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當個皇帝高興一回

第一卷 序幕 第六章 登基改元 文 / 師法自然

    九月初五晚,朱由校登基前一天,天公不作美,京城突然下起了大雨,給晚秋的北京帶來了一絲絲涼意。

    九月初六,五更,大雨帶來的懷心情並沒有持續多久,天氣轉為大晴,日一出,朱由校即與泰寧侯陳良弼、恭順侯吳汝胤、駙馬萬煒、伯陳偉,分別率領官員祭告天壇、地壇、太廟、社稷壇。後又自己親自祭告明光宗靈座,各禮完畢。已是上午七時。

    此時晴空萬里。朱由校以皇長子的身份,御太和殿,正式即皇帝位。文武百官行五拜三叩頭禮。

    群臣行禮之後,依照歷朝慣例頒布即位詔書。每一位新登上寶座的皇帝,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儀式的同時,隆重發佈即位詔書。文武百官先在太和殿前跪聽詔書頒布,之後,出宮來到承天門前,站立在金水橋南北。詔書由儀衛官托在雲盤上,從官舉著黃蓋,護送雲盤出午門。詔書被安放在午門外事先停放著龍亭裡,儀仗人員也候命在此。龍亭的外觀和大小相當於一乘轎子。儀衛校尉抬著龍亭隨著皇宮御仗,出午門、端門,然後沿著承天門(**)北面的階梯送上承天門城樓。

    宣詔官在承天門上莊重地宣讀招書。之後詔書被放置在禮器中,由承天門徐徐地降下,象徵皇帝的詔令從此通行海內。詔書由禮部官員恭敬地接下,仍放在龍亭裡,然後恭敬地送到禮部.刻版印製,頒行到各省。(以上登基內容乃是剽竊拼接而成,慚愧)

    詔書全文約四千六百餘字(找不到內容了),內容與其父明光宗即位詔書內容相似,大赦天下,改元天啟,以明年為天啟元年。

    朱由校坐在高高龍椅上聽著即位詔書,這即位詔書當然不是朱由校所寫,對於一個文盲來說怎麼可能寫這個,而且非但不是他寫的,連看都沒看過,只是王安有大概給他說了說內容。都是古文,朱由校根本聽不懂,一陣煩悶,心想,這回皇帝是當上了,當皇帝還真是麻煩,從早上開始,就跟趕場似的一個一個地方跑,到了這文華殿又是一番折騰,早把朱由校的一絲好奇和嚮往給折騰的飛的不知道那去了。不過還是得打起精神,一旁掌管禮儀的太監還時不時提醒朱由校各種必須注意的細節。還真是麻煩,想那後世,管理十多億人口的主席也就是簡簡單單就上任了,中國的禮儀之邦中的禮儀指的便是這些禮儀吧,朱由校又找到了一個需要改革的地方。

    這時,詔書已經念完,登基儀式過後慣例是大朝會,文武百官又回到太和殿,舉行朝會,朱由校早上至現在已是苦等半天,見終於開始,不由神色一正。

    按照慣例,新皇登基以後又是一番歌功頌德,這時內閣首輔方從哲站了出來說道:「啟稟皇上,微臣有本要奏。」

    朱由校看的終於是來了些有意思的事情,剛剛還是鬱悶不已的心情立刻好轉,揮了揮手,說道:「方愛卿,念吧。」

    方從哲頓了頓嗓子,開始說道:「皇上登基,舉國上下,欣欣望治,連山河都以少有的激情,為皇上歡呼慶賀。九月初五,陝西巡撫上奏,渾濁不情的黃河水,已連續五日變清。於是全國官民共相引慶,說是太平有道天子」。

    原來還是歌功頌德,拍馬屁,餘下的百官一聽這個,當然又是立刻齊呼:「皇上英明神武,天降祥瑞,護佑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拍馬屁誰不喜歡,而且是上百號人一齊拍的馬屁,朱由校聽完心中一樂,連腰也挺的比平時直了少許。

    剛剛高興一把,朱由校當皇帝後第一個大考就來臨。

    由於明光宗在位僅一月,一年之內兩位皇帝架崩,年號問題就變成了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了,這幾日朝中大臣已是為這事爭吵了幾回,今日朱由校一登基,自然要把這個問題給推出來討論了。

    方從哲這時又說道:「皇上,先帝的年號如何安排還為解決,今日應速作決斷,以免先帝遺憾泉下。」

    這時一堆大臣開始了辯論會了,所謂的朝議就是這般模樣,就著一件事大家各抒己見,好是熱鬧。於是大臣中有人建議取消泰昌元年,有人建議明年為泰昌元年,後年為天啟元年,還有人建議取消萬曆四十八年。三種看法都是不恰當的,每個方案都要犧牲三個皇帝中的一個皇帝,顯然都不可行。

