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一百五十三節 南京秋季演習 文 / 黃初

    第一百五十三節南京秋季演習

    汪精衛周圍最重要親信,也是最支持鼓動他投降言和的人物,就是陳璧君和周佛海。這個醫院的病房中,現在除了老蔣、陳立夫、戴笠和范哈兒,其他站立的人物,也就只剩下周佛海和陳璧君了。

    這時候的周佛海,卻還是名義上屬於蔣系,但他極有野心,看到范哈兒幾次冷嘲熱諷式的慰問,感覺很被搶了風頭。而陳璧君這個歷來囂張的女人,竟然也不知道怎麼沒反應後,一邊的周佛海,卻是不知道怎麼一想,竟然當著老蔣的面,故意重重的一聲冷哼,對著范哈兒說道:

    「范督辦,你放著好好的督辦不當,何必這麼急著來中央搶地盤。」

    「哦?范某搶誰的地盤了?」范哈兒滿是殺意的看向周佛海。「你小胳膊小腿的,不會想和范某較較勁吧?」

    如果說,汪精衛好歹也算輝煌過,那眼前這個這個傢伙,卻絕對是遠比汪精衛要不如的人物。

    周佛海,湖南沅陵人,曾國藩的私淑弟子,早年留學日本,是旅日代表。他曾是**一大代表、黨的創始人之一和**一大的代理書記。「一大」後,他居然叛黨而去,成為蔣介石的親信和國民黨內的「狀元中委」。抗戰期間,他又叛蔣投日,成為汪偽政權的「股肱之臣」。在抗戰勝利之時,他搖身一變,由臭名昭著的大漢奸,變成了國民黨的接收大員。朝秦暮楚,的確值得後人玩味和深思。

    對於這樣的傢伙,范哈兒是真的正眼都不願意看一下。

    「這,你……」周佛海臉上漲得通紅。

    他只是想擠兌范哈兒幾句,好在汪精衛面前表現表現,同時也讓老蔣知道自己的能耐,但他知道,他這樣非一把手的文職人員,想和范哈兒這樣手握重兵的實權地方軍閥較勁,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他只能看向躺在病床,甚至都分不清屋子中的汪精衛一眼,期待他給點解釋。

    還好,汪精衛卻是看重這位周佛海的,明明病痛之中,卻還是出口幫了他一句:

    「周公可是委員長內定的下任宣傳部長,哈公現在和他鬥嘴,小心以後被他在背地大罵哦!」

    都傷成這個樣子,汪精衛還可以冷靜的和范哈兒開玩笑,到是真讓老范有點佩服。

    說起來,汪精衛的投降當漢奸,除了他自身的軟弱,還有日本的拉攏和手下的鼓動,他和周佛海那種,完全是為了權力和富貴,就直接投降日本的漢奸,還是稍有不同的。

    對汪精衛的評價,必須一分為二來說,他的人生前段部分,年少時滿腔熱血,以推翻**的滿清為己志,行刺攝政王載灃。但在孫中山逝世後,西山會議派試圖在國民黨內除去『共產』黨的勢力,後來蔣中正武力清黨,欲徹底剷除『共產』黨人,汪精衛卻堅持孫中山的聯俄容共和平路線,造成了寧漢分裂。而當『共產』黨人開始武裝反抗之際,汪精衛亦即當機立斷進行掃蕩。由這些作為,有一些人認為顯示汪精衛有某種「尚和平,顧大局」的思想哲學;亦有人認為,這顯示了汪精衛的善變性。從辛亥革命的英雄,變成了遺臭萬年的漢奸,變化如此之大。有人為他辯護,說他是認可委屈自己,保全大局;更多的意見是年青時的滿腔熱血,不能保證以後他不會為個人權力,或者在敵人的拉攏下,而犧牲整個國家利益。

