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上將

竹簡三 定三輔 北地起烽煙 第一百四十四章 風起洛陽(二) 文 / Y冷冰凝Y

    第一百四十四章風起洛陽(二)

    董卓之亂,雖使得洛陽周邊之地多數被董卓麾下的西涼軍搶掠,但對於洛陽來說,並沒有因為董卓而產生什麼變化。

    依舊是大漢帝都,天下交易中心,繁榮無比,原本因關城數日而不得入內的商旅也是趁此安定之機進行一些交易。

    他們能夠來到洛陽已經是運氣十分之好,否則於路上恐怕便已被盜匪、黃巾餘孽所搶掠,到了洛陽,又有可能會被董卓麾下的西涼兵將貨物搶掠一空,再差一些的,便是送了性命也無處說去。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荀攸、荀彧二人將劉備之事告訴荀爽之後,荀爽聽聞乃是潘鳳的意思,自然十分重視。只是數日來,劉備除卻去參加一些宴席之外,並沒有任何出格之事,倒是讓他們對潘鳳之語產生了懷疑。

    禮賢下士,對任何人都是禮讓三分,便是對那些看不起他的人也是一同如此,倒是他那兩個結拜兄弟常常氣的面紅耳赤(關羽本來就紅……)。

    僅僅就如今的樣子來看劉備的話,他顯然不像那種潘鳳口中所說很危險的人。

    由於如今荀爽身居高位,又是荀氏一族的族長,荀彧、荀攸於荀爽府中都有各自的宅院,平日裡三人亦是常在一起論事。

    如今荀氏一族雖於底蘊還無法與袁楊二氏相比,但僅論如今的權勢,卻早已凌駕於二族之上。

    不說荀爽身居一朝輔臣,荀攸亦是蒙天子之恩,以尚書領洛陽令之職,至於荀彧,如今亦是不比荀攸差上多少,還有荀湛於冀州袁紹麾下任別駕之職,其餘親族之人更是數不勝數。

    至於荀爽之徒,更是門生佈滿天下,雖於數量上無法於袁楊二氏相比,但荀爽有徒潘鳳,手掌洛陽兵權,又受封為安國侯,位高權重。

    三人正談論之時,卻聽有人報劉備前往皇宮求見秣陵王劉辨,亦是不禁有些皺眉。

    原本荀爽身體不適,荀攸、荀彧二人自是不該打攪他,只是荀爽卻硬要拉著兩人。

    「荀師,秣陵王已在洛陽數日,若是再留他於此是否……」

    荀攸略思片刻,開口言道,只是看著躺於榻上的荀爽,他的心中總有些淒然之感。

    荀爽自上次以太傅之職往虎牢傳旨之後,由於有些勞累導致一回到洛陽之後第二日便感風寒。原本風寒乃是小症,只需按時調理,加上藥食相輔便可痊癒,加上有華佗、張機二人在,又怎會成什麼大病?

    但荀爽畢竟年事已高,小症自然也變成了大症,若非華佗張機二人醫術高超,恐怕他也不可能有那精力與荀攸、荀爽二人議事。

    聽了荀攸之言,荀爽豈會不明白他的意思,看了看荀彧言道:「秣陵王乃是先帝長子,與當今天子自幼交厚,關係不淺,又為我徒,想來留於洛陽當是無事,再過些時日再提醒他歸封地而去便是。」

    現在劉辨的位子也是讓他們十分尷尬,畢竟以他秣陵王的身份他們也不適在大殿之中奏言命他回封地去,但若是不提,顯然劉協也絕對不會想到讓他這個大哥回去。

    劉協雖少年聰慧,但畢竟只是一孩童,於心計上又怎會和他們那些成人相比?自己這個大哥又自小和自己關係極好,便是留在皇宮裡又能怎樣?

