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零二章 木牛流馬——後勤與成本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一百零二章木牛流馬——後勤與成本

    (演義第一百二回司馬懿占北原渭橋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本回演義中出現了一個挺有名的道具,便是木牛流馬,說起來這應該是兩個才對,只是誰也沒見過這兩種東西,何況都是一個用途,將其稱為一個倒也不委過。

    在演義中,諸葛亮有幾樣很出名,其一是火攻,諸葛亮凡是遇到大戰必然要用,而每次用這火攻必然能有大收穫,是以少勝多的法寶,當年出山就拚命用火燒曹軍來著,每次都以萬做單位的。只是在正史中,諸葛亮一來不是開始就帶兵,二來他也沒放火的壞習慣,他講究的是堂堂正正的正面作戰。

    其二是八陣圖,這種陣法能不用一兵一卒就把陸遜圍困起來,按演義的說法,可擋十萬兵。要真是如此,那也不用派那許多兵防守,只要多搞點大石頭在要道上便是了。不過這八陣圖也並非全然捏造,這個八陣是相傳諸葛亮做的,後來在許多兵法中都有記載,還大都說是諸葛亮傳下來的,當然沒演義中那麼懸乎,只是一種普通的陣法而已。中國古代軍事研究頗為發達,對於如何應敵有各種各樣的經驗總結,比如戚繼光創造的鴛鴦陣,在我們現代角度看,就是一種小規模陣斗的標準模式。對於古代陣法,我們自然不能相信演義小說裡那種胡吹,但是也不可將中國古代陣法都當成無用。不過不管如何,這種陣法都不是萬能的。

    其三是諸葛亮的奇門遁甲之術。要說這古代演義小說裡總有些神仙鬼怪,就說四大名著吧,西遊記不用說了,水滸裡面也多得是法術,便是紅樓夢也有些因果報應的故事,古代演義小說大都脫不了這種干係。三國演義在這其中還算好的,至少把那個諸如韓信等人轉世的早期三國傳說都去掉了,仙人出現的場景也算不得多,便如於吉等人還是在歷史中有記載的。再好像黃巾的張家三兄弟,對他們那些法術也沒有太多的涉及。想想也是,這歷史小說要是法術一多,那不如寫神怪故事,還用得著寫歷史演義嗎?所以雖然為了增加諸葛亮的神奇色彩加入了一些奇門遁甲的故事,但是還算克制,一些如諸葛亮續命燈的法術描寫起來反倒是讓諸葛亮的死增加了一種悲傷的氣氛。當然,諸葛亮不懂這些法術那是肯定的。

    其四便是木牛流馬了,說來在演義中這也算得上諸葛亮的法術,但是與那些奇門遁甲虛幻之術不一樣,這可是在歷史上真有的東西,陳壽在諸葛亮傳中就稱諸葛亮「xing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木牛流馬的製作方法在諸葛亮集中還有記載,演義中基本照抄。想來那個連弩太過平常,不能顯示諸葛亮的厲害,但是這木牛流馬就太神奇了,自然要大大的書寫一下。

    好了,到這裡進入正題,那這個木牛流馬到底是個什麼呢?雖然說這個製作方式倒是流傳下來了,但是這個製作方法寫的有些含糊,至少在下是看不懂,而且也沒見哪位能工巧匠能製作出如同演義中那樣能自己行走好像機器一般的木牛流馬出來,想來也是,要真是有這樣的木牛流馬能製作出來,那曹魏好像也沒必要和蜀漢打了,這技術落後太多啦。

    所以說這個木牛流馬肯定不是如演義中那樣的,那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一般的觀點來說是獨輪小車,也有些人認為不是,並用槓桿原理製作出了一些試製品,但是即便是如此,這還是需要人力來推動的,而不是演義中的自己行走,畢竟這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能量來源,而從當時的情況看,還沒有出現新的能源獲得方式。

    以在下看來,木牛流馬肯定是比之前的運輸工具更方便,但是依舊要依賴於人力,只是比以前所需要的人力更少,更輕鬆而已,但是這種木牛流馬應該只限於如漢中那種山路,這或許就是他日後沒有普及的關鍵因素。

