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奪宮風雲 第一二九章 辯論會 文 / 賀蘭拓跋
第一二九章辯論會
夾馬營位於洛陽東北,趙匡胤就出身於此。夾馬營本是後晉禁軍的駐防衛所,當時朝中制度禁軍將領家屬跟隨將領駐紮,所以趙匡胤一家都居於此處。相傳他出身時周圍鄰居發現趙府火光沖天,而趙匡胤出身後身有異香,經久不散,被稱為「香孩兒」。
趙匡胤漫步在自己舊日的府邸,想起自己的父親趙弘殷和母親杜太后,想起兒時在此無憂無慮的玩耍,轉眼間卻已物是人非。趙匡胤是不幸的,他的父親趙弘殷崛起於後唐,鼎盛於後晉,然而後漢太祖劉知遠起兵抵抗契丹,建漢代晉後重用郭威、史弘肇等親信,使得趙弘殷雖然有官職但無實權,這樣趙匡胤少年時期便得以和自己的父母共享天倫之樂;而他又是不幸的,父親沒有了兵權,等他到了22歲時想參軍卻又不可得,無奈之下只好浪跡天涯,四處漂泊,若不是郭威在鄴城招兵平叛,他就沒有如今的顯貴。
趙匡胤四處漫步,一邊走著一邊還和趙光義回憶當年的一些事情,或悲傷、或快樂,引得周圍的人唏噓不已。
看了老宅,皇上回宮,一行人浩浩蕩蕩地走在返回的路上,剛要經過天津橋返回皇宮的時候,突然從街道兩旁的人群中衝出一人攔在街上,高呼:「皇上!草民有治國良策!草民有治國良策!」
李懷忠率領禁軍負責沿街戒備,看見一個年青書生突然衝破禁軍防線到了大路中央,害怕皇上遇到危險,心裡著急,趕緊抽出腰間佩刀挺身上前攔在那書生的面前。待得身形停穩,抬頭看時不覺一愣,原來這書生就是昨晚在龍門石窟賓陽中洞遇到的那位膽大能吃的書生。
李懷忠知道皇上對這位書生的印象極好,更何況眼前這位說不定是真有才學的,日後封侯拜相也是遲早的事情,所以對他也是極為客氣,緩緩說道:「這位書生,驚擾了聖駕可是大罪。你若有事找有司官員去吧。」
這書生心裡早已做好了被禁軍喝斥甚至抓起來的準備,誰知眼前這位禁軍將領竟然和顏悅色的對他說話,那遇到強人都波瀾不驚的心境卻也吃驚不已,難道眼前這個將軍認錯了人?想到此,書生高聲說道:「這位將軍,小生有治國良策特來獻給皇上,請您代為通報。」
還未待李懷忠說話,趙廷翰已經從趙匡胤身邊趕了過來,高聲對著他們說道:「皇上有旨,特命李懷忠帶這位書生到宮中回話。」原來趙匡胤早已聽到此事,聞知是有書生攔住聖駕高呼有治國良策,趙匡胤卻是極有興趣,雖然還不知道這位書生就是昨晚遇到的那位,但還是吩咐趙廷翰前來傳旨。
到了宮中,趙匡胤、趙德昭、石守信見是昨夜見到的那位書生,不禁露出了笑顏。趙匡胤笑道:「兀那書生報上名來。」
那書生見了皇上和眾多朝中重臣也不慌亂,不緊不慢地跪下叩首:「草民張齊賢恭祝我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待得起身,張齊賢方才抬頭四下裡看了看,待得眼光看到桌案上的幾盤糕點上時,眼睛一動不動的看著。趙匡胤想起昨晚張齊賢的舉動,如今看見他到了皇宮還是如此,不禁大笑道:「你這書生,難道朕在你眼中還不如這盤糕點嗎?」
張齊賢躬身答道:「皇上恕罪,草民不敢。報效皇上乃草民之心,貪圖糕點乃草民之口。草民請皇上允許草民先填口腹之慾,再獻忠誠之心!」
殿內見過張齊賢昨夜言行的人聽了都不禁發笑,那些第一次見到此人的大臣卻是無比吃驚,想不到還有人竟然敢在皇上面前如此放肆。
趙匡胤卻是毫不在意,笑道:「朕允了。」
張齊賢匆忙謝過皇上,大步走到桌案前一手端起磁盤,一手拿起盤中的糕點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風捲殘雲一般很快就把一大盤糕點送入腹內。
趙匡胤端起茶杯品著茶,待得張齊賢吃完了方才說道:「朝廷開科取士,你為何不去應考?」
張齊賢回道:「回皇上,草民家境貧寒缺少盤纏,是以今年沒有趕往汴京應考。」
趙匡胤不禁暗道一聲可惜,然後笑道:「你當街攔住朕的車駕聲言有治國的良策,趕快獻上容朕聽聞。」
張齊賢從懷中掏出一方折疊的方方正正的紙雙手遞上頭頂,趙廷翰接過後遞給趙匡胤,趙匡胤打開細細看完,然後笑道:「不錯,十之有四可以一用。你有此見識已非尋常。」
張齊賢卻是不服氣,昂首挺胸駁道:「皇上且莫快下結論,草民這十項提議俱都是可行之策。」
趙匡胤看著頗不服氣的張齊賢,笑著對趙德昭點了點頭。趙德昭不明白為何趙匡胤何意,但是仍然出列來到趙匡胤近前。
趙匡胤把張齊賢寫滿了字的紙遞給他,笑道:「你也來看看。待會兒朕在此看看你跟著竇儀都學到了什麼。」