    事實上,日本出於對中國的野心,幾乎中國所有政治勢力都被日本下過功夫。

    例如范哈兒的西南集團,就被日本參謀本部誘惑過,還輸送了大量的廉價物資和一小筆的無息貸款,可惜范哈兒信心堅決,而且日本的投入也不夠大,在去年的時候,就已經差不多被日本特務機關,宣告拉攏誘降失敗了。

    其他當時中國的政治勢力主要是這麼幾家:國民黨也就是當權派,領袖人物就是汪蔣等;滿清的遺老遺少,立偽滿的皇帝是日本情報機關的偉大勝利之一;北洋政府的遺老們,主要對象是吳佩孚和唐紹儀,但最後他們一個是莫名其妙的死亡,一個是在答應與日本合作後被愛國青年刺殺。華北偽政權的王克敏,南京偽維新政權的梁鴻志也是北洋餘孽,但他們跟汪精衛比,也就是「小字輩」。最後他們還是被緊密團結在以汪主席為核心的偽民國政府裡了;地方實力派:閻錫山,龍雲,張發奎,陳濟棠等。工作雖做了不少,但最後他們的抗戰決心和抗戰貢獻都很大;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裡投降的有,抗戰的也不少。

    而其中最著名的是「梅工作」,也就是成功誘降了汪精衛。

    其他還有如「知白工作」,因由土肥原負責,又稱「土肥原工作」。工作來工作去,當事人全都工作死了。有觀點說吳佩孚想同日寇合作,但價碼太高。又有人說吳佩孚不願與日寇合作,但躲不開,只能漫天要價。不管怎麼說,老吳最後沒當漢奸,並且他的死還跟日本醫生有關係,所以算是保住了晚節的。

    其實不僅是汪精衛,包括老蔣,日本人都花大力氣拉攏誘降過。

    對「天字一號」人物蔣介石的誘降,則被稱為「桐工作」。侵華戰爭爆發後關東軍系統的板垣征四郎出任日本陸相。當時板垣手下有兩員大將,一個是影佐禎昭;一個就是今井武夫。這兩人對中國政治人物的誘降主張上有很大不同。影佐禎昭走的是要扶植汪精衛的路線;今井武夫卻想直接和蔣介石談和。他認為:從清朝開始,中日之間所有戰爭或爭端最後的解決方式都是中國的「委曲求全」,現在日本對中國的打擊在歷史上是最大,中國面臨的危機也是最大。而且日本已經有了汪主席,如果中國全民抗戰的領袖蔣介石也來個扭轉乾坤……當汪精衛在南京和日寇「共商國是」的時候,「桐工作」正在香港進行。蔣認為要利用日寇的心理,不妨跟日寇工作工作,一來打擊汪精衛在南京的「和平」運動,二來對日本軍部的戰略有個瞭解。瞭解日本軍隊的意圖就等於瞭解了日本政府的意圖。因為日本「二二六」事變後,政府的內閣陸相一定由日軍現役人員擔任。不管是誰來組閣,只要你的政策不合軍隊的意,那麼就不給你推薦陸相人選,內閣五相缺了一個,您還怎麼組閣?所以當時日本軍隊對政壇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

    蔣介石對假工作的實施很費了些心機。出於對抗戰有負面影響的考慮,萬一傳出去,又說不清楚了,決定派那些又不是政府官員,又能跟國民黨高層能接觸上的人。這些人身份全是真的,但臉可都是假的。全是「軍統」特務。其中有個假宋子良,宋子良本是宋子文的弟弟,跟老蔣都算是親戚。他相片從沒在報紙上登過,人又不喜歡熱鬧,很多人都沒見過。這樣的人選日本很滿意,覺的國民政府派出了這樣的人物,起碼還是有「誠意」的。鬼子可不知道,這個宋子良真實的名字叫曾廣。代表是假,談判中自然有假。每到日方談及實質性問題。我們這位曾假代表就「我要請示請示」「這要研究研究」。請示來研究去,把日方都弄煩了,從而懷疑這代表的真實。做了很多調查都調查不出此人的真實身份。談判中老蔣還是有收穫,他起碼知道了日寇的意圖,這個意圖沒什麼新鮮的,停戰可以,但要承認偽滿,要在中國駐軍共同防共等,簡單說就是汪精衛認可的那些東西。最後,日方通過門上鑰匙孔拍了張假宋子良的照片,把照片拿到南京後請同宋子文共事過的汪精衛等人鑒定。周佛海看了照片後大概是驚呼一聲吧:這不是小宋!日寇這才明白了重慶方面的意圖,「桐工作」自然流產。

