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三百零一節 南下行動的第一步 文 / 黃初

    第三百零一節南下行動的第一步

    英國政府的答覆,讓日本新內閣大為惱火,他們立刻聲稱,如繼續應該讓這些物資過境運輸,將對英日關係產生嚴重的影響。為了加重這種威脅的份量,在毗連九龍租借地的邊界上集結了五千名日軍。局勢一度變得非常危急,香港的英軍當局下令毀壞了深圳河上的邊境鐵路橋和公路橋,香港政府則發出指示,強行把英國的婦女和兒童疏散到馬尼拉和澳大利亞去。

    英國正在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同德意作戰,這時又受到了日本的威脅,於是就向美國求援。1940年6月27日,洛西恩由澳大利亞駐美公使r?g?凱西陪同,拜會了美國國務卿,他說,法國的崩潰迫使英國政府重新考慮它先前執行的政策,盡力在一些小問題上同日本達成協議,但對日本在中國建立新秩序的計劃,則要同美國聯合起來加以抵制。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認為,只有兩條路可供選擇。首先的一條是美國通過全面禁運對日出口物資,以增加對日本的壓力,否則就派遣美**艦到新加坡。如果美國採取前一種施,英國將樂意予以配合。不然的話,美國是否願意同英國聯合提出解決遠東問題的建議,這些建議將以讓中國單干為基礎;使西方在遠東的權益得到尊重;使日本在歐洲戰爭中保持中立。

    這個建議,同最終遭到了美國方面的拒絕。

    不過1940年6月間,日本人已經成功使印度支那的法國當局停止取道海防和廣州灣向重慶輸送物資。

    印度支那聯邦總督賈德魯將軍要求法國駐華盛頓大使弄清楚,能否指望從美國得到軍事援助。回答是毫無辦法;韋爾斯似乎已經勸告他接受日本的要求。因此,賈德魯自己作主向日本人讓了步。

    由於這件事,貝當元帥領導的波爾多政府(後遷維希)於6月25日決定召回賈德魯;在海軍上將達爾朗的推薦下,任命法國駐遠東海軍總司令德古海軍上將接替賈德魯。但是,賈德魯卻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一度拒絕讓位。

    當西原將軍於7月中提出要在印度支那建立空軍基地以及日本軍隊在印度支那享有過境權的問題時,賈德魯表示,在防止中**隊進入印度支那和在貿易事務方面,願意同日本進行合作。但是,他宣稱,凡涉及日本軍事佔領性質的事必須經過法日兩國政府協商。他試圖拖延,希望自己或許會得到來自某些方面的援軍。可是,7月20日那天,維希政府強制他向德古辦移交。

    在此期間,第二次近衛內閣已在日本就職,決定通過法國駐東京大使阿爾塞納?亨利同維希政府進行談判。

    8月1日,松岡向亨利提出在印度支那建立軍事基地和日本軍隊的過境權問題。亨利猶豫不決,並說這等於是要法國同中國交戰,松岡揚言,維希若不迅速答應下來,日本將訴諸武力。

    在河內,那個暫時接替西原的日本華南派遣軍參謀長佐籐謙良大佐也向德古遞交了一份類似的最後通牒。

    維希政府經其外交部長保羅?博杜安的提議,於8月3日決定拒絕日本的最後通牒,但又表示願意同日本達成協議,使日本在中日戰爭期間可在印度支那享受軍事上的方便,作為報答,日本應承認法國在印度支那的主權。博杜安將法國政府的決定轉達給日本駐維希公使澤田,但澤田說,他對東京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德古接到命令,要他抵制日本華南派遣軍進入印度支那的任何企圖。

    博杜安不打算接受日本所堅持的各項要求,儘管如此,他認為,法國必須向日本作一些讓步,因為在他看來,印度支那本身沒有力量抵禦日本的進攻。可是,他遭到了魏剛將軍、殖民地總參謀長比雷將軍和殖民部長萊默裡的反對。但是,傅杜安不為所動,並反駁了比雷對印度支那法軍力量的估計太樂觀。他得到了陸軍部長和空軍部長勉強的支持。

