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職場校園 >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大道小說網 栗 標:雲南史詩三部曲一 文 / 茅盾文學獎

    長篇小說「雲南史詩三部曲」(以下簡稱「史詩」)包括內容互相獨立的三部歷史小說,即《菩薩蠻——南詔風雲》、《五華樓——大理遺夢》、《紅土地——南明遺恨》,描繪了雲南一千餘年的古代歷史。作品沒有用「講史」的模式寫作,而是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重大歷史事件的生動展現,將歷史發展的脈絡和不同時代雲南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呈現出來。為便於描寫歷史人物和組織故事情節,作者分別選擇了南詔立國至鼎盛、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等三個時段各四十年左右的時間進行詳寫,其它時間的歷史以主角人物的回憶、評述、對話、「後話」等方式加以簡略照應和交代。作品所詳寫的三個時段各種社會矛盾較為集中,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或處於改朝換代的關鍵時期,各類歷史人物特別活躍,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

    《菩薩蠻——南詔風雲》主要描寫中國西南邊疆地方政權南詔從叛唐到歸唐的歷史故事。「歸化」思想是邊疆各族人民的主流意識之一,是中華民族團結和中華文化巨大凝聚力的表現。作品通過天寶大戰、入侵西川、西開尋傳、東拓昆川、蒼山會盟、鐵橋血戰等六大歷史事件,展現了八世紀前後雲南的社會面貌、民族關係和歷史造成的恩怨情仇,通過南詔叛唐後歸唐的歷史故事謳歌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公元六世紀前後,雲南大部地區由烏蠻人的部落家支和白蠻人的地主莊園統治著,小邦林立,爭殺不斷,人民困苦不堪。唐朝曾經派兵征剿,並在弄棟川設姚州都督府進行鬆散的治理。到唐朝開元年間,在雲南西部剩下六個烏蠻部落統治的小邦——「六詔」。其中蒙捨詔位於最南,稱為南詔。當時吐蕃不斷侵擾唐朝西部邊境,又南進深入滇西北,圖謀以雲南為基地進逼成都。南詔為擴張領土和勢力,賄賂唐朝劍南節度使和姚州都督府,「請合六詔為一」。唐朝也希望在雲南扶持起一個能與吐蕃對抗的親唐的邦國,所以幫助南詔統一了雲南。六詔中施浪詔、浪穹詔、鄧賧詔戰敗後,數萬自稱「浪人」的殘餘向西北逃竄,被吐蕃神川都督收留,盤踞滇西北與南詔對敵。

    天寶初年,唐朝皇帝李隆基由勵精圖治轉為沉溺聲色,楊國忠逐漸掌控了唐朝軍政大權。他遙領劍南節度使之職,任命親信鮮於仲通為節度使留後,張虔陀為姚州都督。張虔陀貪贓狡猾,利用職權橫徵暴斂,搜刮珍寶,使南詔不堪重負。當貪慾不能完全滿足時,張虔陀竟向朝廷誣告南詔意欲謀反。唐玄宗派宦官賈奇俊到雲南調查,又被他收買。天寶九年(750)南詔第五代王閣羅鳳攜重禮赴姚州,打算安撫貪婪的唐朝邊官。此行途中,閣羅鳳收烏蠻部羅次酋長女兒為妃。張虔陀見詔王新妃秀美,頓起黑心,在安排食宿時藉故將她分開,並在深夜將其**。羅次女剛烈,自殺身亡。閣羅鳳一怒之下殺張虔陀祭妃,搗毀唐姚州城。此後閣羅鳳聽從眾臣勸阻,兩次派使奏明實情向唐朝謝罪,又自加許多屈辱條件請自贖。而楊國忠好大喜功,邊吏對南詔百般刁難,策劃對南詔嚴酷懲罰。

    天寶十年(751)秋,楊國忠派遣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率五萬人馬征討南詔。軍至西洱河畔,唐將王天運自告奮勇率一萬人馬深入蒼山西坡,欲與唐軍主力形成腹背夾擊南詔軍之勢。南詔少年王子鳳迦異在白蠻將軍段儉魏、段佺葛的協同下設伏險道,全殲這股唐軍。當王天運首級高懸南詔軍堅守的龍尾關城樓時,唐軍不戰自亂,驚恐後撤;在撤退路上,又屢遭南詔軍伏擊和追殲,回到西川所剩無幾。這就是第一次天寶之戰。

