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二百八十四節 小勝一局 文 / 黃初

    第二百八十四節小勝一局

    華北方面軍這次發起攻擊的十五個師團的日軍,集中於徐州正面方向的部隊,就由將近十個師團。當然,這些部隊大部分都不滿編,很多都抽調了支隊,參加了南下包抄徐州的行動,這些日子來的持續激戰,所以實際剩下的日軍士兵人數大概在二十萬左右。

    但是在第一波的強勢反擊中,**部隊就消滅將近了兩萬日軍。

    這對於驍勇的日軍來說,僅僅是十分之一的兵力損失,並不會讓整個部隊造成混亂,但是日軍參謀部門,在觀察了**的攻擊力度和方式後,認為這是**一次有預謀的反擊,他們的目的,可能不僅僅是反擊那麼簡單,很可能有更大的陰謀在後面,所以他們立刻向前指和方面軍建議,暫時搜索部隊,向後撤退五里。

    正式反擊開始以後,**的各級指揮官,對於手中兵力,那是毫不吝嗇,全都下了死命令的讓部隊把面前的日軍擊退。

    這樣的反擊方式,對於很多**地方部隊來說,可能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過的。自從開戰以來,他們的主要作戰方式,就是不停的建立防線進行防守了。除了參加過淞滬會展的部分中央軍精銳,其他人馬基本上沒有主動追擊日進的經歷。

    所以雖然日軍被**的強勢反擊打亂了陣腳,但是在發現很多**的反擊力度並不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強後,卻是立刻站穩了腳跟。

    僅僅是後退了不到五里,日軍就很快重新建立了戰線。

    而追擊的**,也因為大部分部隊沒有再進取的鬥志,開始減緩了攻擊力度,在日軍建立反擊陣線,進行混亂無序的反擊後,就立刻有好幾處戰線停止了戰鬥,隨後牽連周圍其他友軍,也不得不緩和攻擊節奏,全線再次開始轉入陣地戰。

    前線部隊的這種種表現,出乎大家意料,並不在徐州戰區司令部和其他高級將領的預料之中。

    當這種情況傳到到徐州的時候,老蔣本來還算和善的臉上,立刻變得一片鐵青。

    這可是難得的一次反擊日軍機會,如果因為士兵自身的心理原因,害怕主動攻擊日本人,而導致反擊行動失敗,那絕對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不過戰區司令部的將軍們,也不是全是吃閒飯的,稍微商量一下,就開始向前線下達命令,由參加過淞滬戰役上的**中央軍精銳為先導,其他心理上還沒習慣主動進攻的地方部隊後繼跟進,再努力一致發起追擊行動。

    這個反應已經算是很及時了,但日軍作為一支現代化精銳部隊,他和**的差距,並不僅僅體現在單兵素質方面,他們的指揮和參謀機構,同樣非常優秀。

    中央軍難得的一絲疏忽之處出現,馬上就被日軍的方面軍司令部和前指察覺,並且趁機下令部隊建立了初步的防線。

    當徐州這邊的補充命令傳達到前線的時候,日軍已經站穩了陣腳。

    雖然在面對中央軍的追擊,還無法進行反擊,讓**順利圍繞著日軍的陣地,展開了初步的包圍圈,但是想要突破日軍已經建立的防線,卻也絕對不可能在瞬間完成的事情。

    即便老蔣一再向前線發報,讓**指揮官趁日軍的防線還不完整,達成最快突破的命令,但在攻打了一天一夜後,前線發回來的電報,還是讓老蔣不得不承認,徐州會戰對於日軍的反擊,目前勝利很可能就只有那麼一點了。

    在經歷了臨陣反擊和五公里的追擊之後,**將士積蓄了幾個月的銳氣,終於在這個時候都花完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現在將日本人擊退,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至於殲滅多少日軍,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而能不能把日軍包圍起來,進行最後的殲滅,則對於他們來說,幾乎是根本不會想像的事情。

    這一次的徐州會戰,進行到反擊之前的時候,很多軍官就覺得成績已經非常不錯了,至少大軍沒有被擊潰,也沒有被日軍迅速佔領徐州。這已經是一個中日開戰以來,非常了不起的一個成就了。

    而現在不但守住了陣地,擋住了日軍,還進行了一定規模的反擊,消滅了大量日軍,雖然沒有將日軍最終消滅,卻好歹也算是一場勝利了。輿論宣傳的時候,已經完全可以這麼敘述了。

    這個看法,在中央社很多人看來,就是如此。

    當天,中央社就發表快訊:

