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我是師長范哈兒

第一卷 第三百五十七節 開羅 文 / 黃初

    第三百五十七節開羅

    「電流作戰計劃」的全部代價高得驚人——不僅是人員和裝備,甚至頑強的霍蘭?史密斯將軍到前線視察面積達二百九十一英畝的防禦工事廢墟時,也顯然為之震驚。

    海軍陸戰隊的作戰條件使他深受感動,他說:

    「我想像不出來他們是如何攻佔塔拉瓦的。這是我歷來見到過的防禦最完備的島嶼。昨天我走過戰士們跟前,看到他們蒼老了,看上去比他們的父輩還要老。骯髒、滿臉鬍子、面容憔悴、兩目無光。他們經過這場嚴峻考驗活下來了,但是心靈遭到了嚴重的打擊。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真的還活著。這些蒼老的年輕人的臉上沒有笑容。只有消極的、因死裡逃生而感到寬慰的神情。」

    這場血腥的考驗過去三天之後,尼米茲本人堅持要乘飛機到現場。他發現這次大屠殺和大破壞的程度不亞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鏊戰幾周之久的伊普斯之戰。

    儘管有戰時新聞檢查,這個消息還會在報紙上披露。

    美國公眾也將會對奪取日軍佔領的這一個島嶼所付出的沉重代價感到震驚,駭人的傷亡率使特納海軍少將擔憂。

    在這一周裡,他仔細地重新研究了用飛機送給在珍珠港的尼米茲的報告中所寫的戰鬥情況。「塔拉瓦之戰的教訓」的報告的結論說,「電流作戰計劃」對這兩個島嶼的進攻之所以近似一場災難,海潮是個重要因素。這歸因於偵察工作的失敗,在攻打馬紹爾群島中的誇賈林島之類的防範森嚴的日軍島嶼前,需要進行更準確和持久的轟擊,才能採取類似的登陸行動。

    尼米茲對這份報告和他視察貝蒂奧島時得到的可怕印象作出的反應,是在夏威夷的一個偏僻的島嶼上修建了日軍碉堡和沙頂地堡的複製品。經過轟擊試驗,發現摧毀這種工事最有效的辦法不是近距離的平射,而是遠距離的排炮俯射。防水性能較好的無線電收發報機研製出來了,他們還認識到,攻擊階段的組織工作要快,並且需要更多的兩棲登陸艇和坦克登陸艦。

    「電流作戰計劃」給美國人上了關於如何贏得「島嶼戰爭」的一課,這一課的代價是高昂的,但是極其重要。

    因為不僅是此前的電流作戰計劃,甚至還包括以後將要不斷進行的島嶼爭奪計劃,都清楚的顯示了一個跡象,美國人將會在接下來的爭奪戰中付出慘重的代價。

    而這一結果的揭示,直接影響了將要舉行的盟國元首會晤。

    1943年10月28日、11月1日,羅斯福連續兩次致電蔣介石,邀請蔣到埃及出席「四巨頭」會議。

    蔣介石當即回電,表示願意參加這次會議。

    由於蔣介石政府一向對蘇聯不友好,斯大林反對將中國列為四大強國,加上又瞧不起蔣介石,不願與蔣會面,故對羅斯福的倡議遲遲未予回答。

    考慮到斯大林與蔣介石的矛盾,羅斯福決定將「四巨頭」會議分兩次開,即先在埃及開羅開中、美、英首腦會議,然後再在伊朗德黑蘭開美、英、蘇首腦會議。羅斯福的這一想法,得到中、英兩國的贊同。

    但是丘大胖子中途卻是提出了一個意見,要求正在進攻廣州的范哈兒,最好也能到埃及去參加首腦會議,因為他想聽聽這位中國將軍的報告,問問他為什麼丟下馬來亞跑回去了中國。

    但是這個提議,卻是被老蔣和范哈兒共同拒絕。

    范哈兒自然是不願意跑到開羅去看丘大胖子的臉色,而且對於這次會議,他已經有所預期,並且和老蔣交換了意見,甚至還派出了高級代表劉文輝一起去埃及。

    1943年11月9日,羅斯福再次致電蔣介石,告知他在兩三天內即去北非,請蔣介石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與他在開羅會晤,希望蔣介石11月22日抵達開羅。

    蔣介石和范哈兒都認為,中國應該參加這次會議,並指定最高國防委員會參事室、秘書廳擬訂會談方案。在最高國防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的主持下,參事室擬定的方案有以下幾項:

    一、旅順、大連兩地,一切公有財產及建設,一併無償交還中國;

    二、南滿鐵路與中東鐵路無價交還中國;

