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非洲帝國

第二卷 帝國誕生 第十九章 東線的攻勢 文 / 放下屠刀留你全屍

    第十九章東線的攻勢

    30日凌晨1點鐘,半夜時分,在夜幕掩護下,駐紮在南非共和國最南方小城漢諾威數個小隊的國防軍士兵在南非鐵路公司幾名巡路員的帶路之下,從漢諾威出發,沿著鐵路線,向著南邊前行。

    對於一夜之間身份的轉換,這些昨天還是盤古礦業公司保安隊員的戰士們並沒有多少意外和不習慣,他們在最近幾年平時的訓練中基本上是按照正規軍的要求來做的,而且,他們都是從數萬保安隊員中精挑細選的,不但個個本領高超,技術過硬,而且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榮譽感,他們為能夠駐守在共和國南大門,戰鬥在第一線而自豪。

    對於這次行動,大家都帶著一種認真但又樂觀的心情,因為這段鐵路北面是漢諾威(南非小城,與德國城市同名),南邊是裡士滿(英國殖民地小城,與美國城市同名),所以在南非境內那一段的時候,幾個巡路員還開著玩笑:「我們這是從德國打到美國去。」讓略有些緊張的隊員們爆發出一陣低低的笑聲,人在緊張時總是會有些神經質。

    這一帶是地勢平緩起伏不大的丘陵,乾旱的氣候使得鐵路線兩旁沒有多少茂密的植被,黃色的大地上只有稀稀拉拉的灌木,有的地段甚至和戈壁沒有什麼區別,空曠的原野讓這些士兵的行軍速度大大加快,不到六點,他們就穿越了漢諾威南方三十公里的共和國與英國殖民地邊境,這裡荒無人煙,沒有人發現他們的行跡。

    進入開普境內後,這些國防軍的態度明顯變得嚴肅起來,不再有人說笑,大家都知道,邊境線西南邊大約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就是英國人的小城裡士滿,那裡駐紮著一支英國人的部隊,為了避免被英國人發現,從這裡開始他們就脫離了鐵路沿線。

    天亮了之後,這些士兵已經深入了英國開普殖民地廣漠的內陸荒原,在那裡他們將潛伏起來直到夜裡再繼續下面的行軍,去完成他們的任務—破壞炸毀開普敦至布隆方丹的鐵路,他們將是一支活躍在敵後的鐵路游擊隊。

    30日上午9點多,與南非共和國對大英帝國宣戰幾乎同時,以南非國防委員會委員長李慕菲的名義,總參謀部下達了出擊的命令,早已枕戈待旦的數萬國防軍和十幾萬民團部隊鬥志昂揚地跨過國境線,向英國殖民地進攻:

    在東線,先期抵達共和港的四個國防軍旅在黃埔軍校生雷風行的率領下沿平直的海岸線南下,直撲德班港。

    雷風行,與王鐵、孫斌一樣是黃埔軍校第一屆畢業生中的前十名,他畢業後很幸運地被分配到了共和國東部一家工廠的保安隊,那裡依然被佩迪王國的殘餘勢力所威脅著,雷風行在與黑人的戰鬥中屢立戰功,成為除殖民軍團一系軍官之外,共和國國防軍中少有的功勳卓著的黃埔畢業生。也因此,攻佔德班港這樣一個重任順理成章地落在了他的肩頭。

    不要小瞧雷風行的這些功績,也不要認為與黑人的戰鬥並不值得誇耀,要知道,此刻國防軍的對手—-英軍的那些功勳卓著的將軍也不過是在鎮壓各殖民地的起義中嶄露頭角的,雙方實在是半斤八兩,更何況,南非東部的祖魯人和佩迪人等民族是黑人中少有的驍勇善戰的民族,英國人和布爾人都曾敗在他們手下,津巴布韋和博茨瓦納的那些黑人是不能和他們相比的。

    雷風行南下進攻的兵力是四個旅一萬六千人,再加上不久後總參謀部將調往共和港的兩個旅八千人,幾乎是南非省境內全部的國防軍兵力,可見總參謀部對德班港勢在必得的決心。

    同時為了牽制英軍在此地的兩個據點萊迪史密斯和鄧迪的兵力,6個民團二萬人的兵力將在民團司令韓天宇的率領下從金斯利出發,向西南方向進攻,包圍並牽制那裡的英軍,使他們無法騰出手來援助德班港的英軍。

