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斬秦

第五卷 縱橫諸侯 第325章 長治久安之太子八奏 文 / 輕杖勝馬一壺醋

    第325章長治久安之太子八奏

    九月十六,燕王喜和太子丹大會文武群臣於宮中。

    燕王喜高坐在上,太子丹陪侍在側,國相范增為首,以官職爵位高低為序,分列台陛下左右兩側。

    隨太子征伐諸將的之功,太子丹和范增等人早已擬定,並經過了燕王喜的批准。朝會第一件事,就是冊封賞功。

    國相范增率軍進駐代北,協同太子統軍作戰,又據廣武城迎戰王翦,功為第一,晉爵一級為縣侯。

    秦毅統本部兵進代北,先助趙兵抗匈奴,後協同范增鎮守廣武城,楊烈率兵抗匈奴大軍於谷口,後進匈奴收攏各部,杜旗率本部兵馬進擊匈奴本部,俱***,各進爵一級。

    桓齮、蕭晨統本萬戶兵馬襲匈奴本部於前,破匈奴大軍大營於後,俱是大功,各進爵兩級。

    劉邦以偏師進擊匈奴,巧用地形,自身少有折損而收降匈奴兵馬兩萬,宜安之戰,又有破敵斬將之功,冠於軍中,進爵三級。

    桓禮、荊軻、酈商、吳仗劍等將,均以此兩戰之功,各進爵兩級、一級不等。

    至於其他隨軍征戰將佐,不論出身,各按功勞,分別進爵賜爵不等。

    本次征戰,徵調北面諸萬戶兵馬近七萬,尤其是桓齮所部,原東胡所屬部民為主力,一戰功成,不少部民丁壯多有戰功,故多有爵位授予。

    隨在太子身邊的諸多宗子,在軍中歷練,已經有兩年之久,本次也有不少立下功勳,燕王詔旨當中所列,除了范增等高官之外,專門將宗子立功之人單獨列出,以示嘉賞。

    為了籠絡新附諸部,本次賜爵賞功,特將蕭晨以下諸萬戶有功將佐百人宣到薊城,這些將佐,生長在草原之地,雖知中原繁華,卻也不知其詳,燕王有詔賞功,多有攜父老同來薊城,以開眼界。

    燕王宮中,殿閣巍峨,郎官衛士,雄赳赳氣昂昂的,當真是王者氣象,諸萬戶將佐見了,多是新鮮。宣詔已畢,燕王喜特地將蕭晨等人詔上殿來,溫言嘉獎,另外又賞賜錢帛,以示恩寵。並令太子設宴,款待諸萬戶將佐。

    這些北方將佐,見燕王待下和氣,又賞賜錢帛,都是歡喜的很。等太子丹在他殿設宴招待,劉邦、酈商等將作陪,蕭晨等人暢飲一番,這才被引出宮去,在都中自行瀏覽。

    這一年多來,北方諸萬戶所轄,多有千戶百戶等官,自草原上販運牛馬皮毛等物在都中販賣,都中之人,早已多見不怪,這些諸部將佐領著父老見識了一番,用手中金錢,買些稀罕之物,這才各自返回本部。

    諸宗室的封君大人,原本對燕王將宗子們都打發到武陽,心中怨言不少,只是後來見太子南征北戰,多帶各家宗子歷練,雖有風險,也知道太子丹並不是只重外臣,這才沒了怨氣,本次賞功,諸宗子當中或封校尉之爵都有十幾位,最高的已經到了少將。都是靠扎扎實實的戰功得來,可比依靠宗子之名或封要強的多,那些在朝的父兄,都是大為欣慰。況太子戰功卓著,燕國日強,作為宗室,這心裡比起外姓大臣,當然更是要高興幾分。

    賞功乃是開場,到了次日,朝中諸卿、郡守主將齊聚大殿,商議國家大政。

    這次商議,乃是以太子先行提奏:

    其一:尊崇百家之說,面向天下,徵召賢士、書籍。但有各家各派,願開學授徒者,國家贈館舍一所,任其招納諸生習學。各派典籍,國家悉錄其副本,藏之宮中。此事應由國子寺和翰林院共同掌之。

    其二:國家日大,諸部風俗禮儀各有區別,當責宗伯寺和翰林院,兼采古今之禮,以敬、簡、隆為則,新定服飾、車馬、居住、坐臥、祭祀等諸般禮儀,以推廣教化全國之民。

    其三:書同文,言同語,車同軌,責令翰林院、國子寺,吏爵寺,會同選派諸生,以官身北上諸部和日後各處新的之地推廣宣教

    其四:宗室大臣,皆為召公子孫,但以有利於國為榮,日後但有宗子成年,須全部入北方或其他偏遠諸部歷練,一則會同宣教庶民,二則考察諸部風土人情,三則熟悉政事,磨煉自身。宗子完成歷練,學識有成,皆可賜之初爵,日後依攻升賞。但違制不往者,一律革除宗籍。