    三、台灣及澎湖列島兩處一切公有財產及建設,一併無價交還中國。

    蔣介石看了這個方案,覺得甚好,決定帶到會上去。

    此時的中國,雖然已經絕對成為盟國中重要的一支作戰力量,但是國際地位和待遇,卻是明顯還不符合老蔣和范哈兒的期望。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與英美等國正式形成反法西斯聯盟,中國參與領銜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不久,英美同意與中國就廢除不平等條約問題展開談判。學者們對廢約談判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中英之間有關香港問題的交涉尤其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在中英談判中,有關香港新界問題的交涉是最大的難點。英國頑固堅持殖民主義態度,不肯與中方討論交回新界租借地的問題。國民政府態度一度曾比較堅決,但最終作出退讓,在聲明保留日後再議的權利之後,放棄了即時收回新界的要求,中英新約才得以成立。

    對於英國的這個態度,范哈兒一直耿耿於懷。

    他已經決定,只要自己有機會攻擊日軍進入香港,就直接派兵把香港重新佔了,絕不再讓他們落到英國人的手中。

    雖然有香港那麼一個大刺擺在那兒,但1943年的中英新約,還是應予充分肯定的。中國人民爭取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鬥爭延續數十年,抗戰期間得以實現,這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儘管此後在實際上中國並未取得與英美完全平等的地位,但這是基於國力差距而不再是條約的規定。就法理而言,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平等地位已經得到確認。

    新約的訂立,是包括中國各黨派、各勢力團體在內的全體國人奮勇抗戰的直接結果,因此,肯定新約並不是對國民政府的褒揚,而是對中國全體軍民抗日業績的肯定。

    甚至有人指出,既然中國淪為半殖民地是以不平等條約的簽定為起點,從法理角度看,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則應被視為中國擺脫半殖民地狀態的標誌。新約的簽定,標誌著中國已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

    儘管在中國與強國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平等的關係,但這並不妨礙中國取得獨立地位。獨立與平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獨立是指一個國家政治上擁有主權,兩個獨立國家之間的關係也可能是不平等的。

    對此持異議者指出,新約並不標誌著中國已經擺脫了半殖民地地位,獲得完全的獨立。新約廢除的主要是政治特權,並未廢除所有的特權,如外國在華投資設廠、經商、辦學、設教堂等問題就沒有涉及。而且,條約簽定後,英美並未真正以平等態度對待中國,後來雅爾塔會議便是明證。再說,英美放棄的特權當時絕大部分為日本所佔有,在打敗日本之前,不能說中國已成為真正的獨立國家。

    外界的議論,范哈兒和老蔣都聽在耳中。

    身上有所負擔的兩人,都把這一次埃及會議,看成是繼續爭取中國權力,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的最佳場合。

    11月18日上午8時,蔣介石夫婦及隨員20餘人,一批從重慶白市鐸軍事機場起飛,另一批則從昆明動身,分乘兩架飛機,經印度、巴基斯坦飛往埃及。

    11月21日早上7時,蔣介石一行到達開羅。

    由於當時國民政府飛機的落後,而老蔣又不願意向范哈兒借他的專機,所以最後還是代表團隨行人員之一的宋美齡親自給羅斯福打電話,報告政府飛機的狀況。已經先期到達開羅的羅斯福總統,下令讓自己的總統座機「聖牛號」專程飛往中國來接蔣介石和宋美齡。

    這架「聖牛號」美國總統的高級座機,有多間獨立的臥室、衛生間。也就是從那時起,宋美齡希望她和蔣介石擁有一架可以與羅斯福總統座機相媲美的大型波音專機。當時,戰爭尚未結束,羅斯福總統雖然應許了宋美齡的請求,但是真實歷史上,直到他病逝也沒有兌現承諾。直到戰爭結束以後,杜魯門總統才給予解決,也就是後來名聲很響的「美齡號」專機。

    話說回來,這次從重慶跟隨蔣介石一起出發的有:四川省主席劉文輝,最高國防會議秘書長王寵惠博士,國民黨中宣部部長、著名新聞學家董顯光,宋美齡的秘書陳純廉小姐,侍衛長俞濟時中將和兩三位情報人員;從昆明出發的人員有:空軍的周至柔將軍,陸軍的商震將軍,海軍的楊宣誠將軍,林蔚中將,皮宗敢少將和黃仁霖等人。

    1943年11月21日,蔣介石抵達開羅後,首先拜會了丘吉爾。

    自從兩國在緬甸先是合作抗日,後來卻又變成中國奪取英國的部分殖民權益後,兩國的關係就一直比較尷尬。

    但是英國人很不客氣,在三國元首在場的情況下,經常使蔣介石難堪。具有典型英國人作風的總參謀長艾倫.布魯克元帥認為:「對外國人就應予冷落,如果這個外國人又是非白種人,就還應該再踩他一腳!」這是殖民主義者長期養成的習慣。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盟國首腦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在埃及舉行了代號為「六分儀」的會議,史稱開羅會議。這是二戰中唯一一次有中國參加的國際首腦會議,會議的召開及會後發表的《開羅宣言》都表明了對中國國際地位的承認。

