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細數三國豪傑

大道小說網 第十一節 文 / 項飛

    這時候孫權上書勸曹操稱帝,並在信裡「稱臣」。曹操把信拿給大家看,說這小子想把我放到火爐上啊!於是就有明白人跟著勸進,曹操沒同意,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他的意思很明白了,就是自己不會稱帝,但讓自己的兒子稱帝。曹操已經打破漢制受封異姓王,親信遍佈朝野,大權在握,距位登至尊只有一步之遙,可以說漢朝能否繼續存在只在他一念之間。而且以他現在實力之強,「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那麼他為什麼不稱帝呢?關於這個問題,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各種說法都有。一種可能是曹操不願背上篡逆的罵名,因此即使「十分天下已有其九」也不願意捅破這層窗戶紙。而且自他受封魏王以來,一直反對聲不斷,還有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稱帝,代漢而立,立刻引發了全國範圍的武裝反抗,從而迅速滅亡,這樣的前車之鑒使得曹操多少有些顧忌。這些都是他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但他屠殺大臣、殘害皇后、威逼皇帝這使得他的名聲已經很壞了,這一點曹操自己應該很清楚,也許他認為這些罪名比起篡逆來還是輕多了,所以不肯行篡逆之事?可是後人對曹操的評價還是很壞,有的人甚至將他與王莽相提並論,曹操若是地下有知,會不會對當初沒稱帝感到後悔?

    那麼曹操究竟想不想稱帝呢?項飛認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曹瞞傳》和《世語》都記載了同一件事:有人勸曹操稱帝,夏侯惇不同意,他認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

    收服了這兩國之後再稱帝不遲。曹操採納了夏侯惇的建議。曹操死後,夏侯惇很後悔自己的這個建議,「追恨前言」,以至「發病卒」。從這段記載來看,曹操至少當時很猶豫,不然他也不會徵求大家的意見。夏侯惇既是曹操的親戚,又是鐵桿親信,可以說是曹操最信任的人,這麼重大的問題曹操當然要聽聽他的意見,而有了荀彧的例子之後,也只有夏侯惇才敢說出「不同意」這三個字。可能是受了夏侯惇的影響曹操致死都沒稱帝。以夏侯惇和曹操的親密程度他不會不知道曹操的真實想法,所以在曹操死後他才會「追恨前言」,以至於「發病卒」,夏侯惇後悔的原因就是曹操其實很想稱帝,而在聽了自己的意見後,放棄了這一打算。如果上天再給曹操十年,讓他降服吳、蜀兩國,那時曹操會不會稱帝呢?一定會!需要說明一下,這個觀點僅是作者個人觀點。《曹瞞傳》和《世語》的這段記載雖然確實有,但很多人認為這是杜撰的,並不可靠。而且在有的史書中,夏侯惇是積極的勸進派。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回到洛陽。這時孫權已經襲殺了關羽,並將首級送給曹操。幾天以後的庚子ri,曹操「崩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順便說一下,如無特殊說明,本書中所有人物的年齡一律採用中國傳統的計數方法,也就是「虛歲」來表示。陳壽在這裡用了個「崩」字,要知道只有皇帝死了才能說是「崩」,曹操當時是魏王,王死了應該用「薨」。其實曹操可能一直患有某種慢性病,很多史書都說他患有「頭風症」,每次發病「頭暈目眩」,後來在華佗的治療下有所緩解。這裡順便說一下曹操與華佗的關係。華佗醫術高明,指下活人,這裡就不贅述了。曹操把華佗召來後,病情確有其se。但是華佗「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就是說華佗不願做醫生,雖然醫術名揚天下,但他卻常為此後悔。後來華佗說家中有事,請假回家了。曹操犯病後多次寫信叫他回來,他都以妻子有病為由不肯回來,就這麼一直拖著。曹操大怒,派人去查看,並說如果他妻子真的有病,不但可以延長假期,還賜「小豆四十斛」;如果是詐病就立刻逮捕。結果華佗被收下獄,死於獄中,曹操的頭風也沒治好。華佗在第一次給曹操看病時就說得明白,這病治不好,但我可以延長你的壽命。華佗死後,曹操說過這樣的話,華佗能治好這病。但「小人養吾病,yu以自重」,就算我不殺他,他也不會為我去此病根的。當然了,這是《三國誌》的說法,可能有為曹操說好話的成分。

