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細數三國豪傑

大道小說網 第十節 文 / 項飛

    外憂總是伴隨著內亂。這時的劉備也沒閒著,他派張飛、馬超、吳蘭等人屯兵下辯,隨時準備進攻漢中,又派關羽從荊州出兵攻打樊城。還有代郡烏桓也趁機反叛。曹操不慌不忙,有條不紊一一應對,先派曹洪進兵下辯抵住張飛等人,又派自己的兒子曹彰征討烏桓。最後只剩下關羽這一路比較麻煩,因為關羽一起兵,曹操境內就有人響應他。就連宛城守將候音也反了,他抓了太守,據守宛城等待關羽大軍到來。曹仁這時正在樊城防守,曹操令他先去攻打宛城。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曹仁收復宛城,殺了候音,隨即下令屠城。幾乎就在同時,劉備親自帶兵進攻漢中,曹操留守的心腹愛將夏侯淵歿於定軍山一役。這下子曹操可坐不住了,因為夏侯淵不但是高級將領,還與曹操是親戚,夏侯淵的妻子是曹操的「內妹」,也就是小姨子,最重要的是夏侯淵一死,曹操好不容易得來的漢中就會易手。於是曹操不顧年老體弱於三月親征劉備,這一年曹操六十五歲。這次他的進軍路線是從長安出斜谷,直逼陽平關。這個路線和後來諸葛亮出岐山時,魏延提出的進軍路線是一樣的,只不過方向相反而已,看來這是英雄所見略同。

    這次劉備的仗打得很jing。所謂打得jing其實就是沒打,劉備據險而守,無論曹操怎麼挑戰,就是不應戰。這和後來司馬懿對付孔明的招數一樣,就是一個「拖」字。不過這回是曹操拖不起,他的身體越來越差,而且後方的關羽連戰連捷,威脅很大,於是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回軍長安。

    《三國演義》在這裡插入了楊修之死。楊修從曹操給出的口令「雞肋」中判斷出曹操有退軍之意,就命令手下預先收拾行裝,這還不算,他還告訴其他將領早做準備,免得臨行倉促。而曹操早就嫉妒楊修的才學,這回可找到機會了,於是以惑亂軍心的罪名殺了楊修。那麼真實的歷史是什麼樣的呢?楊修確實是被曹操所殺,但不是因為嫉妒,更不是因為惑亂軍心。他從雞肋的「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判斷出曹操即將退兵,這件事確實記載在《九州春秋》中,但沒說曹操因此就殺了他。而且據記載,曹操在楊修被殺百餘日後病死了,所以曹操應該不是此時殺的楊修。那麼曹操殺楊修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是為了曹植,楊修與曹植走得太近了。楊修與丁儀、丁廙兄弟都是當時的名士,而且還都與曹植關係密切。丁儀、丁廙兄弟後來被繼承曹操大業的曹丕殺掉,其原因與楊修基本相同。在曹植得寵的時候,這幾個人在他與曹丕爭奪繼承權的鬥爭中出了不少力。後來曹植因「驕縱」失寵,曹丕得立太子,這些人還整天圍在曹植身邊,引起了曹操的不滿:在未立太子時,你們幫著曹植爭位置倒也無可厚非;但現在太子已立,你們還湊在一起地嘀嘀咕咕的,想要幹什麼?要知道反對太子,就是反對魏王。楊修可能已經覺察到曹操的不滿,想與曹植保持距離,可是曹植「連綴修不止」,楊修也「不敢自絕」,雙方就這樣保持著來往,直到曹操被徹底激怒。曹操可能感覺到自己大限將至,看著這些人在曹植身邊越發不放心。他擔心曹植在他們的蠱惑下干蠢事,也擔心自己死後曹丕應付不來,於是決定給曹植一個警告,同時也是斬去他的一個羽翼。建安二十四年秋,曹操以楊修先後多次「洩露言教」,「結交諸侯」等罪名,「收殺之」。這個罪名明顯帶有找茬的色彩,既然「先後」,而且「多次」洩露機密,那為什麼不早對他進行懲戒?可能羅貫中就是根據「洩露言教」這條罪名杜撰出楊修因猜出「雞肋」的寓意被殺。楊修臨刑前對別人說:「我早就知道我該死,這比我預料的要晚。」說明他也知道被殺的真正原因。楊修死後,曹植「益內不自安」,可是丁儀、丁廙兄弟一點沒有收斂。沒多久曹操也死了,曹丕繼位,立刻找了個借口把「二丁」也殺了。楊修、丁儀、丁廙這三個人都是當時著名的智者、學士,可是不老老實實的做學問,卻捲入了政治鬥爭,結果落了個身首異處。