    這時禮科左給事中李若珪出來說道:「皇上登基,在先帝的年號之內,臣認為年號得改之。明年正月初一為皇上天啟紀元開始,而今年八月初一至十二月,應該借給先帝,稱為泰昌元年。

    在中國帝王史上,封建皇帝有廟號,有年號。廟號,有時也稱廟諱,是皇帝死後的名字,或代稱。年號,是封建帝王為記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它始於漢武帝。一旦沒有年號,沒有紀年,就表示著否定他的存在。同樣,如果明光宗的泰昌紀年不存在,也就意味著在明代沒有明光宗這個皇帝,沒有泰昌這一朝。而這些都是違反歷史的。

    按照歷代禮制,「未跨年不改元」。李若珪的改元之議提出以後,有人立即表示反對。

    御史黃士彥說:「若中歲改元,使人君不得畢其數,嗣君不得正其初始日期,子義為不經。先帝即位一月,善政不勝書,未及改元,修史誰能隱之」。

    而御史左光斗,則不同意黃士彥的說法。他根據唐代曾有「父子共有一年」的先例,贊成李若珪的建議說道:若今日之議,萬曆到四十八年,泰昌也有元年。史書上自八月初一日前仍書萬曆,自八月一日後至十二月則書泰昌,並行不悖,古今通行。泰昌之於萬曆,猶天啟之子泰昌也。泰昌孝敬萬曆,便保留萬曆,如今要是去處泰昌,是陷皇上不孝也,如果去處萬曆四十八年,那對祖不孝,比對父親不孝更過之。」

    說完下面的大臣們又議論起來,朱由校坐在上面一看下面亂七八糟的,深知要盡快下決定為好。

    正想著,禮部侍郎孫如游採納眾議,說道:「臣聞歷數各朝各代,皇位皆父傳子,子傳孫,這乃是萬古不變的道理。今先帝西去之日,在萬曆庚申(1620)之年。而明歲改元為天啟辛酉(1621)。萬厲之後,天啟繼之,則泰昌之號虛之。然神宗之統傳之先皇,而皇上之統傳之皇上。今日之紀年既缺,後世更難充之。科臣李若珪御史左光斗等人所言,今年七月以前仍然行萬曆之號,八月初一日先帝登極以後應稱泰昌元年。臣等與閣、部諸臣商議,附和者居多。臣請一切章奏文書,自今年八月朔(初一日)至十二月終,俱用泰昌元年。既不虧神宗之全歷,亦無妨皇上之改元,庶統系分明,皆大歡喜。」

    朱由校正在為這發愁,見禮部侍郎孫如遊說的很是有道理,其他大臣聞後都點首贊同,就知時候已到,應是自己拿主意的時候了,須知中國人最好面子,做事務必面面俱到,這等事關祖父子三代的大事,自然是馬虎不得,而且還不能讓旁人有說閒話的口實,現今見時機已到,馬上發旨:

    「先帝年號,眾論相同,深且慰朕孝思,依行其議。」

    朱由校金口一開,這等大事便拍板定案,接著眾大臣開始上奏一些零碎瑣事,直聽的朱由校哈欠連天,此刻終於明白,為什麼歷史上那麼多皇帝不喜上朝,這六部吏兵戶禮刑工,上奏的一些事情無非是請求撥款,官員調動之類,可憐朱由校這文盲加政治新手,根本什麼不懂,只得一直看著眾臣的臉色行事,一看大家反對自己也是反對,大家贊同自己也是贊同。典型就是一個傀儡皇帝。一通事情下來,朱由校早就是眼冒金星,純粹在那機械的應答,其實這是朱由校不懂政事,這些事情本應該按下以後再辦,可是他又不懂又要裝懂,只得不停處理。下面一堆臣子見皇上今天如此爽快,知他年幼無知,便紛紛把自己積壓許久沒有通過的陳事翻了出來。

    開始大太監王安還以為皇上銳意進取,想有些作為,後來一看形勢不對,立刻上前對著朱由校耳語一番。說道:「皇上,大臣的這些事情先按住不發,讓內閣,六部科臣商量好了再來商議,今日還是暫停好了。」

    朱由校雖然不懂政事,但是腦袋還是很靈,一下便想到問題的要點,知道這些大臣欺他年幼,不免有些氣憤,沒想自己一腔熱血,想當個好皇帝,現下可好,被大臣當猴耍,深深的體會到朝廷的陰險,於是示意王安。

    王安在宮中混跡多年,那是老奸巨猾,見此情況自然知道該如何處理,立刻前出說道:「皇上今天登基大典,有些勞累,想早些休息,各位大臣無甚要事便叩拜退朝吧!」

    那些大臣一看,皇上定是反應過來了,反正今天已是處理了大量的積壓事宜,心滿意足,於是便叩拜退朝。

    朱由校第一次上朝理政,便被大臣戲耍一番,回去不免神色低落,心想還是自己經驗不足,看來得努力學學這方面得知識,所謂帝王之道,不是自己的那些知識所能輕鬆駕馭的。看來過了幾百年,科技比現在發達了不知多少倍,政治陰謀方面卻沒有多大發展。

