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生之我是八賢王

第四卷 奪宮風雲 第一二八章 洛陽遇賢 文 / 賀蘭拓跋

    第一二八章洛陽遇賢

    洛陽的繁華並不比都城汴京遜色。

    大街兩側的酒樓商舖都掛上了燈籠,整個洛陽城在這些燈籠的籠罩下像火球一樣發出紅色的光芒。大街上喧鬧聲此起彼伏,攤販的吆喝聲,酒樓的攬客聲,還有青樓裡斷斷續續的琴聲,熙熙攘攘的行人、各處傳來的歡鬧聲都向趙匡胤驗證著石守信的話。

    隨性漫步在洛陽的大街上,有些街道是新開闢的,嶄新的酒樓商舖暗示著洛陽的繁華;有的街道二十年來沒有變化,趙匡胤身處其上,卻是萬般的感慨。每走出一步腦海中就想像著當年自己在這條街上的情景,那熟悉的感覺讓他彷彿回到了自己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

    趙德昭卻是跟在後面聽著石保吉悄悄地給他指點著大街上的青樓酒肆賭坊。哪個青樓裡的姑娘琴歌雙絕;哪個賭坊其實是自己的父親開的,以後兩個人可以悄悄進去玩幾把;哪個酒樓的酒最是爽烈,自己已經決定替王承衍儲備幾壇,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就是趙德昭都奇怪這小子怎麼短短的兩個月竟然就對洛陽城熟悉到了如此地步,難道石守信和石夫人對他不拘束嗎?

    任何人都看得出皇上滿懷心事,走在大街上或是盯著一座酒樓看著,或是用手摸著路邊的楊柳,沒有人敢驚擾,就這樣任由皇上在前面向南一直走著。

    趙匡胤卻是沒有注意到眾人是跟著他前行,而他自己卻是感覺隨著人流向前行去,就這樣走著,眾人眼前突然出現了一條河流,河水緩緩向北流淌,靜靜的河面在月色的照耀下宛如白緞。在河的東西兩岸佇立著兩座大山,鬱鬱蔥蔥的樹木在黑夜更顯得幽暗寂靜,然而在山腳下卻有無數燈火把前方的山腳照射地恍如白晝。很多人不顧黑夜,仍然一如既往的向山腳走去。

    石守信知道皇上從小長於洛陽,此處定然識得。他見皇上看著前方不說話,卻是手指前方,對著趙德昭、趙廷翰和李懷忠說道:「前面就是龍門石窟。東西兩座山名叫香山和龍門山,中間這條河名叫伊河。由於這裡兩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唐代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趙德昭及趙廷翰、李懷忠早就聽說過洛陽龍門石窟的大名,但是皇上站在這兒不動,他們縱然有心想去瞻仰那些聞名遐邇的藝術雕刻卻是也不敢移動分毫。幸好趙匡胤在默然良久之後又邁步繼續向前走去。

    越是走近龍門石窟,趙匡胤的步伐越快。他不管別人是否能夠跟上,自己卻是徑直走向龍門石窟最大的一座石窟——奉先寺。趙德昭緊緊跟著進入,入眼處是一座高大的石刻佛像,佛像身高彷彿有後世中的五六層樓那般高,佛像的耳朵都似乎比他的身高還高。那尊大佛眉若彎月,嘴角微微上翹,作出微笑狀。最讓趙德昭吃驚的是趙德昭從遠走到近前,但是一路之上佛像的眼睛都好似盯著他。在佛像的左面是佛祖的大弟子迦葉,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苦行老僧,迦葉的旁邊是舉止祥和的文殊菩薩;右面是佛祖的小弟子阿難,神情歡快,旁邊是神態自若的普賢菩薩。不遠處,還有天王和力士的雕像。那天王腳踩夜叉,手托寶塔,魁梧剛勁;而力士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

    趙匡胤轉頭朝趙德昭點了點頭,趙德昭連忙跟在趙匡胤的身後跟著趙匡胤對著佛像雙手合什祈拜。拜謁後,趙匡胤方才看著趙德昭說道:「此佛像名叫盧捨那大佛,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修行到了功德圓滿時的狀態,意為光明普照大地。當年你爺爺經常領兵出戰,太后便時常帶著為父到此為你爺爺祈求平安。」