    楊國忠不甘心失敗,謊報戰功,奏敗為勝,又在中原大規模徵兵籌餉,準備報復南詔。天寶十二年(753),楊國忠命劍南節度使留後李宓率軍七萬多(連同輜重糧草輔軍共二十餘萬)再次征討南詔。這就是第二次天寶之戰。

    小說開篇呈現西洱河畔一片慘烈廝殺戰後的場景。在此戰場,三萬多唐軍主力被圍殲,主帥李宓已沉江而死。詔王閣羅鳳帶領文臣武將巡視戰場,作品中的主角由此紛紛登場。通過將領們的報告,各個戰場的戰況和戰局已經瞭若指掌。蠻王視察營地,吐蕃「友軍」和南詔烏蠻、白蠻軍主力也顯示出不同的風采。當夜宿於東河蠻貴族董家莊院,南詔軍隊統帥段儉魏和王子鳳迦異夜審俘虜,對唐軍的來源、建制、戰略思想和將帥士兵的表現也已十分清楚。閣羅鳳、鳳迦異和段儉魏徹夜不眠,他們的回憶和思慮揭開了南詔三大矛盾之密:一是與唐朝和吐蕃的矛盾,二是國內的民族矛盾,三是南詔國王室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

    吐蕃與唐朝開戰始於貞觀年間,雙方打打停停,互有勝敗。雖然唐朝逼反南詔,吐蕃本可從中取利,但吐蕃和南詔的關係一開始就十分微妙而錯綜複雜,因而顯得緊張和反覆無常:一方面,南詔烏蠻貴族中的進步勢力和白蠻貴族崇仰漢文化,以施行仁政為理想,對殘酷野蠻的奴隸制度十分反感;另一方面,吐蕃無休止的勒索(要金銀、珍寶、軍糧、鹽茶和美女),使南詔統治者不堪重負並深感屈辱。

    南詔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魏晉以來,中原人籠統地將雲南人分為兩類:文化先進與漢人交往較多的被稱為「白蠻」,其他統稱為「烏蠻」。白蠻主要是今白族的先民和因各種原因流入雲南的漢人;烏蠻則包括今彝族、景頗族、僳僳族、阿昌族和佤族等民族的先民。白蠻人嚮往把南詔建成「詩禮之邦」,頑固的烏蠻貴族則要以吐蕃貴族為榜樣;南詔王室和部分開明的烏蠻貴族則學習白蠻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走一條「白蠻化」的道路。各派政治力量的明爭暗鬥從南詔立國時就已開始,天寶戰後又進行了充分的表演。

    唐至德元年(756)秋,吐蕃以報復為名,驅南詔為先鋒,向成都進軍。南詔不得已派鳳迦異和段儉魏為帥出兵。鳳迦異謹記老師不可蹂躪成都的教導,軍至成都平原邊緣,便以「唐軍已有重兵把守」為托詞,嚴令全軍撤回。儘管此次未攻入成都,蠻軍還是在川南進行了搶掠,俘獲十餘萬俘虜。鳳迦異傳令對俘虜嚴加甄別,將官吏、知識分子、能工巧匠單獨編隊,給予保護和優待。鳳迦異發明了「官奴制度」,把俘虜作為「官奴」,按軍隊編制組織開墾荒地、經營馬場,組建官辦的造紙、釀酒、紡織、皮革、軍器等作坊;允許他們自由擇配成家,給有功者恢復自由民身份;許多官奴被成批釋放,成為自由民。這些人道的政策促使南詔人口增加、生產發展、社會安定。

    被俘唐朝縣令鄭回得到東河蠻貴族王姓的保護,還受到王子鳳迦異和國師張建成的敬重,被推薦為王室教師。由於他親見南詔貴族在天寶戰後妄自尊大,大興土木,便向閣羅鳳敲響居安思危的警鐘。他指出在大唐和吐蕃夾縫中偷安的南詔已危機四伏,需有自固之策,並進而提出「內修文治武功,西開尋傳,東定昆川」的基本國策。

    尋傳是今大理、保山以西廣大區域,是南詔重要的兵源和糧源地。由於三江分割阻隔,交通極為困難。到唐天寶年間,道路年久失修,南詔對這片區域的治理已名存實亡。吐蕃和三浪殘部順怒江南下策反,尋傳部落還有可能發展成為反南詔的敵對勢力。經鄭回提醒,閣羅鳳極為重視,率軍親征。王子鳳迦異接替父王完成西征大業。南詔軍開拓交通,在各戰略要地築城設衛,不失時機傳播先進耕作技術、推廣良種和農具,為山民治病送藥,傳送文明與關愛。在抓捕三浪奸細中,鄭回長子鄭敦詩與尋傳大酋長早巴的女兒諾相喜結良緣。尋傳各部落與南詔大軍消除了誤會,以盛大的「太陽和百鳥的舞會」(木腦盛會)向南詔表忠心。後來鳳迦異將異母妹阿紮下嫁猛卯(今瑞麗)乘象國王混等。鳳迦異又與驃國王子舒難陀在管摩零都督城(今緬甸八莫)會晤,確定兩國邊界和友好關係。在三年多時間裡,南詔大軍築成十二座城池,奠定了直至近現代的中國西南邊疆。