    在登基大典上出了回洋相的朱由校回到乾清宮剛剛休息下來,正在苦苦思考自己的治國方案,心想,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想要不被大臣左右,第一個就是要瞭解國情,可是說是容易,做到卻難,前任朱由校到十五歲至沒有出過宮,估計連宮外老百姓穿啥樣都不知道,更不要說瞭解國情了,剩下那個陳興更是對明朝一竅不通。看來還是得微服私訪,一想到微服私訪,朱由校就不禁想起自己看的辮子戲裡的乾隆皇帝,那是一個爽,微服到那,泡妞到那,順便抓幾個貪官,抱得美人歸,還有好名聲,這才是朱由校嚮往的皇帝生活。轉念一想,還微服私訪,這才上午剛剛登基,要是給百姓知道了,自己不就是千古第一昏君,史書上估計便要記道:「昏君朱由校,只顧玩樂,不理朝政,上午登基,下午便微服私訪。」要不得。看來還是得廣開言路,慢慢來,一步一個腳印。先還是把王安找來問問基本國情吧。

    正想找人去把王安找來,門外有小太監傳話到:「皇上乳母客氏求見。」

    這乳母客氏一直陪在朱由校身邊,從小便帶著朱由校到處遊玩,朱由校對其甚是信任,今日來了定是有事相求。便宣了進來。過了片刻,太監領著客氏進得宮來,一見朱由校,這客氏就跪下,說道:「皇上,奴婢今日求見,是有求皇上,望皇上一定要答應奴婢。」

    朱由校一看此情況,便說道:「乳母有話便說,朕定當為乳母作主。」

    客氏回話說:「皇上,昨日李奶奶移宮之時,宮中錦衣衛抓了好些人,李進忠李公公,被抓起來了,今日聽說還要拉去砍頭,皇上你要救救李公公,奴婢願一命換一命。」

    朱由校一聽就知是昨日偷盜金銀被抓起來的,估計還偷了不少,因為自己昨天說過,把幾個偷的最多的拉去砍了,以儆傚尤。這李進忠朱由校也是知道的,李進忠與這客氏是宮中的一對『對食』(這個名詞不懂的話,請先看看轉世小太監之亂世稱雄,呵呵,宮裡太監和宮女很多,為了寂寞而互相安慰,大家私下戀愛,然而太監是閹割了性機能的陰陽人,所以這既不是異性戀愛,又不是同性戀,當時稱為「對食」,意思說不能同床,只不過相對吃飯,互慰孤寂而已。),朱由校雖然很鄙視這種現象,但是知道這種情況也是有其原因的,宮裡就自己一個男人,卻有那麼多宮女,號稱三千佳麗,想不有這情況都不可能,自己想來,估計女同性戀也不在少數。

    前面交代過朱由校對明朝歷史知道不多,雖然知道魏忠賢,卻不知詳情。所以並不知道這魏忠賢未得權時其實叫做李進忠,要是知道估計就不問緣由,直接拉去砍了腦袋。

    魏忠賢,應該是李進忠,進宮後也不是一帆風順,基本上基層的小太監都當過,後來才通過一次機會勾搭上客氏,然後通過客氏的關係,與朱由校倒是很熟,經常在一起騎馬射箭,彈棋蹴鞠,和朱由校也算是球友。就憑這個關係,朱由校便決定放了李進忠。想想自己現下沒什麼能信任的,乾脆把他招來蹴蹴鞠,彈彈棋,也好調劑一下業餘生活。

    想完,便對客氏說道:「朕會喚人放了李進忠的,可是有罪不罰不成體統,朕就讓他到乾清宮來當個雜役太監吧,乳母不用擔心。」於是找來個太監命他去把李進忠放了,並調到乾清宮來當個雜役太監。

    其實說來明朝幾乎每朝都要權傾朝野的大宦官出現,都是皇帝縱容的結果,只要皇帝有心,一般宦官是沒有有辦法奪權的,所以本人決定,魏忠賢不死,不但不死,還要轉換形象,——作用,搞不好讓他去帶明朝國家蹴鞠隊,組織個明朝超級蹴鞠聯賽,豐富豐富明朝百姓的業餘生活。

    這客氏一聽便高興了,便要退下,朱由校一看便叫住,說道:「乳母對朕照顧多年,朕這番即位,乳母還是找個人家好了,乳母答應,朕必未乳母找個好人家。」

    這客氏在宮中也甚是寂寞,聽到很是心動,卻又捨不得宮中的富貴,便閉口不言,朱由校見此便不再說話,讓客氏退下。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