    木牛流馬的作用必然還是有限,否則諸葛亮也不用在五丈原屯田了,在之前曾經談到過,諸葛亮幾次北伐,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後勤補給,在此,便說一說,後勤補給的成本問題。

    相信只要懂一點軍事的人,都應該知道後勤補給的重要性。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戰爭,後勤補給都十分重要。戰爭對於戰爭的雙方基本上是公平的,除非是跨時代的技術差距,如長矛對坦克大炮,在同一個時代同時存在的雙方,往往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就好比三國時期的三方,無論是從戰力戰術上都相差無幾,所謂的奇計對於雙方也都是公平的,實際上戰爭從來不指望那種奇計甚至奇跡的出現,而是實力的比拚。如此一來,戰爭的關鍵便是看誰能調集更多的資源到戰爭的現場,誰能在局部或者全部獲得優勢,用孫子兵法那句恆古不變的話來說:以多打少。

    當然,以多打少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我們已經說了,戰爭對於雙方都是公平的,這就意味著一切都是,你要在數量上集中比對方多得多的資源,那也就需要花費更多的力量在後勤補給上,而這種後勤補給往往是呈現幾何倍數增長的。

    比如說,你將一個士兵運輸到前線,這並不足夠,你要為這個士兵配備上適合的武器,盔甲,盔甲只是作戰時期穿,平時還是要衣服的,尤其是寒冷的冬季需要棉衣,這些也是必要的,否則就會造成大量xing的非戰鬥減員。光配合了這些還不足夠,人以食為天,必要的食物是肯定需要的,這種消耗xing物質在古代戰爭中是後勤補給的大頭,一個人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會消耗掉與自己體力相等的食物,時間越長消耗得越多,此外食物在後勤運輸中也會形成大量的損耗,戰線越長損耗越多,往往到達戰場時期的食物遠遠小於在途中被消耗掉的食物,甚至有一些後勤物質到達戰場的只有十分之一。即便是運輸到戰場後,這些物質也不是常可以完全得到運用,撤退,轉移,甚至追擊都很有可能要求你拋下多餘的物質,這些物質自然不能資敵,多半的結局是燒掉埋掉。將一個人送上戰場,往往就要幾個甚至十幾個幾十個人在後支援,將一斤物質送上戰場,後方就要消耗掉幾斤,十幾斤甚至幾十上百斤的物質。

    所以說戰爭花錢如流水,戰爭的勝負往往就看誰能消耗更多的人力物質,換句話說,就是誰的實力厚,誰經得起消耗,誰就能打贏戰爭。回顧歷史,我們很容易發覺這樣一種詭異的情景。一個邊境小國對中原政權的態度不是很恭敬,總是來騷擾這麼一下,中原政權自然發怒,派兵遠征,然後呢!因為地理環境不適應,大敗回來了,皇帝自己大發雷霆,準備再遣兵進軍。也就是這個時候,詭異的事情發生了,大勝的小國不單沒有乘勝追擊,反而遣使來賠罪,說是會負責一切損失,以前的事都是奸臣教唆,自己一時糊塗而已,現在當納貢稱臣,永表忠心。

    是小國首腦的腦子發燒?以前膽子就這麼大,這勝利之後應該是更加肆無忌憚才對,不說進軍中原,也要來個稱帝才對吧,怎麼膽子反而變小了?

    其實,不是膽子變小,而是吃不消了,以小國之力,即便再打了多大的勝仗,自己的人力物力資源消耗還是很巨大的,大國遠征,對小國境內國力自然有很大影響,即便打了勝仗。這小國也差不多了,雖說可以乘勝追擊,可是以大國國力,遠征小國尚未取勝,就以小國遠征大國,那可不是做夢了。這種勝利只是皮魯士的勝利罷了。只要大國再做出繼續攻伐的決定,小國即便再取勝,也無力維持政權下去了,面對國力的差距,小國自然只好老老實實的稱臣了。