    日本外務省同軍方磋商之後,在8月21日夜間告訴亨利說,日本暫時只需要河內、朗商和富壽的三個空軍基地,駐紮在這些基地的日軍不會超過五、六千人。日本軍隊將取道海防-河內-老街和河內-諒山這兩條鐵路線運兵,但是日本不能透露經過這些鐵路輸送的軍隊人數。日本同意,這些特權是暫時性的,但是對明確承認法國在印度支那的主權一事,卻保持緘默。

    具體協定終於在9月22日簽訂了。該協定規定,日本人獲准使用在東京省的三個飛機場,有權在這些地方駐紮六千名日軍,並有權取道東京省輸送二萬五千名以內的日軍去進攻雲南的中**隊。另有一項協定規定,准許日本華南派遣軍的一個師從諒山附近取道東京省轉移到廣東。

    重慶的國民政府和南京的范哈兒知道消息,對這個協議反應不同。

    重慶方面立刻發出警告,表示法國印度支那當局一旦被利用作為日軍攻擊中國的陣地,到時中國將同樣會將法屬印度支那作為攻擊對象。

    而南京的范哈兒聽到後,只是笑了笑,表示願意支持重慶政府的決定。

    他看的很清楚,日本的狼子野心,不僅存在吞併法屬印度支那,還有更南面的荷屬東印度。

    隨後發生一次事件,很好的證明了范哈兒的猜測。

    那支一直好像上了嚼子焦躁不安的日本華南派遣軍,在協議簽署後彷彿脫韁之馬向諒山法軍發動了進攻。法軍徵集來的安南兵逃跑了,外籍軍團中有相當人數的德國兵似乎也叛變了,結果法國人遭到了一次慘敗。

    這說明了博杜安對軍事形勢的估計一直要比比雷和馬丁正確,法國印度支那軍隊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

    但令人驚奇的時候,戰事發生後,德古和博杜安還向日本呼籲,希望日本天皇以個人名義發佈一道命令,要日本軍隊停止推進。更奇跡的是,裕仁還真下達了命令,並且這道命令發生了效果。日本陸相東條接著把應對此事負責的司令官安籐將軍及其參謀人員一起撤職,把安籐部下的一些軍官送交軍事法庭。日本人向法國人道歉,交還戰俘,還從諒山撤出軍隊。那個肇事的日本師取道海防撤走,西原由於沒有能力控制日本華南派遣軍,於10月2日由澄田將軍接替。

    至此,日軍成功進入法屬印度支那。

    重慶國民政府擔心的,日軍可能會以法屬印度支那作為攻擊陣地的事情,並沒有發生。此時的日本,在得到了駐軍權,已經把目光看向了更南的新加坡和他覬覦已久的荷屬東印度。

    早在1940年4月,日本米內內閣就發表聲明,希望維持荷屬東印度現狀。這個聲明引起了世界的注意,荷屬東印度的確是東亞的石油寶庫,年產約800萬噸,大約相當於日本的20倍。日本當時每年需要石油約500萬噸,但自給能力卻不足十分之一。

    1940年9月和10月,日本相繼特派商工大臣小林一三,後又於12月特派芳澤謙吉大使前往荷屬東印度,進行關於石油關係的談判。荷蘭原是美英對日經濟戰略的一翼,因此同荷屬東印度的談判,實質上幾乎與同美英談判沒有區別,結果,談判並未取得日本預期的進展。

    在當時,有許多日本人都相信美日戰爭不可避免,即令現在不打,將來也是要打,所以遲打不如早打,何況當時的時機似乎並非不利。甚至到了戰後,也還有人以這樣的理由來掩飾其前輩的過錯或為其爭論辯護。

    他們也曾考慮停止南進而一心貫徹對中國的征服,但又認為不可行,其理由可分兩點:一是侵華戰爭已因中國之堅決抵抗陷入泥沼,若無東南亞的資源,日本根本不可能征服中國;二是即便不南進,美國還是會繼續壓迫日本,因為美國所要求的是中國的「門戶開放」,換言之,也就是不許可日本征服中國。