    永泰元年(765),鳳迦異率軍東征昆川。昆川是滇池周圍廣闊富饒的南詔領土,魏晉以來,由蠻化漢人貴族爨氏大姓統治。天寶初年這裡發生反唐叛亂,閣羅鳳曾率兵配合唐朝李宓軍平叛,並乘機將這一地區劃歸南詔版圖。原來,在此區域,平壩區以白人居住為主,山區以烏蠻人居住為主。南詔立國時,閣羅鳳不放心白蠻人聚居在遠離蠻都的東方,強迫十餘萬戶白人向滇西大遷移。白人遷走後,山區烏蠻人卻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家園,於是滇池周圍大片良田荒蕪,成為野水牛的天堂。與此同時,烏蠻部落間互相仇殺,一代代惡性循環,沒有地方官治理,致使人口減少,商旅停頓。鄭回向鳳迦異提出治理昆川的方略:首先是築城設衛,建設以昆川為中心的城鎮體系,設官理政,打破烏蠻部落頭人無法無天的統治;其次是充實城鄉人口,開發耕地,發展工商,創造安定和繁榮的局面。大匠師恭韜精心規劃,構築了拓東城,成為昆明市建城歷史的開篇。烏蠻貴族迷信祖靈和鬼神,鳳迦異在昆明附近嵩明築盟台,邀請附近部落在火把節盟誓,使南詔統治意識深入人心。面對即將築成的空城,鳳迦異正為新城內百姓的來源發愁。鄭回在奴隸市場上發現,一匹馬可以換取幾個健壯的奴隸。他建議由國家向家支頭人大量贖買奴隸,使他們成為繳稅納糧的百姓和南詔的兵源。鳳迦異目睹奴隸的悲慘遭遇,內心十分同情,在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仍然解救了數千奴隸,使之成為拓東城的第一批百姓。

    大歷三年(768),吐蕃在完成對唐朝靈武一線的軍事部署後,在東線集結十萬大軍,準備三路出擊,一舉奪占成都,並命南詔出兵為其南線先鋒。南詔無奈,派段儉魏率軍(時鳳迦異染病)參戰。吐蕃軍主力被唐軍擊敗。神川都督出賣南詔軍,讓出側翼,使段軍前隊被唐軍包圍。在突圍中,段儉魏受重傷,被部下抬回故鄉後去世。南詔損失慘重,朝野響起一片反吐蕃要歸唐的呼聲。於是吐蕃加強對南詔的勒索和監控,並將王孫異牟尋扣在神川為人質。南詔兵敗國弱,危機四起。鳳迦異身心交瘁而病逝,閣羅鳳中風癱瘓,臥床不起。一心投靠吐蕃的烏蠻貴族在巫師魯古帶領下,企圖趁異牟尋在神川做人質之機,扶持二王子蒙傳鐸奪取政權,斷絕南詔歸唐之路。在千鈞一髮之際,異牟尋突然逃歸,平定了叛亂,懲處了頑固貴族集團。異牟尋將老師鄭回尊上首相寶座,開始了漫長的歸唐之路。

    唐代宗李適向智臣李泌求教對付吐蕃侵擾之計。李泌提出「結好回紇,使吐蕃不敢輕犯河隴;招撫南詔,砍斷吐蕃右臂」的策略。唐朝劍南西川節度使韋臬積極響應。南詔以異牟尋和鄭回為中心,一心歸唐。然而由於吐蕃的嚴密監控,唐南雙方從互探動向,傳遞信息,發展關係到策劃戰役,整整經歷了十年,這期間挫折與反覆不斷發生。貞元十年(795)正月五日,雙方在蠻都蒼山神祠舉行莊嚴的會盟大典。四日後,南詔大軍秘密北進,突襲吐蕃軍,取得輝煌勝利。

    貞元十六年(800),異牟尋派白蠻音樂家楊嘉明率龐大的樂舞團到長安獻舞。演員們服飾奇麗,身佩瓔珞珠寶,足蹬錦靴,在演出中不斷變換衣裝;樂隊使用三十多種樂器,有許多是中原人見所未見,參加演出的樂師多達二百餘人,轟動京華。這大約就是詞牌「菩薩蠻」的來由。

