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民國軍旅之隨波逐流

大道小說網 第二百三十七章 緬甸悲歌(二) 文 / 國產坦克

    史迪威重回臘戍之時,中英兩**隊正在調整部署。中國第5軍的先頭部隊第200師,已於3月8日南進至東吁一線組織防禦,準備迎擊日軍,掩護軍主力展開。英軍棄守仰光之後,沿伊洛瓦底江北撤,轉移到東吁以西的卑謬地區佔領陣地。兩**隊在仰光以北250多公里處,形成了一條平行的防線。

    但是,兩**隊的指揮和協同問題,仍然懸而未決。最高統帥為抵制英國人要求統一指揮中**隊的企圖,於3月12日宣佈成立中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以衛上將任司令長官,杜光亭中將為副司令長官。衛上將當時未到任,其職務由杜仲將代理。遠征軍長官部負責直接統轄入緬的中**隊。英國人也在採取對應的措施,他們在3月8日任命因指揮「敦刻爾克大撤退」而聞名的有著「撤退之王」綽號的哈羅德·亞歷山大上將為英緬軍總司令,以取代在他們看來對中國人過於軟弱,並且缺乏威望的哈丁·胡敦中將。

    英軍同時在緬甸的英緬軍第1師、英印軍第17師及裝甲第7旅合編為第1軍團,軍團長為斯列姆中將,歸新任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上將統一指揮。

    3月12日,史迪威率領隨行人員從臘戍驅車趕往眉苗。眉苗位於緬北交通要衝曼德勒以東,是一處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的避暑勝地,被稱作緬甸的「夏都」。城裡的街道和房屋都是按照英國式樣建造的,彷彿是一座歐洲中世紀的城堡。當時,英國在緬甸的總督府和英軍司令部都設在這裡。史迪威也在這兒選了一座美國人的浸禮會教堂,建立了他的指揮部。

    史迪威的指揮部人數很少,力量單薄。除了擔任警衛、通信、交通和勤務工作的40多名中國官兵之外,只有14名美**官和5名美國士兵。他的參謀人員雖然經過精心挑選,但工作能力仍是參差不齊。這些人都沒有到過緬甸,對當地的政治、經濟、地形、交通等情況,幾乎一無所知。再加上通訊聯絡不暢,敵情情報不靈,要實施有效的指揮確實十分困難。當時一個英國人曾認為,史迪威的參謀班子難以擔負指揮10萬中國遠征軍的重任,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這種困難條件下,史迪威盡其所能,建立起了自己的指揮和聯絡系統。他讓托馬斯·赫恩准將擔任他的參謀長,負責擬定作戰計劃,起草各種戰鬥命令;然後交由林中將領導的駐滇參謀團下達給遠征軍各部隊;同時向各部隊派出美軍聯絡官,監督作戰命令的執行情況。

    按照史迪威所作的分工安排,劉建業負責在他的指揮部和駐滇參謀團以及遠征軍各部隊之間的聯絡和協調,簡而言之,劉建業在他的眼裡也就是當作潤滑油使用。

    到達眉苗的當天,史迪威禮節性地拜訪了這裡的英國人。英國總督府和英軍司令部,設在一座小山上的大樓裡。這是一座維多利亞式的建築,名叫「旗桿旅館」,龐大臃腫的英**政機關佔滿了這所旅館的每個房間。

    緬甸總督金納德·多爾曼·史密斯爵士,剛剛從仰光撤到這裡。當他聽完史迪威的自我介紹後,感到驚詫不已。中國人竟搬來一位美國將軍擔任遠征軍的總指揮,這實在太出人意料了。他鎮定地保持住溫文爾雅的紳士風度,對史迪威的到來表示歡迎,並以緬甸最高統治者的口氣保證,他將盡力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但他心裡十分清楚,當地的大多數緬甸人,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充滿了仇恨。一些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德欽黨」人,甚至比印度的國大黨走得更遠。他們已經投入日本人的懷抱。準備借助日本的力量,從英國人手裡奪回他們的國家。

    英緬軍司令部和史迪威在新德里看到的英印軍司令部一樣,一大群庸庸碌碌的高級軍官在那裡煞有介事地忙個不停。英緬軍在前線的兩個師和一個旅,經過初期作戰,只剩下不到2萬人;而後方的司令部,卻仍然保持著一個龐大的機構。這裡有1名上將,1名中將,5名少將,18名准將和250多名參謀軍官,他們還像在指揮著一支大兵團作戰似的,照著軍事教科書上規定的內容和程式,按部就班地起草著各種標準的軍事文書。雖然說,在世人的眼裡,德國人是刻板教條的代表,實際上在某些方面,英國人比德國人還要古板,墨守教條。

