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零一章 三伐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一百零一章三伐

    (演義第一百一回出隴上諸葛妝神奔劍閣張合中計)

    歷史上諸葛亮正經的北伐應該只有四次,第一次是發生了街亭一事,並收了姜維,第二次攻打陳倉未果,便主動退兵了,在之後演義收錄中的奪取武都yin平一戰其實正經來說不算北伐,只是算處理後方隱患罷了,便就是郭淮與諸葛亮大軍也未正式交戰。至於演義中的四出祁山其實是曹魏攻打蜀漢,諸葛亮應戰,但是中間隔著大雨,兩邊軍隊就在那裡候著,那邊曹魏等不下去主動撤兵,蜀漢也沒追擊,這次也沒什麼大戰。之中雖然有幾次如魏延與郭淮的一戰,但是這都算不得雙方主力對戰,而且也沒諸葛亮的事。真正的三度北伐,還是發生在本回的演義之中。

    演義對諸葛亮的北伐做了不少虛構與神話,比如在上一次說諸葛亮退兵便是因為後主劉禪聽信讒言的關係。但是在本回演義之中,雖然在細節上大有問題,不過總體來說,幾個大的歷史事件,倒並非完全虛構,比如上邽割麥,張郃之死,李嚴被罰,這幾次確實都發生在這一次北伐之中。

    先說張郃同志,實在不容易啊,從群雄混戰起便被曹操劉備欣賞的他可以說是那一代人中碩果僅存的老將了吧。別說和他同時代的關羽張遼等人,便就是晚於他成名的曹真曹休都死在了他前頭,更別說便是此時他還能行軍打仗,沒有在病床之上苟延殘喘,當真可算得上是三國沙場老壽星了。不過老壽星是老壽星,但是張郃的官運不是很好,在袁紹那邊他便是一等一的重將,曹操對他的才能也頗為賞識,但就是沒什麼機會獨當一面,總是被人壓在頭上,若說被夏侯淵作為自己的上司倒也罷了,畢竟夏侯淵本就是曹操倚重的親族,又是名將,日後比曹真略矮一頭也就算了,那曹真是姓曹的,可最後連司馬懿都到了自己頭上,可見這資歷才能是要的,和朝中打好關係更是重要,這張郃朝中無人啊。

    諸葛亮幾次出征,其實可以說一次比一次打得好,第一次大軍出征,用錯了人,街亭慘敗,跑了回來,在大好形勢下被人翻盤,可說糟糕的很。第二次大軍出征,圍堅城不下,糧盡而返,也算不得好,但是至少也在撤退中殺了王雙。第三次攻打yin平武都就比較順利了,迫使郭淮不戰而退,至於那次大雨就不說了,再就說這次,諸葛亮還是佔了不少便宜的,尤其是張郃之死,當真可說是大功。至於下一次北伐,五丈原對峙,若是諸葛亮不死,僵持下去,我倒也挺看好諸葛亮這邊的。

    這次北伐,曹魏那邊張郃倒了大霉,死了,蜀漢這邊也有人倒了霉,論職務其實比張郃還高了許多,便是李嚴(他也改過名字,又叫李平),當然沒死,只是被撤了職務,一撤到底,流放去做平民了,這從政治生涯來說也和死差不多了。

    其實關於李嚴,其實這個人雖然說日後都稱他為益州一派的,但是其實他是荊州人,劉表時期還在荊州做事,等到曹操南下的時候,他不想跟隨曹操,便跑到益州去了,在劉璋手下得到重用。這樣說起來,他其實比劉備入蜀也早不了幾年,當初劉備在荊州那會也相互聞名也未必可知,所以等到劉備攻打劉璋的時候,劉璋叫李嚴去阻擋劉備,結果李嚴就直接投降過去了。日後基本上在地方任職,在平定馬秦等盜賊上也表現出一定的軍事才能,所以等到劉備死前,看看身邊的有才幹要不死了,要不老了,要不被迫跑到曹魏那邊去了,也就這個李嚴還算有點才幹,便叫來做尚書令,在托孤時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

    有人認為李嚴乃是代表著益州一派,是劉備利用來作為對荊州派的諸葛亮牽制所用。對此我深表懷疑,李嚴本就是荊州人,比劉備諸葛亮也不過早來數年而已,且權力有限,若他能稱之為益州一派的代表,則黃權董和等人該如何算?如此只怕劉巴許靖都可以算作益州派的代表了。對於所謂的益州派系,我一直深表懷疑,實際上便就是劉璋時代,作為也是外來戶的劉璋對於益州本地人是不是提拔重用都是個大問題。只怕比之劉備還要差些。在我看來,所謂的益州派系根本就是空泛的存在,終劉備到諸葛亮,這個所謂的益州派系根本就沒有建立起來,劉備與諸葛亮這兩位人物是太過強勢的存在,所謂的益州派系,不如說是被這兩位挑選吸收進陣營的益州人而已。(說來有趣的是,最開始上書勸劉備即皇帝位的多是益州人,莫非這益州派系就是從這其中出來的?)