    然後又帶著趙德昭走到天王和力士的對面指著他們的右腳脖子說道:「你看,天王和力士的右腳脖子是不是呈暗青色?」

    趙德昭知道趙匡胤是想起了杜太后以及那些少年時的事情,看著趙匡胤朦朧的眼神,他自己也是想起了自己的父母,那滿腔的情懷便傾注到了趙匡胤身上,仔細看了看天王和力士的右腳,果然腳脖子那呈現明顯的暗青色,便沉聲說道:「確如父皇所言。」

    趙匡胤歎道:「當年太后曾對父皇言道,民間俗語有云:『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這天王和力士的腳脖子之所以呈現暗青色就是因為遊人們都來摸上一摸,祈求神的保佑。當年太后也曾拉著父皇到此。」說完伸出右手不禁撫摸著天王和力士那暗青色的腳脖子。

    當此之時天下最有權勢的英雄在此蹉跎,感傷的回憶著過往的親情,縱然是兩世為人的趙德昭也不禁感動,伸出手放在力士腳脖子上趙匡胤的右手之上,滿含父子之情地勸道:「父皇切莫如此,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古往今來概莫能外。爺爺奶奶雖然就此離去,然而他們若是地下有知父皇如今的成就定當是欣慰萬分。若是他們如今還健在,定不希望父皇如此感傷。」

    趙匡胤拉著趙德昭的雙手歎道:「朕想起了你的爺爺反而心中也有了愧疚。當年後漢代替後晉,你爺爺失去兵權,反而有了時間能夠陪著父皇,父皇因此在少年時享受到了父母的關愛;而父皇卻在你出世後就丟下你母親和你闖蕩江湖,當父皇在汴京升任大周禁軍點檢時,你母親卻已經去世,而你跟著太后都已經**歲了。恍惚間如今你已經快成年,父皇卻是半點父親的責任都沒有盡到。」

    趙德昭勸慰道:「父皇承天命掃**,還天下清平歲月,此乃天意。父皇雖然沒有對孩兒盡到父親的職責,但是卻讓天下無數家庭安享到了太平的生活。孩兒以父皇為榜樣,從未有過半分的埋怨。」

    父子二人到了此時方覺像尋常百姓父與子一般的情意,在趙匡胤的帶領下兩人並肩遊覽著龍門石窟的其他景觀。眾人來到賓陽中洞,一座面相清瘦,脖頸細長的釋迦牟尼像呈現眼前,雙手做說法狀表明佛祖正在講經說法,洞頂賓陽中洞頂上雕刻著蓮花寶蓋和十個迎風飄拂的伎樂供養天人。

    正當他們一行和其他百姓在此觀看時,突然從外面衝入十多個身穿黑色夜行衣的魁梧漢子。當先一個漢子手持兵刃高聲叫道:「在座的各位放心,我們兄弟幾個今日已經幹完勾當,現在是不會在佛祖面前為難你們的。只是我們一天沒有吃飯了,現在就在此處飽餐一頓,煩請各位稍等片刻。」說完就見其中兩人從背上放下背著的大布袋,待得他們打開,裡面赫然是已經烤好的各色熟肉。只見他們紛紛圍著布袋坐成圓圈,不顧洞中的其他人便開始大肆吃喝起來。

    這些人衝進來時,趙廷翰、李懷忠和石守信父子都已經把趙匡胤和趙德昭圍了起來。趙廷翰和李懷忠當心趙匡胤受到傷害,右手已經按在了腰刀上。趙匡胤不愧是馬上皇帝,多年的征戰早已鍛煉的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聽得那人說完後便搖了搖頭,帶著眾人退到後面,不僅沒有半分擔心,反而饒有興趣的看著那些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強人。

