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七十八章天孽自作 文 / 天空光明
這些天妲己他們都在思考著怎麼除掉姜皇后,最後還是費仲出了個主意,這還是他自家的。原來那費仲有一家將,名叫姜環,身長丈四,膀闊三停,十分勇猛。妲己便施法迷了姜環的神智,令他依計行事。這天,紂王在壽仙宮閒居無事,妲己主動請求紂王上朝。紂王大喜,只覺得妲己深明大義,自然想在百官面前誇耀一番。次日,紂王一早就往大殿行來,路過分宮樓時,旁邊跳出一人,身高丈四,頭帶扎巾,手執寶劍,行如虎狼,大喝一聲:「昏君無道,荒酒色,給我納命來。」紂王本來就是有名的武勇之人,身邊侍衛又多,有驚無險,將刺客拿下。紂王大怒,令費仲審問刺客,不用加刑,就招出了一切。費仲前來啟奏紂王,竟然說出一樁驚天的謀逆案來。費仲道:「剌客姓姜名環,乃東伯侯姜桓楚家將,奉中宮姜皇后懿旨,行剌陛下,意在侵奪天位,立太子殷郊為天子。幸宗社有靈,皇天后土庇佑,陛下洪福齊天,逆謀敗露,隨即就擒。」紂王聽了,竟然是妻子聯合,想要篡位,頓時心如死灰,便傳令西宮黃貴妃前去審問姜後。黃妃領了聖旨,只好前來審問姜後,姜皇后連連喊冤,「我姜氏乃姜桓楚之女,父鎮東魯,乃二百鎮諸侯之,官居極品,位壓三公,身為國戚,女為中宮,又在四大諸侯之上。況我生子殷郊,已正東宮,聖上萬歲後,我子承嗣大位,便是太后之尊。我雖系女流,未必癡愚至此。」紂王等黃妃覆命,聽了轉述姜後的話,也暗自尋思,其中是否有甚蹊蹺,妲己見紂王動搖,急忙上前,竭力勸說紂王動刑。紂王心智被迷,三言兩語下,便下了決心,命黃妃再去審問,如若不招,便要剜目。姜後凜然不屈,先被剜去一目,依然不願屈打成招,妲己又獻計,用銅斗一隻,內放炭火燒紅,如不肯招,砲烙姜後二手。姜後心如鐵石,意似堅鋼,豈肯認此誣陷屈情。姜後兩手被按在銅斗上,只烙的筋斷皮焦,骨枯煙臭。十指連心,昏死在地。
而她的雙子殷郊和殷洪聽聞母后的事情後,紛紛來到西宮,看見母親渾身血染,兩手枯焦,臭不可聞,近前抱著姜皇后大哭。而也是他們少不更事,年輕氣盛,殷郊拿起簾上所掛之劍就將那姜環一劍砍為兩段,血濺滿地,又要殺妲己以報母仇。黃妃急忙命人將他攔下,埋怨道:「你這孩子,姜環被殺,死無對證,你怎麼與你父親分說?如今我這裡也不安全,你去楊妃處暫時躲上幾天再說。」隨後便要他們先行離去,,不過這時的姜皇后因受盡酷刑,又只是養尊處優的女子,即使堅強不屈,但是身體確實不堪了,當黃妃再去看時已經奄奄一息了,最後也只能微不可查的聽到:「我冤枉,冤枉。」可見姜皇后的意志很是堅強,不過也只是片刻而已,或許上天也覺得對於殘忍,讓一個女子受盡這樣的苦難。姜皇后也終於嚥氣歸西了,而黃妃而為這隱隱心中,畢竟姜皇后還是一位德女,這麼死去可是可惜呀。隨後他帶著侍衛來到紂王面前道:「皇后終因受不住酷刑,已經死去了,臨死前還喊著『冤枉』,願大王明鑒。」這時紂王一聽先是一呆,但隨即就被妲己迷惑,隨便的擺擺手,而且這時又有侍衛聽說那二子已經逃出去了,便在妲己的唆使下,下達了絞殺兩子的法令。
宮中侍衛都出動尋找殷郊和殷洪,找了好幾個地方都沒有,更是被楊妃給罵了出去。殷郊,殷洪等侍衛們離開後,往外就走,兩班文武俱不曾散朝,聽了殿下之言,得知紂王殺妻斬子,無不悲憤,當時就有方相方弼二人分開眾人,背負兩位殿下,反出朝歌,逕出南門去了。在朝歌城中的陳榮看見了一切,妲己的這些行為自然是沒能逃過他的法眼。想想自己當初還曾勸過妲己不要如此陷害忠良,沒想到妲己還是走上了這條路。陳榮搖了搖頭歎道:「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四人出了朝歌,方氏兄弟將身上銀錢全部交給殷郊殷洪,便分頭而行,有方氏兄弟引開追兵視線,兩位殿下也安全了許多。殷郊與殷洪兩人分頭而行,一往東魯,一往南都。兩人心中氣悶,兩股怨氣沖天而起。雖然有方氏兄弟為二人引開了部分追兵,但是紂王也知道,一旦二人走脫,必然引來諸侯反商,所以派出了幾萬人馬,捉拿二人。兩位殿下從小錦衣玉食,哪裡受過這種苦,一天下來也走不了多遠,很快就被追兵趕上。那雷開,殷破敗分別抓住了殷郊、殷洪,返回朝歌。紂王得到消息,直接下令斬示眾,文武百官上前護住二人,無奈費仲得了紂王和妲己的旨意,命兵士將百官拉開,就要問斬。百官失聲痛苦,哀聲震天。
這時候太華山雲霄洞赤和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正好路過朝歌。兩位殿下頂上怨氣沖天。二人往下看時,見午門殺氣連綿,愁雲卷結。二人早知其意。赤便道:「道兄,成湯王氣將終,西岐聖主已出。你看那一簇眾生之內,綁縛二人,紅氣衝霄,命不該絕。何不救他一救。你帶他一個,我帶他一個回山,久後助申公豹成功,東進五關,也是一舉兩得。」太乙真人道:「此言有理,不可遲誤。」赤喚過黃巾力士,駕起神風,只見播土揚塵,飛沙走石,地暗天昏,一聲響喨,如崩開華岳,折倒泰山,嚇得圍宿三軍,執刀士卒,監斬殷破敗用衣掩面,抱頭鼠竄;及至風息無聲,二位殿下不知何往,蹤跡全無。嚇得殷破敗魂不附體,異事非常。百官喜不自勝,歎道:「天下亡銜冤之子,地不絕成湯之脈。」百官俱有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