    得封外地之王不得無事歸京,這並不是說對這些王不好,而是怕他們回京之後看到自己的兄弟高高在上為一國之君以後心裡會有想法。這種想法一旦起來,可就不容易消下去了,加上如果一個親王在京城謀逆,顯然無論是對一國聲望還是國力都會有極大的影響。

    「荀師,此事亦當速決,秣陵王雖無野心,但畢竟為先帝長子,彧只怕恐有人會以此事做文章。」荀彧深思道,言語中不禁有些擔心。

    「此事我自是知矣!咳咳~」荀爽聽罷,咳嗽道:「年紀一大,身體便不行了,想來亦是到了將大漢交付於你等年輕人之手的時候。」

    「荀師如今雖小疾纏身,但有張仲景、華元化二位醫道聖手於此,想來不日便可痊癒。」荀攸見荀爽咳嗽,忙上前撫背道。

    於一旁的荀彧亦是上前。

    「何須如此?生死乃是天定,此乃我體,我自己又豈會不知?」

    荀爽早先便已因身體的原因尋過華佗、張機二人,只是二人終究只是醫生,雖於歷史上帶個神醫的名號,但終究不是神,對於荀爽這種年老所造成的體弱之症,他們也只能開些滋補的方子。

    如今荀爽已經七十有二,在這個時代來說已經算是極高的年齡了,人到了古稀之年,又有什麼看不開的?

    「文若、公達!你二人雖呼我為師,但亦是我荀氏族人,若算上友若,你三人乃是荀氏一族後輩才學最高的三人,我自知時日無多,想來大漢中興我自無緣得見,只求能在你輩手中實現。」荀爽頓了頓,復又言道:「辨皇子與陛下乃是骨肉兄弟,此事便是稱為陛下家事亦非不可,我等身為臣子又豈可妄加評論?」

    或許是一口氣說了太多的話,荀爽亦是感覺有些疲憊,待歇了許久,方才繼續言道:「如今我荀氏一族於洛陽可謂是鋒芒畢露,此絕非好事,恐怕朝野之中不知有多少人等著我死。」

    荀攸、荀彧二人自然明白荀爽之言。他身為太傅,帝師,稱之為宰輔亦非不可,加上當今天子年幼,凡事皆問於他,可謂一國大權多數落於他手,又怎會不惹人妒忌?

    而幾日來,荀爽自於家休養之後,劉協更是常派人探望,若非不可,恐怕他早已親身前來。此等厚待,古今少有,甚至有人背後將荀爽所掌之權比為「董太師」一般。

    或許是太過勞累,荀爽又與荀攸荀彧二人嘮叨了幾句便於榻上睡去,二人會意,自是出房而去。

    劉備自聽得那李希之言,可謂是寢食難安。讓他放棄好不容易得來的官職以及皇叔之名顯然不太可能,而同時,他也知道,當今天子劉協對他並不在乎,反倒是劉辨還將他視為心腹之人。

    深知時間越久,危險便會越大,劉備最後終於忍不住,尋得劉辨空閒之時,入宮尋他。

    「殿下。」

    劉辨命人將劉備引入之後,劉備便直接拜於他面前言道。

    「皇叔這是為何?」劉辨亦是一愣,疑問道。

    劉備拜伏於地,言道:「敢問殿下是否有不臣之心?」

    劉辨一聽,不明劉備之意,起身擲書於地,怒道:「皇叔此乃何意?孤身為當今天子兄長,行事皆按本分,何來不臣之心!」

    「可在下卻於市井之中聽聞殿下不歸封地,乃是欲與天子爭奪帝位。所以方才前來求證一番。」劉備起身言道:「若殿下無不臣之心,還望早日歸封地。」

    劉辨聽罷,言道:「皇叔此言究竟何意?孤與天子乃是同父兄弟,如今方才留於洛陽,又豈會有不臣之心?何況……」劉辨方才想言自己本就不想當皇帝,但隨即一想這劉備雖稱為皇叔,但對他,劉辨卻知之甚少,自是沒有必要解釋,遂又言道:「何況孤如今不過與天子一敘兄弟之情,又有何懼?」

    「殿下雖如此想,但備恐他人非如此想,若是他等為一己之利,以為殿下有不臣之心,進而除之,則悔之晚矣!」

    劉辨疑道:「為何人之利?孤乃大漢秣陵王,除卻當今天子,又有何人膽敢取孤性命?」

    「殿下曾想過如今大漢之權在何人手中?」劉備聽得劉辨之言,知自己先前之話起了效果,忙又言道。

    「大權不在天子手中,難不成在你手中?皇叔當真荒唐!」劉辨方才說完,便感覺一驚,言道:「皇叔所指可是當今太傅荀爽荀慈明?」

    劉辨亦是知道如今天子年幼,而國事幾乎都是經過帝師荀爽之手,如此一來,豈不是大漢之權都交付於荀爽?

