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非洲帝國

第二卷 帝國誕生 第四十一章 黑暗的一星期 文 / 放下屠刀留你全屍

    第四十一章黑暗的一星期

    顧不得再去救援可憐的伊安上校了,科利將軍在發現前方的南非民團已經張好口袋等著自己往裡跳之後,急忙命令自己的部隊轉向西南,逃往那裡的英國小城三姐妹鎮,這座城鎮位於開普敦至布隆方丹鐵路線之上,也駐有兩千人的英軍部隊,只要逃到了那裡,科利的部隊是可以憑借城防堅守到開普敦的援軍抵達的。

    但是,南非人是不會給科利這個機會的。

    日頭剛過中天,科利的部隊來到這一片廣袤原野的邊緣,依稀可見前方的丘陵和小山,科利知道,進入這片丘陵地帶,再走上四十公里,就能到達三姐妹鎮,就在這個時候,南非人發動了進攻,華人和布爾人的騎馬步槍兵突然出現在科利部隊的身後,步槍的點射打破了行軍的寂靜,由於排成密集隊形行進,南非人的一發子彈往往能夠射穿英軍隊伍中的兩三個人。是民團那並不整齊但格外精準的彈雨在這樣的情況發揮出了奇效,霎時間科利部隊中擔任後衛的第四旅士兵成片的倒下。

    科利急令英軍開火還擊,但英軍那整齊的彈幕對於陣型稀疏並且如同兔子一般靈活的民團騎兵戰士來說效果極差,隨後英軍隨行的榴彈炮和海軍炮也憤怒地予以還擊,在震天的轟鳴聲中,炮彈在南非大地上炸起一個又一個黑煙,留下一個又一個彈坑,見到英軍火力猛烈,見好就收的南非民團撤退了,他們不慌不忙收攏起死傷的戰友,丟下不多的幾匹被炸死炸傷的軍馬,迅速地消失在起伏不平的丘陵之後。

    憤怒的科利命令後軍保持警惕,全軍再次起行,這一次走了沒有多遠,埋伏在兩側的南非民團又突然從側翼殺出,兩側的小山丘和日光曬灼雨水沖刷過的大石頭後面忽然冒出了數不清的敵軍,肆無忌憚地向著英軍長長的隊列傾瀉著子彈,短短片刻之內,科利的部隊又遭到了巨大的損失。

    等到氣急敗壞的英軍用密集的彈幕予以還擊,憤怒的英軍火炮也再一次發言之後,這些狡猾的民團士兵躲進被子彈和大炮炸得煙塵四起的掩護物之後,騎上他們的馬,飛一般撤出了戰場。

    沿途科利被這樣襲擊了不下三四次,不但嚴重延緩了行軍的速度,沉重打擊了英軍的士氣,而且對英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科利這才明白為何在開闊的原野之上南非人遲遲不動手,但讓他疑惑的是,為何在這些襲擊中看不到南非人的火炮?

    這個謎底很快被解開了,下午兩點,當英軍行至一處較高的山腳下時(在科利的地圖上,這座山名叫gysroosberg,羅斯堡山),最大的打擊來臨了,南非人發動了總攻,數不清的民團戰士從四面八方包圍而來,這一次很顯然不是打了就跑的騷擾,而是要動真格的了:因為南非人的大炮也加入了戰鬥。

    利用幾乎一整個上午外加科利部隊被騷擾拖延的幾個小時,動作麻利的南非人事先便將大炮運上了羅斯堡山,等到科利的部隊姍姍來到山腳下時,一切都已準備就緒,民團的大炮居高臨下地對南邊的英軍展開了大屠殺,南非的騎兵也沿著山坡從東至西掩殺過來,擔任前哨的英軍第六旅頃刻間遭到了滅頂之災,這還不是最慘的,隨後英軍南邊和西邊的丘陵也忽然冒出了數不清的南非民團士兵圍攻科利的部隊。

    英軍的隊列被一道羅斯堡山向南邊延伸的不高的山脊以及南非人的火炮和部隊分成了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只有第六旅三千多人,遭到了南非人主力的猛烈攻擊,人數又略少,如同烈日下積雪一般迅速消亡。

    科利本人則在後一部分英軍之中,這裡人數較多,有第二旅和第四旅總計六七千人,受到的攻擊相對輕微,但是面對突然的襲擊,無能的科利幾乎拿不出什麼有效的對策,驚慌失措的他一開始嚴令部隊向前,匯合前面的第六旅。

