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六十四節 鴻門宴(11) 文 / 昨日流雲
看到麾下眾人都已道賀完畢,劉安才轉過了臉面對了這群被蒯越邀請而來的荊州上層文武官員。掃視了周圍一圈,劉安對著尚自在驚慌中的蔡瑁道:「蔡將軍,你我一別,轉眼已經五六年過去了,古語說光陰似箭,真是一點也不錯,想想當日會見,彷彿還在昨日一般。這幾年,劉安在雍州也常常聽到將軍的威名,也常思拜見,前不久,接到蔡將軍的邀請書信,卻今日才趕到,還請蔡將軍不要責怪才是。」
「要殺就殺,何必這等羞辱人?」蔡瑁尚未對劉安的話作出對答,在次席上卻站出來一個人,大聲道。
劉安抬眼看去,這個人,自己也是認識的,卻是文聘。文聘是荊州的著名將領,當日來到荊州為劉表奪江夏見過面,劉安自然對他就留上了意。聽文聘這樣一說,劉安也不由一怔,自己說這句話,只是由於自己還未說出如何發落這些人員卻看到蔡瑁臉上已經有掩不住的惶恐,忍不住出言戲謔而已--其實,世人多是是貪生怕死,也不獨蔡瑁一個,只是蔡瑁如此大的名氣卻尚未面臨這樣的危險已經如此害怕,這讓劉安心裡有點看不起,更重要得是,劉安自從見到蔡瑁的惶恐就決定不再殺他,卻是要讓他知道自己的手段,讓他永遠興不起主動背叛自己的念頭。
「是劉安錯了,不該在此戲謔蔡將軍。劉安在此感謝文將軍的指教。」劉安來到文聘之前,伸手整理了盔甲衣袖,又正了正頭盔,轉過了剛才的輕浮的笑容,深施一禮,道。
這一下,大出眾人的預料。見到文聘對劉安無禮,眾親衛都不約而同地抽出了佩劍等武器,只待劉安一聲令下就可將文聘斬下,可誰想到劉安不單沒有惱怒,反而對文聘大為尊敬。看到周圍佩劍之士又將劍放回了劍鞘中,這也大出文聘的預料,讓文聘不由呆住了。
「我劉安身在雍州,受蔡將軍之邀遠來襄陽商議國家大事,以求大義,卻萬萬沒有想到蔡將軍竟然在半路上讓王粲等人對劉安加以謀害,幸虧我劉安福大,先發覺了這個陰謀,保住了性命,如今見到了蔡將軍,才忍不住出言嘻弄,請眾位將軍和大人原諒劉安鹵莽才是。」劉安續下去,道。
看到蒯越等人早已投靠了劉安,眾文武官員對所謂的王粲刺殺劉安這一件事不由產生了懷疑--最近一段時間,蒯越和蔡瑁在表面上看來好的好似可以穿一條褲子,也為荊州出了一些主意,可誰想到的是,這蒯越竟然早已就投靠了劉安?有蒯越當內應,什麼事情劉安不先知道?王粲又如何能夠暗算劉安呢?然而,在這裡,當著蔡瑁的面,劉安直接指出來受到蔡瑁的陰謀,這讓眾人本來已經懷疑這是一場騙局的一點心思立刻又飛了出去。
文聘看看眼前的劉安,再看看惶恐不安的蔡瑁,一時不知道說什麼才好--若是蔡瑁沒有錯,他又何必如此恐慌?若真的是蔡瑁想出來的主意,劉安也是一個人,也有感情,當然也可以對蔡瑁發發牢騷,難道就因為劉安是雍州之主就不可以說這話嗎?再說了,自己怒斥劉安,劉安卻沒有一絲怒氣,反而向自己賠禮道歉,自己還能說什麼?文聘不由感到坐也不是,站在那裡卻也不是。
自從看到劉安,蔡瑁便知道一切都完了。看到劉安,蔡瑁也明白過來蒯越以往的行動來:蒯越早先就看清楚了自己並不打算投靠劉安,所以先對自己獻計讓劉安入襄陽議事,名目上解開了自己的難題,其實卻是為了拔掉上庸,因為如果王粲在上庸的話,手頭上又有一萬多兵馬,別說劉安帶領十萬將士出漢中,就是再有十萬將士,也很難在三兩天之內將上庸拿下來,一旦時日拖得久了,自然也就會像蒯越所說的那樣產生變故,正是為了這一點,蒯越才獻了計;劉安奪下上庸,荊州、雍州正式開始爭鬥,蒯越又獻計讓蒯良從宛城帶兵回到樊城以北一帶,從後面打擊劉安的側翼,目的也是非常的明確,那就是在控制了宛城之後,還要控制新野一帶,因為這些地方都靠著曹操的屬地,一旦曹操從壽春空出手來就可以從汝南等地直接進入荊州,而蒯良控制了宛城和新野之後,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曹操擋在荊州之外,不會影響荊州大局。這一步跟著一步的謀劃,真的是好毒辣,可可歎的是,自己竟然相信了蒯越的話,不單邀請劉安進入荊州,還讓蒯良從宛城回歸,終於走到了現今這一步。聽到劉安當著自己的面說自己曾經命令王粲刺殺劉安,蔡瑁不知道從什麼地方辯解,也不知道該如何辯解。看到劉安從文聘身前轉了過來,蔡瑁卻忽然明白過來--雖然自己沒有指使王粲刺殺劉安,也無論有沒有這件事,現在都已經成了定論,無論自己怎樣辯解,只怕劉安都會讓自己找不到一絲證據,若想保全性命,也只有替劉安背下這個黑鍋了。想到這裡,蔡瑁跪了下來,道:「罪將罪該萬死,聽信小人之言,才做出了錯誤的事情,請大人寬恕。」
劉安坦然在蔡瑁面前坐了下來,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茶,彷彿下了大的決心,才道:「蔡瑁,你所犯的錯,本該全家抄斬,可是,你這一認錯,卻讓劉安難辦了。若說殺了你和你全家吧,未免讓人說我劉安鼠肚雞腸,不能夠容人,可是,若不殺你這一家,你在荊州也算得上是大戶人家,卻又讓人以為我劉安好欺負,怕了呢。不過,我可以容忍你這次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責,可若有下次,就是我劉安可以饒你,天下也容不得你蔡瑁!」說到這裡,劉安停了一下,接著道,「現在免去將軍職位,在軍中隨時聽候調用,至於家屬,同其他官員一樣,都搬往長安去居住。」
(第三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