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生之傲視三國

第六卷 意在冀州 第十章 陳工師習練灌鋼 廢鐵戟化做長槍 文 / 小柯

    第十章陳工師習練灌鋼廢鐵戟化做長槍

    「對了,陳工師,你們兵造一天能做多少把刀?」寇邵問道。

    「一個爐子六個工匠,三天多則75,少則45把刀胚。」陳匠答道。

    寇邵小聲嘀咕道:「怎麼這麼少∼!」不想這小聲的嘀咕被陳匠聽見了,陳匠嚇得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大人,小人們可沒有偷懶啊∼!」

    寇邵笑了,輕輕將陳匠扶起,「老工師,本官沒有責怪你們的意思。相反,本官還要教給你們一種新的鑄刀之術。本官先問老工師一個問題,這刀的刃口和刀的脊樑,各是起什麼作用的?」

    這陳工師鑄刀多年,自然知道這刀的特性。「一般來說,刀的刃口主要起刺殺作用,因而要求有比較高的硬度,這樣才能保證刀的刃口足夠鋒利,所以應該選擇硬度較大的鋼來製造。而刀背主要起一種支撐作用,要求有比較好的韌性,使刀在劈砍刺殺的時候不易折斷,這樣就要選擇韌性較大的熟鐵鑄造。」陳工師回答的非常專業。

    「但是眼下的刀劍都是一塊鐵胚打造而成,刃口和刀脊的材質都是一樣的,似乎有悖工師你說的道理啊∼!」寇邵接著說道。

    陳姓工師滿頭大汗,不知道是害怕還是因為兵造裡本來就熱。「這∼這∼」

    「本官問你,你可知道一種名叫『灌鋼法』的工藝?」寇邵問道。

    陳工師略加思量,答道:「聽小人的師傅提起過,但是具體怎麼做小人不知道。小人的師傅說這是少數技藝超群的工師才會的精妙秘技,而且絕不外傳。」

    「你師傅說的不錯,所以本官也只知道一個大概,具體如何做就靠你自己摸索了!」說罷,寇邵把自己知道的關於灌鋼法的知識全部告訴了陳姓工師。寇邵說道:「用柔鐵屈盤,以生鐵陷其間,封泥熔煉,使得兩種鐵混合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灌鋼。」

    「另外淬火的時候也改進,眼下你們都是用一般的河水淬火吧?」寇邵問道。

    陳工師用不可思議的眼光看著寇邵,心想這個讀讀《經》《易》,習練六藝的人怎麼會這麼懂鑄刀之術的。陳工師小心翼翼的回答:「正是∼!」

    「那以後就改用動物的尿液和油脂淬火吧!」寇邵說道:「要用灌鋼之法鑄刀,就要用以此法淬火!」使用動物尿和動物油脂作為冷卻介質,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冶金家綦毋懷文對我國煉鋼工藝做出的巨大貢獻。

    動物尿中含有鹽分,冷卻速度比水快,用它作淬火冷卻介質,淬火後的鋼比用水淬火的鋼堅硬;而動物油脂冷卻速度則比水慢,淬火後的鋼比用水淬火的鋼有韌性。這是對鋼鐵淬火工藝的重大改進,一方面擴大了淬火介質的範圍,另一方面可以獲得不同的冷卻速度,以得到不同性能的鋼。先在冷卻速度大的動物尿中淬火,然後再在冷卻速度小的動物油脂中淬火,這樣可以得到性能比較好的鋼,避免單純使用一種淬火介質淬火。因為只用一種淬火介質畢竟難以兩全其美,如果使用的淬火介質冷卻速度比較快,就容易引起工件開裂、變形等缺陷;如果淬火介質冷卻速度緩慢,就會使工件韌性有餘,硬度不足,難以滿足使用的要求。這樣就需要使用雙液淬火法,即在工件的溫度比較高的時候,選用冷卻速度比較快的淬火介質,以保證工件的硬度;而在溫度比較低的時候,則選用冷卻速度比較小的淬火介質,以防止工件開裂和變形,使其有一定的韌性。

    雙液淬火法是一種比較複雜的淬火工藝,掌握起來並非易事,它需要操作者有很高的技術水平和豐富經驗。既要掌握好開始淬火的溫度,又要掌握好從第一種介質取出的時機。這在當時沒有測溫、控溫設備的條件下,完全依賴操作者的感觀把握和操作技巧,簡而言之就是完全靠工匠的經驗。