    曹操在遺令中說天下未定,喪事從簡,要求大家在自己下葬後就除去喪服,而且「將兵屯戍者,不得離屯部」,也就是讓帶兵的各級將領不要離開大營和部隊。曹操下葬時只穿著平時的衣服,也沒有珍寶陪葬。《三國誌》上並沒有說曹操設疑塚的事,不過直到今天仍然沒人知道曹操陵墓的確切位置。十個月後,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十一月,曹丕稱帝后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崩」於公元220年。他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也是傳奇的一生,更是毀譽參半的一生。在《魏書》中他是個明主:善於用兵,「設奇謀敵制勝,變化如神」;知人善任,「難眩以偽」,不被表面想像所迷惑,「拔於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經他提拔的牧、守一級的官員更是不可勝數;文采飛揚,「登高必賦」,所作新詩,配以管樂,「皆成樂章」;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擒猛獸」,曾一ri之內射雉六十三頭;「雅xing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屏風破了,補一補接著用;賞罰分明,軍紀嚴正,「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進獻的貢品,「與群下共之」,而自己子女的嫁娶卻一律從簡。

    在晉朝張華所著《博物誌》中,他是個雅人:善草書,懂音律,通圍棋,好方術。他不但請來了當時著名的方士,如左慈,還「飲鴆酒,啖野葛」。魏晉時期,上流社會一直流行少量服毒,貴族們以此為榮,飲鴆酒就是其中一種方式,大概就和今天吸毒、嗑藥差不多。

    而在《曹瞞傳》中(看名字就知道不會說曹操好話),他又是另一個樣子:「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以ri達夕」;「持法峻刻」,有人的見解高過自己,找個借口就把人家殺了,對有舊怨的人更是毫不留情,殺掉算完,「酷虐變詐」。

    這就是的曹操,讚揚他的人把他說成明主,貶低他的人把他看作暴君。就是這樣一個集美名和罵名於一身的曹操,在漢末的亂世中憑自己的能力開創出一片天地。他的政治抱負,他的軍事才能,他的文學修養,他的治國水平,他的遠見卓識在當時沒有一樣不是頂尖的。在他統治的地區,實施了一系列與民生息的政策,同時興辦教育,鼓勵生產,減輕賦稅,讓利於民。雖然他採取這些措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在客觀上符合歷史前進的要求,所以歷史就選擇了他。當然曹操也有他的歷史局限性,比如屠城,這在當時看來算是比較常見的事情。所以經常有防守方軍民一心,共同守城;也有城中居民為求活命,賣關獻城。曹操對被奉為正統的漢室的欺壓,是他歷史名聲不好的主要原因。但通過本章的分析,我們知道很多時候曹操也是沒有選擇,政治鬥爭非常殘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如果曹操不夠狠,他可能早就被淘汰了。曹操禮賢下士,人盡其才,還多次辦法求賢令,表示自己願意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他的手下人才濟濟,包括被他用刀逼出來的司馬懿(曹操也是倒霉催的,逼出來自己的掘墓人),還有名動一時的著名學者,比如孔融、楊修、華歆、王桀、陳琳等,其中一些人,如孔融、楊修先後被殺,雖然他們的被殺各有不同的原因,但曹操還是因此背上了「害賢」的名聲。

    縱觀曹操的一生中,最得意的事:首舉義兵,討伐董卓;

    最明智的決定:挾天子以令諸侯;

    最成功的戰役:官渡之戰擊敗袁紹;

    最自豪的事:受封異姓王;

    最失敗的戰役:赤壁之戰;

    最失誤的決定:收服張魯後,沒能進兵西川。

    還有一點曹操很了不起,那就是不論曹操的勢力多弱小,他都是老大,從沒依附過別人。

    最後引用陳壽《三國誌》中對曹操的評語作為本章的結束。陳壽說,漢末時天下大亂,豪傑並起。而曹操「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最後「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這是因為他「明略最優」,所以可以稱之為「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