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斬秦

第五卷 縱橫諸侯 第370章 罷兵之議 文 / 輕杖勝馬一壺醋

    第370章罷兵之議

    ***:此書在縱橫首發,可是老醋閒來看了一下,可悲的是,因為入了***,居然某盜版站的***遠高於縱橫本站的***。老醋不敢要求各位兄弟都掏錢看正版,可看了盜版以後,能否麻煩兄弟們到縱橫這裡來,給老醋一個收藏,一個評論,也讓老醋知道,兄弟們在繼續關注著「斬秦」

    斬秦的鏈接是:http://book.縱橫.***/book/88484.html

    李斯如此響亮而肯定的回答,讓頗為鬱悶的秦王政不由一振,忙道:「卿有何良策?」

    李斯上前,躬身奏道:「議和退兵可也!」

    議和退兵?燕趙攻秦,奪了十幾個城池,秦軍攻之而不能退,此時還要議和,這不是明明對燕趙讓步麼,怎麼反而不利於燕丹名聲呢!

    不但秦王政不解,其餘重臣也都是疑惑。

    只是眾人都知李斯素來多計,他既敢這麼說,定是有所本,秦王政督促道:「此事寡人難解,還請李卿詳言。」諸重臣也都不插話,靜等李斯解釋。

    李斯心有成竹,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今燕趙進取太原,經過這麼長時間的較量,顯見是自知進取不足,自守有餘,故而以攻人之兵而取守勢。

    對於秦國來說,無非是增兵、維持、罷兵三個選項。

    增兵之議剛才眾人都是講的清楚,已經明顯沒有什麼好處。而維持目前的戰局,那也是曠日持久,對於秦來說,雖然不怕,但勝負難分,長期僵持下去,萬一燕國使者真的挑動了諸侯之心,諸侯真的有變,攻伐秦國中原諸郡,秦國必然不能退讓,只能出兵中原擊之。

    燕趙雖然現在兵力不足,對於王翦之軍只能守而不肯攻,但如果秦國的力量分散於兩個方向,燕趙定然會調集大兵增兵於太原。

    如今燕國廣有北方,按照過去匈奴和東湖的力量,燕國再興兵十萬騎南下太原郡也不是什麼難事。

    再加上燕國內地各郡兵馬十餘萬,以如此強盛之力和秦國大戰,秦國力量兩分,對於燕趙則處於劣勢。則太原、河東局勢危矣!

    太原戰場如有閃失,中原的諸侯各軍必然士氣大振,即使有所不利,也會死死抗住秦軍,意圖和燕趙聯手對付我大秦,這對於秦國來講,斷非好事。

    故增兵不可,僵持不行,莫如議和。

    如今燕丹和趙國使者四出諸侯,欲合縱諸侯攻我,諸侯或心動,或不心動,但燕丹之心,諸侯已知。

    如果燕國此時偏又主動和議於秦,則燕丹左合縱諸侯,右盟和於秦,則諸侯又如何敢信之!

    燕丹如議和,我秦則許和,以此示之天下,則諸侯日後豈敢再有聽燕丹之議而合縱者?

    如此燕丹遂得十餘城,卻不得諸侯之信,又有何名聲可言?

    況秦燕趙之戰,我秦未敗,雖然失了十幾城,皆為險峻、貧瘠之地,雖不利於日後軍事,但也對燕趙國力無甚增益。彼此議和,秦雖略虧,也算不得什麼。

    但燕趙與秦和議,彼此退兵,太原河東兩郡,可暫得緩衝休養之機。

    這太原之地和上黨諸城,皆我取之於趙,彼時趙國之強,遠勝於今日尚不能守之,如等一兩年後,兩郡恢復一二,那時我秦國大軍再出,燕趙倉促之間,又豈能安保目下所侵之地?

    如今韓魏兩國,皆不過一郡之地,我大軍暫不與燕趙對峙,即可南下取韓魏。

    韓魏兩國,皆是中原沃土,物產豐饒,一旦取之,遠勝於北面險峻之地。

    燕國國土雖廣,但北面皆是胡地,不事耕種,唯多馬牛羊之屬,趙軍喪丁壯三十萬,一時國力難復。我大秦取了韓魏之地,那時大舉興兵戰於燕趙,則燕趙兩國又何以抗我?

    故和議之事,看似秦略有些吃虧,則實是明知之舉。

    李斯侃侃而談,殿中諸人邊聽邊琢磨,昌平君道:「燕丹既遣使四出諸侯,欲求合縱之事,又豈肯再求和於我?」

    李斯回道:「君侯,燕丹不大征國內兵馬往援,又主動遣使於軍前求和,顯見已有畏我之意,其遣使諸侯者,為恐我增兵不和,不得已而為之也,如我秦許其和時,則燕丹定然欣然派使臣前來。」

    讓燕丹出爾反爾,食言於諸侯,倒也不失為一良策。秦王政這樣想著,卻又一時拿不定主意,遂道:「李卿之言,或為一策,諸卿且詳思之,過幾日再議。」

    諸臣各自請辭退出,秦王政這此後幾日,廣徵諸臣之見,有言李斯之策可者,有言其策否者,秦王政也是難下決斷。

    如今秦國宮中,兩位太后皆都尚在,唯華陽太后年紀高大,精神漸漸一日不如一日。

    從那年嫪毐之亂的處置,華陽太后也知道自己這個孫子和父祖大不相同,秉性堅毅,是絕不肯受人牽制的。想想自己年紀這般老邁,也沒有幾年的活頭,這大秦終究還是要靠他自己來擔當。故而對於政事料理,一概甚少開口,只在宮中頤養。