    范哈兒結束了對汪精衛的探望,一起和老蔣離開了病房。

    這位委員長,在經歷了今天這次的事情後,確實有點疲憊的感覺。

    對於范哈兒,只是說了一句:

    「今天勞煩哈公了!」

    就不再多說。

    他記下了范哈兒今天為他說話的恩情,但是顯然也不會因此,就轉變某些事關重大的決定。

    不過很顯然,經歷了今天的事情,老蔣已經相信這位范督辦,在中央政府中,至少是支持自己這一派系的。只要今後范哈兒不主動背叛老蔣,這位委員長,肯定是不會忘記他今天表明立場那番言論的功勞的。

    「委員長,你說,這次的遇刺,到底是不是因為汪院長前方主導簽訂何美協議的緣故?」范哈兒卻是故意挑起話題。

    「這個不好說,不過無論如何,公然行刺國家行政大員,這些刺客,都必須抓住,並且進行嚴懲!」老蔣的態度很明確。

    這不僅僅是因為,如今的對日妥協因素中,也有他很大的一部分功勞,他當然不會想讓自己,落一個和汪精衛一樣的下場。同時,這也是民國時期的一種政壇傾向。

    因為民國時期政治人物和政治集團,彼此傾軋極多,刺殺時間屢有發生,對於這種破壞規則,對整個政壇形成不穩定破壞的行為,幾乎有所的軍政首腦,都在明面上持反對態度。

    而現在這次對汪精衛這個重任行政院長的行刺,毫無疑問,幾乎是打破了這個政壇禁忌。

    上回劉湘派刺客行刺范哈兒,事敗後不得不退出四川,避居鄂西,就是很好的一種明證。這次的刺殺事件,其實如果證明是老蔣做的,恐怕這位委員長,就算是權威再高,也會面臨著再次被迫下野的危險。

    行刺現場,那些委員對於老蔣的懷疑和議論,就已經算是進行了預示。

    也幸好,這一次的事情,確實不是老蔣做的。

    但事情接下來的發展,卻是出乎范哈兒預料。

    就在第二天,偌大的南京城中,竟然又發生了一次行刺案件,而且這一次,刺殺幾位成功,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的湘人唐有壬,竟然在大街上遇刺身亡。

    這位外交部副部長,同樣是何美協議的主要成員。

    消息一傳出,外界再次嘩然。

    輿論紛紛直指這次刺殺,是對漢奸賣國賊的報復,是因為他們投降媚日,簽訂了出賣華北主權的何美協議。

    一時之間,所謂老蔣派人行刺汪精衛的猜測和言論,到是在調查結果還沒出來前,就已經提前消失一空。

    1935年舉行的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會集了大量國民黨高層,也邀請了大量地方派系、軍閥代表。這些委員和代表們,大多是在參加完全運會,再被邀請來參加或者列席這次黨代會。

    但是隨後,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參觀演示,在等待著他們。

    1935年底,在兩年後爆發南京保衛戰外圍戰鬥的蘇南原野上,軍馬嘶鳴,炮聲隆隆,兩支裝備齊全的多兵種部隊,各以攻防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為目的,在這裡進行了激烈的「廝殺」。這便是在蔣介石親自主持下,由訓練總監部總監唐生智上將直接指揮的一次「秋季大演習」。