    另外,民團司令雷默將率領兩個民團近七千人的兵力從奧蘭治州境內的哈里史密斯出發,跨越巴蘇陀蘭北部(今萊索托)和納塔爾西部的山脈,從西面威脅萊迪史密斯,這兩路民團兵力具有壓倒的優勢,足可以完成牽制英軍的既定任務,如果不是總參謀部考慮到民團攻城能力有限,而做出了保守的決定,這兩路軍隊的任務或許就是攻佔萊迪史密斯和鄧迪了。

    在西線,南非並沒有擺出這樣氣勢洶洶的架勢。總參謀部最具攻勢的行動是,派出四個民團一萬三千人的兵力在民團指揮官林傑的率領下包圍了金伯利的得比爾斯礦山,軍方下達的任務是殲滅這一小撮頑敵。

    而除此之外,部署在原奧蘭治西面廣大土地上的民團數量超過了三十個,將近十萬人的兵力,他們的任務卻幾乎可以稱的上是無所事事:分段阻擊,騷擾延緩英軍的攻勢,必要時甚至可以放棄布隆方丹,讓英軍在廣大的戰線上消耗兵力,在漫長的補給線末端被南非民團包圍並消滅。

    在宣戰之後數小時至數日之內,隱藏潛伏到英國殖民地的鐵路破壞小分隊陸續完成了任務,廣袤的曠野和英軍稀少的人數,最終使得他們順利躲過了英軍的搜索,以無一人掉隊和損失的完美戰績,踏上了返回的道路,英國人在開普省境內的鐵路線遭到嚴重的破壞,英軍向北迅速進軍的企圖被粉碎了。

    這也讓英軍在開戰後忙於在殖民地境內的搜捕和修路工作,直到幾日後才真正在西線發動對南非共和國的攻勢。

    與此同時,總參謀部過於保守的命令多多少少讓許多驍勇善戰的民團指揮官們感到不滿,民團的士兵們也為總參謀部對民團的輕視感到忿怒,再加之英國人一時的杳無音信讓這些憑借一股熱血參軍的南非人感到精力無處發洩,於是在許多民團戰士的慫恿下,數個民團露出了他們不聽指揮的本性,跨過邊境向英軍進攻。

    南非民團強大的戰鬥力和自行其是的風格讓總參謀部的參謀們大跌眼鏡,這幾個民團突入到英國殖民地境內,與英軍打得有聲有色,甚至一度讓英國人灰頭土臉丟盔棄甲。

    —-

    與南非軍隊的鬥志昂揚準備充分完全相反的是,大英帝國與南非的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處處顯露出準備不足和對敵人的低估。

    當兩國宣戰之時,集結在南非周邊的十幾萬英軍的最高統帥,南非遠征軍總司令嘉內德約瑟夫沃爾斯利上將還乘坐著大英帝國從本土調集至南非的鐵甲艦,剛剛抵達幾內亞灣一帶,即使是赤道附近溫熱和煦的海風也無法緩解他心內的焦急與不安。

    與這個時代遍及英軍高層的無能將領不同的是,沃爾斯利上將至少還算得上一位有才能的將領,他參加過英軍在世界各地的許多軍事行動,尤其對英國在各個殖民地的戰爭經驗豐富,他曾出色地在非洲加納地區實行了阿散蒂戰役,這些履歷也正是英**方任命他為最高統帥的原因。

    歷史上,他曾因出色的功績在1893年被授予元帥銜,並被封為第一代沃爾斯利子爵,史稱開羅的沃爾斯利子爵。

    但如今,將軍本人尚未到達南非,整個英國遠征軍的臨時指揮權也就順理成章地落入了他的三個不成器的下屬手中:喬治波默羅伊科利中將,約翰佛倫奇中將和雷德弗斯布勒中將。

    這三位中將分別負責率領三個方向的英軍實施作戰,身在開普敦的科利負責西路軍,直撲金伯利;坐鎮伊麗莎白港的約翰佛倫奇中將統御中路,北上進攻布隆方丹;而布勒中將人在德班港,麾下的軍隊將從東路直逼比勒陀利亞。

    英軍的進攻重點是放在東路的,畢竟比勒陀利亞是比金伯利和布隆方丹戰略意義和象徵意義都大得多的目標,心懷僥倖的英軍情報部甚至樂觀地認為只要打下了比勒陀利亞,這場戰爭就已經結束。

    但目前南非大地上,英軍的兵力部署卻呈現與作戰任務完全相反的情況,大多數兵力都集中於開普敦,布勒中將手下僅僅有六個旅兩萬四千人的兵力,而他的對面,卻是高達五萬人以上的南非軍隊,其中,南非總參謀部更是將最精銳的國防軍全數集中於此。

