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職場校園 >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大道小說網 周 進:恍如昨日 文 / 茅盾文學獎

    長篇小說《恍如昨日》表現了文革結束到改革開放的交匯點中,最後一批知青的悲壯經歷。

    1976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頭;這一年接二連三地發生了幾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似乎預示著這一年將發生巨大的變革,預示著一個狂熱的時代即將結束。

    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

    主人公「我」是一個頗有文學才華的青年,在上高中時就以一首長詩一鳴驚人。按照政策,他可以受到照顧而留在城裡,但他卻毅然扛起背包,走上了上山下鄉的道路。

    在農村,他的命運幾度沉浮。因為寫詩,被公社、縣裡樹為典型;還是因為寫詩,在1976年四五運動之後的大審查中被關進了學習班。他孤僻固執,桀驁不馴,得罪了大隊專管知青的書記。為了上大學,與他熱戀的姑娘離他而去,投入了大隊副書記的懷抱。面臨分配工作之際,知青們人人自尊淪喪,靈魂扭曲……

    他不願別人左右自己的命運,但命運卻攥在大隊書記的手中。因為自尊,他放棄了到縣廣播站當記者的機會;因為與朋友打賭,他把家裡千辛萬苦為他爭取來的上學機會拱手讓給了別人,而把自己的命運孤注一擲,完全寄托在剛剛恢復的高考之上。

    結果,他名落孫山。

    此時的知青宿舍,已是人去屋空。招工的招工,上學的上學,只有他像個幽靈似的遊蕩在現實與精神的荒漠之中。然而,到縣裡招生辦去查考分卻令他大吃一驚——他的成績已經超過了分數線!難道是大隊書記為了報復擅自扣下了他的錄取通知書嗎?

    小說向讀者展示了一顆最生活、最痛苦、最倔強的靈魂。

    長篇小說《恍如昨日》以悲愴的筆觸,真實客觀地描寫出那個時代的環境以及人們在被扭曲的靈魂支配下的行動。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深切感觸,似乎看見了那群遠離父母、遠離城市的孩子,在田間地頭,幹著他們並不熟悉的農活。似乎看見他們在髒亂不堪的宿舍裡酗酒、打架、痛哭、戀愛……一幕幕,猶如電影,使人過目難忘。

    除主人公之外,小說還成功地塑造了幾個典型的知青形象:

    陳玉嵐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她長的並不漂亮,在勞動中與主人公建立了感情,但在上大學與感情的抉擇中,她冷酷無情地拋棄了主人公,投入到大隊副書記的懷抱。但她並沒有如願以償;事情敗露之後,大隊副書記被撤職查辦,陳玉嵐也成了一個被人鄙視的**。她是那種只要認準目標就不惜一切代價的人。恢復高考以後,她夜以繼日地複習,把眼睛熬成高度近視。為了爭取得到幾天的複習時間,她參加獻血,本來就很虛弱的身體又染上了肝炎。結果,她在第一天的高考中就暈倒在考場裡……

    明哲,出生在一個教授家庭,為了與陳玉嵐相愛,他在褥子下面藏了一把鋼刀,時刻準備與情敵拚命。他愛陳玉嵐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他暗中尾隨陳玉嵐,趁地震之際,偷走陳玉嵐的乳罩。為了能夠與陳玉嵐分配在一起工作,他放棄了當出租汽車司機的機會,與陳玉嵐一起到了市政公司,仍然幹著挖溝、修馬路的力氣活。但陳玉嵐並沒有因此而與他戀愛。他的苦戀不知要延續到何時?

    王樹,一個部長的兒子。父親被打倒之後,王樹來到農村,他吃苦能幹,博覽群書,寫一手漂亮的書法。與主人公「我」在一個飯盆裡吃飯,不分彼此,情同手足。然而,在面臨競爭同一個錄取名額時,他竟然把主人公「我」引向了果園中埋在草叢中的火槍。

    王振山,大隊黨支部書記,專門負責管理知青。作者對他的塑造的確下了一番功夫。初看之下,讀者會誤以為這是一個粗暴、自負、毫無同情心的當權者。他把折磨知青當作樂趣。他關押、辱罵犯錯誤的知青,以不分配工作相威脅。然而,讀到最後一章,讀者會發現,這個王振山,原來在他粗暴的假像背面,隱藏著深深的溫情;在他無情地嘲弄知青的同時,卻在用另一種方式關懷著他們。謎底揭開之後,翻過來回味,讀者會發現,他是一個「好人」,無論是言談話語還是行為舉止,他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

    以上這些,是以往知青題材小說沒有涉及到的,是全新的藝術形象;人物形象鮮明濃烈,真實可信,常常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小說語言平實質樸,剛勁粗礪,色彩雄渾強悍,行文內涵豐富深邃,讀來令人感慨、震撼,回味無窮。作者善於在大的時代背景下表現一個小人物的命運。大時代每一次脈搏的跳動,都會引起主人公命運的動盪。

    恢復高考後,主人公憑著堅強的毅力,在艱苦的條件下,考上了大學,開始了新的人生道路。

    時至今日,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已經結束二十多年了,末代知青也已經步入中年。一種懷舊的情緒深深地籠罩在他們的心頭。茶餘飯後,回首往事,成為他們精神寄托的所在。

    Lvsexs(;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