    作品貫穿六大歷史事件,寫到的人物有六十餘人,其中詳寫的十二人。

    南詔王子鳳迦異是作品的主角。他幼年喪母,但美麗善良、多才多藝的母親在世時就把一切美德和天賦都傳給了他。迷離撲朔的身世、敬愛的叔叔被誣陷流放,初戀的少女悲壯而死,使其一生充滿悲劇色彩,因而對人性、人情與人生有深刻的思考,對烏蠻貴族的殘暴的奴隸制度和巫師的欺騙宣傳深惡痛絕。從小生活在王宮衛士群中長大,使他勇敢、堅定、關愛別人,甘願做一個「大山之子」,糞土名利和權位。十二歲時到長安朝覲和白蠻老師張建成的長期教育使他對漢文化無限景仰,決心把南詔建成「詩禮之邦」。在文明與野蠻的拚搏中,鳳迦異的特質表現在富有仁愛、人性、人情。這是對烏蠻奴隸主的殘暴的勇敢反叛。作品描繪了王子三個方面的故事:一是對奴隸阿魯妹、劉鳳芝二人的刻骨銘心的愛情;二是一輩子都在為解救奴隸而努力;三是對各類人材的尊敬和關愛。這一位十五歲就帶兵取得輝煌勝利的傳奇人物,他的寬厚善良和犧牲精神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北山人將他奉為土主(保護神),世代膜拜至今。

    鳳迦異有開明政治家的胸懷與眼力。天寶戰後,舉國歡騰,他卻對父親說:「小國打敗大國並不是吉祥的事情。」以後制定寬待俘虜的政策,起用戰俘中的人才,西開尋傳,東征昆川,一心一意努力于歸唐事業,處處顯示其卓越的政治才華。由於一開始就站在烏蠻奴隸主的對立面,決定了他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命運。

    第五代南詔王閣羅鳳被烏蠻人稱為「哀牢山之虎」。除了巫師宣傳的「大貴儀容」,還因為他勇敢頑強,性格暴躁,身先士卒,出生入死開創了南詔霸業。文明與野蠻拚搏的矛盾交織於一身,使他不堪重負。他童年喪母,在漢妃養育下長大;早年配合李宓唐軍到安寧平亂,回師時天馬關木橋突然斷裂,李宓所贈胡馬飛越天險,救了他的命。這使他對李宓深懷感激之情。巫師求問祖靈,認定天馬關大案是二王弟蒙誠節的叛逆行為。於是蒙誠節母子被流放,國師張建成引咎辭職,大批白蠻文臣武將被殺、被捕或被罷黜,以致造成以後南詔長期反唐的禍根。閣羅鳳於是成為烏蠻奴隸主頑固集團利用的工具,一生中做了三件終生內疚的事:一是開元二十七年(739)配合父親製造「火燒松明樓」事件,以火把節祭祖開宴為借口誘殺王室中的異己份子和已經投順的六詔貴族;二是將撫育自己的漢妃和異母弟長期流放;三是釀成天寶大戰中好友和救命恩人李宓連同二子一婿慘死。但閣羅鳳粗中有細,關心國家前途,有正義感,接受兒子和智臣們的意見。他對占南詔人口一半多的白蠻人心懷疑懼,但能顧全大局,對烏蠻貴族挑起的事端進行制約。他接受兒子建議,優待戰俘,立碑國門,申述反唐的無奈。以後在西開尋傳,東定昆川等重大舉措中,他堅定地站在開明勢力一邊。迷信鬼神和長期內疚的精神負擔使他中風躺倒。在彌留時刻他的最大願望是弟兄們握手言歡,消泯前愆。閣羅鳳矛盾而痛苦的一生,反映了那個時代鬥爭的複雜和殘酷。

    烏蠻人盛傳蒙誠節是「哀牢山之龍」。解釋有二:「一是他身軀頎長白淨,言語步態瀟灑,有一種遨遊天水的龍子鳳度。」再就是他在南征北戰中總是以智取勝,用兵變化莫測。在統一六詔的戰爭的各個戰役中,衝鋒陷陣以閣羅鳳為先,出謀劃策總是聽蒙誠節的。而蒙誠節成為烏蠻頑固集團的第一攻擊目標,實際是因為他有一位漢人母親,一位白蠻老師,又與眾多白蠻將領親如兄弟。南詔反唐後,他更被誣為「漢人走狗,唐朝奸細」,不斷遭到迫害和追殺。蒙誠節在白蠻老師張建成教育下,有淵深的漢學修養和顧全大局、忍辱負重的精神。他與嫂嫂(麼些妃)真摯而難以抗拒的戀情和王子鳳迦異隱秘的身世,使他負疚不安,甘願忍受痛苦和折磨。驚悉王兄不久人世,他冒著生命危險到蠻都探視,中毒箭後與詔王攜手同逝。蒙誠節的故事是漢人與南蠻血肉相連的象徵。