    開羅會議會址就在金字塔腳下不遠的米那豪斯大飯店內,這座飯店是建於1869年的五星級國際飯店,簡直是一座驚世殿堂。

    開會的具體地點是在二樓「魯拜集」飯店。飯店約一千多平方米,建於1870年。飯店原是古波斯著名詩人、天文學家伽亞謨居住過的地方。他出生於11世紀後半期的波斯,在後來成為開羅會議舊址的地方寫成他的獨一無二的哲學四行詩《魯拜集》。現在開羅會議舊址是以《魯拜集》命名,以紀念伽亞謨,而不是叫開羅會議舊址。

    在一本大飯店《年史》的書中,詳細記載和介紹了飯店各個時期的史跡和照片。

    1943年11月12日,丘吉爾及其隨從人員在美國大使溫安特,海軍艦隊司令、第一海軍大臣坎寧安上將和艾梅將軍的陪同下,離開普利茅斯。丘吉爾在空軍部隊的女兒薩拉也作為他的隨從參謀一同離開。

    11月21日,丘吉爾到達埃及亞力山大後,隨即飛往靠近金字塔的沙漠機場,飛機降落後,被安排在一幢靠近米那豪斯大飯店的別墅內。第二天,丘吉爾去沙漠機場接羅斯福總統。

    開羅會議即將舉行時,戒備森嚴,調用了一個步兵旅的兵力和500門防空高射炮,保護著會議的安全。在金字塔頂上設有一個英國皇家空軍的觀察站,監視空中情況,航空兵全副武裝,嚴陣以待,以防希特勒的襲擊。

    11月21日,蔣介石偕同夫人宋美齡也抵達開羅,與羅斯福總統一起下榻在金字塔路的大飯店的別墅裡。丘吉爾前往拜會他們,這是他們的首次會談,預示著開羅會議就要正式開始。

    11月23日上午11時,開羅會議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羅斯福下榻的別墅裡舉行。

    羅斯福宣佈開會,並請蒙巴頓將軍(東南亞盟軍總司令)先談談東南亞作戰方案。

    根據蒙巴頓介紹的計劃,戰役將從1944年開始,中**隊在馬來亞北部、英**隊在新加坡同時發起進攻,計劃於4月收復整個馬來亞地區。

    會議期間,宋美齡給蔣介石當翻譯。中場休息的時候,有時「三大巨頭」在飯店院子杏樹下舉行非正式會談,有時丘吉爾坐在陽台上抽煙,凝視著金字塔。

    11月25日是美國的感恩節,當晚羅斯福總統把國事擱置一邊,在別墅設宴招待客人。宴會結束後,羅斯福邀請客人們回到他們經常舉行會議的大廳跳舞。

    開羅會議首先討論對東南亞作戰的問題,美國認為,為使中國政府能更安心的北上堅持抗戰,必須先安定東南亞。因此,當務之急是在1944年雨季到來之前攻取馬來亞,阻止日軍繼續在東南亞的進攻可能。中國方面也希望如此,此時蔣介石對於由西南聯盟部隊組成的遠征軍,並沒有那麼在意,只是希望東南亞的戰事,不要危及到他從緬甸進口的鐵路交通就行。

    但是作為范哈兒利益代言人的劉文輝,卻是正好在這裡發揮作用,因為范哈兒擔心英軍不予配合,造成中方的雷太鵬遠征軍孤軍深入,所以他堅持當英軍在法屬印度支那發動兩棲作戰時,中國遠征軍的雷太鵬部才能對馬來亞攻。而丘吉爾則堅持先歐後亞的原則,根本反對在南海登陸作戰。

    於是中英各執已見,互不相讓。

    這時候美國的意見,就非常重要了。

    但是也不知道羅斯福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膏藥,他在劉文輝和英國的布魯克林上將爭論了幾天後,還是遲遲沒有表態。

    一直等老蔣也考慮自己利益,親自出面和丘大胖子爭辯起來,羅斯福才終於出來勸場。

    羅斯福表達的意見很清楚,那就是中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證正在進行的徐州戰役進行下去。至於老蔣和范哈兒擔心的馬來亞攻勢,他可以命令美國的西太平洋部隊,適當配合英軍一起進行。

    他的這個表態,算是美國出錢出力,給中英兩邊好處了。

    但是劉文輝和英國的布魯克林,卻是都覺得不舒服。

    劉文輝僅僅是因為最終沒把英國人拉下水,少了利用大戰時機大家英國殖民勢力的機會,略有遺憾罷了。布魯克林則是擔心,美國出面資助在東南亞的攻勢,那必然會削減他們對歐洲的支持力度,這對於英國來說,同樣是非常不利的事件。

    但羅斯福這番話,卻是贏得了老蔣的支持。

    他從羅斯福的話中,聽出了一個很明確的意思,那就是,只要他繼續將徐州戰事進行下去,美國對他的支持就不會削減。這對於正面臨國內各大派系勢力挑戰的老蔣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中美兩國元首都明確一致了,丘吉爾在為了自身利益考慮後,終究還是選擇了答應。

    至於劉文輝,對此本來就無可不可,只要進行時配合力量不少就行,也最終決定接受這個提議。

    開羅會議上最大的爭論難點,算是就此解決,接下來主要針對戰後問題的討論,就融洽簡單多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