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大道小說網 楚國與楚姓 文 / 老酒裡的熊

    楚國

    先秦羋姓(羋本作?)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據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為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從此立為國家。

    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區和江漢平原一帶,後逐漸向西溯江而上擴展到今四川東端,向北溯漢水而上擴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陽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擴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東沿淮水和江水擴展到今河南東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東南部、江蘇、浙江一帶。

    西周時期,楚對西周保持相對獨立,往往叛服無定。周昭王曾兩次率師伐楚。一次在昭王十六年,周師有較多俘獲;一次在十九年,周師還濟漢水,全軍覆沒,昭王本人也死在漢水中。這是西周歷史上的著名事件。夷王時,王室衰微,熊繹的後代熊渠乘機出兵攻打庸和揚粵(即揚越),至於鄂,分其土,封長子毋康為句?王,中子摯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厲王時,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號。周宣王時,楚一度內亂。熊嚴有子四人,長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熊徇之孫熊儀為若敖(楚君無謚稱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稱為若敖氏,是後來楚國的顯族。若敖二十年(前771),西周結束。

    春秋早期,若敖之孫熊?(?冒)開啟濮地。熊?卒,其弟熊通殺其子代立,遷都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公元前704年,熊通自立為王,是為楚武王。武王多次進攻漢以東的強國隨(在今湖北隨州)。文王時,楚更為強大,凌江漢間小國,並北上伐滅申(在今河南南陽)、息(在今河南息縣)、鄧(在今湖北襄樊)等國。

    春秋中期,楚成王屢次北上伐鄭,引起北方各國的聯合干預。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合諸侯之師伐楚,與楚盟於召陵(今河南郾城東)。齊桓公卒,宋襄公乘機圖霸。公元前638年,楚敗宋於泓(今河南柘城一帶)。宋襄公傷股,病創而死,楚勢益張。公元前632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楚北上之勢暫時受挫。楚並先後滅亡弦(在今河南息縣)、黃(在今河南潢川)等小國以及楚的同姓國夔(在今湖北秭歸)。穆王時,楚又先後滅亡江(在今河南息縣)、六(在今安徽六安)兩國。莊王時,楚的勢力達到頂峰。公元前606年,楚伐陸渾戎,觀兵周郊,問鼎大小。公元前597年,楚大敗晉師於?(今河南鄭州西北,見?之戰)。公元前594年,楚圍宋五月。楚並先後滅亡庸(在今湖北竹山)、舒蓼(在今安徽舒城)、蕭(在今江蘇徐州)等小國,終於稱霸諸侯、共王時,楚的勢力有所衰落,公元前575年,晉敗楚於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見鄢陵之戰)。次年,楚滅舒庸(在今安徽舒城)。

    春秋晚期,楚長期內亂。共王有子五人,子康王先立。康王卒,子郟敖立。康王弟子圍、子比、子皙、棄疾爭位。子圍殺郟敖先立,是為靈王。靈王先後滅亡賴(在今湖北隨州東北)、陳、蔡。公元前529年,棄疾、子比、子皙乘靈王外出,攻入郢都,殺靈王太子祿,立子比為王,子皙為令尹,棄疾為司馬。靈王餓死申亥家。後棄疾又逼死子比、子皙而自立,為平王。平王暴虐,奪太子建之婦,殺伍奢及伍奢子伍尚。伍奢子伍子胥出奔吳。楚昭王時,伍子胥勸說吳王闔閭伐楚。

    公元前506年,吳敗楚於柏舉(今湖北麻城),五戰及鄂,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隨,使申包胥請救於秦。次年,秦、楚敗吳於稷(今河南桐柏),吳引兵去。昭王滅唐(在今湖北隨州),還歸郢,遷都?(今湖北宜城東南)。昭王復國後,又滅頓(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陽)等小國。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481年,平王太子建之子勝,為白公,襲殺令尹子西和司馬子期於朝,劫惠王。葉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亂,再度滅陳。

    戰國早期,楚惠王再度滅蔡,佔領淮水流域;公元前431年,簡王北上滅莒(在今山東莒縣)。簡王卒,聲王立,立僅六年,「盜」殺聲王。聲王子悼王晚年任用吳起變法,南收揚越,佔領洞庭、蒼梧,楚復強大。