    自「九一八」事變與「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後,日本侵略者先後製造了偽滿洲國的成立和「華北事變」,步步吞食中國國土,其亡華之心日益暴露。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在「安內攘外」政策的影響下,雖尚未下定全面抗擊日本侵略的決心,但為政權安危計,對於未來日本侵略及中國抗戰的戰略、政略亦在不斷謀劃中。南京國民政府軍事當局判定,在未來戰爭中,日方必以「速戰速決」為其作戰方針,而為求「速戰速決」,日軍必會自北方移師京滬地區,並由淞滬揮師西進,以攻陷南京為其目標。

    面對海、空力量佔絕對優勢,擁有大量飛機、坦克、大炮等精良武器的日軍,中方亟需籌劃如何充分利用長江三角洲平原、河網地帶的地理特點,發揚本土作戰、熟悉地形等優勢,以取得京滬會戰的理想成果。1935年春,唐生智為軍事委員會擬訂了《京滬保衛戰軍事設想和計劃》。這一計劃聽取軍事家蔣百里的意見,並得到蔣介石的核准。唐生智在後來的回憶中曾述及:「以上海、杭州灣為第一線,昆山、無錫、蘇州、杭州一帶為第二線,江陰、鎮江為第三線,南京、京杭公路為第四線。」計劃書還規定「各線部隊應該預先有準備,假如上海的部隊打了一個時期要撤退時,則第一線上海、杭州灣的部隊撤退到浙江以西、皖南一帶,整理補充,並在那裡準備陣地。以後各線則陸續往後方調動,以作長期抗日的準備」。

    未來保衛京滬戰役的構想既已確定,中**事當局便決定選擇適當地域,組織一次拱衛首都的實戰演習。這年8月,蔣介石命唐生智指導參謀本部的承辦人員擬訂實戰演習的草案,並編製預算。9月中旬,各種演習草案已大致就緒,蔣介石復電令預定參加演習的主要部隊第三十六師與第八十七師,先後集中到南京附近整頓,此後每週舉行匯報會一次,以使演習準備工作得以不斷完善。10月上旬,參謀本部第一廳主持演習人員,依據擬訂的演習偵察計劃,赴句容、湯山一帶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演習地形考察。中旬,蔣介石由太原返京,聽取唐生智關於演習籌備情形的匯報,對演習地點選定的原則及演習科目、日程等項作出面諭,對原計劃作了大幅調整。於是,唐生智又率參謀本部人員根據蔣介石新的指示精神,重新擬訂出修正的演習大綱與指導要領,從而正式形成了《1935年秋季大演習計劃》。

    1935年11月初,演習的領導機構和組織實施計劃正式出台。其領導成員安排如下:

    演習統監部統監蔣介石(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參謀長唐生智(訓練總監)

    副參謀長楊傑(參謀本部參謀次長)

    熊斌(參謀本部參謀次長)

    參謀處主任劉光(軍委會辦公廳副主任)

    東軍司令官張治中(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

    西軍司令官谷正倫(首都憲兵司令兼警備司令)

    東軍審判長周亞國(訓練總監部副監)

    西軍審判長張華輔(訓練總監部副監)

    中央審判長楊傑(兼)

    參加演習的主幹部隊都是陸軍中裝備優良、訓練有素的佼佼者。東軍以第八十七師和教導總隊為基幹,集結於宜興附近,向南京方向進攻;西軍以第三十六師及由中央軍校學生編成的第一混成旅為基幹,集結於天王寺附近,以拱衛首都、反擊入侵為目的。雙方都配有飛機、炮兵、裝甲兵、化學兵、通訊兵等特種部隊,總計參加演習的部隊達四五萬人。演習地域為南京至宜興間的天王寺、溧水、溧陽、張渚一帶,以日本侵略軍為假想敵,以京杭國道為東西兩軍的主要交通線,模擬日軍登陸對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