    日本人始終不承認侵略中國即為不歸路的起點。事實上,日本人所要解決的是經濟問題,這原本可用和平合作的方式來解決而無須使用武力。但令人不解的是,戰前的日本決策者,除極少數外,幾乎從未有人曾考慮放棄或改變侵華政策。

    1940年日本在印度支那採取了行動,緊接著又參加了德意日三國公約。這在倫敦和華盛頓都引起了猜疑,認為這是日本要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進行進一步侵略活動的預兆。

    1940年9月12日,美國駐日大使格魯向美國國務院發出他的「綠燈電報」,提出美國應想盡一切辦法維持太平洋地區的現狀,直到歐洲戰爭結束。他認為,要做到這一點,只有採取堅定的政策,而不能光靠表示反對。如果能夠把日本制止住,直到形勢表明,德國不可能在歐洲取勝,到那時,也許有可能按照美國所定的方針,用外交手段來解決遠東的爭端。

    在華盛頓,對日本行動的初步反應是把出口許可證制度的適用範圍擴展到所有各種廢鋼鐵。美國總統於9月30日宣佈了這一措施,規定自10月16日起開始執行。這給日本一個沉重打擊,因為日本的鋼鐵工業要靠大量從美國進口廢鋼鐵為原料。這些廢鋼鐵的來源這時已被切斷,這方面的許可證只簽發給向西半球和英國的出口。10月8日,日本駐華盛頓大使遞交了一份來自東京的嚴重抗議,提出美國對日本的輸出如再有新的限制,將使兩國的未來關係不堪設想。赫爾極其憤怒地對此作了答覆。不過,日本的這種警告還是產生了一些影響。總統內閣中的幾個成員,包括陸軍部長、海軍部長和財政部長,一段時期以來一直要求對日本禁運石油,10月初,他們又提出這種要求,但是,羅斯福和赫爾卻表示反對,理由是,這將迫使日本人去攻打東印度。兩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和斯塔克海軍上將提出警告說,美國還沒有作好開戰的準備,如果可能的話,無論如何要避免同日本交戰,因為美國首先要關心的是保證擊敗希特勒。

    在這期間,英國政府一直在強烈要求美國派艦隊去新加坡,以阻止日本進行新的侵略活動。1940年10月,丘吉爾結合英國重新開放滇緬公路的決定,再次迫切要求美國艦隊訪問新加坡。美國政府最後還是決定不接受英國的這種要求。但是,美國艦隊,按照總司令理查森海軍上將的意見,沒有返回美國本土的太平洋海岸,而是停泊在珍珠港,結果遭到了悲慘的下場。

    1941年2月7日,艾登對日本駐倫敦大使重光說,他對日本聲稱締結三國公約為了和平事業這種說法表示懷疑。他要那位日本大使注意松岡所作的那些好戰演說,以及日本想要擴大東亞勢力範圍的種種要求。艾登宣稱,英國政府不能同意日本自稱有權調解遠東的各種衝突;英國政府認為,日本這樣做的目的,只不過是以調解為名,想從暹羅和印度支那獲取軍事和政治方面的特權。駐東京的羅伯特?克萊琪爵士這時發來一份報告說,在兩三個星期之內,遠東似有可能發生危機。艾登想知道,這是否指英國根據這一點應當假設,它在遠東的領土有受到日本進攻的危險。

    丘吉爾得到了消息,知道僑居倫敦的日本人已經有些緊張,並且可能已作離開的準備,他於2月15日告訴羅斯福說,雖然看來日本人不像會直接進攻新加坡,但要提防他們或許會攫取荷屬東印度的一些據點,更壞的是,他們將會襲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海岸,還將擾亂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英國貿易航線。如果英國必須予以對付的話,勢必嚴重地削弱它在歐洲和中東的作戰力量。因此,丘吉爾向羅斯福呼籲,請求他盡一切力量「來促使日本人害怕兩面作戰」,那就是要使他們害怕既要同英國作戰,又要同美國作戰。但還沒等羅斯福,丘吉爾自己又否定了日本短期內南下的可能。