    雷德弗斯布勒是在南非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英軍將領,在李慕菲那個世界的第二次布爾戰爭中,他恰巧擔任了南非遠征軍最高司令這個職務,在他的指揮下,英軍連吃敗仗,被布爾人打得落花流水,最後布勒本人也引咎辭職,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是跡近蠢驢。

    但其實布勒本人並非庸才,在1879年1月22日英軍與祖魯人的伊散德爾瓦納之戰中,他曾經指揮若定,挽救了400人的英軍隊伍。布爾戰爭爆發之時,他曾明確指出至少要有20萬英軍才能征服布爾人,後來的戰事發展也證實了他的論斷,因此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他並不應當對英軍在布爾戰爭前期的失利負責,他不過是英國國內找到的替罪羊而已。

    客觀地說,這是一個略微保守擅長戰術而不是戰略的指揮官。

    而開普敦的中將科利爵士卻是一個真正的蠢驢,他衝動好戰而又缺乏指揮才能,此時開普敦集結的大量英軍讓這個希望獲取更大職位的傢伙蠢蠢欲動,沃爾斯利的缺陣又讓他有了指揮這些軍隊的臨時權力。

    於是,上帝和英國人開了個玩笑,本該進攻的東線,因為布勒將軍的保守和兵力的缺少而佔據了守勢,本該在英國人的計劃中防禦的西線卻因科利中將的冒進和龐大的兵力而採取了進攻姿態,這個完全違背英軍高層決定的態勢,為戰爭初期英軍的慘敗埋下了禍因,以至於當沃爾斯利上將趕到南非的時候已經面臨著慘不忍睹的局面。

    南非方面,首開戰績的是東線,負責牽制鄧迪城英軍的民團司令韓天宇,接到命令之後,他立刻率領麾下6個民團2萬餘人的兵力從小城金斯利出發,向西南方向進軍。

    此處離鄧迪僅僅有40公里,而駐紮在鄧迪的英軍只有一個旅不到四千人,由哈塔克少將統領。

    命令一下,早已將馬餵飽將槍擦好整裝待發的民團士兵們便興高采烈地躍身上馬,6個民團幾乎全部都是騎兵,具有英軍所無法相比的機動力,一些馬匹拖行著這支民團部隊中最強大的重武器—75毫米克虜伯野戰炮。

    為了穩妥起見,韓天宇並沒有全力進軍,他清楚鄧迪東邊有兩處山包,被稱作塔拉納山,地勢平緩,山上是平坦的高地,相距僅僅有三四百米,道路便從兩山之間延伸而出;此處十千米之外又是兩座較大的丘陵—-胡克山,彼此之間相距600米左右,山頂是巨大的平台,道路依然從正中穿過,這兩處是埋伏阻擊的絕佳場所,只要山頂的平台放上重火力,就可以完美地控制穿過兩山之間的道路,除非是傻子,不然是肯定要派兵把守這兩處要地的。

    不過後來的戰事證明,有時候,一個放鬆警惕的指揮官連傻子都不如。

    韓天宇派出了輕騎充當斥候,沿路打探,而他的大軍則小心翼翼地前行,行至金斯利西南12公里的一處小山腳下時,第一波返回的偵察兵帶來了令他難以置信的消息,胡克山並沒有發現一個敵軍!

    大喜過望的韓天宇急忙下令,立刻搶佔胡克山,一支先頭部隊立刻全速趕往這個戰術要地,緊隨其後的是一支拖行著火炮的炮兵。全軍也加快了行軍速度。

    快要抵達胡克山的時候,第二波返回的偵察兵帶來了最新的情報,這消息讓韓天宇一下迷惑不解起來:塔拉納山也空無一人!

    難道英軍不知道如果南非軍隊控制了這兩處制高點,只要將大炮往山頭一擺,就可以居高臨下地向鄧迪城內開火,駐紮在此地的英軍將如被扒光衣服的處女,任人蹂躪?

    韓天宇迷惑了半天,最終得出了結論,不是此處的英軍早已撤出,就是城中的指揮官根本就毫無準備,無論哪一種情況,先佔領塔拉納山都是有利無弊的事情。

    29日下午,韓天宇麾下的民團牢牢控制了鄧迪城東數千米外的塔拉納山,並將幾乎全部的大炮運上了山頂的高地,登上山頂的韓天宇用望遠鏡向城內觀察,才發現城中的英軍對於這場戰爭幾乎是毫無準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