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暴君修仙傳

大道小說網 第0005章 遣王義,秘修金鐘罩 文 / 八點二十

    允武殿。

    皇族習練武藝之所。

    楊廣被幾個小太監引領著來到此處。

    殿內十八般兵刃陳列兩旁,當中一片演武場,足有十畝多地。

    「參見父皇陛下。」

    剛一進殿門,便有三個毛頭小子跪在地上叩首道。

    雖然早有心裡準備,可看著眼前的三個便宜兒子,楊廣還是渾身不自在。

    這三個便宜兒子大的有十三歲,小的只有八歲,分別是太子楊昭,齊王楊暕,趙王楊杲。

    「嗯,為父來看看你們武藝練的如何?」走進允武殿,兩名小太監立即抬來一套桌椅茶几,楊廣威嚴的坐下,緩緩開口道。

    「稟父王,兒臣新學了一套《九曲連環棍》,還請父王驗看。」太子楊昭第一個開口。

    「練來看看。」楊廣淡淡的答道,心道倒是年紀大的懂的表現自己。

    楊昭這一套九曲連環棍倒也打得虎虎生風有模有樣,可楊廣卻看都沒看,腦子裡尋思著那王義什麼時候能到,要如何確定他的忠心。

    適才打發掉公冶思柳假扮的蕭美娘後,他便吩咐小太監出宮去喚王義來這允武殿。他暴君楊廣雄起的第一步,便要從這裡開始。

    「父王,兒臣練的怎麼樣?」一套棍法打完,楊昭臉不紅氣不喘,拜倒在地上向楊廣求教道。

    別看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出名的昏君,他可是皇帝裡正兒八經的文武全才,戰功顯赫,打過不少大勝仗。若非晚年昏庸,沉迷酒色,丟了天下,其功績絕不亞於秦皇漢武。

    科舉制度便是由隋煬帝開創,他是第一個給了平民寒士出頭之路的君王,科舉制度由隋朝一直沿襲道清末,只此一點便足以說明其雄才大略。太子楊昭向他請教武學,自然不是空穴來風。

    「嗯,倒也可以。」楊廣點點頭,雖然沒有看,但是光聽聲音楊廣就能聽出這便宜兒子有點底子,不是個廢柴。

    「多謝父王誇獎,日後兒臣定會加倍努力。」楊昭大喜道。

    「啟稟陛下,王義已在殿外候旨。」就在此時,一個小太監進來跪拜道。

    「宣王義。」

    楊廣開口道,同時心中讚了一下,這小子跑的夠快,這才多大一會功夫就到了。

    「臣王義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沒過幾個呼吸,只見一個身高不足一米五,腦袋大的似銅鑼,五短三粗的黑胖子跪在允武殿當中朝楊廣拜道。

    「你就是王義?」看到此人摸樣,楊廣差點沒笑出來,這整個一武大郎的前輩。

    「臣正是王義。」楊廣沒叫他起來,他也不敢抬頭,只是有些疑惑的答道。

    「咳咳,昭兒你們繼續練武,王義伺候朕游百花園,其他人退下。」楊廣也發現自己有些失態,乾咳了兩聲,朝眾人吩咐道。

    王義此人本身沒有什麼官職,但是卻十分會逗人弄樂,是隋煬帝身邊的弄臣。隋煬帝出行遊玩,經常帶著他,不會引起猜忌。

    這皇宮內院,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盯著他,隨時把自己的一舉一動送到那些心懷不軌的人手中。現在自己羽翼未豐,必須處處小心謹慎。

    片刻後,楊廣與王義二人來到百花園中遊覽。園中綠蔭紅映,小橋流水,假山巧亭,好一派江南風景。

    「王義,你可是真心忠於朕。」楊廣心中讚了一句隋煬帝果然會享受,口中淡淡的朝王義道。

    「蒼天可表,日月可鑒,臣王義以項上人頭及全家老小性命發誓,臣對皇上的忠心無人能比。」聞言,王義立馬跪在地上,發下重誓。

    「好,你先起來。朕有一件事要交給你,如果做好日後必有重賞,陞官加爵不在話下。」楊廣一拍王義的肩膀,衝著他道。

    其實在王義進入允武殿的時候,他就看出了這個人的忠心。這五短三粗的黑胖子,一路上都是跑過來的,雖然極力壓制自己的喘息,但是又如何能逃過楊廣的眼睛。

    加上他之前為了能常伴隋煬帝左右,居然想自己動手淨身當太監。僅此兩點,便足以讓楊廣暫且把他歸為親信。

    「為皇上效命,臣萬死不辭。」王義起身拱手道,眼中一片激動的神色,皇上要給他一個弄臣事情做,這對他來說是可以光宗耀祖的榮耀。

    「你以給太子訓練武伴為由,去找一百名十一二歲左右,家世清白,無父無母的孩子回來,要男童。這一切都要以你自己的名義進行,不得對外說出是朕的旨意。」楊廣左右一看,而後壓低了聲音對王義道。

    「別問為什麼,告訴朕,幾天能辦到?」

    「三天。」沉吟了片刻,王義肯定道。

    「好,事情辦成後,立即給朕送過來,到時候自會重重賞你。但是你要記住,必須是孤兒,若是敢用尚有父母的孩子湊數,朕宰了你。」言罷,楊廣便讓他退下,立即去辦此事。

    王義說三天就能辦成此事,楊廣嘴上說好,心中卻沒有半點的高興。三天的時間,就能找到一百名十一二歲的男童孤兒,這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他大隋皇都附近都已經餓殍遍野,孤兒無數,這江山已經腐朽到根了。

