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七十九章渭水河畔 文 / 天空光明
相商容為了勸諫紂王,不惜一死相勸,奈何紂王不聽,商容不忍眼見成湯江山就此斷送,只好頭裝大殿支柱而亡。紂王對商容的以死勸諫無動於衷,反而將商容的屍骨曝露荒郊,這讓群臣十分的心寒。第二日,早朝之時費仲又上奏紂王,將四鎮大諸侯誆進都城,斬草除根,讓那百鎮諸侯群龍無,自然不敢猖獗。紂王聞言大悅,暗詔旨四道,詔姜桓楚、鄂崇禹、姬昌、崇侯虎四人進朝歌。
單說姬昌曾習得後天卦,能卜算凶吉。接了聖旨之後,喚來長子伯邑考,告知自己有七年大難,分付他不可擅自更改國政,切不可差人迎接。西伯一路行來,夜住曉行,路過燕山,遇到大雨,眾人進入林中暫避。忽然一聲雷響,霹靂交加。須臾雲散雨收,日色當空。忽然聽得古墓旁邊,像一孩子哭泣聲響。眾人向前一看,果是個孩子。眾人將這孩子抱來,遞與姬昌。姬昌有二十四妃,九十九子,便將他收作義子,正成百子之兆。往前不久,遇見一道人,丰姿清秀,相貌稀奇,道家風味異常,寬袍大袖,那道人有飄然出世之表,正是終南山玉柱洞煉氣士雲中子。方才雨過雷鳴,乃是將星出現之兆。雲中子此來,正是為了尋訪將星。姬昌聽罷,命左右抱過此子付與道人。雲中子便要收小孩為徒,又怕日後不便相認,就將小孩取名雷震子。別了雲中子,姬昌一路進五關,過澠池縣,渡黃河,過孟津,來到朝歌。次日上朝,紂王便下令斬殺四鎮諸侯,崇侯虎有費仲等人說情,姬昌有黃飛虎並微子、箕子、微子啟、微子衍、伯夷、叔齊等人求情,被紂王放過,可憐那鄂崇禹被梟,姜桓楚被巨釘釘其手足,亂刀碎剁,名曰醢屍這時有大臣上奏,收二臣之屍,並放姬昌歸國。費仲與姬昌有仇,一心要置姬昌與死地,現在既然不能殺了他,也不能讓他好過,便奏道:「姬昌外若忠誠,內懷奸詐,以利口而惑眾臣。面是心非,終非良善。恐放姬昌歸國,反構東魯姜文煥、南都鄂順興兵擾敵天下,軍有持戈之苦,將有披甲之艱,百姓驚慌,都城擾攘,誠所謂縱龍入海,放虎歸山,必生後悔。」紂王准奏,令收姜、鄂屍安葬,將姬昌囚禁在羑里。那姜文煥與鄂順兩人,得知父親被紂王所殺,便繼承了伯侯之位。姜文煥領四十萬人馬,兵取遊魂關;南伯侯鄂順,領人馬二十萬取三山關;天下百鎮諸侯,反了一半。黃飛虎只好下令各地將士緊守關隘。
這時候的妲己也是權傾朝野,又想到當初姐妹琵琶精之事,雖說這姜子牙修為高深,但是在人間還是要依人間之事了結的,所以妲己通過對紂王的唆使說這姜子牙乃是妖精所變,當初只是靠著一隻小妖來謀取富貴,這些年更是吃人無數等等讒言,最後紂王下令要捉拿這妖精。可是剛下令朝中就有好友為姜子牙通風報信,姜子牙一陣思索後,就知道現在是西去西岐的時候了,不過還是往陳榮的算命館行去,算是別過了。當來到這館前時,陳榮就傳音道:「汝去,那裡封神就是你的機緣,望爾好之為之。」姜子牙作了拜禮後就施法回家了,將這告之了他老婆馬氏,而這馬氏卻不通情理,硬是不理會姜子牙更是要姜子牙留下休書,氣的姜子牙咬著牙寫下了休書,後頭也不回的走了。出了城外後,就施展法術往西岐而去了。
當姜子牙來到渭水河邊之時,突然看見一團黑氣在廝殺著河中的魚蝦蟹。而姜子牙不忍這一方生靈遭殃,便打算管上一管,不想那黑氣先向他襲來,姜子牙就拿出打神鞭向那團黑氣打去。這時那黑煙見得打神鞭,突然變做一個人形,道:「仙長救我!」姜子牙大為奇怪,那黑煙又道:「我乃昔日人皇軒轅黃帝帳下總兵柏鑒靈魂,隨人皇征戰九黎部落蚩尤時死於九九寂滅大陣,靈魂落於這渭水河裡。」頓了頓,又道:「我身遭慘死,千年來靈魂不得安息,故越來越是暴戾,我不欲傷人,只得殺死那河中魚蝦洩恨,今日卻是感覺到仙長身上有一重寶。能讓我靈魂清淨下來,是故推算出我之大機緣定在仙長之身!」姜子牙聽得嘖嘖稱奇,姜尚自然知道當年軒轅與蚩尤大戰之事。心下裡卻是相信了柏鑒所說。心道我此去封神,正好缺一督造封神台之人,再說封神台建好後,那些上榜靈魂也需有人牽引。
於是姜子牙便將此事與柏鑒說了,柏鑒大喜,如何不應?不過現在還不是時候,就先將著柏鑒收於打神鞭中,這也是柏鑒自己說的。姜子牙也是受柏鑒所感。於是便在渭水之濱隱居下來,自號飛熊道長,每日裡在渭水直鉤釣魚。只等賢王前來。那些渭水之濱地民眾見姜尚除去了禍害渭水的柏鑒。只道姜尚是神仙下凡。紛紛傳頌,如此一來。姜尚名聲也是越傳越廣。還要說當初的申公豹,在修為達到地仙初期時,而南極仙翁也不在教授更高的道法,而那姜子牙卻能在崑崙山上修習道法,還將自己以遊歷為名趕了出來,這著實讓申公豹惱怒非常,心裡更是憤憤不平,暗道原始天尊待自己太為刻薄。在知道這姜子牙得了打神鞭後,要主持封神之後,申公豹這口氣如何嚥得下來?心道你不仁,我不義,申公豹暗暗打定主意要壞了姜尚封神之事,不與原始好過!就暗中決定要破壞這封神之事。俗話說人多好辦事,當初遊歷洪荒時,交友甚多,如果能拉攏他們一起破壞的話就更容易了,想著想著就為自己的想法大為欣喜,可是申公豹不知而原始天尊就是要這申公豹找修士來,不然怎麼能夠上榜的人數呢,可真是可悲可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