    自古以來強大的中央政權對付那些邊疆小國都是採取這樣的方式,派兵征討,無論勝利與否,都會對那些小國產生巨大的影響,逼得他們稱臣納貢,讓他們知道,小國與大國的差距便可。這其中之關鍵,便要是讓他們知曉大國會繼續征伐的決心便可。所以歷代的強國總是一副蠻不講理的樣子。

    當然,雖然說戰爭消耗小國的實力便可達到目的,但是戰爭也消耗著自己的實力,作為統治者,總要估算一番,就好像假如有一個遠處小國對之不敬,即便再火冒三丈,但是算一算戰爭成本,只怕也只好笑笑了事。

    對補給壓力最輕的辦法自然是就近攻伐,把打下來的地方消化掉,一步步蠶食,或者就是就地取糧,以敵糧補充自己。但是世界上哪有這樣的好事,前者總有地理極限,中國各代王朝基本上把古代的地理極限土地都控制在手裡了,邊疆過去則大都是不能適合農耕生存的草原戈壁叢林,這些地方人煙稀少,敵人有著廣闊的後方,不遠征是不可能的。至於後者,這想得是好,但是敵人也不是傻瓜,總不會看你來了,還把糧食武器送到你手裡,指望一切都靠搶劫的那是強盜,遠征還是要靠後方補給。

    戰爭成本中最大頭的便是後勤成本,一次戰爭,往往要消耗掉一年甚至幾年的積累物質。而後勤成本之中,最具影響力的還是距離與時間因素。而其中距離因素更為重要,長途遠征,為何這麼難?並非是遠征軍水土不服,戰鬥力下降的關係,最主要說是後勤補給的問題,戰線越長,後勤補給越困難,後勤補給中大量的物質往往是消耗在長途運輸的過程中,而戰線拉長一倍,對後勤補給的要求就加大了數倍,這還是在假設後勤補給線不會遭到破壞的情況,假如把為了保護補給線而配備的護衛軍隊也算進去,那後勤補給消耗的物質更是一個可怕的數字。歷代以來,遠征最為危險,如對付草原的遊牧民族,中原政權並非正面作戰不如,而最大的癥結還是後勤補給的問題,以中國之國力,每次遠征都往往要傾其舉國之力,漢武帝討伐匈奴,將文景之治積累下的國力消耗殆盡。由此便可見遠征對後勤壓力的影響。

    其實若說那些物質倒也罷了,積累起來總是有的,但是後勤的運輸方式才是最頭疼的事。在鐵路未發明之前,主要的運輸方式為如下三條,

    其一者:水路,水路可說是後勤補給中最方便也最節約成本的方式了,運量大,速度也不慢,運輸成本可說相當節省,每次大軍遠征時,能用水路的最是方便,就好像秦始皇為南征開靈渠,便是因為水運的方便,隋煬帝開大運河,固然有個人遊玩與經濟因素的考慮,但是更有軍事因素在其中,隋之前正是南北對立多年,其中一點南北對峙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任何一方進攻都有著運輸補給的麻煩,而開了南北貫通的大運河,在後勤補給上則方便了許多,有利於控制南方。西方古代軍事強國多在地中海沿岸也是得益於地中海有利的水運。

    其二者:畜力,水運好是好,但是畢竟有限,有水的地方可以去得,沒水的地方就麻煩了,在鐵路出現之前,那草原沙漠荒地丘陵還是要靠兩條腿的和四條腿的,從力量上來說,這四條腿的怎麼也比兩條腿的有勁道的多,也能拉更多的東西。用牛馬作為後勤運輸實際上在二戰時期還是被廣泛使用,便是現在,一些地方還是在使用著。當年蒙古能遠征西方,雖然採取了以戰養戰的方式,但是依靠數以千萬計的牛馬來維持遠征軍的補給方式也是很重要的。牲畜不單作為後勤物質的重要運輸工具,還是運輸軍隊的工具,在古代早期,一些軍隊就採取騎馬到戰場,然後下馬作戰的辦法以節省時間與士兵的體力。