    劉備自不必說,諸葛亮在蜀漢的權威也是無人可比,劉備指望這麼一個多在地方任職的李嚴牽制諸葛亮,那也未免太過可笑了。

    李嚴之所以能入朝當尚書令並成為托孤大臣,不如說更得益於當時的局勢,彝陵慘敗,蜀漢人心惶惶,永安面對著東吳壓力,眾將多有傷亡,劉備自己身體也快不行了。而成都那邊局勢也算不得很好,諸葛亮還要營南北郊於成都,一時也脫不開身,所以便召還算得上近且有一定才能的李嚴前來支援,當時如巴西太守閻芝也派遣馬忠(當時應該還叫狐篤)帶了五千人來支援,還得到了劉備的賞識。李嚴來此後也就留下了,在劉巴死後便繼為尚書令。如此一來,在劉備托孤的時候自然就有了他,但是他的勢力遠不及諸葛亮,自然也指望不了他做什麼牽制之事。也至多是在諸葛亮需要他手下之兵時提些要求罷了。

    等到他在督運上出了問題,又擔驚諸葛亮問罪,所以做了一番手腳,一方面對諸葛亮稱軍糧足何必歸來,一方面又對劉禪說諸葛亮退兵乃是誘敵,這種伎倆遇到了諸葛亮自然只有被揭穿的份,最後只能伏罪,被削為平民,但是還是有被起用的可能,直到諸葛亮死後,才覺得沒有被諸葛亮繼任著起用的可能憂悶發病而死。

    其實諸葛亮對於李嚴還是很看重的,將在後方督運糧草這一重職交給了他,這種事當年劉備出征便是交給諸葛亮辦理,日後接任諸葛亮的蔣琬也是為諸葛亮出征足食足兵而得賞識重用,若是李嚴能繼續下去的話,繼諸葛亮之後執掌大權也未是難事,不過倒霉也就是倒霉在大雨這上面。

    當初曹魏征伐蜀漢,就是因為大雨連下,山路難進,不得不退兵,等到了諸葛亮這次北伐,也因為這大雨誤了後勤糧草運輸之上。

    大軍出征,最關鍵之處在於後勤,常有說大軍出征,後方運輸糧草抵達前方只及十分之一二的,運輸糧草,又不能使用士兵,還需要徵用大量的民夫,有時徵用民夫還大大的多於戰鬥部隊,戰線拉得越長,後勤保障越難,所需要的糧草和人員也就越多。諸葛亮雖然發明了木牛流馬等運輸工具,但是畢竟這不是演義中那般的神物,只是稍有緩解而已,蜀漢的經濟有限。所以,當現實中,諸葛亮還是採用了最節省資源的辦法,也就是就食於敵。

    後方運輸糧草到前方浪費極大,而且對已方經濟壓力甚大,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就食於敵,一般來說,敵人重鎮往往儲備了大量糧草,有些甚至可供大軍數年,若是取得,對於後方運輸的壓力便可以大大緩解,如日後滅蜀漢一戰,鍾會便得到了關城的糧草,得以補給。但是這一般沒有這麼好的機會,重鎮大都很難打下,即便敵軍撤退也往往會將糧草燒盡,所以指望從敵人的城中奪糧,實在是甚難。如此一來,就有了這麼一個項目,割麥。

    那放在城裡的糧食我吃不到,但是你種在田里的我總可以拿到吧,於是常有軍隊等到敵人麥子熟的時候,就跑過來割一把,當然這也未必全是那些後勤補給缺乏的幹的事,有時候邊境上也常幹這樣的事,你去割我的麥,我就去打你的谷,你來搶我的人,我就去奪你的民,這軍隊常幹強盜的事。不過總體來說,對於遠征的軍隊來說,割麥實在是一個好事,削弱別人,加強自己。諸葛亮這次去上邽就去幹這事的,還隨便欺負了郭淮一下。這點桓溫就做得不好,歷史上評價說桓溫是因為心裡有雜念才沒有奪取長安,其實我個人覺得桓溫心裡有鬼是一方面,這被苻健搶先割了麥子也是一大問題,畢竟收復長安這麼大的功勞,對於桓溫來說只會有利不會有害,桓溫這個人,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怕失敗,總是患得患失,比如成都那次就是很好的明證,不攻長安只怕還是擔心失敗的可能性大些,若是割麥成功,糧食有保障,僵持下去,收復長安也未必不會成功。

    還是說到諸葛亮這邊,諸葛亮割了麥子,這可是曹魏軍要吃的,這該如何是好呢,大家想關中運過來,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啊,結果雍州刺史郭淮憑借自己在這塊地方熟的關係,和羌胡人關係不錯,叫羌胡人出谷子解決了軍糧問題。這書上說是「威恩撫循」,當然,這其中多少威,多少恩,是不是搶的,打沒打借條,還沒還,就是另外回事了。反正古代那年頭都是強者為王。

    當然,這次出了問題,總是要好好解決的,於是之後就有了調集其他的戶口來關中屯田的措施,這對於關中經濟的恢復有著很大作用,自然,關中經濟的加強也意味著蜀漢攻打難度的增加,在諸葛亮那邊,也開始醞釀同一種辦法,不過這次諸葛亮運用的是:在戰場附近屯田。

    自然,這是三年以後的故事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