    蒙閣皮(蒙誠敬)是第四代詔王皮羅閣第三子。因為秀美的體態和機警沉靜被烏蠻人稱為「哀牢山的雲豹」。他的母親是施浪詔公主遺南。在施浪殘部生死存亡關頭,她被獻予皮羅閣,換取了數萬同胞的性命。在白蠻智士張建成的教育下,他學識淵博,心靈敏悟,洞察南詔王室潛伏的殺機,暗中飼鷹畜犬,研究地理,做好逃離蠻都的準備。天馬關事件後他成為被捕殺的目標,開始艱難的逃亡生活。逃到神川,他視為「同命好友」的獵鷹被藏地雪雕撲殺,獵犬被**的藏獒撕碎,使他領悟到生存鬥爭的殘酷和自己的脆弱,在絕望中尋死。他被吐蕃僧多吉救入山洞,向他傳講佛陀憎厭殺戮和報復,以慈悲的光明對抗邪惡的道理。多吉自稱功力不足,鼓勵他樹立信心,尋找上師,證悟光明。吐蕃神川都督論納舌發現這位南詔小王子,想激發他對王兄的仇恨,甘當吐蕃鷹犬。論納舌女兒達娃一見鍾情,愛上了蒙閣皮,幫助他逃出神川,前往羅些(拉薩)。那時印度佛教密宗僧侶蓮花生正在藏王赤松德贊支持下開始大規模振興密宗佛教,蒙閣皮投到他的門下。他不久就發覺,他沒有逃出吐蕃王朝的魔爪。另一方面,儒學的長期影響和對漢傳佛教義理的研究,使他對密宗教義產生了困惑,陷入思想矛盾的漩渦中。達娃追尋他來到羅些,毅然獻身當他修行的「明妃」。吐蕃王朝一面要派間諜進入南詔,一面又企圖以密宗教理控制和改造南詔王室,便以宏偉的儀仗把他送回蠻都,威逼詔王封為國師。出乎吐蕃王室預料,蒙閣皮回南詔後逃離國事,專心潛修。在閣羅鳳彌留之際,吐蕃僧控制了王室大寺崇聖寺,逼迫蒙閣皮以聖僧和王叔雙重身份扶持親吐蕃的蒙傳鐸奪取政權。蒙閣皮悄然出走,看望王兄後在寂靜的石寶山坐化。南詔後期佛教國教化並產生了受密宗、土產巫教和儒學影響的阿吒力教,從蒙閣皮的故事可見其源頭。

    白蠻張姓是土生土長的河蠻人。張建成三十一歲被盛羅皮請到蒙捨,擔任王子皮羅閣的老師,以後又成為閣羅鳳三兄弟和鳳迦異兩兄弟的老師。南詔軍政首腦大都出自門下,他成為南詔霸業的核心人物。他對南詔的貢獻首先是建議皮羅閣依附唐朝,使統一六詔大業合法化;其次是創造了一種亦兵亦農的軍事制度,又依照唐朝的典章制度建立了效率較高的封建王朝。他在培養王室子弟的同時,培養了一大批以白蠻人為主的文臣武將,以儒學觀念將南詔從原始的鬼神信仰中解放出來。天馬關大案後,烏蠻貴族得勢,他藏身隱退。南詔反唐後,被緊縛在吐蕃戰車上,他在憂傷和失望中去世,臨終向閣羅鳳宣傳施行仁政和歸唐的政治理想,並推薦鄭回為王者之師、朝廷棟樑。

