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一百三十三節-一百三十四節 雷達 文 / 黃初

    第一百三十三節-一百三十四節雷達

    發生在重慶的間諜大戰,並不僅僅是目前西南情報機構唯一在進行的活動,其實真正來說,他只能排在委員會的次要任務欄中。

    因為在本地的反間諜任務,仗著人數眾多的底層普通袍哥,就差不多能完成這些任務了,只有那些真正打入敵人內部,刺探情報,獲取機密的事情,那才是情報組織真正的最高任務目標。

    就在重慶這邊對付日本間諜大打出手的時候,袍哥組織的情報人員,也已經在美國,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次國家級的情報刺探活動。

    一個中美混血的普通物理學學生,成功結識了一個名叫j.r.奧本海默的理論物理學家,並且在一次「車禍」中,勇敢的救了他一命。

    隨後,這位混血兒,在奧本海默的介紹下,轉到他所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成為這位老教授的學生,進行理論物理研究。

    這一次並不為外人所知,甚至也不被西南情報機構重視的海外間諜活動,被命名為了「1號計劃」。對此,范哈兒對情報組織的解釋是,因為他排在海外任務一號,所以才取這個名字。

    不過實際,范哈兒自己內心清楚,卻是因為這個情報計劃的過於重要,已經到了需要排在第一的程度。

    這個時候的美國,因為世界大戰的態勢還不明顯,對於軍工企業的保密和控制,還沒施行戰時機制,監控當然並不是那麼嚴密。但是范哈兒也知道,實際上二戰中的很多經典武器,都是自從1935年就開始進行理論設計的,如果這個時候參與進去,那絕對能讓他們獲取大量有利用價值的高級技術,而且經過幾年消化吸收,等1942年中美全面聯手的時候,也不會再隨便被美國人認出來。

    所以,范哈兒通過福布斯,向美國二戰中的幾大軍工企業,都派出了自己的正式間諜人員。

    波音公司、共和飛機公司、馬丁公司、春田兵工廠、通用公司、俄克拉荷馬海軍電子工程學校、貝爾電話實驗室等等單位,在1935年的時候,都活躍著部分黃皮膚的工人或者研究的身影。其中更多的陌生身影,還是那些常見的美國白人。他們大多秘密受雇於范哈兒的西南情報機構,暗中以競爭對手的名義,竊取這些公司和機構的機密技術。

    某個酒吧陰暗的角落中,當一個白人男子,將手中的資料交給一個黃皮膚的中國人時,基本上都意味著一次間諜活動的成功。

    就算是軍方單位,在和平年代也要進行商業競爭,何況好多都市軍民兩用,而那些美國人,對於竊取民用商業機密一事,早已經習以為常,根本沒有想到他們背後代表了另外一個國家的利益,所以他們大多毫無心理負擔的接受了僱傭。

    僱傭外國人進行情報收集,這也是范哈兒在1935年時,對外國採取的主要情報竊取手段。

    他派出的間諜,當然不會局限於美國一地,之所以對美國派的最多,也是因為美國的各類工廠實在是太多了,這家不能進入就換另外一家,擁有各種類似高級技術的公司,根本不止一家兩家,他基本可以從容選擇,挑選一家最容易進入的,去竊取那一塊機密技術。

    當然,作為傳統強國的英、法、德等國,范哈兒也派了不少間諜過去。

    尤其是英國和德國,他們兩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開發出了大量的革命性高新技術,對於後世很多技術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現在范哈兒和他們的關係也還算不錯,所以范哈兒對這兩個國家,也派出間諜數目加起來,也差不多可以和派到美國的數目相比了。

    隨著西南地區的工業發展,雖然沒有實現整個區域工業化,但短短三年時間,像重慶、成都、昆明、貴陽等地,工業化進程都極為迅速,工廠林立,大量工業產品,已經勉強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基礎工業體系,除了部分高精度車床、高水平冶金材料、電子技術設備等等,還不得不依靠歐美進口,很多基本的工業產品,已經能實現基本的自立根生供給。

    如果是歷史上的四川和西南地區,那范哈兒就算手上了有了歐美的最新技術,想要依靠本地的工業水平,把他們生產出來,也完全做不到。

    但如今,只要范哈兒從歐美搞到各類高精尖技術,最多給他長一點的時間,卻是絕對能慢慢吃透,並且在進口部分原材料的情況下,進行嘗試性生產的。

    也正是在這些高精尖技術的情報收集工作開始後,范哈兒才發現,他對幾個很實用技術的認知,其實是不準備。

    最典型的,就是雷達技術。

    范哈兒以前一直以為,二三十年代的時候,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已經有雷達技術在應用的,所以讓自己的研究小組,在購買了一些材料和相關技術資料後,就讓他們研究生產雷達了。結果花了半年多時間,卻是連最基本的技術架構,都沒搭起來,更不要說進行現實的實驗了。

