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程韜光:詩聖杜甫 文 / 茅盾文學獎
《詩聖杜甫》是第一部詳盡描寫杜甫生平與杜甫詩歌創作歷程的小說,它以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生平傳記為基礎,以翔實的歷史文獻資料為依據,是一部關於杜甫的傳記小說。
杜甫,生於河南鞏縣,是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一生歷經大唐盛世,遭逢安史之亂,多年輾轉,彷徨流離,憂國憂民,他所經歷的特定歷史氛圍,獨特的人生經歷與精神磨難,成就了其一代詩聖的地位。該書以杜甫的出生、漫遊、求仕、流亡及創作為線索,以杜甫漫遊吳越、歷練人生、科考落第、困居長安、安史離亂、布衣朝謁、棄官漂泊、泛舟兩湘等為主要內容,將他一生的蹤跡和時代境遇融為一體,全面展示了杜甫孤獨輾轉、悲憫仁愛、彷徨矛盾、悲辛交集、上下求索的一生,也再現了唐開元年間由盛轉衰時期的國恨家難、宮廷紛爭、人文趣事、家庭悲歡等大唐風情。該書融歷史真實與文學想像於一爐,以恢弘浪漫的大唐盛世由盛到衰為時代背景,以新力量和舊結構間的衝突為文化背景,杜甫的生活與詩歌創作史與大唐開元年間的歷史及時代全景水**融,場面恢弘,情節跌宕,風格厚重,氣勢磅礡。
這部小說對杜甫一生坎坷的命運與鬱鬱不得志的內心歷程作了全方位展示與解讀。杜甫生長在盛唐時代,此時大唐政治開明、思想解放,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當時文士的心態積極向上,志向遠大,杜甫志在契、稷,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高遠理想,想要在大唐的歷史舞台上實現自己的抱負。可是由於唐玄宗在天寶以後,漸入晚年,他志得意滿,沉湎聲色,奢侈腐化,信奸佞而遠賢人,從此大唐江河日下,杜甫胸懷憂黎元之志,卻報國無門,在客居長安的十年中不得不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貧困生活。杜甫早年胸懷大志,卻懷才不遇,在天寶後期,他透過社會繁榮的外表看到了大唐「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貧富差距和社會對立的深刻矛盾。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倉皇出京,在馬嵬坡與楊貴妃演出了一場「霸王別姬」的悲劇,結束了長達四十四年的太平天子的生活,逃難成都,大唐盛世從此結束,進入了戰亂時代。天寶十五年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從安史亂軍佔領的長安城中逃出,他「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被肅宗授為左拾遺。但他做了不到一年的左拾遺,便被認為是房琯舊黨,被排擠出朝廷。在他回鄉探親後由東都到華州的路上,親眼看到安史之亂後城鄉破敗的景象和官府在農村抓丁的慘狀,並寫出了一組著名的「三吏」、「三別」的詩歌,真切地反映了民間的疾苦和他憂心社稷的心情。時逢關中大旱,民不聊生,再加上他對唐肅宗的徹底失望,杜甫毅然摜掉烏紗,棄官西走,由秦隴入蜀,成了一個逃荒的難民,依靠親友的幫助,貧困度日,從此接近了下層的黎民百姓,完成了他從一個政府小官吏向一個去職官員和難民身份的轉變。他也從一個「奉儒守官」的世家子弟,轉變成一個用詩歌來揭示民生疾苦、關注社會現實和反映人民願望的詩人。此後,他歷經艱辛,四處飄泊,以平民的身份深入民間,與普通百姓交往,身無分文卻心懷蒼生憂樂,處於江湖卻時念廟堂安危,窮而不墜報國之志,老而益堅憂民之心。其憂國憂民之志,可表日月。
在對杜甫人物形象的刻畫方面,小說也做了可貴探索,寫出了杜甫性格的多面性和人格的博大。在唐代詩人中,和李白個性張揚、無所忌憚的外向性格相比,杜甫屬於那種儒雅平和、為人寬厚的謙謙君子的內斂性格,這是給人的一種總體印象。其實杜甫的性格也是非常豐富多重的。他為人謙虛,處世低調,但有時卻極為自負,比如他的「自謂頗挺出」,「竊比契與稷」;他平時溫柔敦厚,性格平和,但有時也很激憤:「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他為人隨和謙讓,但關鍵時刻卻剛直不阿,敢作敢為,如他任左拾遺時,在皇帝面前直言犯上,為房琯辯解,置性命於不顧;他忠君為國,但不是愚忠,敢於指斥玄宗的開邊政策和諷刺肅宗的剛愎自用;他仁民愛物,極富於同情心,但也敢愛敢恨,對於官府衙門的橫徵暴斂和安史叛軍、地方軍閥殘暴行為,進行勇敢的揭露和批判;他功名心很強,但必要時也能果敢地拋棄功名利祿,棄官為民,視富貴如浮雲;他憂國憂民,但在「三吏」和「三別」等詩中,他在憂國與憂民的選擇中也充滿著矛盾,在個人與國家、個體與民族命運的小我與大我之間,他最終選擇的是大我。總之,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