    「非也!慈明公乃是天下大儒,一心輔於漢室,又怎會恃寵而驕,奪大權為己用?」劉備搖了搖頭解釋道:「所言者乃是荀氏一族其餘在洛陽為官之人!他們仗慈明公之勢,如今所掌之權比之董賊亦不差分毫,今聞慈明公抱恙居於家中,朝中之事皆交予其族中荀彧、荀攸二人,假以時日,恐大漢之權旁落矣!」

    荀爽抱病之後,劉辨亦是前去拜訪過,自然也見過荀攸、荀彧二人,只是如今聽得劉備所說,才注意起來。

    見劉辨若有所思,劉備又道:「聽聞安國侯出征之前曾將洛陽兵權交予那荀攸,且便是安國侯亦是慈明公弟子,與荀攸、荀彧之輩關係甚密,若他們當真懷有二心,恐怕會是第二個董賊!甚至比董賊還要可怕。」

    「皇叔休要胡言,潘師一心為國,又為先帝遺詔輔政大臣,又怎會有不臣之心?更何況其妻乃是萬年長公主,亦是皇親!」劉辨想罷,不信道:「想來乃是皇叔醉了,來人,送皇叔回府休息!」

    只是等了許久卻不曾見人入內,劉辨一驚,看著於下的劉備。

    「殿下勿憂,乃是在下命兩位義弟於門外守衛,不放任何人入內!」劉備見劉辨樣子,忙解釋道:「安國侯或許以往乃是一心為國,只是人皆有私心,便是安國侯亦非聖賢,待他手掌大權,可掌控朝堂之勢時,難免心中會有他想。」

    見劉辨已有疑心,劉備又馬上道:「自古謀逆之人原本又有幾人不是忠心可嘉?但在帝位、天下之權的誘惑下,皆會慢慢改變,劉備身為宗親,不得不為我大漢著想!」

    「這……」劉辨聽罷,漸漸也覺得有些道理,畢竟如今潘鳳一黨確實已掌洛陽兵權,屆時若他當真有異心而荀爽又死,恐怕無人可以制止。

    「你二人不過一區區校尉,竟敢擋我入內?」

    正當劉辨沉思之時,卻聽得門外有爭吵之聲。

    劉辨聽得那人聲音乃是其護衛蹇碩,自是開口言道:「皇叔且將此人放入,此乃一心忠於孤之人,當可深信。」

    「諾!」劉備聽得劉辨所言,知此人乃是於聯軍之時日日護衛劉辨左右之人,便出門將他請入。

    只是出得門後才發現蹇碩欲要進入,然卻為關長二人所阻攔,自是大怒,又恐劉辨有險,便想要硬闖,然他武藝又怎能和關張二人相比,自是被其二人擒住,不得動彈。

    「劉備,你欲反也?」蹇碩被關張二人所擒,自是身懷怨氣,看到劉備便開口道。

    「備乃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望閣下恕罪,二弟、三弟,且將此人放了,殿下有請。」劉備先是躬身一禮,向關張二人言道。

    進的宮內之後,蹇碩顯然還為剛才之事耿耿於懷,向劉辨行禮之時亦是對劉備一臉怨氣。

    而當劉辨將先前劉備所言之事告訴他時,他亦是大驚,畢竟劉備所說之事皆是合情合理,無論是誰當手中掌有操控朝堂之權時都會有些想法,更何況如今天子年幼,更好掌控?

