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生之傲視三國

第九卷 天下之謀 第二十二章 胡騎凶悍沮授憂 上林苑內觀精騎 文 / 小柯

    第二十二章胡騎凶悍沮授憂上林苑內觀精騎

    荀彧微微一笑,說道:「即便不巡幸冀州,那侵入并州的匈奴也要擊退,否則,我們總不見得棄高覽將軍於不顧吧?」

    沮授正色道:「但是匈奴以騎兵見長,我軍雖然屢屢大勝,可依舊是以步軍為多,恐怕即使要打勝仗,也是傷亡慘重∼況且關東依然有李榷、郭汜之輩虎視眈眈∼匈奴之患是疥癬之患,而李榷、郭汜才是我們面臨的心腹大患啊!」

    田豐臉上露出不滿的表情,「沮大人,難道就因為匈奴人剽悍、多騎士,我們就棄并州幾百萬百姓不顧,任憑他們暴露在匈奴人的刀下?」

    沮授連忙辯解道:「我不是這個∼意思∼」沮授手指地圖上的并州說道:「主公的根基在冀州,朝廷的支柱眼下在關中,而并州則是連接冀州和關中的要道和命脈,沮授怎麼會不知道并州的重要呢?」說吧沮授面帶憂色的欲言又止。

    荀彧說道:「沮大人是怕匈奴人以騎兵為主,我軍以步軍為主,勝不能追,敗不能退,是吧∼」一見荀彧把話說出來了,沮授也就沒了顧忌,點頭表示默認。

    原來沮授是這個意思,與寇邵心裡猜想的**不離十,寇邵超荀攸看了一眼。道:「如果沮大人擔心的是此事的話,那就大可不必擔憂,荀攸請諸位到長安西郊的上林苑一行∼」

    張遼和趙雲也起身說道:「諸位大人請隨我等到上林苑一行,必定可以打消諸位的憂慮和疑竇∼」寇邵雙手攏袖,笑而不語,眾人也不知道他們在賣什麼關子,於是一行十幾人離開相國夫,騎上馬,向長安西郊出發。

    上林苑是漢武帝劉徹於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個舊苑址上擴建而成的宮苑,規模宏偉,宮室眾多。上林苑地跨五縣、縱橫300里,有霸、產、涇、渭、豐、鎬、牢、橘八水出入其中。據《漢書.舊儀》載:「苑中養百獸,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無數。其中離宮七十所,容千騎萬乘。」據《關中記》載,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宮、三十五觀。三十六苑中有供遊憩的宜春苑,供御人止宿的御宿苑,為太子設置招賓客的思賢苑、博望苑等。上林苑中有大型宮城建章宮,還有一些各有用途的宮、觀建築,如演奏音樂和唱曲的宣曲宮;觀看賽狗、賽馬和觀賞魚鳥的犬台宮、走狗觀、走馬觀、魚鳥觀;飼養和觀賞大象、白鹿的觀象觀、白鹿觀;引種西域葡萄的葡萄宮和養南方奇花異木如菖蒲、山姜、桂、龍眼、荔枝、檳榔、橄欖、柑桔之類的扶荔宮;角抵表演場所平樂觀;養蠶的繭觀;還有承光宮、儲元宮、陽祿觀、陽德觀、鼎郊觀、三爵觀等。

    上林苑中還有許多池沼,見於記載的有昆明池、鎬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積草池、東陂池、當路池、大一池、郎池等。其中昆明池是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所鑿,在長安西南,周長40里,列觀環之,又造樓船高十餘丈,上插旗幟,十分壯觀。據《史記.平准書》和《關中記》,修昆明池是用來訓練水軍。據《三輔故事》:「昆明池三百二十五頃,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鯨,刻石為鯨魚,長三丈。」又載:「昆明池中有龍首船,常令宮女泛舟池中,張鳳蓋,建華旗,作濯歌,雜以鼓吹。」在池的東西兩岸立牽牛、織女的石像。上林苑中不僅天然植被豐富,初修時群臣還從遠方各獻名果異樹2000餘種。

    不過,此刻的上林苑早就被廢棄多年,許多宮室都早已破舊不堪。寇邵一行人到達上林苑內,只見廣袤的原野上山川起伏,河流潺潺,地面的植草茂盛,大風吹過,連綿小草隨風搖擺,如同海中波濤,到也有幾分天蒼蒼、野茫茫之感。

    荀攸抬手一指,說道:「諸位請看∼」眾人隨荀攸手指方向望去,只見不遠處有一木製轅門,轅門的匾額上寫著斗大的三個字「騎軍營」。原來這就是荀攸要帶大家看的東西。

    荀攸輕抽一鞭,策馬在前指引,邊走邊說道:「自從上林苑被廢棄之後,朝廷就用它來做飼養和訓練戰馬的訓練場。早在伏波將軍征西得勝之後,便從羌人那裡得了不少南番馬(河曲馬)飼養在此處∼」

    荀彧接下荀攸的話茬說道:「之後朝廷愈加重視上林苑的戰馬,每年都要從胡人那裡買來上好的種馬來飼養繁殖。董卓弄權的時候,將從羌人那裡買來的戰馬蓄養與此,這些年來蘇雙和張士平從烏桓、鮮卑人那裡也陸陸續續買了上萬匹好馬來,加上上林苑原有的戰馬,少說也有近二萬五千餘匹。」