    唐朝西瀘縣令鄭回是張建成政治路線的忠實繼承人。他在南詔軍入侵四川時成為俘虜,見自己夫人投江而死,對南詔充滿仇恨。在俘虜隊裡裝啞巴藏身,決心不為南蠻所用。他偵察南詔軍事和山川地理,計劃興兵報復。他伺機逃回西川,中途被巡兵抓回。在深明大義的道長杜光庭勸說下,白蠻將軍王樂寬的關愛和保護、張建成和鳳迦異的禮敬中,使他完全改變了立場,改名王蠻利,以入贅蠻鄉,變為一個白蠻人為榮,終生為南詔的強大和歸唐奮鬥。他審時度勢,及時提出「內修文治武功,西開尋傳,東定昆川」的基本國策。他身體力行,幫助鳳迦異實施國策,使南詔疆域擴展數倍,經濟迅速發展,兵源充足,成為可以與大唐和吐蕃分庭抗禮的大國。他又致力於南詔歸唐大業,最終實現「蒼山會盟」。張建成和鳳迦異的政治理想和治國目標在鄭回手中基本實現。

    天寶五年(746),唐玄宗賜胡部、龜茲樂各一部給朝唐的南詔使團。大音樂家李謨和琵琶仙子張翠翠作為文藝使者來到蠻都。他們在長安有過傳奇般的戀情,來到蠻都又陷入生死交關的災難中。他們與多才多藝的王子鳳迦異和善良多情的公主阿多諾結緣,信守著堅貞的愛情,頑強地堅持藝術的探索和追求,為南詔歸唐作出貢獻。最後,他們把嘔心瀝血探索整理的南蠻和驃國樂舞素材編成《南詔奉聖樂》,由他們的學生送到唐都獻演,轟動朝野,他們自己也在晚年實現了恩愛之夢。

    作品塑造了一批各族婦女的形象:南詔公主阿多諾、吐蕃郡主梅朵措和達娃、麼些妃和金蘭、漢妃張大妹、烏蠻少女阿魯妹、施浪公主遺南、麼些少女阿金秀、漢人奴女劉鳳芝等等。善良、多情、深明大義、富於自我犧牲精神是她們的共性。作品往往在民族風俗畫卷中展現她們的風采,注重她們各自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心理素質,所以特別富有魅力。

    作品花了許多筆墨塑造民族將領的形象:三軍統帥段儉魏、東河蠻英雄王樂寬三代人、姚州白蠻將軍洪光乘、烏蠻將軍羅鳳和羅眉等等。作者描繪他們傳奇性的身世和功勳,特別注重他們的民族風格和獨特的個性。他們的故事至今還在民間廣為流傳,他們也被尊為民族或村寨的保護神被世代供奉。

    作品對一些次要角色也沒有掉以輕心。諸如建築大師尉遲恭韜、大畫家書法家杜光庭、工曹長楊忠義、南詔畫師李詢仲成,在歷史的大喜大悲和各人在與命運的抗爭中都留下感人的故事。

    文明與野蠻拚搏中的黑暗勢力的代表人物,諸如三浪頭領利羅式、神川都督論納舌、吐蕃千戶長朗仲那、朵兮簿魯古等等,作品沒有對他們進行簡單化、漫畫化的處理,而是從歷史發展的特定條件去理解他們,表現他們人格的多樣性,不時對他們的勇敢、頑強、忠於民族、忠於事業和理想表示同情和讚歎。

    三

    《五華樓——大理遺夢》寫元末明初白蠻貴族為恢復大理國英勇奮鬥直至敗亡的歷史悲劇。全書以吐蕃軍攻入大理、昆彌嶺血戰、蒙段滇中對陣、紅巾軍侵入雲南、梁王謀殺段功、明元曲靖之戰、明軍平大理等七大歷史事件為紅線,在適當場合還回顧插敘了大理國、大理總管的歷史概況。全書出現的人物七十餘人,主角十餘人。

    白蠻人建大理國,與中原宋朝相始終,後為元蒙所滅。元初,為平復各族人民的不斷反抗,不得不任用各民族上層進行有限的統治。大理國主段氏被任命為大理總管,治理範圍只有滇西部分地區,在監督官達魯花赤嚴密控制下。段光是第八代大理總管。元末中原戰亂,朝廷無力顧及西南邊疆,白蠻人不忘亡國之痛,對元朝橫徵暴斂和殘暴的民族壓迫極為不滿,「大理復國」聲浪忽起。統治雲南的蒙古藩王孛羅(梁王)察知段氏擴軍籌糧,內心恐慌,接受部下建議,派人深入康巴部落,挑動藏兵搶掠大理,並欲乘機消滅段氏。段光胞弟段功、弟媳高蘭和老師楊淵海識破梁王陰謀,制定了不傷害康巴弟兄而讓他們退出戰爭的「恆河善策」。實際就是將吐蕃軍誘入鄧川低地,以不致命的淺水圍困,再將斷糧被圍的士兵用船救出。康巴勇士被解除武裝後又當作客人迎入大理款待,段氏以糧、茶和眾多禮品相贈。康巴各部落與白蠻人端陽節盟誓,永結兄弟,互不侵犯。段氏解除西北後顧之憂,乘機將蒙古勢力徹底趕出大理,從此開始蒙段在雲南對峙爭殺的局面。

