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翔

大道小說網 三十五演武 文 / 木林森

.    「咚、咚、咚、咚——」戰鼓聲如震天一般的敲響。

    只見一匹通體純白的駿馬散開了四蹄,在空曠的跑馬場中疾馳。馬上的騎士體態纖細,穿著一身銀甲,背後一件長長披風以經拉成一條白影。眼看著就以經跑到演武台附近了。

    這時有三名士兵拎著三個大籠子來到了演武台下,打開籠門,三隻野鴨從籠中飛出,撲騰著翅膀,飛上了天空。

    而就在這時那白馬騎士以然跑過了演武台。馬上的銀甲騎士忽然擰身回頭,彎弓搭箭,連射而出。

    只聽「嗖、嗖、嗖」的聲音,隨著三支羽箭前後不一,劃破空氣,直衝向天空。三隻野鴨頓時如斷線的風箏一樣,從空中墮落。台下早有士兵立刻跑到野鴨落地的地方,撿起中箭的野鴨,連野鴨帶箭一起高高舉過來頭頂,大聲叫道:「三發三中。」聲猶末落,野鴨的翅膀還在撲騰作響。

    演武台周圍的數萬士兵發出雷鳴般的掌聲,齊聲高喝道:「公主好箭法。」

    趙月如圈馬回到演武台前,翻身下馬。她依然穿著一身合體的銀甲,只是沒帶頭盔,長髮盤起,挽了一個男子式的武士髻。更顯得整個人英姿颯爽,不過英武之中,亦不失嫵媚。蹬上演武台後,雙手抱拳,向坐在正中,也是一身戎裝的趙忱行了一個軍禮,笑道:「陛下,獻醜了。」

    在台上觀看的諸將李顯忠、楊炎、陳敏、戚方、曹勳、高震等人一齊鼓掌喝采。連趙忱也起身笑道:「永安長公主神箭絕技,令朕大開眼界,真是幗國英雄。」

    這話到也不誇張,這三箭的難度極大,因為趙月如是釆用騎射,人在馬背上,起伏顛簸不定,很難掌握出手時的平衡,而且還是回身背射,同時目標也是活物,更是難以瞄準。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三發三中,這份手力眼力和穩定性,就連楊炎都自問難以做到。在場諸將都是久經戰場的人,自然也對趙月如的神射佩服不己。

    這時趙忱又對李顯忠笑道:「李殿帥,長公主的神箭雖然精彩,但卻是朕的長姐,算不得禁軍的將士,不知還有什麼可以讓朕一看的?」

    這吋李顯忠微微一笑,道:「陛下請放心,微臣早己準備好了,雖然比不上公主的神技,但也絕不會令陛下失望。」

    說著站起身來到台前,大聲道:「開始吧。」傳令官聽他下令,立刻晃動旗幟,只見台下腳步聲響,一隊步軍排列著整齊的隊伍,來到台下。

    經過了二個月的整編篩選之後,從原有的禁軍中淘汰了六千多人,另外又選拔了三萬多人新加入禁軍中。經過重新編組,新增的各軍番號也都以經開始組建成軍。雖然目前仍未達到改制以後的禁軍正式編製人數,但樞密院和幾位禁軍的高級將領都認為,寧缺勿濫。寧可慢慢補充完成編製,也不能將達不到要求的士兵都拉入禁軍中來。

    不過新加入的新軍也不是就能鐵板定釘成為正式禁軍。同樣要經過三個月的訓練,而訓練的內容除去一些基礎訓練之外,還要進行一些技能的訓練。然後再經過考核測試,而且這一次考核的標準比選拔時更高,也加入了一些技能考核,只有通過了全部些測試的人,才能正式成為禁軍中的一員。其中也包括一萬多名原來的禁軍,他們在參加測試是只能算剛剛達標,遠遠不能達到讓人滿意的程度,因此也跟著新兵一起訓練三個月,然後再重新參加考核。

    而基本素質和技能達到標準的老兵們的訓練則是側重於整體的戰術配合演練,或者是小組的協同作戰練習,以及一些近身格鬥技巧的練習。而且每隔一個月的時間,還要進行一次比武較量。楊炎又引入當年自己在廣南練兵時的手段,對認真訓練,成績突出的士兵給予獎勵,而達不到訓練要求的受罰,因此全軍的訓練都勁頭十足。

