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生之傲視三國

第七卷 韜光養晦 第五章 馬鈞改造織綾機 青史留名天下巧 文 / 小柯

    第五章馬鈞改造織綾機青史留名天下巧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也有引申為有德行或者有才能的人,不會把什麼事情都放在嘴巴上,馬鈞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馬鈞,生卒年不詳。字德衡,扶風人。出身貧寒,因為從小口吃,所以不善言談,但極富觀察思索能力,在這一點上馬鈞和戰國時代的韓非很類似。馬鈞出身寒門,早年生活比較貧困,長時間住在鄉間,正因為如此,馬鈞得以和勞動人民接觸廣泛,所以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改革。

    「馬鈞,你不是說一機巧之物要獻給大人麼?」華歆提點馬鈞說道,華歆和戲志才一起負責內政,對工場的事情比較關心。

    馬鈞上前一步,拜道:「小人∼人有∼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大大人織∼綾的問題。」

    「果然還是由馬鈞解決了這個問題啊∼」寇邵心裡暗喜,於是寇邵上前一步,來到馬鈞面前,「馬鈞先生,你難道有什麼好辦法改進現在使用的綾機麼?」

    「不∼不∼不錯∼」馬鈞說道:「小人∼人斗膽,請大人∼∼人去織綾∼綾的工場∼看一看∼」

    寇邵心裡立刻有了底,馬鈞既然提出讓自己去看,那麼說明他已經有了成熟的產品給自己看。「糜竺先生∼你有沒有興趣一起去工場看看麼?」寇邵笑問。

    糜竺微微一笑,躬身說道:「小人還有一些私務要處理∼恕小人無禮∼」說罷糜竺後退三步,然後再轉身離開。這是當時的禮儀,如果直接轉身離開是極不禮貌的。

    看著糜竺遠去的背影,寇邵微微一笑,「你走吧,等下次再來的時候就不是來和我討價還價,而是來求我了∼」隨後寇邵與戲志才、華歆和馬鈞一起坐馬車前往工場。

    「來人吶∼牽馬車來∼∼」戲志才說道。

    「諾∼」侍者應聲而下,不多時,一輛兩匹馬拉的兩輪馬車就出現在府門外了。

    前兩年某個m族分裂分子寫了篇文章,主要講中華古文明全面落後於歐洲古文明,其中一個論據便是中國古代造不出四輪馬車。這一點在網上流毒很深,以至於那些異時空作者把主角送回古代後所做的事中必有一件:造出四輪馬車且受到古人廣泛歡迎。

    這裡有個問題:四輪馬車技術一點都不複雜,對於一個發明了指南車和船舵的古文明來說,不能造出四輪馬車就像能造摩托車卻不能造三輪車一樣不可思議。事實上春秋早期的秦公墓中已挖出了銅製四輪車模型,為何沒留傳下來?一般認為以下幾個因素使得四輪馬車在中國顯得不實用。

    首先是地理因素、歐洲是地勢相當平坦的洲,平均海拔300米以下,至少60%是平原,除阿爾卑斯山外都是低山和丘陵。對於四輪馬車來說很合適。目前已知最早的四輪馬車圖出現在北歐南部,同樣以平原為主。反觀中國地形極其複雜,西高東低,平原面積很小而且被高山、高原、沙漠、湖泊所包圍和分割,四輪馬車雖舒適但在中國卻不方便。尤其在文明發源地黃土高原和長江中游,前者車輪壓上去會有很深的車轍,輪子多了反而不穩;後者古代到處是沼澤和森林湖泊,同樣不適合。華北平原可以走四輪車,只是所佔面積太小,北面和西面有高山,東面和南面有大海和黃河。四輪車雖然華麗、雖然載重量大、雖然乘坐舒適,但是卻不適合當時中國的國情,不如二輪馬車更加能適應複雜的道路狀況。

    而且對於中國和歐洲這樣的農業文明來說,古代馬匹總是很貴的,以至於相當部分下級官員上任都只能步行或騎驢,馬匹質量也很差,否則不會從胡人那裡進口了,這方面證據很多看一下歷史書即可。