    白蠻青年將軍楊生好大喜功,粗率輕敵,企圖發動突襲奪取蒙軍佔領的重鎮威楚城(今楚雄市)。白蠻軍前隊二千人遭到蒙古軍伏擊,全部陣亡。蒙軍虎將巴爾斯殘酷暴躁,下令將二千白蠻軍割頭示眾。蒙古軍乘勝西進,要「掃平大理」。蒙軍進至昆彌嶺下,段功、高蓬、高蘭伏兵等待。蒙軍謹慎,先搜山數日,行軍中又將哨探派出數里之外。大理軍早有準備,發揮數百獵人才智將伏兵和燃料妥善偽裝藏匿,又巧妙地誘殺蒙軍前軍哨探,換成自己的獵人。一萬三千蒙古軍進入昆彌嶺危道,大理軍突然發動全線火攻,將進山的蒙軍全部殲滅。這就是著名的「昆彌嶺血戰」。它使梁王集團元氣大傷,從此再沒有大規模進犯大理的實力。

    段光巡視昆彌嶺戰場,戰爭的慘烈使這位生性善良懦弱的白人領袖觸目驚心。段氏數百年在佛家慈悲為懷的教養中長大,段光決心放下屠刀,「不以千萬人的血肉之軀重塑段氏王朝殿堂」。在祝捷宴會上,大理統治集團發生決策分歧:段光提出休兵後請中央朝廷出面調處的主張。段功、楊淵海及多數將領則認為「開弓沒有回頭箭」,大理已經處在存亡危機之中。段功終於勸說段光採取折中政策以求自保:一面在滇中羅那關一線佈置防禦,一面聯絡各族反元勢力,擴軍備戰,開始了漫長的滇中對峙局面。

    蒙段兩軍在滇中對峙,梁王孛羅將大都述職歸來的王子巴匝剌瓦爾密(以下簡稱巴匝)派到威楚前線監軍。巴匝是漢儒李好文的學生,有淵深的漢文化修養,正直善良,忌惡如仇,是蒙古貴族中極為難得的開明人物。他在少年時到大理視察,與白蠻將軍高蓬相交為好友。在兩軍對峙期,高蓬是滇中大理軍統帥。故友戰地相逢,重敘友情,把酒評議時政,拋開敵對立場和民族偏見,無限感慨憂傷。一個雨夜,大理軍廚工楊青闖入巴匝帳中,向他獻上高蓬的人頭。原來是蒙軍原大理達魯花赤阿忽台得到梁王同意,買通楊青刺殺了高蓬。一時間大理緊急動員,雲南各族部落也出於義憤聲援大理,一場血災就要降臨。巴匝深明大義,悲憤中叩祭高蓬,在靈前審案,當眾斬殺楊青,又威逼阿忽台自殺贖罪,化解了一場血災。

    這時,由明玉珍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紅巾軍中的一支攻入四川,在重慶建立了大夏政權。明玉珍策劃奪取雲南為後方根據地,擴大勢力後再相機奪取中原。明玉珍派義弟萬勝和胞弟明二攻取昆明。梁王軍主力則還在滇中與大理對陣,昆明空虛,蒙古軍在昆明保衛戰中不堪一擊,倉皇逃出昆明。巴匝退向滇南集結兵力,孛羅退向威楚。段功率大理重兵守滇中羅那關。三支大軍對立滇中,段功的向背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勃羅採納右臣必勒革獻策,將**阿蓋派入段功軍中擔任聯絡軍使,實際是實施美人計拉攏段功。蒙古軍利用大霧挑起紅巾軍與大理軍的拚殺,並使雙方衝突一次比一次嚴重。段功英勇機智,阿蓋聰慧多謀,設巧計在滇中擊潰大夏軍。大夏軍在敗退中又遭到巴匝的夾擊。在大夏軍敗逃斷糧走投無路之際,段功萌生對農民軍的同情,贈糧讓道,放他們逃走。梁王和他的謀臣則產生了大理軍遲早會與紅巾軍勾結圍攻蒙古軍的疑懼。在大夏軍退出雲南後,孛羅擔心大理軍駐昆明威脅自己,又怕大夏軍報復突襲,只准大理軍一萬留駐昆明附近的安寧,命其他部隊撤至滇中羅那關,並開始密謀消滅大理軍。這時,蒙元王朝在各路義軍打擊下倉皇撤出大都,在北漠維持北元小朝廷。北元派欽差來到昆明,責令孛羅死守雲南,按元初戰略,以北元、吐蕃、雲南構成弧形戰線對付中原,於是消滅段氏、全面控制雲南,成為梁王當前的戰略目標。孛羅遣開巴匝,與右丞必勒革、欽差徹裡的斤和薩滿(巫師)布日格德合謀,設計了刺殺段功,突襲大理的連環毒計。