    但是,畜力對於農耕民族有一大弱點,便是太貴,這個便與農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有關。經濟學上不是有一個比較優勢學說嗎?且不管在經濟學上是否適用,但是在這裡很適用。對於農耕民族來說,牲畜是很寶貴的,就拿牛來說,可以耕田,可以運輸,是寶貴的財富,這一點便是近代中國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農耕地區來說,牲畜的價格太高,太難得到,養育成本也太高,正是因為如此,才是寶貴的財富,古代才會禁止殺耕牛。其實一句話,對於農耕民族來說,牲畜太貴了,還不如種植茶葉糧食桑樹,用茶葉絲綢買遊牧民族的比較換算。

    而牛馬羊這種牲畜,對於遊牧民族來說自然是很寶貴的,成本來說未必真的比農耕民族低多少,但是這可以說是他們唯一的生活依賴,這是他們的技術優勢,也是他們的成本優勢,只有靠這些他們才能換得農耕民族的茶葉絲綢瓷器鐵器等等,才能繼續維持他們的生活。

    因為牲畜對於農耕民族是很寶貴但是並不完全必要,即便需要也可以自己製作,就是花的成本高了,而遊牧民族卻迫切需要農耕民族的茶葉絲綢鐵器作為自己的生活必需品,這種技術上的差距使得遊牧民族不得不拿自己的寶貴的牲畜換取那些生活必需品,就好像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廉價出賣自己的東西換得發達國家的技術產品,實際上是一個道理。只是遊牧民族還可以搶,現在的發展中國家連搶的實力都沒了。當然,這扯開了。

    所以說,用牲畜作為運輸方式,實在是很花錢,對遊牧民族都是不小的花費,對於農耕民族來說,更是如此,尤其牲畜也嬌貴的很,在長途運輸中很可能因為疾病飲食的關係死亡,這樣一來影響更大。一次戰爭結束,往往要消耗以萬記數的牲畜,遊牧民族,經此打擊,都未必能頂得住,農耕國家,更是如此了。

    其三者:人力,雖然在此說起來有些冷酷,但是實際上人力在後勤補給的計算上也是一個數字,或者說是一種價格。都說人命無價,但是在那些後勤管理的計算簿上,這些人與糧食,武器盔甲一樣,也只是一個數字而已,而且這些人的價格也被划算成數字了,只是有高有低罷了。

    正因為如此,人才會長期以來作為運輸線上的主力,因為在某種情況下,這些人力成本要比牲畜便宜得多,也好用得多。此外一些地方如山道也不是牲畜就可以上去的,只有人,才可以作為萬能的運輸工具,軍隊能去得的地方,那些後勤運輸的民夫自然也能去得。

    只是,人力畢竟有限,也照樣要消耗糧食,運輸量也不會特別大,也會得病而死,所以說人力的成本也不低,而且這種人力成本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上升的。

    就好像古代奴隸社會,實際上他的人力成本是很低的,因為那些是奴隸,成本極其低廉,有時我們會納悶為什麼一些奴隸制的野蠻國家還比封建制文明國家還要厲害,其實道理便在這裡。就好像說秦始皇為什麼能征發這麼多人干苦力來著?並不完全是秦法殘酷,其中很大的一點便是秦國滅六國後並不完全把六國的全部子民當成自己的國民,與秦人一視同仁,而是把他們當戰俘或者奴隸看待。而等到了以後,要想征發自己的國民難度就大了許多,或者說成本高了許多,我們現在看好像皇帝一聲令下,那些農民就要聽從命令來著。其實也並非如此,雖然不一定要給撫恤金,但是皇帝與官僚們還是要考慮到這些農民被征發了,這地誰來種,這糧食誰來上繳,這都要需要注意的東西,計算成本時都要把這些計算進去,所以在征發時都會特別要求征發有罪的人,這就是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從整體趨勢來說,越到近代人力成本越高,越是和平人力成本越高。

    這一切,直到鐵路這一劃時代事物的出現才告終結,這個鐵傢伙只要有鐵路,有煤,就可以到處奔跑,其運載量也是令人不可想像的高,這讓畜力,人力的運輸方式都顯得落伍了,也正是有鐵路的出現,遊牧民族在草原上的後勤優勢才告終結。不過,這並非只是後勤時代的結束,鐵路出現的同時,戰爭的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戰爭需要的物質遠非古代可以想像,當然,那是那一個時代的故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