    然後戰爭方式和規模的不同。但歐洲古代戰爭同中國戰爭比起來,一般屬於群毆級別,和中國動輒幾十萬人參加,喊殺聲幾里外就可以聽見的大規模人海戰不是一個等級。中國大戰頻繁且波及面極大,能坐二輪車逃命就不錯了,碰上騎兵還不一定逃得掉。坐四輪馬車逃命恐怕連生存機會都沒有。其他還有水災等因素經常出現,當然快速逃命要緊。

    而且中國人口多,相比便宜的人力資源,對四輪馬車的需求並沒有那麼迫切。實際上在歷史學家眼裡,說中國古代沒造出四輪馬車純粹是個笑話,晉國古墓中還出土過六輪車,只不過不管四輪車還是六輪車都是專用於國君的靈車,別人是沒機會坐的。

    眼下這名御者的駕車技術很好,馬車行駛的速度很快,但是卻四平八穩,一點都不顛簸。當然,這也要歸功於車輪下的道路修築的相當好。要致富先修路,冀州的道路全部採用夯土技術築造,馳道高於兩旁路面,以利於排水,而且在路面上還加鋪了石板,使得路面更加耐壓,也更加平整。

    馬車載著寇邵四人在一處水力磨坊前停了下來,「主公,此處就是經過馬鈞改造的水力磨坊。」戲志才指著眼前的水力磨坊說道。

    「嗯?」寇邵才一下車,就覺得此處磨坊與別處不同,鄴城一帶的水力磨坊幾乎都是木製結構,所以水力動輪在轉動的時候,整個磨坊充滿了木頭互相擠壓碰擦的嘎嘎聲,十分刺耳。而眼下這個磨坊就雖然也有一種沉悶的聲響,但是比原來的噪音聽起來要舒服多了。「這輪子轉動之時發出金石之聲,莫非是你將原來的木製構件換成了鐵器?」寇邵抬手指著磨坊問道。

    「不錯。」馬鈞說道,「木製構件雖然便宜、易制,但是用於水磨坊就不合適了。木頭長久處在這樣潮濕的環境裡,非常容易朽爛,用不了幾天就要維修,實在是費時費力。小人將其中最容易損壞的部分換成了鑄鐵打造的構件,而且還用豬下水中的油脂塗抹其中,使其轉動更加靈活。」

    寇邵對馬鈞說話這麼長一段話居然沒有一次結巴感到很意外,「德衡∼你怎麼說話∼∼如此∼」寇邵反倒有些結巴了。

    「小人∼人,一說∼∼到所∼擅長的東∼東西就滔∼滔滔∼不絕」馬鈞又口吃起來,「請大人見∼見諒∼」

    寇邵不禁莞爾,四人有一起進入磨坊內觀看。只見裡面的綾機整整齊齊的排成幾排,綾機上的綜躡和桄綜如同有號令一般,整齊的上下、左右運行著,發出整齊的啪噠啪噠聲。

    「五十綜者五十躡,六十綜者六十躡,織綾時需要來回踩動幾十個躡桿,實在費時費力。小人進過改良,將所有綾機的躡桿統統減少到十二根,但是依舊可以像幾十根躡桿的綾機一樣使用,織出有美麗花紋的綾來。」馬鈞引寇邵來到一台綾機前,只見綾上的幾何圖案和斜紋圖案工整精細,一點都不必手工織造的差。

    「馬鈞先生真實天下奇巧了∼」寇邵讚道。

    「哪裡∼哪哪∼裡,聽說將∼水排和綾∼機機結合,可以日夜不∼不∼停的織造這個辦法是大∼大人想出來的,小人更加佩∼佩服∼服大人才對。人力有限,所∼所以∼以產出的綾亦有限,綾才會這∼這麼貴,如今水力綾機可以∼日夜∼日夜不停的織造,此後,大人的工場必∼定∼定日進斗金∼」馬鈞笑答。

    寇邵笑道:「馬鈞先生為本侯解決了一個大難題,理當有賞。」說罷寇邵對華歆說道:「按照本侯早先的承諾,將此綾機命名為『馬鈞機』,同時讓史官做下記錄,流芳百世∼」

    「諾∼」華歆也為馬鈞高興。

    「謝∼謝∼謝∼謝∼謝∼謝∼大∼大∼大人」馬鈞一激動,結巴的更加厲害。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