    段功與阿蓋新婚後樂不思歸,在接到高蘭和孩子們來書催歸後才匆匆趕回大理,但仍然刻骨銘心地懷念著阿蓋,執意重返昆明。高蘭請楊淵海同去昆明,隨時提醒段功安全。先是梁王付孔雀膽毒藥予阿蓋,命她毒殺段功。阿蓋催促段功趁夜逃出,段功不相信梁王恩將仇報,遲疑不決。阿蓋情急中自吞孔雀膽明志,二人才發現那是無毒的糖丸。他們推想這是梁王測試女兒忠誠的一次玩笑,因而放鬆了警惕。梁王安排在東寺演梵祈福,熱情邀段功赴會,途經通濟橋,被蒙古伏兵殺害。大理智臣楊淵海被關入必勒革後園,悲憤服毒自盡。孛羅突襲安寧大理軍,發現大理早有應變措施,已將軍隊撤離。勃羅又以送段功靈柩歸大理為名,組織多路軍尾隨靈柩儀仗,圖謀搶奪羅那關,也被大理軍識破,嚴陣以待,圍捕了送靈軍前隊。段功被謀殺,激起雲南各部落義憤,掀起新一輪反蒙古王朝的**。巴匝和高蘭為避免流血戰亂,多方出面安撫,暫時穩定了局面。段功衛士陳惠身懷絕技,在阿蓋的幫助下追殺了謀害段功的各個兇手,才使各族人民反梁王的情緒平復下來。梁王在滇池畔避暑宮慶壽,向賓客宣佈阿蓋公主再婚的信息。阿蓋投水自沉以表抗議。禮棚失火,釀成大災。梁王因屢遭驚嚇而猝死,巴匝繼承了王位。

    巴匝繼梁王位後,一面與大理和雲南各部落改善關係,一面任用賢能,減輕賦稅,平反冤獄,力圖在雲南創建清平社會。這時,明朝在安定中原後已將平雲南列入議事日程。朱元璋三次派使節往雲南勸降,終因各種巧合事變未能實現目標。特別是派王禕赴昆明,因北元特使脫脫也同時到達,竟殺害了王禕,阻絕了梁王與明朝和談之路。大理方面,對明朝的招降出現了主和與主戰兩派分歧。段功長子段寶生性怯懦,在恐懼和憂患中病逝。段功次子段世英勇果斷,認為梁王和大理各有十餘萬人馬,加上各部落力量可以對付明軍。高蘭不願意雲南各族流血,又不願大理成蒙古人的附庸,也看到統一是大勢所趨,在關鍵時刻支持了主和派。

    大理主和派還迷信於所謂「金寶詔書」。「金寶詔書」是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命已歸順明朝的元威順王子伯伯送到大理的勸降詔,詔書寫道:「……朕命臣僚議,准唐宋故事,封爾段氏為大理國王。」雖然高蘭悟到這是朱元璋分化雲南兩大勢力的詭計,但她也看到硬拚的結果終是失敗,卻要付出血的代價。段世不得不屈從主和派,與昆明梁王保持距離,防止與明朝結怨。

    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決定征伐雲南。為進一步安定國內,他要以此戰張揚軍威。明朝選軍二十五萬在南京集訓,又調五萬人馬從四川南進。小說在描繪南京整軍練軍中,對明初政治狀況,朱元璋和傅友德、藍玉、沐英三將軍的身世、經歷和德行有簡略評介。

    十萬蒙軍面對二十五萬明軍在曲靖擺戰場,更由於蒙軍統帥達裡麻指揮失誤,使蒙軍迅速潰敗。昆明門戶洞開。巴匝讓族眾繞道滇西逃向北漠,自率王室二百口沉於滇池,以維護黃金家族的尊嚴。

    明軍西進,佔領滇中重鎮威楚後整軍待命。數月間戰書往還,傅友德得朱元璋掃平大理密詔,擺出**的軍閥面孔,要求大理無條件投降。段世力求兌現「金寶詔(;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