趙德昭仔細一看,卻見上面寫道:「臣雖布衣,然心繫朝廷,今有所思特獻於陛下」然後便是張齊賢分別對「下並汾」、「富民」、「封建」、「敦孝」、「舉賢」、「太學」、「籍田」、「選吏」、「慎刑」、「懲奸」等十件事的陳述。
趙匡胤見趙德昭看完了,便對張齊賢說道:「如今南北皆有不平之地,你為何先提並汾?」
張齊賢答道:「戰國時,七雄並立,秦國採用遠交近攻之國策,慢慢蠶食鄰國得以壯大自己,進而得以統一**。如今天下未靖,我朝重兵佈於北方,自當先北而後南。並汾之地與我相鄰自當首要攻取。」
趙匡胤不置可否望向趙德昭,趙德昭說道:「韓非子曾云『世移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如今我大宋面臨的天下紛爭與秦國卻是不同。韓、魏兩國雖鄰於秦,但是受限於國內發展而國力貧弱,與秦國稍遠的趙、齊、楚則國力強盛,秦國是以取遠交近攻之國策。如今天下紛爭,南弱而北強,並汾之地雖非我所有,然則卻是我朝北方之屏障,我朝自可放心用兵南方。如若一旦並汾歸於我朝,則我朝必要陳重兵於北方以抗契丹。平定契丹遠非一日之功,常此以往,我朝疲憊,若南國再有一二英明之主趁勢而起,我朝南北受敵反而不美。以孩兒之見,當是趁南方諸國疲弱之際盡快攻取南方掃除後顧之憂,然後併力北上攻取並汾,進而北取幽雲十六州,震我國威。」
趙匡胤聽得趙德昭一番言辭,與自己早年和趙普定下的計策相合,見趙德昭有此見識,早已是喜笑顏開。
張齊賢卻是初次聽到此種見識,與自己的計策兩相比較,卻也覺得對方的戰略稍勝一籌。看趙德昭年紀竟是比自己還要小上幾歲,便恭敬地說道:「閣下高見,張某佩服。不知閣下怎麼稱呼?」
趙德昭尚未回答,趙匡胤已是大笑道:「此乃我兒武功郡王趙德昭。」
「怪不得有此真知灼見,原來是領兵為我大宋攻取兩湖和四川的武功郡王。張齊賢有禮了。」
趙德昭向張齊賢微笑點頭,卻是不好在此出言相交。
趙匡胤又對張齊賢說道:「你講講你對富民的看法和舉措?」
張齊賢拱手道:「自唐末節度使割據,到如今天下四處紛爭,各地有財有權之人強取豪奪土地,導致天下的土地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而失去土地使得流民四起,民怨沸騰。如今我大宋三分天下已有二,草民建議我皇選擇官吏,丈量土地,懲治強取土地者,使得天下民有所耕則天下太平,百姓幸甚。」
趙德昭見趙匡胤看著自己,感覺好像是自己和張齊賢的辯論會,於是說道:「唐太宗有云『君為舟,百姓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要使我朝長久永遠,必然要使得天下耕者有田,居者有屋,此乃天下治國之根本。然如今我大宋當務之急卻是休養生息,儲備力量統一天下,若是著眼於在此時大興土地,則必然得罪各地的利益既得者,若是他們心生不滿起兵造反,縱然我朝能夠平定必然也是元氣大傷。以我之見,莫如維持穩定,待得統一南方,再如張生所言行富民之策,則如順水行舟,事半而功倍。」
接下來的「封建」卻是關乎皇族宗室前途的問題,趙匡胤害怕眼前這個書生直言不晦,若是得罪了宗室恐他日後遭受為難,便不再問張齊賢,而是直接向趙德昭問道:「關於封建,德昭有何看法?」
趙德昭卻也明白其中的深淺,小心答道:「宗室是皇上的親人,代表著皇上和朝廷的顏面,自當不能怠慢;然而自古也有宗室擅權謀反者,如此卻又不得不慎重。此是國事,亦是家事,當由皇上處理。」
趙匡胤見趙德昭小小年紀,卻已然學會了變通和妥協,心裡暗暗高興,向張齊賢說道:「你的提議朕回去自會交由宰相們處理。你回去後用功讀書,待得來年大考若是榜上有名,朕自當重用之。」
張齊賢方纔已經想到皇上為何沒有問他關於封建的看法,反而是直接問武功郡王,他見就是武功郡王都不敢擅自提出意見,而是交由皇上處理,方知自己妄自精通經史,竟然忘了朝政並非其他事情那般簡單,其中摻雜各方利益。
張齊賢本就不是迂腐之人,想到此處卻已然收起自己自傲的心態。雖然他沒有得到想像中皇上的讚賞,但是此行有所得,卻也毫不喪氣。
趙匡胤見張齊賢先沮後平,好似沒有任何事情發生,越發看重他,笑道:「處江湖之遠能有此卓識已是不凡,朕賞賜你黃金百兩,也盼明年能在禮部的科考中見到你榜上有名。你下去吧。」
「謝皇上,草民告退。」張齊賢想到自己此後不用為自己吃飯發愁,可以一心一意用功讀書,心中萬分驚喜。
張齊賢進言,卻使得朝中大臣見識到了武功郡王的學識,也使得趙匡胤終於決定了自己這幾日徹夜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