    英軍的情報工作十分糟糕,他們沒有抓到一個日軍俘虜,也沒有進行有計劃的偵察。史迪威正為搞不清前線敵情而焦慮不安,突然有一名身穿美**服的少校軍官向他報告。這位少校軍官名叫弗蘭克·梅裡爾,原在駐菲律賓美軍中擔任日語情報官,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調來緬甸,負責瞭解當地戰況和英軍的聯絡工作。他詳細匯報了緬甸戰役開始以來的情況,給史迪威提供了很大幫助。史迪威深深喜歡上了這位精明強幹的年輕軍官,相信他會在未來的戰爭中大有作為。

    第二天,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上將趕到眉苗,正式走馬上任。這位出身於愛爾蘭伯爵之家的原皇家近衛軍軍官,除了常見的英國式傲慢之外,還帶著似乎高人一等的貴族優越感。史迪威與他的第一次會面,就很不愉快。當他聽說史迪威根據最高統帥的指令,將獨立指揮中國遠征軍時,馬上瞪起了眼睛,顯露出不悅的神情。他說:「我接受的任務是全權指揮在緬甸的中英軍隊,這樣的安排使我從一開始就無法履行自己的職責。」史迪威也不示弱地回瞪了他一眼,說道:「難道我們是白吃飯的嗎?我也同樣可以指揮中國遠征軍作戰。」

    劉建業作為遠征軍的副參謀長,一直陪同史迪威出席這些場合。見到傲慢的亞歷山大上將的時候,他從骨子裡對這個人就充滿了厭惡。難道到了現在這個時候,他還搞不明白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已經不得不走下坡路了嗎?無論這場戰爭對英國是贏是輸,英國都無法再現昔日的帝國輝煌了。況且,這場戰爭結束以後,英國在世界各地的廣大殖民地,必然會選擇獨立,英國最多也就能跟著美國人的屁股後面狐假虎威,以顯示一下英國人的所謂全球地位了。當看到渾身上下都冒著貴族的酸腐氣的亞歷山大上將和像西部大開拓時期的牛仔一樣好鬥的史迪威兩人為了中國遠征軍的指揮權,當面頂牛的時候,劉建業既感到好笑,又感到一些悲哀。好笑的是兩位來自所謂的文明世界的軍隊精英,竟然不顧體面的當面頂撞,悲哀的是為什麼明明是中國的軍隊,指揮權卻不能握在自己的手裡。所謂弱國無外交,這大概也就是一個方面吧。

    史迪威認為,要促使英國人堅守緬甸,就必須讓中國遠征軍採取積極的作戰行動。他馬上與林中將、杜光亭等人通報了一下,決定加緊調動部隊入緬,特別是要把第5軍的新編第22師和第96師立即調往彬文那地區,準備協同已經前去的第200師,在東吁一線展開作戰。過了一天,史迪威把中**隊的調動、部署和作戰意圖告訴了英國人,亞歷山大的態度果然發生了變化。他作出一些友好的姿態,答應向中國的入緬部隊提供糧食、油料、車輛、武器等物品,同意在卑謬一線與史迪威指揮的遠征軍「並肩作戰」。他對史迪威開玩笑說:「哈,你這個狡猾的傢伙,居然把中**隊從我這兒偷走了。你是不是可以發給我一些中**隊的標誌,把我也編入他們的隊伍。」在整個商議軍事行動的過程裡,劉建業一句話都插不上,史迪威幾乎是一個人獨斷專行的完成了所有的過程。劉建業深感自己在這裡儼然成為了一個看客。

    3月16日,史迪威乘車從眉苗前往臘戍,準備催促遠征軍的後續部隊盡速入緬。他在臘戍見到了參謀團的正、副團長林中將和肖中將。林中將告訴他,幾天前剛剛接到最高統帥的來電,要求遠征軍未入緬的部隊「暫緩開拔」。因此,第5軍的另兩個師目前還在雲南境內的芒市集結待命。