    寇邵摸了摸右手上的扳指,說道:「如果再加上羽林騎的三千騎兵和呂布麾下并州鐵騎的話,要湊出三萬騎兵不是難事∼」說罷,寇邵扭頭對身邊的趙雲和張遼說道:「文遠、子龍,本相把大漢幾乎所有的精銳騎兵都交給了你們二人,如今,是讓大伙開開眼界的時候了∼」

    「諾∼」趙雲和張遼早就躍躍欲試,單等寇邵一聲令下。趙雲和張遼立刻打馬上前吩咐小卒吹響集合的號角∼

    嘟∼嗚∼嘟嗚嘟嗚∼嘹亮的牛角號在遼闊、寂靜的原野上緩緩的擴散開來,如漣漪般向四周散漫∼

    不多時,寇邵、沮授、田豐等人只覺得腳下的地面在不停的顫動,隆隆之聲由遠到近。似驚雷落地,又似怒海狂濤,就連眾人身邊的駿馬也因為這些不明來歷的響聲而惴惴不安,焦躁的原地不停地用蹄子刨踢著地面。須臾,四周圍頓時塵土飛揚,地面上草屑四濺,無數駿馬馱載著騎士隆隆踏地而來。

    「諸位大人請看∼∼」趙雲打了一個手勢,一名騎兵猛抽一鞭,策馬從騎兵群中竄出,來到趙雲面前,有勒住馬在原地打了個轉,隨後不緊不慢的停在了趙雲面前。趙雲舉起馬鞭,指著這名騎士開始如數家珍般介紹起來∼「這頭盔是依照主公繪製的圖樣製造的,素面有沿,盔頂有方鈕,兩側護耳下方有系穿帶子的小洞,在面頰前有一護鼻,狀如船錨,士兵們反覆試用後都覺得在激烈的肉搏戰中對自己的頭部能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

    其實此種頭盔是後世蒙古重騎兵所使用的,13世紀蒙古首領鐵木耳率領騎兵入侵印度時,驃悍的蒙古騎兵,身披鐵甲,頭戴一種樣式奇特的鐵盔,面部就有一個碩大的船錨形護鼻器,手持明刀快斧,騎著高頭大馬,那樣子十分猙獰可怖。當時的印度人還以為魔怪降世,害怕的匍匐在地上不敢動彈,驚駭之狀不亞於我們現今對外星人的驚奇和恐懼。而為了使這種頭盔更好的起到駭敵的作用,寇邵還特地命畫師在護鼻上畫出一副青面獠牙的模樣。

    接著,趙雲又手指這名騎兵的身體說道:「他的胸甲是由4個部分組成,一片是從大腿到脖子,根據騎兵身體形狀來製作;另一片從頸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連接起來,每一邊肩上都有一塊肩甲。他們每一條手臂上也有一片護甲,從肩覆蓋到手腕,在每一條腿上面覆蓋著另一片甲,所有這幾片甲都用扣環連接在一起。」趙雲又指著這名騎兵手裡又粗又長又大的騎槍說道:「這種甲馬(穿盔甲的重騎兵)每人使一枝騎槍、一張弩機、一枝狼牙長棒。」最後,趙雲指著騎兵胯下的坐騎說道:「馬匹的護身甲由5個部分組成,在馬脖子的兩側各有一片護甲,一直蓋到馬頭,謂之雞項;馬背和馬肚子的兩側也各有一片護甲,與馬脖子兩側的護甲相連,謂之馬身甲;還有一片護甲放在馬的『臀』部,和馬肚子兩側的甲片系結起來,這片甲片上留一個洞,以便馬尾從洞裡伸出來,謂之搭後;戰馬胸前的護甲叫做蕩胸;而罩在馬頭上的護面部分則叫做面簾。」

    說罷趙雲手一揚,這名重裝騎兵立刻返回到騎兵群中,趙雲手指那些騎兵,自豪的說道:「這些甲馬一旦奔跑起來,聲勢排山倒海,猶如一道鋼鐵洪流般不可阻擋∼∼無堅不摧,無敵不克∼」

    沮授上下一打量,眉頭頓時皺了起來,說道:「此騎士人馬都穿鎧甲,豈不是憑白增加了幾十斤的份量?恐怕跑都跑不快,如何同飄忽不定、來去如風的匈奴騎兵交戰呢?」

    一旁的張遼胸有成竹的說道:「沮大人不必擔心,請諸位再看∼」張遼也一揚手,只見又一名騎士從隊伍中飛奔而出。與剛才渾身上下都被盔甲包裹的鐵罐頭不同,這名騎士身上的鎧甲少了很多。

    「此人現在所帶的是仿製匈奴的頭盔,素面無沿,兩側護耳下方有系穿帶子的小洞,兩面開口,佩戴可不分前後。既能保護頭部,又十分輕便。所穿的是鐵葉連環甲(魚鱗甲),份量輕且堅固,有肩甲護住臂膀,有甲裙保護大腿∼」張遼向在場的人介紹著眼前的這名輕騎兵。「為了減輕重量,同時有要能保護戰馬,這些騎兵的戰馬只在最容易受傷的前胸和前腿處按有護甲。」張遼用手裡的馬鞭輕輕拍了拍這名騎兵背上背負的弓箭說道:「他們每人有一張強弓,隨身攜帶兩個箭囊,還有一把馬刀,這就是他們全部的兵器。這些輕騎想匈奴人一樣善於騎射弓馬,人人都箭無虛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