    「殿下,安國侯雖忠心為國,但此事不得不防!」蹇碩想了片刻言道。

    聽得蹇碩亦是如此說,劉辨心中更是著急,乃問計於劉備道:「皇叔既知如此,可曾想好何種對策?」

    「陛下年幼,又親信於潘鳳,恐怕便是殿下前去,陛下亦不會相信,且如今潘鳳率軍征董賊餘孽在外,以在下觀之樊稠、徐榮之輩絕非潘鳳對手,恐待潘鳳得勝歸來之時,其勢更大。」劉備故作為難,又道:「在下早便有疑,殿下乃是先帝長子,自古立長不立幼,照理,合該殿下為天子才對,莫不是潘鳳那廝……」

    蹇碩冷哼一聲,言道:「劉皇叔,先帝立遺詔之時我亦在旁,乃是親耳所聞,此言便可治你一大罪!」

    蹇碩雖同意劉備先前之言,但劉宏所立的遺詔他卻是見過,自然不會聽劉備所說,加上先前本就對他不喜,如今自是出言反駁。

    「此人究竟乃是何人?」劉備聽得蹇碩解釋,卻也一驚,不曾想此人竟是親眼見過劉宏立詔之人,要知道劉宏立詔之時僅有三公重臣知曉,難不成他是劉宏身邊的護衛?

    劉備怎麼也不會知道,此人乃是劉宏最為信任的宦官,當初西園新軍之首,上軍校尉蹇碩。

    劉辨見劉備所疑之事,亦是開口解釋道:「孤知皇叔乃是為大漢著想,只是父皇立詔之時,孤與當今天子亦在,此事皇叔便無需再有疑心。」

    「只是劉皇叔之言雖有道理,但若安國侯當真是一心忠於漢室之人,我等如今所慮豈不是多餘?」待得蹇碩冷靜思考之後,雖覺得劉備所說的話很有道理,但想到當初潘鳳施計救過自己,又使得劉辨安然逃出洛陽,顯然不是那種不忠不義之徒,加上他對劉備有些厭惡,自然寧可相信潘鳳。

    如此一來,到讓劉備大急,若是他此次不能說服劉辨,則無疑便會與他交惡,如此一來,則兩邊皆不討好。殿下,我亦知潘鳳有素懷忠心,但人心叵測,不得不防,還請殿下早離洛陽,回江東而去,若是潘鳳真有不臣之心,屆時殿下亦可於討董時一般,舉天下勤王之師,入京除之!」

    劉辨自覺兩難,遂朝劉備揮了揮手言道:「此時孤已知,皇叔還請回府,莫再多言!」

    見劉辨模樣,劉備知再多言也是徒勞,只得歎了口氣,於關張二人出宮而去。

    「蹇黃門,此事你如何看待?」

    待得劉備出去之後,劉辨方才對蹇碩問道,畢竟比起劉備,無疑這蹇碩才是他最以為心腹之人。

    「雖不喜此人,但不可否認,此前所言皆有道理。如今於洛陽之地,要職皆為荀氏一黨,又有安國侯領軍在外,不得不防。」蹇碩深思熟慮之後方才言道。

    「安國侯數次救孤,又有除董賊之功,對大漢有恩,孤決然不信他會有二心。」對於這個曾經為自己老師的潘鳳,劉辨顯然有信心,「不過劉備此人亦是為大漢著想,孤自尋一時日向陛下請辭便是。」

    蹇碩早便侍奉劉宏,所見父子相殘、兄弟相殘亦不在少數,自然知道劉辨留於洛陽會給百官一種極大的壓力,也只有如今天子年幼,才會想將自己的兄長留於洛陽。

    只是想到先帝曾經對自己所言之語,蹇碩卻很有自信,對劉辨言道:「殿下,先帝亡前曾有一物托於老臣保管,若將此物獻於陛下,想來他人便不會懷疑殿下於洛陽會有奪位之心。」

    「哦!父皇所托乃是何物?竟有如此大用?」劉辨聽罷亦是吃驚,問道。

    「此物原為一璞玉,楚文王命人鑿此璞玉之石,得一寶玉。後此玉為趙惠文王所有,秦昭王得知,願以十五城以換此玉……」蹇碩侃侃而談,然傳至劉辨耳中,卻使得他目瞪口呆。

    此物的事跡,原來身為皇子的劉辨又怎會不知?

    「此物,可是父皇崩後便失蹤的傳國玉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