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浴血大兵

《》第一卷 第四百二十九章 長城血戰(十) 文 / 秋一秋

    古北口長城位於密雲縣古北口鎮東南。*/*由臥虎山長城、蟠龍山長城、金山嶺長城和司馬台長城組成。北齊天保六年修築一道自西河起至山海關共1500餘千米古北口長城。其中,古北口是重點設防的關口。金、元兩代曾對此關口增建。明洪武十一年(1378)起加修關城、大小關口和烽火台等關塞設施,並增修門關2道,一門設於長城關口處,稱「鐵門關」,僅容一騎一車通過;一門設於潮河上,稱「水門關」。

    隆慶元年(1567)戚繼光、譚綸開始對自山海關到居庸關(見居庸關及雲台)的長城進行大規模改建,古北口長城得到修建。望京樓為該段長城的最高點,海拔986米。

    位於密雲縣東北部古北口鎮,距離北京約120千米,面積84.1平方公里。地處燕山山脈,蟠龍、臥虎兩山南面的淺山丘陵區。潮河從北部山谷峽口流入密雲水庫。古北口地勢險要,在山海關與居庸關中段,山陡路險,自古為京都鎖鑰重地。在京北燕山屏立、峰巒疊嶂中,潮河南來峽谷洞開,所以有平津東北門戶之稱。

    整個長城防線,古北口至關重要,若是北古口有失,華夏千年古都,將被日寇鐵蹄踐踏。

    現如今,關麟征負傷,將千斤重擔交給了杜聿明,杜聿明不敢怠慢。

    日軍主力第八師團全部及騎兵第三旅團氣勢洶洶地向北平東北大門古北口撲來。面對幾乎武裝到牙齒的日軍,駐守在古北口的東北軍六十七軍寡不敵眾,節節敗退,形勢萬分危急。

    杜聿明立即命令佩劍旅,接替東北軍陣地。

    擁有優勢兵力和武器裝備的日軍已兵臨古北口關下,正準備全力進攻,守衛古北口的東北軍已全部退人口內。在這種形勢下,佩劍旅不顧疲勞,立即佔領古北口南城東西兩側高地,修築工事,準備迎頭痛擊來犯之敵。

    佩劍旅趕到剛剛3個小時,日軍便對古北口發動了進攻。敵機成群結隊飛來,對我方陣地狂轟濫炸,成串的炮彈落向城頭、山溝,炸得城崩巖裂,樹斷石飛。華夏軍隊的陣地被吞噬在一片濃煙烈火之中,士兵傷亡極大。儘管如此,他們也沒有後撤一步,並且擊退了日軍步兵在炮火掩護下的試探性進攻。

    古北口左右兩翼陣地的攻防戰仍在激烈的進行。二十五師官兵在代師長杜聿明指揮下,以寡敵眾,浴血奮戰,頑強堅守著每一個陣地。

    他們又連續擊退了日軍3次大規模進攻。戰至中午,由於傷亡過大,古北口城又被日軍裝甲車突入,只得且戰且退,撤出古北口,南移至南天門陣地。

    當時,一四五團派出的一個軍士哨因沒接到撤退命令,7日軍前後傷亡100餘人,而7勇士巍然屹立,惱羞成怒的日軍,動用飛機、大炮反覆轟擊。小小的山頭幾乎被削平,陣地成為一片火海,硝煙嗆得他們喘不上氣,烈火燒著了他們的髮膚,但這7名壯士緊握機槍,沒有後退半步,直至全部犧牲。這種血戰到底的精神也使敵人不得不表示敬佩,最後將他們的屍骨合葬在一起,題為「支.那七勇士之墓」。

    日軍經過3日苦戰,雖然攻克了古北口,但為此付出了傷亡2000餘人的代價,日軍心有餘悸地稱之為「激戰中的激戰」。經此一戰,日軍傲氣大消,再不敢輕敵冒進,只得大量增加兵力,積蓄力量,準備進攻南天門。而我方二十五師也傷亡4000餘人。

    杜聿明對全師情況作了初步調查,現有的四個團經兩天戰鬥,損失過半,敵人的兵力還源源不斷地向古北口運來。為了更有效地打擊敵人,保存自己,他決定調整部署,把兵力集中到五個高地上,利用有利地形殺傷敵人。同時,他還決定留一個營作預備隊,在敵人兵力加大之際,由預備隊掩護部隊分批轉移。

    隨後兩天,日軍第八師團以飛機、大炮、坦克開路,以3000多步兵輪番進攻,杜聿明沉著指揮,官兵們視死如歸,毫不退縮,接連打退了敵人十幾次進攻。

    15日下午,守軍陣地遭到飛機轟炸,又遭到幾十發炮彈襲擊,官兵傷亡一大片。4時許,敵人佔領了幾個陣地,還將杜聿明及司令部包圍在關帝廟內。此時,通向各團的電話線被炸斷,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繫。而且,關帝廟的屋頂被飛機丟下的炸彈炸了一個大窟窿。

