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天工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三六回 整編 文 / 半埂草

    第二三六回整編

    藉著朝政權力的調整。李彥趁機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多多少少有些收穫,也正是如此,這位在魏閹權勢剛剛達到巔峰之時,即出手如風,一下子將其打入地獄的「權臣」,在朝野間的評價各種各樣、形形色色。

    有人說他是大明的郭子儀,力挽狂瀾;也有人說他就是曹操,居心叵測;但不管是他的朋友還是對手,都覺得他的有些做法和觀點匪夷所思,而且相對溫和。譬如說市井間流傳的那些流言,就連溫和派的內閣官員都覺得應該嚴懲,李彥卻聽之任之,用巧妙的手段將其化解。

    但要因此就認為李彥的風格就是溫和的話,那也就大錯特錯。

    李彥年紀輕輕,即以成為內閣次輔之一,又分領兵部、工部,不說他對朝政的影響力,也已經大權在握,特別是軍權在手,是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

    李彥知道「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所以在朝政上奉行和風細雨的同時,對軍隊的整編卻是大刀闊斧。

    李彥首先做的就是對京營的整編,京營在魏忠賢時期,即大量安插內官,又搞出內操軍,規模更是達到二十萬之多。

    李彥讓申湛然、劉文炳負責整頓京營、京衛,首先是清點兵員,結果發現空額將近半數。李彥直接將這些空額砍掉,然後就剩下來的兵丁中擇強汰弱,按照復遼軍的選撥標準,最終只得到萬餘可用。

    「這根本就是一些農民,還有無賴組成的軍隊,」申湛然對於初步調查得出的結果很震驚:「已經沒有保留的價值,可以直接解散。」

    京營原本應該是職業軍職,不過此時也已經名不副實,不僅需要應付各種差役,還要給軍頭種地幹活。

    「那一定有人會跟你拚命,」申湛然陰陰笑了笑:「京營裡那些將官,多少有些來頭,下面那些兵都是他們的家丁,到時候還不一起起來造反?」

    「造反倒不怕,京營那點戰力,讓新兵去打就行。就怕別有用心的人,給大人製造麻煩,」申湛然陰笑說道。

    「京營裡有不少當地的青皮喇唬混著的,要是鬧開來,確實不好收拾,」申湛然也皺了皺眉頭,這事情確實不好辦,雖然說京營的兵沒什麼戰鬥力,但是人多,十幾萬人要是亂起來,麻煩得緊。

    對京營的整編,李彥早就有所考慮,不僅僅是京營,還包括各地的邊軍以及衛所,明朝的財政收入根本無法維持百萬級的軍隊規模,事實上遼東十幾萬大軍的供給,就差點將明王朝拖垮。這一方面是因為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即便是老百姓已經感覺到賦稅很重,但國家財政依然是入不敷出;此外封建特權的存在,也使得明帝國稅收征榷的效率很低。

    財政是另外一個大問題,就軍隊來說,明帝國國土廣袤,也確實需要一支龐大的軍隊保駕護航,所以歷來封建王朝對此都很頭疼。既要保證足夠的兵力,以維持邊疆和國土穩定、安寧;又需要平衡財政,還必須防範武將圖謀不軌。

    明代的衛所制度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自豪地宣稱,他有百萬兵,而不需要朝廷支出。衛所兵平常種地操練,等到要打仗的時候,就從各地抽調兵力,組成大軍。

    應該說衛所制度在明朝的初期確實起到了一些作用,不過中晚期軍隊戰力下降得非常快,戚繼光時代只有編練新軍,才能夠在沿海的抗倭戰爭中取得勝利。

    李彥並不想一下子廢除衛所制度,畢竟現實情況下,他根本無法解決財政以及軍隊控制的問題,他現在要做的就是組建一支有戰鬥力的常備軍,至於各地的衛所,情況不同,就需要不同的辦法。

    「京營必須要整編,當然,具體的說法和方法,咱們可以技巧一點,那些兵不是都習慣做工而不是操練了麼,我看就讓他們繼續做工好了,」李彥笑了笑,近現代軍隊與古代軍隊有很大差別,一支精銳的常備軍,是需要經常訓練的,即便是後世所謂全民皆兵的國家,如瑞典等國,也是有精銳常備軍的。

