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浴血大兵

《》第一卷 第四百七十九章 盧溝橋 文 / 秋一秋

    從九一八開始,拋開夜襲,埋伏,特種作戰,每次華夏軍隊與日軍正面對抗。*/.*大約1個日軍的戰鬥力能抵5——10個華夏士兵。

    除武器的因素外,軍事素質相差懸殊。日軍士兵都經過嚴格的軍事戰術技術訓練,戰鬥意識強,各級指揮官均出自軍校,自陸軍小學到陸軍大學的軍官比例很大。

    華夏的士兵均出身農民,絕大部分抱著當兵吃糧的僱傭意識,戰鬥的意志不強。

    二十九軍的軍官絕大部分行伍出身,在軍閥混戰中提拔起來,雖然戰鬥經驗比較豐富,但過去遇到的對手均為不分仲伯的國人,在長城抗戰之前尚未遇到過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意識很強的對手。軍官的指揮水平帶著很大的隨意性和個人的性格特徵,教育士兵的指導思想非常陳舊,二十九軍的士兵課本就是四書五經,孔子的哲學是治世哲學,用於對付外國侵略者頗為迂腐。

    日本華北駐屯軍2萬人與二十九軍10萬人同時雄踞華北,但憑二十九軍自己,也難以抵抗日軍鐵騎。

    何況,此時日軍已經捷足先登佔住軍事要地交通樞紐,且有漢奸效力,無疑雪上加霜。

    1936年春天,北平形勢已經日趨緊張,華北駐屯軍已經佔領豐台。距豐台5公里即是北平咽喉通道盧溝橋,二十九軍的將軍們才考慮到加強盧溝橋及宛平縣城的防務。決定派三十七師一一○旅二一九團第三營接防。

    第三營是加強營,計有步兵4個連,輕重迫擊炮各1個連,重機槍1個連,約1400人。營長金振中中校是個倔強、經驗豐富的軍官。金營長接防之時,心裡已經明白,形勢已經被動。豐台之敵,隨時有從背後突襲的可能。可是,現在盧溝橋是通往內地唯一咽喉要道,固守住盧溝橋,雖然未必能保衛北平(因日軍已在背後),棄守盧溝橋,北平必是死城,所以喘息之道尤顯重要。

    1936年平津已是被日軍三面包圍之勢。「塘沽協定」以後,日軍勢力東起塘沽海口,西至昌平、延慶,日軍已在平津之北成弧線形包圍,日軍控制天津即等於控制住北去東三省的北寧鐵路和南下江浙的津浦鐵路。《秦土協定》華夏失去察東6縣,日軍兵力已近張家口,北平向西通道隨時可被切斷。剩下的唯一通道,也是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只有平漢鐵路一條。平漢鐵路出北平13公里由盧溝鐵橋過永定河,沿太行山緩坡南下中原腹地。北平北靠燕山山脈,西依太行山脈,桑干河水於太行燕山之間衝出官廳峽谷,於門頭溝附近流向平原,更名為永定河,古稱盧溝或無定河。

    然後向東彎曲,在北平之南形成緩緩弧線。查看世界城市,此時的北平城的水源豐沛,鑿井汲水,噴泊為流,停瀦為湖。山水景色,天賜帝王之象。

    永定河南即華北平原,因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是以白洋澱、東澱為中心的湖泊沼澤地帶。

    因這廣柔平原佈滿湖泊河網,所以交通不便,致使北京南控中原必行大行山東麓緩坡,東據齊魯江淮須經天津或走水路,自佔以來太行緩坡都是進出京城交通要道。

    而盧溝橋即是要道的咽喉。可以說有了北京城就有了盧溝橋,有了盧溝橋才有了北京城。元朝以前,北京曾被稱薊、中都、大都等名,金代以前,盧溝橋是渡口,有浮橋。金大定年間(118.9年)始建石橋。

    這座11孔聯拱石橋保存至今。橋長266·5米,橋面寬7.5米。橋面分作橋面伏石、仰天石、橋面石三層。石欄杆279間,欄板279塊,望柱280根。

    欄杆每間是望柱,柱頭刻仰俯蓮座,座下刻荷葉墩,柱頂刻獅子。石獅形象生動活潑。共485個,坐臥起伏,極富變化,有揉胸昂首,仰望雲天,有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側身轉頭,兩兩相對,有撫育獅兒,輕輕呼喚。這些獅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繡球。大獅子身上又爬著小獅子……

    盧溝橋兩端入橋口兩側有石製華表四根。兩端雁翅橋面及橋頭上,有碑四通,有康熙帝修盧溝橋碑,乾隆帝葺盧溝橋碑。「盧溝曉月」碑及乾隆題察永定河詩碑的碑亭。

    盧溝橋自建橋至清末經過18次修繕。

    明朝末年,為了防備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北上進攻京城,崇禎13年(1640年)在盧溝橋東岸約200米距離築起拱北城,即後稱宛平城,宛平城只東西開二城門。有甕城,有閘樓,東城樓稱順治門,西城樓稱威嚴門,典型明代建築。二城門間距640米,城池寬320米,青磚結構,城池堅固,是全國最小的縣城。城內主要建築是軍衛營房、倉庫、馬廄等,城東還有觀音庵,城西有興隆寺。西城外至盧溝橋之間有旅店、茶樓、酒館、車馬店、民房等。