    看著王義離去,楊廣不再滯留,轉身重歸允武殿。

    允武殿大大小小的演武廳十幾個,一聲令下,將所有人清了出去。他又命令兩個小太監把守在殿門之前,沒有自己的命令任何人都不許進來。

    「他大爺的,當個皇帝真累。要不是看過不少的宮廷劇,哥連話都不敢說了。」

    眾人退去後,楊廣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翹著二郎腿,咕咚咕咚喝了幾口茶,嘴裡咒罵道。

    喝了一杯茶,休息了片刻,他便起身開始修煉十三太保橫練金鐘罩。無論外力再強,親信再多,都不如自己有實力來的可靠。

    十三太保橫練金鐘罩分為十三層,據他家裡的老爺子說,這是上古一套成仙法門的基礎煉體篇。修煉到最高境界,就等於是成就了仙體,機緣足夠便能羽化飛仙。

    不過楊廣可沒把它當那麼一回事,之前他那仙體可是被一把切刀所破,要真是成仙的法門,豈會死的那麼窩囊。

    但十三太保橫練金鐘罩的確威力驚人,不是一般武功所能比擬,楊廣還是要練的。

    隋煬帝這幅皮囊雖然看似不中用,體內蘊含的潛力卻十分龐大,加上楊廣經驗十足,修煉起來比常人要快的多。

    這套功法一共分為十三層,前六層是基礎,分別是:強皮、健肌、鍛骨、煉髓、易筋、換血;後六層才是真正的提升實力,分別是:銅皮、鐵骨、神髒、洞睛、閉氣、凝神;

    至於最後一層,也就是十三太保橫練金鐘罩金鐘罩的最高境界,那就是金槍不倒,全身上下,從頭到腳,再也沒有任何罩門可破,活脫脫一個銅澆鐵鑄的金剛。

    楊廣現在還沒有練出真氣,只能通過一套套煉體拳法,將體內藥力化解催發,用於強健身軀。

    剛開始的時候,他一套拳法打不完就得休息,休息完了繼續再練。這身體極限擺在那,潛力不等於實力,他也沒辦法,若強行練下去只能適得其反。

    至於那壯陽藥的效力,經過昨晚的催發,已經越來越弱,完全可以克制。

    兩個小時後,他已經能將一套煉體拳法打完,雖然渾身汗流浹背,卻有一種由衷的舒適感。

    六個小時後,楊廣已經能感受到一絲微弱的真氣在丹田內形成,如風中的火苗,隨時可能熄滅。

    在真氣形成的那一剎那,他微微一笑,當即盤膝坐下。運轉心法,護住那一絲真氣,讓其壯大成型。

    這幅皮囊的體內淤積大量藥力,被他以拳法催發,六個小時便完成了前三層強皮、健肌、鍛骨的修煉,從而產生了真氣。

    前三層主要是通過內外藥力,先將全身的脛骨皮強化一遍,這樣才可以承受後面的修煉。若是普通人,在有經驗的師傅指導下,一個月左右方能完成,但產生真氣卻不知要多久。

    一口氣將十三太保橫練金鐘罩修煉到第三層,楊廣頓時覺得神清氣爽,整個身體都輕了許多。雖然精力依舊充沛,但他沒有繼續練下去。

    凡事欲速則不達,這隋煬帝的身子骨積弱已久,需要給他一個緩衝期期來適應,否則很可能爆體而亡。

    慢慢的感受著那一絲真氣在丹田內運轉,若隱若現,游離不定。楊廣呼吸平穩,氣定神閒,每吐納一次,那絲真氣就壯大一份,比他前世修煉真氣都快了許多倍。

    這還是要歸功隋煬帝的這身皮囊,好東西吃的太多。在楊廣看來,這身體都快成為了大補藥丸子,那些融合在骨血之中的藥力,是他培養真氣的最好能量,一時半刻根本用不完。

    練武,光有毅力是不夠的,還得有大量的財力物力支持。

    首先,吃得好才有力氣練,身體才支撐的住。若吃都吃不飽,再去練武,那不是要命麼。練武之人一天吃個七八頓,那是常事,而且頓頓得有肉,這就是為什麼英雄豪傑都愛吃肉的原因。

    其次,那個練武的沒有個傷筋動骨,都都得花錢買藥,得補,得大補。通過練武吸收藥力,才能強筋健骨。這藥,都是名貴補藥,那都是大把大把的銀子。

    最後,只有有錢才能請到好師傅,每個師傅都有絕活真傳。一個好師傅能夠讓練武之人省卻很多彎路,不至於練錯練傷,這是最重要的。

    現在,這些條件楊廣都具備,他自己本身掌握前世記憶,算是練武的大行家。更有隋煬帝這一身的藥力,修煉起來那是如魚得水,功力飛快的增長。

    又過了兩個小時,楊廣體內的真氣已經成為涓涓細流,功力大進,一天的時間就等於普通人小半年苦功。

    噗!~~

    吐出一口濁氣,他只感覺身輕如燕,一ri的時間便令隋煬帝這身皮囊脫胎換骨,比之前強了幾倍。

    雙眼睜開,一道精光閃過,此時天色已經大黑。楊廣站起身來,結束了今天的修煉。

    「參加陛下。」

    走出允武殿,外面已經糾集了一大群人,太監、宮娥、嬪妃等等,一見楊廣出來,呼呼啦啦跪倒一片。

    「都平身吧,朕餓了。」這一天的修煉,他是米粒未進,肚子已經咕咕咕直叫。

    「起駕仁壽宮,速為陛下籌備晚膳。」

    那公冶思柳假扮的蕭後立即下令道。幾個小太監飛一般的離開,開玩笑,讓皇帝挨餓,那可是要殺頭的。

    一行人浩浩蕩蕩的離開,楊廣只是坐在龍輦之上打瞌睡,未曾理會假蕭後,心中有鬼的公冶思柳也不敢多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