    至於軍隊做工務農,這在華夏似乎已經成為傳統,以後也經常出現,京城這邊不需要一邊務農一邊操練的軍隊,現在的京營就可以轉變成務農、務工的大軍。

    五年前李彥曾經參與了朝中有關北地屯墾水田的運作,東林掌權以後,左光斗、董應舉、賈之鳳等人在京畿一帶屯墾荒地。小有收穫,惜乎沒有堅持下去。屯墾之策的難處在於漕運和田地用水的矛盾,以及水利建設根本上,還有土地的矛盾。

    京畿土地為很多權貴所有,此番閹黨落馬,查抄出大批土地,這些田地已經有處理的辦法,全都充公進行屯墾。

    土地屯種屬於工部的職責,兩件事可以一起辦,李彥讓申湛然將京營這些老弱殘兵都組織起來,分作不同的營哨,然後組織屯墾,興修水利、道路等等,李彥稱之為屯墾營、工程營。

    在明帝國的部院當中,工部不算最顯赫的,通常吏部掌官吏選授、封勳、考課;戶部掌天下戶口、田賦;禮部掌禮儀、祭祀、宴饗、貢舉;兵部掌天下武衛官軍選授、簡練;刑部掌天下刑名及徒隸、勾覆、關禁,無不是位高權重,工部雖也是六部之一,但是論及權力和地位,似乎就不如其它各部尊崇。

    但要說起工部的職權,其實也挺嚇人,掌天下百工、山澤之政令,用李彥的理解,工部就管著天下的工礦業,乃至農田水利,因為朝中並沒有見相應的管理機構,甚至可以說工部就相當於是明帝國經濟產業和資源的管理機構。

    當然,封建王朝,特別是農業性質的封建帝國,對於產業管理的水平極為低下,通常在國家情況比較好,抑或是立國初期,還能組織一些水利工程,大明這些年來,災荒頻仍,固然與天時有關,也和水利失修有著莫大關係。

    工部名義上掌著權力。不過地方上的水利工程,多數還是地方的官府負責,地方財政不足以支撐,則由當地的鄉紳出資捐助,或者是派役、征發。

    天下的工匠,一為軍匠,歸兵部管轄;一為匠戶,歸工部管轄,工部主要的職責。就是組織這些工匠,為皇室、朝廷建造宮殿、建築,以及各種用品,譬如說官服、依仗之類,以及官方的織造局、琉璃廠、瓷窯等等。

    工部的存在,其實主要就是組織工匠為皇室和朝廷服務,管理工匠、山河、土地,並且從一些項目中增收賦稅,譬如說漕河上的稅卡、抽分所等等。

    在李彥看來,這樣的工部對於近代工業的發展,完全是一種束縛,而不能起到任何積極的作用,如今他分管工部,自然是要多做一些事情,也正好借此給那些裁汰的兵丁找一條出路,可謂一舉兩得。

    在李彥的計劃中,可以先動起來的有兩大工程,也就是京城到通州,再到天津的運河工程,天津到通州的運河還能進行通航,通常來說,漕運的終點就是通州,大部分南來的貨物都是在通州上岸。再運往京城。這是因為京城到通州的運河因為種種原因,並不能通航,李彥首先就打算打通運河,而且使其一直通到天津。

    如今的天津,不僅位於漕河段的重要位置,而且也是海運的起點,成為京城、遼東和南方三條不同路線之間的交匯點,大量的商品通過這裡進行交換,發往京城,或者沿漕河向南,又或者通過海運到遼東、朝鮮、口本,甚至南洋。

    與漕運相比,李彥更強調海運,隨著華夏造船廠這些年的發展,掌握了西式風帆船的製造技術,海船越造越大,海貿也越來越發達,這些年在遼南、天津的海商日益增多,通過海上運輸的貨物總量,也已經達到一個很驚人的規模,比之漕運也並不遜色。

    事實上,在前元時候,南北漕運就曾經借助於大海,只不過受到海上航行條件的限制,又容易出風險,後來還是漕運佔據了上風。

    李彥十分清楚海運的重要性,通過海運,南方和遼東的貨物就能在天津上岸,然後直接通過運河送到京城,而北直隸,乃至山西、陝西等內地的物產,也可以沿著這條路線,在天津上船,運往外洋,或者從海上運往南方。

    除了要打通京城到天津的運河,李彥還計劃修建一條從京城開始,一直到天津的水泥大道,嚴格來說,應該是泥結石的路面,並會使用鐵絲、鐵條使其更加堅固。

    水泥問世這幾年來,華夏工場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包括建造房屋、攻勢,以及修造道路,不過像北京到天津這麼長的倒是第一次。

    技術上的難度倒是不大,問題是修路需要錢,特別是這麼長一條路,所需花費,數目極其龐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