    這些東西陳工師聽得津津有味、如獲至寶,其他人聽來就索然無味,如同嚼蠟。最後寇邵又囑咐分管兵造的趙浮、程奐道:「等陳工師試驗此法成功後,就把陳工師的經驗記錄下來,以資後人。同時在史書上也好好的給陳工師記下一筆,好青史留名。」

    陳工師一聽自己有機會青史留名,頓時激動的不得了,「小人一定殫精竭慮為大人做成此法∼」

    中國古代匠人的社會地位低,自然也沒有什麼創新的積極性。外加秘技自珍的陋習,一般什麼先進的技術要麼是單線師徒之間口口相傳,要麼還沒有找到傳人就隨著工匠一起進了棺材。而政府也沒有把這些當時世界領先的技術總結歸納,並加以沉澱和積累,所以中國古代很多在現在看來都算得上先進的技術都失傳了。所以,寇邵要提高匠人的地位,總結這些匠人的經驗,歸納成文字記載,以資後人研究,在此基礎上厚積薄發。

    刀劍兵造之後是便是戟矛兵造。漢朝長兵器以戟矛為主,其中又以戟多於矛,演義中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在東漢的時候是沒有的。漢朝的矛和後世的槍很近似,矛頭扁平便於刺扎。漢代步兵使用的長矛叫「鎩」,長二丈七尺(約合六米三),騎兵使用的長矛叫「槊」或者「槊」,長一丈八尺(約合四米)。這麼長的長度是無法用作單兵格鬥的,所以矛兵通常是列成方陣對敵軍進行衝擊。

    相比之下戟的長度就短了不少,漢戟和秦代的戟差不多,長一丈二尺(約合二米八),戟是可以單兵格鬥時使用的兵器。戟都是由鋒,援,胡,內,搪五個部分組成。劉熙的《釋名.釋兵》說:「戟有三鋒兩刃,內長四寸半,胡長六寸,其援長七寸半,三鋒者,胡直中短,言正方也,刺者著截,直前如截者也。戟胡橫貫之,胡中矩之外勾磐拆。」戟用法有沖鏟,回砍,橫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橫砍,截割等;用內之法有反別,平鉤,釘壁,翻刺等;用鋒之法有通擊,挑擊,直劈等。

    不過,三國後期矛就開始大量取代戟。戟存在不少缺點,比如容易被攪纏,例如鉤鑲這樣的帶鉤小盾就是專用來攪纏戟的,在架開持戟人之後然後再跳上前去給持戟人一刀。另外騎兵衝鋒對戟的推鉤功能也不太依賴,刺的同時又推是多此一舉,鉤固然有用,但也帶來了戈的老毛病─頭部易脫落。所以西晉之後戟逐漸被淘汰成為了禮器,而矛也逐漸被槍取代。

    有鑒於此,寇邵乾脆廢掉了戟的製作,命令兵造全力投入製作長槍。槍是由矛演化而來的兵器,鋒刃部分比矛更長,除了矛原先的刺扎功能之外,還加入了左右平削的功能。槍頭扁平,刃口略帶弧度,還帶有血槽。在握柄處纏繞布條防滑,而且還加了一個護格,使得長槍刺出和抽回的動作更加簡單卻具有力度。

    接著是弩兵造。

    弩由弩弓、弩臂、弩機三部分組成。弩機由青銅或鐵製成,包括牙、牛、懸刀三部分。漢代的弩機在秦代的基礎上有了改進,漢代的弩在弩機外面加裝了一個青銅機匣,稱為「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張力,也就是說漢朝的弩射程比秦朝的弩更加大。另外,漢駑在用於瞄準的「望山」上增設刻度,相當於現代步槍的標尺,提高了命中率。最後是盔甲兵造,這裡除了製造盔甲之外還負責製造盾牌。

    最後,按照穿越眾的習慣,寇邵把流水作業的模式引用到諸兵造中。這樣既提高了產量,又降低了殘次率。另外又為騎兵增設雙邊馬鐙、高橋馬鞍和馬蹄鐵。

    中平六年即公元一**年

    這是亂世降臨的一年,這年的春天來的很早,萬物復甦,大地回暖。新募集的屯田民們在地裡忙碌著,期待著來年有個好收成。經歷了一個冬天的忙碌,寇邵的冀州新軍也煥然一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