    到了1941年4月,日本已如願以償地使法屬印度支那納入大東亞圈,但是日本在努力使荷屬東印度納入其新秩序範圍時,卻受到了挫折。

    這是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不僅是因為眾所周知荷蘭人有頑強的性格,這往往典型地表現在談判過程中,而且還因為日本要對東印度用兵,在地理上不如對印度支那和暹羅那樣方便。

    雖則荷蘭本土已經被希特勒的軍隊佔領,但是荷蘭政府並沒有投降。荷蘭仍然作為英國的盟邦繼續在鬥爭,因此,日本如對荷蘭的遠東地區發動直接進攻,就很可能要陷進同英國作戰。

    再說,美國在荷屬東印度擁有大量的經濟利益,1940年4月和5月間美國對日本發表的關於那裡現狀的聲明,曾經作了迅速的反應。因此,日本政府不得不估計到,它如佔領荷屬東印度,實際上就必然要同英國交戰,也有可能會同美國打起來。

    此外,荷蘭在東印度已經部署了相當的兵力,有力量打一場阻滯戰,這樣,就有充分時間來破壞貯存的石油和油井設備。這恰恰是日本海軍當局特別想避免的。

    因此,1940年8月間,東京決定暫時不對荷屬東印度直接發動進攻,準備等到德國入侵英國,或者德國迫使英國投降之後再說。這將是日本佔領馬來亞和新加坡的信號;此後,日本再迫使荷屬東印度成為它的保護地。

    只是日本海軍參謀人員確信,如果他們對馬來亞和新加坡採取任何行動,那就勢必要同美國交戰。另外,美國遲早會對日本禁運石油,作為對日本的對華政策的報復,那對日本來說,同樣意味著戰爭。

    既然這兩種情況都讓戰爭不可避免,那日本當然會選擇主動出擊。

    相反,出於對戰爭的擔心,羅斯福和赫爾一直不贊成石油禁運,但是美國政府中一些成員,以及國會中和美國公眾中越來越多的輿論卻贊成這樣做。

    1940年9月對日本強行實施廢鋼鐵禁運之後,其他一些礦物和金屬也陸續列入需要有許可證才能出口的範圍之內,這意味著,這些物資中,有的完全禁止有的部分禁止向日本輸出。在1941年2月和3月間,油桶、儲油罐、鑽井設備和煉油設備都停止向日本出口。美國控制下的油輪不得開往日本。6月20日,美國政府以國內供應不足為理由,除向英帝國、埃及和西半球輸出外,禁止從東海岸各港口輸出石油。羅斯福和赫爾對於向日本實行石油完全禁運一事,仍然表示反對,因為他們兩人都希望避免採取任何行動而導致日本進一步的侵略。但是,日本陸、海軍當局鑒於美國實行石油完全禁運有可能成為事實,於是就越發堅決地要保證能取得一個新的供應來源。

    當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的消息傳來,日本人的南下行動,再沒了羈絆,立刻開始了全面南下行動準備。

    7月12日,日本駐維希法國公使加籐接到命令,要他開始談判,命令他同貝當元帥直接會談,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無論如何也要同海軍上將達爾朗會談。

    命令讓加籐要使法國同意以下幾點:日本向印度支那南部派遣「必要數量的陸軍」、海軍和空軍;日軍佔領柬埔寨和交趾支那的八個空軍基地;租借金蘭灣和西貢的兩個海軍基地。日本軍隊享有完全的行動自由。廢除西原-馬丁協定對旅行、演習、軍隊駐屯所作的種種限制。命令加籐說明,如果維希政府同意日本的要求,東京將繼續保證印度支那的領土完整和法國的主權,但如果拒絕的話,「印度支那的局勢或許會發生嚴重的變化」。還命令他說明,為了防止美國人或英國人先發制人,日軍將在7月20日開始行動。

    毫無疑問,這是一份最後通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