    對於最高統帥的這個命令,性情直率的史迪威認為這是最高統帥在對他施展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卑劣手段。他前面命令林中將、杜軍長、甘軍長等人「絕對服從史迪威之命令」,後面卻又直接電令遠征軍「暫緩開拔」。目前,日軍佔領仰光之後,正在調整部署,馬上就會發動新的進攻。中英兩國的不合已經耽誤了許多時間,如果再延誤下去,那就會進一步喪失有利的作戰時機。史迪威決定馬上趕回重慶,向最高統帥曉以利害,爭取同意雙方的戰略思想,盡快調兵入緬。

    3月17日,史迪威從臘戍飛往重慶。第二天中午,軍委會辦公廳主任兼外事局長商啟予上將陪他一起面見最高統帥。商啟予上將曾是晉軍將領,並非最高統帥的嫡系,只是由於他粗通英語,才擔任了現在的要職。

    史迪威匯報了緬甸戰況和與英方商定的作戰計劃,即中英兩**隊在東吁至卑謬一線組織防禦,首先阻止日軍進攻,爾後伺機反擊奪回仰光。為了實現這一計劃,他要求最高統帥同意尚未入緬的遠征軍立即開動,並要求將第5軍主力調往彬文那及其以南地區,支援第200師作戰。

    最高統帥仍對英國人滿腹狐疑,他擔心如果遠征軍推進過遠,一旦西線英軍潰退,就會陷於危險境地。況且仰光被日軍佔領後,滇緬路實際上已經斷絕,緬甸南部對中國已失去意義。因此,他主張將遠征軍主力部署在曼德勒地區,守住緬北的中印交通線。史迪威反覆陳述了在東吁一線展開作戰的理由和意義,直說得口乾舌燥,精疲力竭。最高統帥同意予以考慮,但未置可否。

    從最高統帥那裡出來,商啟予上將對史迪威說:「他這個人太自私。不僅在對外上,對內也是如此。」商上將是史迪威早相識的老朋友,現在由於工作關係使他們的友情更加密切。他贊成史迪威的作戰計劃,想為老朋友幫個忙。他說:「我去找軍政部和軍令部商量一下,爭取讓何部長、白部長和徐次長、劉次長支持你的計劃。然後讓這兩部的部長和次長去向最高統帥報告,要求他予以批准。」

    第二天,也即3月19日,史迪威在重慶度過了他59歲的生日,按照中國的傳統算法,他已進入了「花甲之年」。他的老朋友馬歇爾將軍給他發來了生日賀電,電報說:「有你在中國,對總統、對史汀生和對我來說,都是巨大的寬慰。」這些讚揚之詞當然也是對史迪威的支持和鼓勵,但他卻無法派出史迪威最需要的美國地面部隊。

    史迪威驚奇地發現,商上將的工作產生了效果。軍政、軍令兩部的首腦都同意他的作戰計劃,並且為此去拜見最高統帥,敦請他予以批准。最高統帥隨後又一次約見史迪威,似乎很大度地對他說:「既然已經把前方指揮權交給你,自然可以按你的計劃去安排。第5軍新22師可以南調,但是第96師必須放在曼德勒。」他站起來,在地圖上圍著曼德勒畫了一個圈,接著說:「這裡是緬甸防禦的關鍵。別管南方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必須在這裡保持有力的防禦力量,組織堅固的防線,不惜一切代價堅守住它。」

    最高統帥並沒有滿足史迪威的全部要求,但史迪威對取得這樣的結果仍然感到十分高興。他覺得:「何部長、白部長、徐次長、劉次長一致贊同我的觀點,這可以被看作是一場重大勝利。」「考慮到最高統帥的承受力,他已經作出了相當寬宏大量的讓步。」他略略思考了一下,表示可以在最高統帥規定的戰役框架內行動,但要求保證他的獨立指揮權,特別是「一旦戰鬥打響,我必須有採取行動的自由」。最高統帥對他的要求同意了。

    第二天,最高統帥向遠征軍發出手令,要求「對史參謀長之命令應絕對遵守」,並指示「凡在國外部隊,以不輕進、不輕退二言為要訣。在前方全盤形勢有利於出擊、反攻或捕捉戰機時,應決心出之以積極行動。」但是,他的顧慮並沒有完全打消,那天晚上他又找了史迪威,再次叮囑說:「一定要注意英國人的行動。你可以告訴他們,如果他們守住卑謬,我們就一定守住東吁,中**隊絕不會先於英軍撤退。但是,如果他們放棄卑謬,我就把所有部隊撤回來。」