    李顯忠本來也是治軍很嚴的人,這一次被委以重任,對皇帝也十分感激,而自己年歲以老,難以在上陣撕殺,只希望能夠盡快為大宋練出一支精兵來。因此每天都盡心盡力,訓練士兵。加上又有楊炎協助,因此在兩人齊心協力的操持下,殿前司的禁軍在整編之後,很快就走上了正軌,假以時日,全完可以練出一支精兵。

    而另外兩隻禁軍馬軍司和步軍司共樣也在積集訓練。陳敏和戚方兩人同樣也清楚,皇帝非常重視軍事,因此也絲毫不敢怠慢,又有曹勳和高震兩人協助,花費的心血一點也不比殿前司差。趙忱每個月都來視查了一次,對他們的工作都十分滿意。

    今天皇帝趙忱和樞密使韓彥直和劉珙等人一起又來視查禁軍的訓練情況,李顯忠和楊炎等禁軍將領特意安排了一場演習,讓皇帝和眾大臣們看一看三個月以來禁軍的訓練成果。剛才趙月如是第一個出場,展示了神射,就技驚四座,起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

    這時到達演武台前開始演的是隸屬於步軍司雄武軍的重甲步軍,雄武軍的統制是原來廣西軍的雷銅鋼,在他的帶領下,三百名步軍列成一個長形方陣,每人都身披重甲,手中握著一柄長達一丈二尺的麻扎刀,隨著雷銅剛的號令,連續做著劈砍,削斬等動作,並且不斷變換著陣形。腳步踏在大地上,發出鏗鏘有力的聲音,長刀揮動,帶出「嗚、嗚」的勁風聲,以及士兵們發出的納喊聲,震徹了練武場的上空。

    隨後三百人又分成兩軍,互相揮刀相擊,雪亮的刀身,交擊時發出一聲聲刺耳的金鐵聲音,告訴看台上的人,他們使用的是真刀。看得趙忱也不禁有些心驚,雖然是事先經過刻苦的訓練過,但萬一不小心,一時失手砍到了身上,不死也要帶重傷。

    好不容易等他們演練結束,士兵們各自收刀在演武台前站好,然後一齊單膝跪倒,對著台上,齊聲高呼三聲「萬歲」。趙忱這才鬆了一囗氣。

    這時雷銅鋼己登上演武台,給趙忱施禮。趙忱向他點點頭,道:「將軍辛苦了。」以示獎勵,然後命人賜給他一口佩刀。

    雷銅鋼不由大喜,接過了佩刀,連連叩首,道:「謝皇上賞賜。」

    接下來是馬軍司演武。出場的是由原來選鋒軍改番號的驍騎軍,不過全軍依然保持著原來選鋒軍的風格,全都身披白袍。而原來選鋒軍的統制劉復武早己升級成為都統制,駐守豪州。田楷、玊籌等人也各自晉陞,調離了選鋒軍。現在驍騎軍的統制己由魏郊出任。

    這時己在演武台正前方八十步遠的距離擺放了五十木偶,不過全都做成金兵的樣式。只見從演武台左右兩側衝出兩對騎兵,互相斜衝,在演武台前二十步的地方交叉而過。然後圈馬回來,跟上後隊,形成一個雙環形。並且在交叉而過的時候,對前方的木偶金兵發箭。

    一時候馬蹄聲動如雷,再夾雜著箭矢破空的呼嘯。不多時,每一個木偶金兵上面都插上不少箭矢。而且士兵們也不是全用正常的射箭姿態,而且在馬匹上做出犀牛望月、蹬底藏身、蘇秦背劍,野馬分鬃等等各種動作,即顯示出良好的箭法,同時也展示了精湛的騎術。

    從純視覺上來說,這一場馬軍的演練花哨的動作很多,因此看起來比上一場要精釆得多了,看得趙忱眉飛色舞,不住的拍手叫好,連坐在趙忱兩邊的韓彥直和劉珙看得也頻頻點頭,顯然也十分滿意。

    等馬軍司的演習結束之後,有士兵將那五十個木偶金兵全部都舉到演武台前,趙忱向下看去,只見每一個木偶金兵身上都插滿了箭矢,如同刺蝟一般,可見剛才並非純粹表演,有相當的精準度。