    就在其他普通百姓戰戰兢兢地看著他們大肆吃酒的時候,突然從眾人中走出一個青年,大約二十剛出頭的模樣,身材高大,體格健碩。只見那青年上前抱拳說道:「在下家境貧寒,如今腹內實在空空,想向諸位求一醉飽,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那些人正旁似無人的自己吃喝著,冷不防從裡面走出一個人,反倒把他們一夥人驚嚇一通,眼見著出來的是一個窮書生模樣的青年便又放下心來,那打頭的人一愣之下不相信這書生竟然敢同他們坐在一起吃飯,便回道:「看閣下模樣好似是秀才出身。秀才公若肯屈尊入席,我等又有何不可?只是我輩皆是粗鄙之人,恐為秀才公所笑。」

    那青年書生抱拳笑道:「無妨!無妨!」然後便向上略提長衫,席地坐在地上,毫不客氣的拿起那些熟肉吃了起來。

    吃著吃著,有人談論起世事人情,其中一人感歎道:「秀才公當真是好胸懷,還要多謝秀才公不與我等見外。其實我等本良民,誰知戰事一起便流落到如此地步。無奈身為盜賊,也是無可奈何之舉,終日惶惶,內心卻也甚是不安。」

    那書生嚥下口中的熟肉,回道:「為盜之人,也並非個個都是碌碌無能之輩,本性邪惡之徒,只是一時無奈走向歧途罷了。我也是慷慨之士,與諸位有什麼可見外的呢?」說完取過身旁一人的酒葫蘆旁若無人似的仰天暢飲,一口氣喝完酒葫蘆的酒後仍然是面不改色,氣定神閒。

    這些人終日做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哪裡想到人人尊敬的讀書人能與他們共席同飲,看到這書生的行為不禁大為感慨,紛紛讚道身為讀書人,卻能夠放下高貴的身段與他們席地而坐,實在是難得。

    那青年書生也許是真的餓了,又接過身旁一人手中的短刃,從布袋中取過一個豬腿,用刀把豬腿上的肉割下,然後用手拿起狼吞虎嚥吃了起來。

    人人都道書生身無縛雞之力,又有言道君子遠庖廚,所以書生在世人的眼中都是清高高貴的人,這些人眼見著這青年書生手持短刃割肉而食,還不停地喝著他們的酒,其膽色已非常人所及。那領頭之人更為驚駭,抱拳對那書生說道:「閣下膽略非常人所及,真是宰相之才啊!不然的話,又怎能這樣不拘小節呢?我等眾人本太原人氏,只是去歲大宋與大漢爭鋒,我等本是大宋擄去做苦力的,趁夜逃了出來一路西行到了此處,沒有生計為生方纔如此,你將來當了宰相,希望能念在我等為盜是不得已為之而寬厚對待我等。」說完又奉上好酒。

    那青年接過美酒暢飲,然後方才說道:「大宋已經從太原撤軍多時,你等就此趕快返回故鄉吧。」

    那些人聽了又是一番感謝之詞。待得那書生酒足飯飽之後,領頭之人拿出兩錠足金相贈,那書生也不推辭,接過後納入袖中便告辭揚長而去。那些人見書生遠去也都紛紛離去。

    看著那些人紛紛離去,趙廷翰這才放鬆警惕,歎道:「幸好他們不是窮凶極惡之人,否則今日皇上若是遇到險境,我等真是萬死不足以抵罪啊。」石守信也是感慨萬分,若是趙匡胤遇到意外,估計他全家都要牽連,後果真是不堪設想。現在想起來,卻也是心有餘悸。

    趙德昭卻是感慨道:「那書生卻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方才為了安全為重,沒有上前詢問他的姓名,當真是可惜啊!」

    趙匡胤笑道:「無妨,此人膽略極佳,更兼是讀書之人,朝廷開科取士,此人若果有才學日後定然會嶄露頭角。到時候再重用之卻也不晚。」

    天色漸晚,李懷忠害怕再有意外發生,便上前卻說道:「皇上,明日皇上還要回潛邸,今日天色已晚,莫如回宮早日歇息。」

    趙匡胤想到明日還要到洛陽的老家,便不再反對,依言返回洛陽行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