    其五:北面諸萬戶,原本生長草原之人,如得立戰功,受賞校尉以上封爵的,可攜其家南下薊城、武陽等地定居,國家按其功爵,授其田宅,其原在諸部之職,另行擇有功之人升任。

    其六:北面諸將軍、萬戶,一任五年,最多兩任,然後與其他各地或中央官佐互調。凡朝中列卿除客卿以外,都需在北面任職兩年以上,以便熟悉北面情形方可任職。

    其七:設立十級民功爵。

    民功爵按分以下幾個方面賜予:官吏自動退居林下,其任官清廉,有賢名,從未因貪污、瀆職、枉法等指控而處分的。按其原來職位高低授爵。

    工商之戶,樂善好施,有顯名於郡,子弟之中,無受法之人,其家主可授之民功爵。

    工坊匠作農耕之人,但有新奇之技,為他人所無,或改進工具,致使勞作之功大增者,授之民功爵。

    捐輸國家之用而身無罪責,名聲素賢者,可授之民功爵。

    學有專長,著書立說或辦學教人而且眾人所推崇者,可授之民功爵。

    新得之地,原有世家大族,在郡中有賢名威望者亦可賜之民功爵。

    對於民功爵,太子丹專門進行了說明:民功爵不可世襲,不授田宅,亦無軍功爵的其他各項賦稅減免。

    民功爵共有十級,最高一級和軍功爵的宣威軍尉相同。

    關於民功爵的詳細指定和執行細則,責由宗正寺、吏爵寺詳細擬定名稱和賜予之道。

    其八:增訂軍功爵制,規定有爵之人與官員相見之禮。

    鄉侯以上:見千石以上諸大臣,彼此以平禮相見。見千石以下官吏,官吏待之以上官。

    各級將爵:見將相大臣,以下官禮相見。見縣令以上,以平禮,縣令以下各官,待之以上官。

    各級軍尉:見千石以上,悉以下官禮相見,其餘各官,悉以平禮相見。

    各級軍校:見縣令以上,悉以下官禮,其餘縣中國家正式官佐,皆依平禮見。

    各級勇士:見各級國家正式官佐,悉以下官禮相見。

    民功爵見官之禮,依同級軍功爵。

    太子丹在台陛之上,側身將自己所奏朗朗讀出,這奏章中所列各項,除了太子身邊的侍從郎官之外,其他大臣,即便是親近如范增、張耳、酈生等人,可能討論過某一條或幾條,但都還沒有全面討論過,所以太子丹在上宣讀,下面眾臣,各自豎著耳朵細細聽著,一邊聽,一邊琢磨。

    此時能在殿中站著聽奏,都是心思靈轉之輩,當然知道太子遠道歸來,乃是要論定後面幾年大政剛要。賞功之後,當即啟奏這些事,別看一條條說起來還頗為瑣碎,但真要琢磨一下,其中還真是大有含義。尤其是前面幾條,太子一句話,只怕將來要辦起來,那可是驚動朝野乃是諸侯的。

    像徵召天下賢士、書籍,這幾年太子大興武陽黃金台學宮,武陽學風大盛,多有異國之士原來求道問學,如今太子說要尊崇百家,給各派傳學給予支持,收錄典籍,原本儒、法、墨三家顯學之派或者以為平常,但對於某些不受諸侯所重,日漸衰微的門派來說,那可能就是救命稻草了。

    看起來此事不難,可當真是諸侯游士大集,這些諸侯遊客,一個個都是心高氣傲,旁若無人之輩,別的不說,單是這招待賓客,錄刻典籍,那就是相當繁重不易的任務。

    不過,此事繁雜,但不算太難,最不好辦的乃是宗伯寺和翰林院的釐定各項禮儀之事。

    如今的宗伯卿乃是公子隆。

    公子隆在原先,以王弟之尊,在朝中也是一言九鼎的人物,自從太子丹回燕,推范增等人上位,燕王喜依靠范增等人刷新國政,公子隆就日漸疏離,加上對新政多有不滿,就常稱病不朝。

    待太子丹改革中央官制,宗室諸臣,沒一個能位列上卿,公子隆對太子丹的變革新政更是痛恨至極。

    不過公子隆知道,如今太子勢盛,不但賓客親信遍佈朝中,更是手握大兵在外,輕易動搖不得,要想日後有所作為,只能先虛以為蛇。

    所以公子隆態度一轉,在朝堂變得少言寡語,只是默默奉令行事而已。

    倒是燕王喜看見,覺得自己這個弟弟,乃是有大才之人,如今因與太子政見不合,以長輩之尊竟然避讓如此,還真是有些委屈,反倒是對公子隆時常撫慰有加。

    兩年間,太子丹開疆闢土,連連獲勝,畢竟這是先祖所傳之國,公子隆雖然不滿太子改革舉措,但對此還是極為滿意的。對太子丹的態度也有所轉變。

    轉變是轉變,肯定不想范增等人那樣無條件的支持。

    釐定諸多禮儀之事,太子丹和公子隆私下裡很是耐心的交流了一番,當時還真是勉強說動了公子隆。

    不過現在公子隆想起來,可是有點後悔。如今奉行之禮,乃是先王聖人所傳,數百年通於諸侯。如今太子竟然要自己斟酌修訂,想想這禮儀所在,幾乎無所不包,想要達到太子的要求,這事真不好辦呀!

    當然,只是按照太子的要求辦,還只是事務繁雜而已,關鍵是這是牽扯太大,費心勞力的定出來,將來朝堂論辯,反正有諸多事都是左亦可,右也行,只要自己定了,太子現在聲望太高,沒人敢去找太子的麻煩,但藉機譏諷自己這經辦人幾句,以表示不滿,那肯定是大有人在。

    自己何苦要做這裡外不是人的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