    3月20日下午,史迪威在重慶舉行了來華之後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自從他一到重慶,就成了新聞記者們注意和追蹤的對象,但他一直謹慎地避開他們,因為他對一切還心裡沒數。經過兩個星期緊張和忙碌的工作,他覺得開始有了點頭緒:中國入緬部隊的指揮權已經交給他,同英國人也已作了接洽和交涉,關於緬甸的作戰計劃已經得到批准……。他向記者們說:「我對中**隊充滿了信心。我要用事實向人們證明,中**隊不亞於任何同盟國的軍隊,而且一定能超過他們。我相信會有一天,中美兩**隊將共同進入東京,那將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一天。」

    3月21日,史迪威乘飛機離開重慶,經昆明趕往臘戍。

    當被留在緬甸的劉建業接到從國內發來的電報的時候,他就明白了最高統帥現在至少暫時被史迪威說服了。史迪威的觀點一旦被確認下來作為遠征軍的作戰指導方針的話,那麼整個遠征軍的主力就要放棄上緬甸的山地和叢林地形,來到平原地帶,和日軍進行戰鬥。在目前遠征軍大部隊還沒有抵達緬甸境內指定地點,前線部隊無論從裝備到數量都和日軍有差距的情況下,特別是緬甸的天空已經被肆虐的日軍飛機完全控制的情況下,遠征軍這麼做,無疑是在自尋死路。

    「不行,我一定要發電報,向校長闡述我的想法。」下定了決心的劉建業隨即以自己的個人名義,向陪都的最高統帥發去了一份電報。

    「我**隊此來是參加抗日的,也是來挽救緬甸的。恕學生直言,緬甸的病根在英國。早在去年12月15日韋維爾拒絕中國派兵入緬的事件發生之時,緬戰的敗局便已注定。眼下,如果英國決心守緬,願同中國並肩作戰,那就應當趕快建立中英聯軍統帥部,策定統一的作戰計劃,實行統一的捐揮,切實改進交通通信和後勤保障工作,加強民防和空防,把緬人和華僑組織起來,切實肅清緬奸、日諜,妥善安置難民,確保後方安全,免除後顧之憂。就戰術而言,當前,如果要發動反攻的話,應迅速集中我軍主力(連同現在東瓜的二oo師至少須另調四個師於東瓜方面),整頓態勢(英軍尤須整頓,恢復士氣,俾能折留敵第三十三師團於奧坎地區),乘日軍兵力分散,增援未到之機,由東瓜轉移攻勢,先吃掉第五十五師團,再會攻第三十三師團,收復仰光,準備迎擊敵增援兵團。現在是戰機難保,稍縱即逝,關鍵在同敵軍搶時間、爭速度,誰能制機先,誰就能取勝。可是,眼下,緬甸的鐵路和公路交通都因為當地人的消極怠工和破壞,陷入了癱瘓狀態,各部隊的轉運極為不順,迅速集中我軍主力的意圖已經無法實現,此時倉促實行反擊,只能造成我軍各部被日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最終導致全局的崩潰。因此,學生建議我軍應當暫緩反攻作戰,先行集中主力部隊,在曼德勒一線展開積極防禦,以消耗日軍。等待我軍後方大部隊到來以後,再行反攻。對於英國人能否決心守緬,能否改變對中**隊的態度,學生仍然持懷疑態度。因為問題的根子在新德里和倫敦。學生年輕無知,但殺敵不敢後人,說得不好,請將軍諒察。」劉建業口授完電報,在電報上簽了字,交給參謀發了出去。