    在橋樑建築史上,盧溝橋也佔有重要位置。1290年意大利人馬可·波羅過此,驚歎其建築絕倫壯麗神秘,並做了詳細記載,使盧溝橋的形象進入歐洲,所以歐洲人往往稱盧溝橋為馬可·波羅橋,歐洲人談起東方的神秘也往往以盧溝橋為證。盧溝橋除其實用意義以外,其已成東方化的象徵和北方遊牧化和中原化結合的代表作品。

    漢、唐時人們離別京城長安,送行的人都要送至灞橋,折柳贈別。金、元、明、清定都北京,送客出城,都至盧溝橋,小住一夜,次晨起程過橋,所以後來有了燕京八景之一的「盧溝曉月」。

    下弦之月,銜在西山邊上,黛色籠罩,滔滔大河衝出峽谷,如銀蛇蜿蜒,至橋下奔騰東去。過往商旅,人墨客,陞遷或謫貶的官宦或寄情山河,或感慨人生短促,或歎息旅途艱辛,或留墨或留詩,已經形成盧溝化現象。以盧溝橋為背景的詩流傳下來有幾百首,以唐朝劉皂「渡桑干」最為著名: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1936年金振中帶著他的加強營到盧溝橋接防,他不是來寫詩的,也不是來感歎河山壯麗的。他是軍人,他帶著他的隊伍在盧溝橋出現,預示著盧溝化淳樸古風的結束,將開始的是為民族生存拚搏的血與火!那是新的歌,悲壯而又悲慘!

    宛平城,過去稱拱北城,也稱拱極城。拱北,拱衛北京的意思;拱極,「極」是人臣之極,即皇帝,拱極也就是保衛皇上保衛社稷了。

    從盧溝橋和拱北城建築位置分析,盧溝橋為交通咽喉,拱北城為屯兵之地。拱北城在橋的內側,即靠北京一側東側。從軍事角度看,敵人來自對岸,來自橋的西側,拱北城西出,控制住石橋,使西側攻來之敵不能通過。

    現在的情況,今非昔比。日本的華北駐屯軍已經捷足先登佔領了豐台,豐台距盧溝橋只有7公里,而位置在宛平城東,盧溝橋與北平城之間。「拱北」、「拱極」現在都失去了意義。

    它唯一的目的是守衛住北平與中原腹地的交通咽喉,使其通暢,勿令日本人扼死北平。前面已經提到,實際上守住盧溝橋,不等於交通線不被日本人切斷,但是不守住盧溝橋,咽喉必被日本人切斷。

    而且敵人在其背後,隨時可能遭到敵人突然襲擊切斷宛平城與北平聯繫,使宛平成為孤立據點。可見守衛宛平實為艱險任務。再看看金營長的兵力部署,你會感到莫名其妙,其實也是必然。

    一旦戰起,不僅存在固守橋頭的艱巨,同時面臨著爭奪豐台的廝殺。日軍已經經常以盧溝橋為「假想敵」進行演習,戰事已迫在眉睫,已經不是希望中的爭奪豐台,而是盧溝橋能不能自保的問題。

    兵戎相見這個成語,是指兩軍發生武裝衝突。語意內含豐富,詞意雅,充分表現華夏字的特點。可是,若看華北軍事形勢,你會對兵戎相見這個成語做更切實更準確的解釋。

    前面已經多處提到,日軍不斷在平津市區及近郊軍事演習。例如:在北平長安街舉行的坦克步兵巷戰演習。

    在演習的街道兩旁,華夏軍人的崗哨如同路邊行樹,一直伸延下去。這些哨兵身著英式軍服,手持上好槍刺的。因二十九軍非常重視士兵身體素質的訓練,所以,每個士兵身體精壯,站立如樁,瞪著眼睛,看著日軍的步兵和坦克從他們的眼前過去。將軍們還經常表彰他們:

    「沒給華夏人丟面子!」

    反之,華夏軍隊的演習,日方的監視也是如此,甚至過之。不僅監視,還對華夏軍隊的戰術、技能、特點等進行研究,很想發現有如大清國海軍士兵把軍服掛在大炮上涼曬的信息。二十九軍官兵這一點還夠面子——沒有這樣的信息。

    如此敵我兩軍見面的特殊規定情景,實屬歷史上鮮有,可否稱之「兵戎相見」!

    單說那盧溝橋,1937年6月以後,豐台日軍到盧溝橋附近演習頻繁起來。

    一般的說,日方演習的目的性比較強,如:以某街某巷為目標的巷戰演習,以某地某軍為假想敵的進攻演習等。而華夏軍隊的演習目的朦朧,大都屬「示威」性的演習,就是「不蒸饅頭蒸(爭)口氣」。對於敵方的特點,可能發生的情況,敵方戰鬥力,將領用兵方法等很少考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