了顧大章一眼,指著他的鼻子怒斥道:「太祖高皇帝什麼時候,什麼地點說過永不加賦的話?你編造太祖高皇帝的話,是何居心?神宗顯皇帝、光宗貞皇帝還有當今聖上,為了打敗建奴,除賦稅之外,加征遼餉,你說這話,連罵三個皇帝,你又是何居心?」

    朝廷諸誠一聽,想起朱元璋雖然有永不加賦的意思,但確實沒有留下永不加賦的文字記錄。朱誠這句話太狠了,把顧大章罵他的話轉嫁到三個皇帝的身上,這下顧大章算是倒大霉了。

    顧大章正抓耳撓腮,尋找辯解之詞的時候,天啟皇帝一拍龍椅扶手,道:「顧大章,如果你是罵了我,請你致仕也就罷了。可是,現在你罵了神宗、罵了光宗,簡直是喪心病狂,錦衣衛,把顧大章拿下。」

    在太和殿值勤的錦衣衛一擁而上,將顧大章雙手倒剪在背後,就要推出大殿。

    顧大章是東林黨的元老之一,東林黨已經失去了一個精神領袖高攀龍,再也不能禁受太大的打擊了,所有的東林黨大臣都跪下乞求道:「請皇上開恩,原諒顧大人的失言之罪。」

    朱誠閒閒地說道:「所謂言行一致,如果行動和語言不一樣,還可以稱為口誤,否則就是成心了。」

    葉向高心中氣急,正想指責他落井下石,左光斗扯了一下他的衣服,悄聲道:「朱誠這小子把行動放在前面,分明是要我們配合皇上的2億畝糧田計劃。看來,要救顧大人,就得按他說的去做。」

    葉向高急忙啟奏道:「萬歲,糧乃國之本,我們大家都支持皇上提出的2億畝糧田保證計劃,不僅身體力行,而且會聯繫家中士紳,保質保量地推行這個計劃。」

    天啟皇帝看看朱誠,見他眼光有暫且放顧大章一馬的意思,便就坡下驢:「顧大章,念你乃三朝老臣,這次就暫且不追究你詆毀先皇的罪過了。在春秋戰國時期,齊楚爭霸,齊國向楚國大量傾銷糧食,購買綢緞。楚國不知是計,結果毀田種桑,不久天下大旱,齊國不再外銷糧食,楚國除了不能吃的綢緞,什麼也沒有,結果國內大亂,齊國不費吹灰之力就打敗了楚國。所以說,糧食安全是大明的重中之重,大明2億人,有哪個國家可以供養得起,我們自己不生產糧食,誰來給大明生產糧食?」

    東林黨個個聳然變色,原來以為天啟皇帝是閒極無聊,找江南大臣的麻煩,原來糧食真的是國家安定的基礎。東林黨人雖然執政能力不行,但現在畢竟還有一點愛國之心,當下決定不在此事上給朝廷找麻煩了。

    天啟皇帝見東林黨諸臣口服心服,對李汝華說道:「茂夫,你是戶部尚書,這件事最後還要著落在你身上。就按朱誠說的去辦,未達目標的府縣,所有的經濟作物統統收九成的稅,讓他們沒有利潤,看誰還敢頂風作案。不過,這2億畝糧田得細分一下,最好能具體到縣鄉,在糧田上立下界碑、圍欄。完成較好的縣鄉,在外察時,給予優秀的評價。」

    外察也叫朝覲考察,是明代對地方官進行考察的制度,每三年一次。天啟皇帝把它和推行糧田保障計劃聯繫在一起,可見皇上對於這件事的重視。

    散朝後,魏忠賢悄聲問朱誠:「為什麼不趁機把顧大章拿下,浪費了今天這麼好的一個機會?」

    朱誠道:「因言獲罪,有損當聖上的名譽,而且東林黨勢力在江南盤根錯節,如果有心抵制的話,對皇上的計劃影響甚大,不如放他們一馬,先保證大明的糧食安全。東林黨不過是跳樑小丑而已,以後有的是機會收拾他們。」

    (這一章數字太多,查了很多資料,寫得很累。讀友們請給點收藏、給點推薦,安慰一下方陽同學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