    陪都,德安裡官邸的一間辦公室裡。

    最高統帥看著侍從室剛剛轉來的劉建業從緬甸以個人名義發來的電報,沉思良久說道:「雖然甚合吾意,無奈木已成舟。」

    說完以後,最高統帥把電報交給了侍從參謀,說道:「把電報存檔吧。」

    在緬甸臘戍苦苦等待回音的劉建業卻只能落得一個徒勞無功。

    就在中國,英國,美國三方面還在忙於協調的時候,已經攻佔了仰光的日軍並沒有停下他們的進軍腳步。

    日軍南方軍總司令官於3月7日命令第15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中將:「除繼續實行現地任務外,並須依據下列各項擊滅瓦城(曼德勒)方面之敵:1.應主動捕捉戰機,以大膽果敢之作戰,對瓦城方面之敵,尤其對於中**,應強迫決戰,努力於短期內擊滅之。本作戰應於5月底以前完成之。2.為實施前項作戰起見,一俟在仰光地方實施攻擊準備後,不必等待增援兵團之集結,應即開始行動,務須於瓦城附近或其以南地區求敵決戰,以擊滅之。3.當追擊時,應遠至中緬國境,果敢施行,且應掃蕩在緬敵軍。4.在上述作戰期間,應佔領仁安羌附近之油田地帶及勃生;若情況許可,更應以一部迅速佔領阿恰布機場。」此外,為了應對可能增加的中國入緬作戰部隊,日軍南方軍決定將剛剛攻佔「遠東第一要塞」的新加坡,以五萬之眾迫降了10萬英聯邦軍隊的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配屬第15軍指揮。

    日軍第15軍於3月8日攻佔仰光,於3月15日決定了緬甸北部的作戰計劃。其方針是:「以瓦城為中心,預定於5月底以前捕捉殲滅中英聯軍之主力;嗣即在緬甸境內肅清殘敵。」

    第15軍在研究緬北作戰計劃時感到第5飛行集團僅以佔領的仰光附近的機場配合曼德勒作戰是不夠的,必須迅速攻佔東吁機場,而且東吁為北進線上的軍事要地,因此於3月12日命令:「第55師團擊破正面的敵人以後,首先應迅速向東吁附近前進,在確保該地附近機場的同時,整修仰光至東吁的道路,並準備以後向曼德勒方向躍進。」

    第55師團遵照軍的命令,於14日從代庫出發,逐步開始了以攻擊東吁為目標的北進。

    第33師團主力於3月8日攻佔仰光後即擔負了仰光地區的警備任務。在此期間,該師團後續部隊陸續到達。3月18日,第15軍司令官命令該師團:「在完成北進準備後,應立即開始前進,沿伊洛瓦底江河谷前出到仁安羌北側地區後,準備爾後的作戰。」於是,第33師團即抓緊時間休整,恢復體力,補充裝備,準備北進。

    在此期間,南方軍從第3飛行集團中抽調第7飛行團、第12飛行團、第15獨立飛行隊、第27飛行隊,編入第5飛行集團,配合第15軍在緬甸作戰。

    中國遠征軍第5軍第200師的先頭部隊於3月8日(仰光失守的當天)到達東吁,當即按照亞歷山大的要求逐次接替英軍防務。原在東吁地區防守的是英緬軍第1師,此時尚有一部在彪關河以南良禮彬一帶。第200師戴師長的防禦部署是:以東吁為主陣地,前進陣地設於鄂克春,將軍騎兵團(附步兵1個連)推進至彪關河,在該河以北佔領掩護陣地,並以機踏車排前出至大橋附近擔任警戒、搜索。

    3月14日從代庫出發的日軍第55師團於15日夜向良禮彬的英軍發起進攻。但英軍在發現日軍前進時即已向北退避,日軍遂轉為追擊,跟蹤北進。18日英軍通過大橋附近警戒陣地後,日軍第55師團第143聯隊的先頭部隊亦進至大橋以南,但受到警戒分隊的突然襲擊,被迫後退。入夜,日軍以小部隊繼續攻擊,警戒分隊逐次向掩護陣地撤退。19日10時,日軍佔領彪關。

    20日晨,日軍第143聯隊步、騎兵約500—600人向彪關河北騎兵團掩護陣地攻擊。守軍集中火力實施突襲,將其擊退。16時左右,日軍集中全力發起猛攻,經激戰後騎兵團因傷亡過重,被迫逐次向北轉移,僅留步兵、騎兵各1個連繼續據守陣地阻擊日軍,以掩護團主力轉移。騎兵團撤至東吁以北休整,並擔任維持後方交通。21日,日軍擊退騎兵團留置的2個連後進至鄂克春前進陣地前。

    當日軍接近東吁時,最高統帥於20日上午以「手令」形式指示在臘戍的軍委會駐滇參謀團:「派1師至東定吉(一譯唐得文伊)、阿蘭廟(阿蘭謬)間地區,作為普羅美方面英軍總預備隊,專備反攻」,「我軍在同古(東吁)、平滿納方面陣地之兵力,應以現有者為限,我軍決戰地區必在曼德勒附近之要旨切不可忽略」,「同古必須死守,英軍在普羅美未撤退以前,我軍決不能先撤同古陣地」。

    同古,這座緬甸東吁王朝時期的古都,即將迎來一場激烈的戰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