    當然,畢竟華陽太后還是要有所安排,故而為秦王政娶了楚國宗女為後,其大婚之時,諸侯使者無不賀之。如今已生有一子,名為扶蘇。

    兩位太后因有前面之事,始終不相往來,秦王政作為後輩,卻不肯失了禮數,時常帶了王后到兩宮探望。

    華陽太后一生無出,深以為憾,見了重孫扶蘇,一向喜歡的緊,雖然這幾日精神不濟,但看到這重孫子在塌下調皮玩耍,老太后樂的合不攏嘴。

    偶然間看秦王政眉頭不展,似有什麼心事,華陽太后問時,秦王政遂將燕趙之事說了,華陽太后歎了口氣,道:「往日穰侯為相,以武安君為將,攻無不取,戰無不勝。然秦之地不廣,後先王用范雎之策,遠交近攻,和齊燕而攻魏、韓、楚、趙。二十年間,秦之國日強。」

    「韓魏者,居於中原,近秦之地,為心腹之患,燕者孤弱偏遠,縱有所強,亦不過皮癬之疾也。」

    「昔日趙軍為強,諸侯昔多恃之以抗我,如今既滅其大軍,苟延殘喘而已,滅了韓魏,北取之可也。」

    「如能得了三晉之地,齊、楚、燕三諸侯,又有何懼哉!」

    華陽太后說著,見嬴政沉思不語,又道:「我老矣,不過隨口一說,這等大事,還需與諸臣細商之才是。」

    嬴政點點頭,謝過了老太后,又在宮中待了一會,這才辭去。

    不過老太后的幾句話,和李斯所說相符,秦王政大為心動,又和昌平君商議了,遣使軍前,令王翦促燕國使者進都中求和。

    王翦接到咸陽詔旨,見咸陽決議於燕趙議和,遂派人去榆次見太子丹,道前日荊軻來軍前議和,茲體事大,非自己敢決,可請燕國使者往咸陽一行。

    太子丹見過王翦使者,賞了金玉車馬,令其回去。然後召眾謀士商議。

    張良笑道:「秦雖欲議和,但我使者到咸陽,秦欲挽回顏面,定多方留難,臣以為荊卿可使!」

    荊軻大笑道:「此固臣之願也。」

    於是太子丹為荊軻備高車華服,遣其西去。荊軻帶了太子屬下賓客侍衛五十餘人,自榆次起行,趕奔咸陽。至於太原這裡,既有議和之意,雙方皆固守營壘,對峙不戰。

    荊軻一路招搖,足足二十日,才到了咸陽。

    秦王政欲議和燕趙,乃是為壞太子丹欲與諸侯合縱之事,又要示人以秦國之強,議和乃燕趙主動。故而早有安排,荊軻到了咸陽之後,出面接待荊軻的,乃是幾個百石之吏,那些重臣列卿,無一主動約請者,至於進見大王,更是沒人提起。

    燕國當初對姚賈,亦是如此,荊軻前來咸陽,張良等人如何預料不到,早已有了定計。秦國重臣既然不見,荊軻也不著急,每日裡高車大馬,往來咸陽市中,四處拜見諸侯游士賓客。但見有一長可用者,荊軻無不給於厚贈,口中頌太子丹之德,約其北上游燕。

    荊軻為人,深沉大度,好書劍,出手又大方,諸侯賓客在秦者,無不喜之。十幾日下來,荊軻在游士賓客中名聲鵲起。

    有的賓客見荊軻終日悠遊,並不以和議之事為意,私下勸道:「君為燕國之使,來秦議和而不得見權貴與大王,豈非有負於太子之念乎?何不多以金玉賄大王近臣。」

    荊軻大笑道:「我燕趙之兵在太原,奪十餘城之地,兩軍對峙,秦對我軍無可奈何,和亦可,不和亦可。以金玉賄近臣,莫如贈之豪傑賢士樂!」

    荊軻此話傳開,諸侯賓客皆議之。昌平君、李斯等朝中卿相,府中多有賓客知道,自然報於主君,昌平君聞言大怒,道:「此子狂妄,我必辱之,以為姚賈報仇!」

    於是昌平君大設酒宴,盡召諸侯質子使者會飲。

    昌平君為秦國右相,乃是百官之長,諸侯質子使者在秦者,聞昌平君相邀,無不備了厚禮,早早上門進見。

    昌平君有意羞辱荊軻,自然令館驛小吏通知了荊軻。荊軻聽說是昌平君相召,倒也爽快,帶了從人就趕奔昌平君府中。

    荊軻來到昌平君的府前之時,諸侯賓客質子都已早早趕到。府前的門吏,都是得了昌平君吩咐的,他人來了,自然順順當當進去,待見了荊軻,卻是視而不見。絲毫不予理睬。

    荊軻高坐在大車之上,見門吏一個個仰首觀天,並無迎客之意,荊軻知其有意為之,當下心中一轉,計上心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