    「徐州大捷,**發起全線反擊,擊斃日寇兩萬餘人,繳獲無數……」

    就在徐州戰區上下,一致認為徐州會戰可能就此結束的時候,發生在蘭封的戰鬥結果一出來,卻是讓徐州方面再次看到了一絲希望。

    自從蘭封的日軍第14師團土肥原部,被薛岳指揮幾個師和林效范第二裝甲團圍住後,戰鬥一直沒有停息。

    雖然他們的確切消息傳到徐州後,令老蔣立刻下達了反擊的命令,但實際上,薛岳的大軍,並不能抽出參加對日軍的反擊行動。

    而一直等到一天一夜激戰以後,徐州這邊前線的戰事穩定下來,蘭封的戰役結果,也才算是正式出來了。

    蘭封會戰的結果,並不出乎中日兩國的預料,但還是讓很多人深為驚訝。土肥原的第14師團,在薛岳幾個步兵師加林效范的裝甲團合擊下,在一天一夜的激戰後,就完全被殲滅。

    包括師團長土肥原在內,整整五千多日軍當了**的俘虜。

    其中土肥原賢二,還是在被大炮炸暈重傷以後,才被**俘虜了。對於這個在中**隊系統中,非常有影響力的日方人物,薛岳非常重視,第一時間就將此人空運南京後方,請范哈兒派最好的醫生進行搶救,並且將此時通報了最高統帥部,請示後繼裁決。

    第14師團的被殲滅,不出乎大家預料,但是這樣快速的效率,卻還是讓周圍人十分驚訝。

    這裡面最大的功臣,卻毫無疑問是林效范的第二裝甲團。

    在面對那些被圍困,陷入瘋狂狀態的日軍,正是林效范的第二裝甲團以坦克作為先鋒,步坦協同打了幾個衝鋒,將大股的日軍完全衝散了,才最終讓這次的戰役能夠這麼快結束,要不然,僅僅憑藉著那些普通的步兵,這次圍殲工作,能在三天內結束就不錯了,而且付出的傷亡,也絕對要大得多。

    裝甲部隊的威力,在這個缺少反坦克武器的年代還是十分強大的。

    雖然這一次因為面對的是日軍的機械化部隊,他們裝備的大口徑武器並不少,對於林效范的裝甲部隊威脅極大,但在步坦配合,林效范並不主動冒險的情況下,一場戰鬥下來,還是僅僅以幾輛坦克重傷的代價,就和友軍配合輕易剿滅了土肥原部。

    而一等到蘭封戰役停止,剛剛結束戰鬥的林效范第二裝甲團,並沒有停下腳步進行休整,而是第一時間,就快速向徐州前線回軍,準備參加對日軍大部隊的反擊戰鬥。

    戰事,在這個時候再次出現拐點。

    林效范的第二裝甲團,在突破中,再次爆發了無以倫比的作用,僅僅是一次衝鋒,就在日軍的防線上,打破了一個小小的缺口。

    雖然因為這次面對的是日軍大部隊,加上林效范部幾經激戰,戰鬥力大衛受損,已經無法發動線性的進攻,所以實際僅僅是打通了一條不足百米的防線。

    但是隨後跟進的中央軍部隊,還是抓住了這次的機會,快速的進行了尾隨突破。

    整整幾十公里的戰線,並不會因為這幾百米的突破,而馬上奔潰,但是想要封堵的話,日軍就必須投入巨大的實力。

    雖然圍繞著這麼一個突破口,中日兩**隊再次發起激戰。

    這兒的戰事,立刻引起了國際局勢的關注。

    中日兩國從戰爭初期的日軍全面壓制**,到兩國相持,再到現在的**單一戰線全面反攻,絕對是一種非常容易令人引起遐想的變化。

    此時的國際局勢,雖然因為慕尼黑會議的結束,而出現了一絲緩和,但是大部分國家,都已經聞到了戰爭的味道。亞洲的戰事,雖然同樣還在僵持之中,但是僵持中佔據戰爭主導權的國家,卻是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對歐洲人,包括美國人來說,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歐洲局勢的緊張,在慕尼黑會議,僅僅表面緩和,私底下的爭鬥和謀算,並沒有任何減輕的地方,反而因為這次新的利益瓜分,而變得更加激烈起來。

    對於歐洲局勢的緊張,同樣也是各國都關注,只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進行干涉罷了。

    慕尼黑會議上其實有兩個空席,或者更確切地說,沒有為兩個大國提供席位,雖然它們都有權利受到邀請。這兩個國家,就是美國和蘇俄。

    在蘇台德危機到達頂點時,羅斯福總統敦促在某個中立國首都召開一次會議。他沒有表示美國代表是否出席;而且聲稱在任何情況下美國政府將不在當前進行的談判中承擔任何義務。但是羅斯福一聽到慕尼黑會議的消息,就稱讚張伯倫:「好樣的」。

    不過後來,當綏靖變得不受歡迎時,美國人則慶幸他們沒有出席慕尼黑會議。他們可以譴責英法兩國做了如果美國處在兩國的地位也會做的事。沒有美國的支持,已經使得民主大國屈服了。然而美國人從慕尼黑事件中吸取了這樣的教訓:他們對這些虛弱的大國所給予的支持還應該更少一些。在對內政策上陷入困境的羅斯福無意由於在對外事務上挑起爭論而增加自己的困難。沒有美國,歐洲可以自行其是。

    蘇俄人同樣對關於召開一次會議的計劃比較明確,他們曾經想舉行一次「愛好和平的大國」會議,以協調抵抗侵略者的行動。他們也可以採取一種在道義上佔優勢的態度。在顯耀自己忠於條約義務的同時,他們把責任全部歸咎於法國人的軟弱。