    杜聿明抬頭看看窟窿,對七十五旅旅長張耀明道:「我們被小鬼子包圍了,佩劍旅和25師,都是校長的嫡系部隊,不能被小鬼子全殲,我們要設法衝出去,多衝出一個,就多留下一顆抗日的種子。」

    「我贊同你的想法。」張耀明握著拳頭道:「部隊分成兩塊,你帶領佩劍旅先撤退,我們旅在後面掩護!」

    杜聿明考慮後道:「我感謝你的好意,此時,咱們整個25師都沒有多少兵力,分兩批走,猶如飛蛾撲火,還是一起突圍吧。」

    張耀明道:「李師長和佩劍旅,那是我們華夏的一面抗戰大旗,不能倒下,你率佩劍旅回娘家支援,如今部隊傷亡過半,我們25師已經對不起李師長了,咱娘家人不差事,還是你先走吧。」

    杜聿明拉著張耀明的手道:「走吧,只要李師長活著,佩劍旅永遠不會這時,從屋頂的大窟窿裡飛來一顆燃燒彈,頓時屋內大火熊熊,煙霧瀰漫,什麼也看不清了,杜聿明吼叫道:「弟兄們,不怕死的跟我衝啊!」

    衛兵在前面開路,杜聿明和司令部的十幾個人衝出門外,邊走邊打,子彈在左右身後「啾啾」地直叫。

    他們跑到第七十五旅的陣地上,架起電話機,同各團聯絡,得知敵人攻勢很猛,官兵傷亡很大。杜聿明下令後撤到預備陣地。這時,天色很快暗了下來,杜聿明召開緊急會議,商量對策。研究結果,部隊傷亡再大,只要有一個人倖存,都要堅持戰鬥到底。

    根據變化了的情況,杜聿明調整了部署,師部設在南天門,各旅以南天門為中心進行守備。佩劍旅在南天門右翼防守,第七十五旅在南天門左翼防守。各部按指定區域調整以後,杜聿明覺得部隊已戰鬥三天,糧彈消耗很快,有的部隊已無米下鍋。於是,他給密雲的徐庭瑤軍長打電話,要求糧彈支援。

    徐庭瑤很快回答說:「我這個軍長現在成了你的後勤部長,你不說我也會派人送去的,黃昏時刻已派五輛卡車送糧食給你們了。」

    徐庭瑤放下電話,考慮到第二十五師已傷亡大半,不能再叫這支部隊繼續撐下去了,雖然杜聿明不叫苦,但作為軍長,自己也應為這支部隊的長遠發展著想。於是,他重新拿起電話,對杜聿明說:「你們師的戰鬥任務已經完成得很好,為了讓更多的部隊參加作戰,摸摸鬼子的作戰特點和規律,我馬上要第二師去接替你們師的防務。」

    師長黃傑帶著第二師連夜趕到了古北口,接替了第二十五師的防務。第二十五師開始來古北口時,有兩萬餘人,現在只存3000餘人了。官兵們的軍裝已經被撕破,半是灰土,半是血污的棉花,在冷風吹拂中抖動著。有的士兵跑到杜聿明面前,要求留下來再戰,他們堅持說:「我們來古北口之前,就做好了死的準備,現在鬼子還沒消滅光,我們請求留在這裡再打幾仗!」

    杜聿明十分感動,他勸大家說:「弟兄們,仗有你們打的,你們還愁打不到鬼子嗎?也許兩三年都打不完的。我們回去後,休息好了,吃飽了,喝足了,養好了精神再打不行嗎?」

    這樣,在杜聿明的勸說下,官兵們掩埋好同伴的屍體,一步一回頭地離開了陣地。

    奇怪的是,當杜聿明的第二十五師撤走後,日軍就再也沒有向古北口發動新的進攻,黃傑第二師就在南天門與古北口之敵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其實,這時日軍也感到傷亡太大,部隊十分疲勞,繼續打下去很難獲勝,所以,決1933年,3月19日,遷安縣榛子鎮,王以哲第六十七軍軍部。

    王以哲率領手下眾將校,站在軍部門口,迎接李衛東的到來。

    不一會兒,遠處一匹戰馬奔來,王以哲強擠出笑臉,迎了上去。

    李衛東拉住韁繩,騎在馬上,用目光望著王以哲。

    王以哲抱拳笑道:「歡迎李將軍,李參謀長來我六十七軍指導。」

    李衛東用馬鞭指著王以哲道:「王將軍,可記得你是哪裡人嗎?」

    王以哲道:「怎能忘記,我是東北,哈爾濱,賓州廳人。」

    李衛東又道:「王將軍,可記得九一八否?」

    王以哲一聽,頓時臉騰的一下紅了起來。

    九·一八事變前,王以哲的第七旅官兵每天進行例行的工作,很少有其他事情可做,駐太平防,大有「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之勢;各級軍官講究吃喝穿用,擺闊氣,毫無警惕性可言。

    所以在九·一八事變當時,王部官兵毫無準備。之後雖然拿起武器,但在不准抵抗的命令下達以後,各級軍官只好忍氣吞聲地挨打,受到慘重犧牲,最後不得不「棄甲丟盔」離開北大營,而置3000萬同胞於不顧,狼狽進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