    直到這次對英國的針對性情報收集工作開始,他才發現,原來雷達確實是早早就發明了,但就連英國這個第一個將雷達實用到軍事上的國家,他們的第一次雷達應用實驗,也才是在今年才剛剛開始而已。

    1935年2月25日,英國人為了防禦敵機對本土的攻擊,開始了第一次「實用」雷達實驗。當時使用的媒體是由bbc廣播站發射的50米波長的常規無線電波,在一個事先裝有接收設備的貨車裡,科研人員在顯示器上看到了由飛機反射回來的無線電信號的回波,於是對空搜索雷達產生了。

    歷史上,1900年,美國物理學家特斯拉詳細地研究了電磁波的反射現象,說明了電磁波的反射作用。此後,許多科學家開始研究如何利用這一重要的發現。1914年,另一位美國科學家福斯特成功地接收到物體對電磁波的反射,以此測得了物體的距離,這一試驗為雷達的出現取得了原理和技術上的重要突破。1926年,奧地利的勞裡發明了可供使用的雷達,並取得了專利。這一時期,美、英、德等國相繼研製出了可用於軍事目的的雷達。

    但在軍用雷達的研製使用上,人們都認為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沃森.瓦特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1935年3月,德國撕毀條約開始擴軍,歐洲上空戰雲飄臨,但英國卻在首相張伯倫綏靖政策的麻痺思想影響下一片歌舞昇平,少數有識之士憂心如焚,當時的英國空軍總司令道丁就不相信希特勒信誓旦旦的諾言,鑒於在一戰時接連遭受德國飛機和飛艇瘋狂空襲損失慘重的教訓,他下令研製一種新型的夠遠距離偵察敵機的電子儀器,這個任務就交給了當時擔任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無線電研究室主任的沃森.瓦特。

    沃森.瓦特在無線電方面有著很深的造詣,曾在30年代初領導過使用陰極射線管接收和顯示無線電回波探測電離層高度的研究。1935年1月,當他接受道丁將軍的委託時,便利用自己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僅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研製成功能探測到16公里外飛機的對空警戒雷達的樣機,又經過不斷的調整改進,到1936年初時探測距離已達了可以實用的120公里。

    英國將這種儀器稱為「無線電偵察與測距」,英文的縮寫就是「雷達」,被譽為二戰期間的三大發明(青黴素、原子彈、雷達)的雷達,就此登上了歷史舞台,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沙場征程。

    而范哈兒僱傭的情報人員,卻是很巧合的,就在那一家實驗的電台工作,他很容易的,就瞭解到這兒在進行一次軍方的電波實驗,只是雖然軍方表現極為慎重,卻仍舊不知道這是以後赫赫有名的第一次軍用雷達實驗而已。

    但這個情報一傳到范哈兒那裡,他馬上就意識到了,這次英國人在實驗什麼東西,肯定是對空搜索雷達。

    只是知道也沒用,范哈兒還沒那個能力,直接派人打入英國這次機密實驗的內部,竊取雷達機密。他只能繼續通過僱傭和收買手段,盡量的從相關實驗人員那兒,或騙或竊,收集部分數據。

    這個年代的英國,就算是酒吧中,也有一股發自骨子的傳統文化蘊含在內。bbc廣播站附近的一家高檔酒吧,平常只有紳士,禮儀得體的人才准出入。

    這一天,勞累了一天的約克博士,在下班前,特意準備到酒吧中來喝一杯,解解乏。

    當自己最愛的朗姆上來時,旁邊的座位上,也突然多出一個人來。

    那是一個中年白人,看服裝打扮,應該是個收入不錯的人物,可他也明顯不是從事那種體面工作的人。

    混跡高層已久的約克博士,一眼就看清了這個陌生人的底細。

    可這個陌生卻並不知道對方的識人水平,而是主動打起了招呼:

    「你是約克博士吧?劍橋的電子專家?」

    聽到陌生人語氣肯定的詢問,約克博士馬上警惕起來。

    「唔……你是誰?」

    他知道自己最近在參與一項軍方的秘密實驗,雖然他擔負的部分,並不是最重要的,但好歹也是相關數據收集的基礎,可以說,如果沒有自己這方的配合,研究結果無論怎麼樣都出不來。所以一看到這個不是從事體面工作的人這麼問,他就覺得對方可能不懷好意。

    眼睛已經向周圍看去,心中考慮是不是要叫警察幫忙了。

    對面的那個陌生人,顯然注意到了約克博士臉上表情的異樣。

    馬上解釋:

    「博士你別擔心,我只是友好的詢問一下而已,實際上,因為我們住在bbc廣播站附近,對於電波和電波傳送這些,一直都很重視,最近你們這些人搞電子研究的,頻繁出入廣播站,當然引起大家興趣了,知道的可不是一個兩個。侍者,你說是不是?」

    陌生人直接拉過附近的酒吧招待作證明。

    那招待也很老實,笑著表示,是覺得約克博士他們才是最近突然出現的陌生人,旁邊這位大衛先生,此時小區的老居民。

    這麼一說,那約克的警惕性才稍微放鬆了一分。

    這次實驗是機密,但因為技術成果並不在廣播站中,所以對他們這些實驗人員的保密,也就沒那麼嚴,平常自由出入,引起當地人的注意也很正常。

    「是的,我是劍橋的約克,大衛先生,你有什麼事情麼?」

    「你真是約克博士,真是太好了,我也是電波學的愛好者,知道你是那位著名的電波專家,早有很多問題想向你請教了……」

    陌生人立刻打開了話匣子,直接請教起約克博士關於電波的問題來。

    大衛這樣請教問題的人,約克在學校時還經常能遇到,能到出來工作了,這樣熱情好學的,卻是鮮難見到了。

    這次難道見到這麼好學的,而且是自己試驗地的當地人,也就無奈的笑了笑,強打起精神來,對這個大衛提出的一些問題,進行解釋起來。

    電波毫無疑問是一麼複雜深奧的學科,那些問題,哪裡是幾杯酒的時間能解釋完的,大衛很快表示,今天的酒由他請,只是希望以後約克博士能常來,讓他再多請教幾次。

    對於這樣的要求,約克也不置可否。

    隨後的幾天,約克知道這個大衛每天都會堅守酒吧,自己偶爾去那邊喝杯酒,就肯定會遇到他,隨即就是一大通比較專業的問題過來。

    雖然這個大衛自己的學識不行,但提出的問題卻還是很專業的。約克在對方的好學之下,對他的印象也還不錯,基本上都會認真回答他的問題。

    持續了一段時間後,對這位電波業餘愛好的好感,也是增加了不少。

    言談間,也會偶爾談到他們正在進行的實驗,並且表示,這兒並不是實驗的重點區域。

    其實知道電波學原理的人,基本上都能分析出來,bbc廣播站這兒,只是一個電波發射源,根本不可能作為雷達的接受裝置所在地,所以真正的對空搜索雷達,其實肯定在其他某個地方。

    而隨後,在大衛對約克博士持續的關注下,確實敲到了不少的知識,被直接送到了范哈兒雷達電子研究小組手中。

    那些問題,本來就是研究小組針對性提出的問題。

    他們正是因為想不通某些概念,才無法建立基本的理論架構,現在在那個約克博士的解釋下,很多地方卻是豁然開朗,明白了不少。

    這個年代的保密意識當然強,但無奈雷達是新出的東西,那些理論屬於保密的內容,就連實驗參與者自己,都不一定懂。所以那個約克博士,其實在無意向西南方面洩露了不少有效信息。

    不過最關鍵的,還是那個大衛和近距離接觸約克博士,通過觀察很快圈定約克博士平常最關注的一個地方,就是bbc廣播站附近的一輛貨車。

    這輛貨車,從一開始,就能看出與眾不同,只是一般人如果不靠近偵察,肯定不能確認他的功效,但在基本猜到他可能是雷達的接受端後,卻又是很容易通過外觀,確定這輛車是負有特殊使命的。

    范哈兒很快通過三麻子,收到了這個情報。

    他並沒有下令僱傭的英國人出擊收取實驗雷達,而是在一笑之後,就把這個情報,通過德國駐重慶領事克勞斯,傳遞給了德國的情報部門。

    接下來,怎麼竊取英國人的雷達技術,就要看德國人的表現了。

    在這個時候,全世界其實並不是只有英國的雷達走在前列,美國、德國、甚至蘇聯,他們的雷達應用研究都不差。

    范哈兒反正是不差錢,現在四處撒網,將來只要能在一處撈到好處,就能讓自己的雷達研究得到突破。

    其實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在雷達的研製和使用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隨著大功率真空三極管和四極管的發展,雷達工作頻率提高到500兆赫以上。這不僅提高了引導搜索雷達的測距精度,也提高了火控雷達的性能。反映到戰場上則是其高射炮和海岸炮命中率的大大提高。德軍在法國沿海設置了搜索雷達和火控雷達,英國船隊經過英吉利海峽時常常被德軍擊中。

    雷達的巨大作用早就成了科學家和軍方研究的熱門課題。如何幹擾敵方雷達,降低其作戰效能,如何對抗敵方干擾,保持己方雷達的戰鬥能力,人們對此展開了不斷的研究,並迅速將研究成果運用於戰場,雷達對抗自此和雷達一起成為二戰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