    這時魏郊上台叩見皇帝,趙忱道:「驍騎軍是當年楊駙馬統率的軍隊,為我大宋立下無數戰功,卿等自當以此為效,不要讓朕失望。」然後也同樣賜了魏郊一柄佩刀。

    第三個出場操演的是殿前司,出場的是殿前司催鋒軍,隨著統制吳錫的令旗擺動,首先從演武台兩側各殺出一隊步兵,各自有長刀手,長槍手、盾牌手組成,衝到一起時,兩軍立刻劈劈啪啪對打了起來,趙忱看得清楚,這一次可是動真的,不少士兵都被刀槍擊中,不過士兵們用的全都是木質武器,又穿著正式的盔甲,因此沒有大礙。

    兩軍混戰了一陣,吳錫再度晃動令旗,又從演武台兩側各衝出一支騎兵,也加入到戰團中,步騎混戰,更是精采。塵土飛揚,人喊馬乍,雖然只是演練,但兩隊士兵依然都十分努力,全力以赴,不少士兵都被打翻在地,或者是從戰馬上摔下來,但馬上又爬起來繼續再戰。

    趙忱雖然年輕,但也經歷過一些陣仗,韓彥直和劉珙更是出身將門,都曾親自指揮過軍隊,現在看了,不禁都覺得以前自己經歷的戰場上的廝殺,也不過如此吧。李顯忠、楊炎等人只用了三個多月的功夫,就把軍隊訓練成這個樣子,也確實不容易了。

    這時吳錫再度揮動令旗,只聽一陣銅鑼響聲。場下的人馬都停止了戰鬥,迅速整合成隊,一起向演武台上施禮。趙忱也同樣賜給吳錫一柄佩刀。

    最後一個出場的是驚燕軍,雖然聲勢氣度均不及前三軍,但在韓照靜和張文珠兩人的指揮下,策騎佈陣,彼進此退,井然有序,顯示出平時訓練有素,並非徒有虛名。而且無論是揮矛突刺還是彎弓射箭,都顯得姿態優美,給肅殺的氣份中加入了一份婀娜多姿的風采,另有一番情趣。

    劉珙對趙忱笑道:「陛下,臣看她們雖是女子,卻也頗有軍威,但雖男子之師,也不過如此吧。想來是長公主悉心調-教的吧。」

    趙忱如轉頭對趙月如笑道:「看來這到費了六娘不少心血吧。」

    趙月如微微欠身,道:「多謝陛下誇讚。其實這都是韓、張兩位統制的功勞,我可不敢居功。」

    趙忱又對韓彥直笑道:「如此說來,韓卿家果然是將門虎女。」其他人聽了,也不禁都笑了起來。

    因為驚燕軍的統制,一個是韓彥直的女兒一個是他的內侄女,因此韓彥直剛才看著,也不好說什麼。聽皇上這麼一說,也不由苦笑,拱了拱手,道:「陛下過講了。」

    然後趙忱同樣賜給韓照靜和張文珠一人一柄佩刀。然後全軍都在台前列陣,對著台上的趙忱齊呼萬歲。全部的演習都結束了。

    趙忱又對韓彥直和劉珙道:「兵者,國之利器也。誠不可廢。朕聞古之帝王,春蒐、夏苗、秋獮、冬狩,四時出郊,以示武於天下。故此以為今年秋後,等禁軍全部都整編完畢,訓練精熟之後,朕想舉行一次秋獮,以借獵田演武,揚尚武之氣,顯大宋兵威,振士氣民心,兩位愛卿看是否可行。」

    韓彥直點點頭,道:「文武並執,方為治國之道,陛下此議甚好,臣亦以為可行。不過此地仍是演武之場,並非議事之堂,容等他日再議。」

    劉珙也道:「陛下用心甚好,但秋獮獵田演武,並非小事,還當策劃詳細,然後而行。不可輕率行事。」

    他們兩人都是將門出身,也精通軍事,自然知道不能放鬆武備,對於舉行秋獮一類的演武活動到是很贊成。不過這事關係重大,大宋以前很少舉行類攸活動,因此如果舉行秋獮,那麼如何舉行,規模多大,在那裡舉行,還有安會如何保障,這都是問題。兩人對此不敢冒然同意,因此勸趙忱先和中書省商議,再做決定。

    趙忱點點頭,他也知道,想要舉行秋獮,必須說服中書省的幾位執政大臣,這當然也需要花費一番功夫。不過趙忱以經決定,要努力改變大宋重文輕武的觀念,因此也決心一定要盡全力說服幾位執政大臣,進行這次秋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