    在內心深處,俄國人是信心不足的。希特勒沒有親近的表示;倒是宣稱他已經把歐洲從布爾什維主義下拯救了出來。機靈的觀察家們預料希特勒的下一步行動將是進入烏克蘭——西方政治家們帶著幾分喜悅期待著這一行動,蘇聯政治家們對此則憂心忡忡。蘇聯統治者們本來是想脫離歐洲的;但歐洲是否會脫離他們,他們則毫無把握。因此,在一個短時期的反責之後,他們只得重新號召成立人民陣線及反對侵略的集體安全體系。很難相信俄國人會指望這種政策能夠成功。

    人人都在談論希特勒下一步將朝著這一方或那一方採取行動。對這個問題談得最少、顯然也是想得最少的就是希特勒本人。被許多作者說成是希特勒制定的準確的時間表——1938年9月舉行慕尼黑會議,1939年3月入侵布拉格,9月進入但澤,並無同時期的證據作根據。希特勒在慕尼黑取得輝煌成就之後回到了伯格霍夫,把時間消磨在繪製重建林嗣的夢中藍圖上。林嗣是奧地利的城鎮,他幼年時代曾在那裡求學。有時他也因為沒有能對捷克斯洛伐克發動一次戰爭而發出怨聲。但是判斷一個人必須看他的行為,而不是看他事後的言論。希特勒又在等待事態發展為他提供日後的成功。德**事領袖們請他對他們下一步的行動發出指令,希特勒在10月21日答覆:

    「武裝部隊必須時刻準備應付下列事變:一.保衛德意志帝國邊界的安全,防備突然空襲。二.消滅捷克國家的殘餘部分」。

    這些是預防措施,不是侵略計劃。這一點在命令的其餘部分中說得很清楚,只提到必須有可能摧毀捷克國家的殘餘部分,如果它執行反德政策話。

    12月17日,德國武裝部隊接到通知:「從外表上看,諒必十分清楚,這項行動僅僅是一項和平行動,而不是軍事行動」。

    這些指令經常被引用以證明希特勒絕無誠意接受慕尼黑協定。實際情況倒是,此時的希特勒還在懷疑協定能否生效。

    儘管人們常常說他政治上無知,但實際上毫無疑問的是,希特勒遠比歐洲其他的政治家更加瞭解波希米亞問題,並且不懷惡意地相信,在被剝奪了天然邊境,國家聲譽隨之掃地以盡後,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是不可能倖存的。

    但他這並不是希望捷克斯洛伐克毀滅。

    這也是馬薩裡克和貝奈斯在1918年建立捷克斯洛伐克時所持的信念,這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自始至終所依據的原則。

    如果捷克斯洛伐克山河破碎,取代它的應該是什麼呢?

    這事是連此時的希特勒也很忌憚的事情。

    在捷克危機期間,希特勒曾經在戈德斯堡把捷克斯洛伐克領土慷慨地分配給匈牙利和波蘭作為對他們提出這個倡議的獎賞。後來,他改變了主意,匈、波兩國曾躊躇不前,這種態度一直維持到捷克危機差不多結束的時候,兩國顯然還希望腳踏兩隻船。10月14日,希特勒對匈牙利的一名代表說:

    「我不生匈牙利的氣,不過她失去了機會。」

    現在,一個屈從於他的捷克斯洛伐克彷彿對他更為可取。希特勒無疑是個邪惡的政治家,但也是個有理性的政治家。他的目的是穩步地擴張德國的勢力,不是戲劇性地炫耀榮譽。為了這個目的,擁有衛星國家比直接吞併它國領土更為有用;因此他十分耐心地積累衛星國。

    別人用他特別喜歡的手法為他效勞,這些衛星國則是他的這種手法的不同翻版。慕尼黑會議一結束,國際委員會的德國代表就無情地運用了他們一手炮製的、有利於蘇台德人的法規,以致捷克斯洛伐克實際上喪失的領土比德國在戈德斯堡提出的要求還要多。

    當裡賓特洛甫和齊亞諾在維也納會晤解決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間新的邊界問題時,情況又有所不同。齊亞諾懷著一種特別狡猾而枉費心機的念頭,想把匈牙利建成防備德國的屏障。裡賓特洛甫立刻看穿了這種策略,給予斯洛伐克的立場以十分有力的支持,以致於齊亞諾埋怨,說對方現在正用9月份你用來反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論點來支持她。

    在希特勒的盤算中,斯洛伐克人是一個新的要素:他們既不像捷克人那樣忠於民主,又不像匈牙利人那樣妄自尊大,他只是懊悔沒有早一點瞭解到斯洛伐克爭取獨立的鬥爭。

    人們往往認為希特勒是把斯洛伐克當作侵略烏克蘭的通道才看中她的,但其實地理上確實使這一點無法做到,正如那種相反的看法,即蘇俄可以通過捷克斯洛伐克威脅德國一樣地行不通。希特勒是為了斯洛伐克本身而支持她的——事實證明,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都是德國的一個堅定而可靠的衛星國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