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周建新:老 灘 文 / 茅盾文學獎
自從人類懂得結網捕魚以來,大概有幾萬年沒有本質上的變化,女人織網,男人駕船下海,重複著幾萬年沒有變化的勞動。然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僅僅二十幾年的時間,中國漁民卻走上了一條幾萬年沒有走過的路。激烈的社會變革、捕撈技術的快速更新,讓漁民們像遇到了巨鯨的魚群,驚慌失措,他們在動盪中動盪,他們在裂變中裂變,他們在享受大自然的饋贈的同時,飽嘗大自然的懲罰,他們的命運和這個時代一樣翻天覆地,在資源瀕臨枯竭的時候,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或湮沒於傳統,或走向沒落,或開闢寬廣的空間。
小說從八十年代初寫傳統漁業的最後輝煌起筆,
故事開始在八十年代中期,遼東灣西海岸一個叫老灘的漁村。漁村裡的范家和馮家,世代交好。一場颱風,范家的老爺子范老桅救下全村二十幾條人命,當然也包括馮家父子馮樂礁和馮大岸的性命。馮樂礁感恩不盡,將自己的愛女,漂亮的馮水花嫁給了范家的老二范二毛,可二毛不成器,好吃懶作,馮水花萬念俱灰,高低不給范家生孩子,為尋找生活的寄托,做了漁政孫子躍的情婦。馮樂礁得知後,幾乎要打斷了愛女的脊樑骨,直到馮水花喊叫著,再打下去就和范二毛離婚,馮樂礁方才住手。二毛不在乎媳婦做了誰的情人,吃喝嫖賭,靠在馮大岸的身上過日子,反正自己舒服就行。范老桅對自己的二兒子失望至極,甚至勸兒媳離開兒子,遭到親家馮樂礁強烈的拒絕,只要他活著,親家的關係就不能斷。
不知不覺間,大海空了,漁業資源一種接一種地絕跡了,灘涂都被挖絕了,只剩下海蜇了,而種種海禁也越來越厲害了。物慾一天天氾濫,漁民一天天短視而浮躁。
馮大岸在海洋捕撈賺了大錢之後,意識到漁業資源遲要枯竭,及早承包了村裡的全部灘涂,成長為新型漁業資本家,在不近人情之中崛起,創造了保護大海與積累財富的神話,海裡的魚越打越少,村裡人眼紅了,哄搶馮大岸的灘涂,馮大岸用鐵的手腕維護住了自己的利益。
傳統漁民范老桅,幾乎忘記了自己救過的那麼多人,依然做自己的漁民,儘管已經打不上幾條魚了,他還在出海,哪怕政府拿出五萬塊錢,收購他的捕撈證,他寧可不要錢,也要保住出海權,他不在乎賠錢,他覺得他就是漁民,死也要死在海裡。強大起來的馮大岸,不忍心看到恩人如此的生活境遇,不惜巨資養殖魚蝦貝蟹等幼苗,用微薄之力培育漁業資源,好讓熱愛大海的漁民們不再對大海失望。
范老桅對自己的大兒子范大錨充滿厚望,希望兒子能子承父業,成為最出色的漁民,然而,那場颱風過後,范大錨對大海充滿了恐懼,不再願意出海,開了一家造船廠,為漁民造大馬力的漁船。然而,隨著漁業資源的枯竭,造船廠賠了,范大錨無力還債,加上妻子離他而去,好在馮大岸幫助他度過了難關。范大錨在父親的教導下,重新駕起小船,駛入最凶險的海域--環城礁,去捕撈大海中最後一個魚蝦的樂園。由於沒有聽父親的教導,終於葬身於大海。
在寫實之外,本書還使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寫了一隻巨大的美人蟹王。從捕捉、釋放,到報恩,再到殺死了的貪婪的恩人之子,最後蟹王死於刻意報仇的老漁夫孫兒之手,但祖孫同時也把美人蟹生活於渤海中環城礁的秘密隱藏了起來,再也不做捕捉美人蟹的事。這一條線摻合了不少隱喻,強化了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但也使得小說的風格變得駁雜。
在一個禁魚期的日子,范老桅和一直養尊處優的馮樂礁做了一次紀念性的出海,他們老了,大海再也不屬於他們了,可是他們依然看到了噴薄的日出。
二、思想內涵
老灘是一部具有漁民史詩意義的作品,被稱為中國的「老人與海」。本書敘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漁民從傳統的漁獵到現代化海洋養殖的曲折過程,人物形象立體、豐滿,具有題材的惟一性、生活的獨特性、細節的鮮活性。
本書環保意識濃郁,全方位地敘述了富庶的遼東灣,由於過度捕撈「差不多只剩下了海水」,漁民們幡然醒悟,反過來又哺育大海的全過程。體現出了大海在期待環保,人的精神也在期待環保,揭示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深刻主題。
本書倡導和諧的理念,時時刻刻表現著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主人公范老桅,是海的人性化身,也是人的大海化身,他融人與自然為一體,具有生態平衡的象徵意義。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時,人與人的和諧,人類自身心靈的和諧。
作者通過對遼東灣一帶漁民生存狀態的刻畫,把遼東灣西海岸的生靈注入故事,把人與海、人與人、海與人的糾葛合盤托出,表現出了男人和女人、金錢與精神、人類與海洋愛恨情仇,譜就一個海腥味十足的史詩,讓人們聽到了海魂的呻吟。
幾位以海為田的漁民,在社會變革的大時代,於諸多躁動和利益誘惑中,在與海洋親近、搏殺的活動之中,演義出一個悲壯的人間戲劇,對當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三、地域文化的特點
本書具有濃郁的東北文化中的遼西地域文化特徵。即有東北漢子的粗獷與機智,又有海的博大與豪放;即有詼諧與幽默,又不失悲壯與大氣。表現出了遼西漁民沉著、大氣、悲憫,抒情韻味濃郁,兼具地域性、人文性、歷史感、現實感。
本書將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牢固地融和在一起,具有全新的文化內涵。書中人物是從東北農民脫胎而來,雖不失農民的純樸,卻無傳統農民的小農意識。
本書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挖掘,表現的則是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