    曹操回到長安後於七月派於禁增援曹仁,抗擊關羽。結果,八月漢水暴漲,於禁大軍被淹,全軍覆沒。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軍」,現在有人討論「水淹七軍」究竟是關羽有意識的行為,還是一次偶然事件,於禁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從而大敗,這個留到下文詳細評說。於禁兵敗後被擒,隨即投降了。他的投降讓曹操很是傷心,「哀歎者久之」,他說:「於禁跟隨我三十年,沒想到事到臨頭還不如龐德。」哀歎歸哀歎,仗還得打。此時的曹仁已經被關羽圍困,形勢危急,曹操又派徐晃領兵增援。此時的關羽「威震華夏」,曹操一度打算遷都以避其鋒芒。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大軍到洛陽,這時事情出現了轉機,曹操得到一個好消息。東吳的孫權一直對荊州耿耿於懷,現在關羽連戰連捷,勢力不斷擴大,這是東吳不願看到的。於是孫權主動向曹操示好,並表示願意襲擊關羽的後方。曹操非常高興,他立即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前方苦苦支撐的曹仁,並散佈到關羽軍中,以擾亂關羽的軍心,還可以挑起關羽和孫權的矛盾;同時由於東吳的「友好表示」,使得合肥方面的壓力驟減,曹操立刻調鎮守合肥的張遼增援曹仁。而他自己則親統大軍,兵發樊城,以為後援,這是曹操最後一次出征,三個月後他就去世了。

    曹操的大軍還沒到樊城,就傳來戰報說關羽已經被擊敗了,於是曹操就把人馬駐紮在摩陂。他在這裡召見了一批他的老部下。當張遼來到時,曹操不顧年老體弱親自出營勞軍,只不過這次不像從前那樣騎馬或步行,而是「乘輦」。寫到這裡,項飛的眼前禁不住出現了一幅色彩晦暗的油畫:灰濛濛的天空看不見太陽,厚厚的雲層壓得很低,讓人透不過氣來。畫面的一端是只露出轅門的連營,在轅門前有一支由虎賁軍組成隊伍,隊伍的最前面有一位老人坐在輦上。他雖然衣著華麗,可是神情憔悴,面帶倦容,眼神裡還有一絲無奈。他抬起一隻手,似乎在說著什麼。在老人面前站著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他畢恭畢敬的微低著頭,在仔細地聽老人說話,他身後雄壯的戰馬也懂事般安靜地站在那裡,好像也在聽老人訴說。在將軍身後不遠處是一隊隊排列整齊的士兵,他們盔甲鮮明,刀槍林立,只不過沒有陽光照射下兵器耀眼的那種殺氣,反倒平添了幾分肅穆和壓抑。整幅畫的色調都是暗的,只有位於畫面中央的老人身上的紅袍色彩鮮艷,紅得讓人心動,紅得發燙!

    然後曹操還召來了因病未能隨征的夏侯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曹操可能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此舉既是慰勞手下的武將,也是感謝他們多年來跟隨自己出生入死,南征北討,可能也有告別的意思,當然主要還是托孤,天下未平,還要這些人輔保新的魏王蕩平天下,一統江山。可是曹操沒想到,他死後沒多久,他托以重任的夏侯惇也去世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