    戰國中期,楚威王敗越,佔領吳故地,越從此破散。楚懷王時,楚與齊縱親。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等國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不勝而歸。秦使張儀入楚,離間齊、楚,許與商(今陝西商縣)、於(今河南西峽一帶)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約不與,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奏敗楚於丹陽(今河南西峽一帶),取楚漢中。楚反攻,秦又敗楚於藍田(今陝西藍田)。楚服秦,但仍與齊、韓合縱。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其後裔退居閩越),設郡江東。

    戰國晚期,楚背齊合秦。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楚軍於垂沙。次年,秦亦攻楚,取襄城。又次年,楚懷王入秦被執,後三年死於秦,楚從此一蹶不振。頃襄王時,秦繼續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頃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黃歇(封為春申君)為相。公元前257年,黃歇與魏信陵君救趙敗秦。次年,楚滅魯。公元前253年,楚遷都巨陽(今安徽太和東南)。公元前241年,楚遷都壽春(亦稱郢,今安徽壽縣西南)。考烈王卒,李園殺黃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為哀王。哀王立僅二月餘,為庶兄負芻之徒襲殺,負芻立為王。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破楚,虜王負芻,楚國滅亡。

    楚姓

    一、姓氏源流

    楚(chu)姓源出有五:

    1、出自羋姓,以國名為氏。據《姓苑》、《通志;氏族略》、《風俗通》所載,周成王封顓帝高陽氏之裔鬻熊之曾孫熊繹於丹陽,國號荊,後遷都於郢城(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北之舊郢城),始改國號楚,後世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楚姓。

    2、出自姬姓,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萬姓統譜》所載,周平王庶子林開之裔,魯大夫林楚之後,以祖名為氏,稱楚姓。

    3、出自上古賢者楚老,當為楚姓之始。

    4、出自春秋時楚隆之後。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出自春秋時趙孟(即趙襄子)之家臣楚隆之後。

    5、出自他族有此姓。僳僳族害饒時氏,漢姓為楚;今土家等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熊繹。西周楚國建立者,文王師鬻熊之曾孫,熊盈族之裔。周初,熊盈族助紂王子武庚叛周,失敗後被迫南下,辟荊山(今湖北南漳西)為根據地,另圖發展。至熊繹時,成王念及鬻熊之功,封其都於丹陽,國號荊,爵同子男。後其遷都於郢,始改國號楚。楚於東周時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曾一度十分強大。戰國後期楚滅於秦,其後世子孫為紀念故國,有以國為氏者,稱楚姓,並尊始建楚之熊繹為楚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春秋戰國時,楚國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特別是楚莊王時,國勢之強,天下莫敢與之爭鋒,大有問鼎中原之勢。但後來由於佞臣弄權,楚王昏庸,加之秦國變法後,崛起於西方,楚國逐漸衰微,公元前二二三年,楚終為秦所滅,楚姓之大宗正式產生。在熊繹之後的楚姓產生之前,其它源流的楚姓已分佈於魯(都今山東省曲阜)以及當今之山西、河南等地。歷漢魏而降,楚姓之大族繁衍於江陵縣與新平郡,江陵縣位於今湖北江陵一帶,毋庸置疑應是楚姓之祖居地之一,而新平郡位於今陝西彬縣,可見楚姓入陝西之早。南北朝至隋唐間,楚姓如同漢魏時期一樣表現得非常沉寂,令人難知其繁衍播遷的準確情況,但楚姓以上述郡望為中心,漸播遷於今湖南、四川、重慶、江西、安徽、河北等地。宋朝以後,楚姓見諸史冊者漸多起來。南宋至元,楚姓因戰亂之苦,漸有南遷於雲南、廣西、廣東者。元朝末年,朝政**,官場黑暗,戰亂頻繁,災疫連綿,始建明後,人口減員甚巨,為「緩解中原之急務」,明政府強制山西百姓移民,是故明初,山西楚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北京、天津等地。明中葉以後,在祖國西北之甘肅、寧夏等地,也有了楚姓人家,而在西南的楚姓則有南入越南、緬甸等其它東南亞國家的。此際也有沿海之楚姓飄洋過海,入台灣或國外者。明末張獻忠屠川後的湖廣填四川,則有兩湖之楚姓入居今四川、重慶之地。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山東、河北等地之楚姓有伴隨闖關東的風潮進入遼寧等地者。如今楚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南等省多此姓,其一省之楚姓約佔全國漢族楚姓人口的一半以上。楚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七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