    這個企圖在南非人猛烈的攻擊之下變得越來越渺茫,英軍將領幾次試圖在炮火攻擊下重新排列隊形,組織衝鋒,但面對民團兇猛的火力,每一次都是在付出巨大傷亡之後,被南非人的彈雨擊退,只能眼睜睜地望著第六旅在敵人圍攻之下走向滅亡。

    接著,慌亂之下,科利將軍又採納了部下一個愚蠢的主意,命令一支部隊沿著山脊向北行軍,然後殺向西面的羅斯堡山上的南非人炮兵陣地,這是個注定有去無回的任務。

    一名勇敢的上尉站出來,同意率領這支無畏的英軍敢死隊(不得不說,這個年代英軍的中下層官兵的精神和戰鬥力都值得稱許),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冒著民團的槍林彈雨艱難地翻過山脊,結果他們絕望地發現這道山脊並不與羅斯堡山直接相連,橫在他們和羅斯堡山之間的是一道山谷,而華人的炮兵安安穩穩地佈置在羅斯堡山頂,即使英軍有能力冒著兇猛的火力橫穿過山谷,也要仰攻羅斯堡山,而山上護衛在華人火炮周圍的是一個營上千人的民團戰士,此時掌握在這名上尉手中的兵力僅僅只有兩個中尉和他們其下的六十多人。

    片刻之後,在圍上來的南非民團戰士繳槍不殺的喊聲中,這一小撮值得敬佩的英軍舉起了白旗,投降了。

    在民團四面八方的圍攻之中,科利幾乎失去了對部隊的掌控,英軍陷入一片各自為戰的混亂之中,多虧這個年代英軍那出色嚴格的紀律,他們才沒有在民團的進攻之中崩潰。

    但是這場戰鬥中,英軍的紀律卻因為過於死板,而造就了一樁極具諷刺意義的事件,後世的軍事史學家在研究此戰時不由得啼笑皆非。

    第二旅一個團的第二營在昨日的夜襲中首當其衝被打殘,幾乎全軍覆滅,但有趣的是他們的彈藥依然充足,南非人的騎兵可以收割英軍的生命,卻拿不走彈藥補給這樣的大傢伙。

    在今日的一整日行軍中,這個營的軍需官和後勤兵十分負責地將彈藥一路運輸到了此處,隨著整個英軍遭到圍攻,毗鄰第二營的第六旅第一營的彈藥很快就要打光,第一營在南非人昨日的夜襲和今日的騷擾中都毫髮無傷,建制十分完整,唯獨連續一下午的開火消耗了巨大的彈藥,因此在缺乏彈藥之後,他們很自然地將目光投向了第二營的軍火上來。

    這時候已經接近天黑,英軍被分割成許多個小股部隊,只有第一營等少數幾支部隊還算建制完整,也已經被南非人重重包圍。

    第一營的營長史密斯.多林急忙指揮手下的士兵將第二營彈藥車運往自己的陣地,但是第二營那位模範的軍需官站出來抗議說這是完全違反規定的,因為他沒有提交申請批准單!

    四輪貨車上堆放著大量的成箱彈藥,不過,彈藥箱都被銅帶和六隻螺絲釘牢牢地封住。只有軍需官才帶著螺絲刀,無可奈何的營長史密斯.多林不得不尋求第二營軍需官的合作,找到了那些單據,卻發現那些單據在從開普敦發來的時候就出現了偏差。

    憤怒的史密斯.多林無視軍需官的抗議,命令自己的士兵火速撬砸銅封帶,等到費勁九牛二虎之力的士兵們終於砸開了一個彈藥箱之後卻發現南非人已經從四面八方圍了上來,史密斯.多林不得不無奈地命令第一營投降。

    最後,所有這些彈藥都被南非人拿走了,連批准單的簽名都不用簽;南非人還拿走了許多能使用這些彈藥的很好的步槍。

    天黑下來之後,這次伏擊戰已經接近尾聲,科利將軍的一萬多人除了大約一千多人(科利將軍也在其中!這傢伙倒是命大)藉著夜幕掩護沿著山脊逃往南邊,最終在夜色中折向西南狼狽不堪地逃到了三姐妹鎮之外,大部分的英軍被俘虜和消滅。英軍付出了陣亡一千多人,被俘七千多人的慘重代價,而南非人的傷亡僅僅是微不足道的四百多人。

    科利將軍的敗亡標誌著其在西線發動進攻的臨時計劃尚未實施便已失敗,逃回三姐妹鎮的英軍不久之後匯合了後方趕來的四五萬援軍,勉勉強強在西線維持了守勢,但雙方的交界線卻已經向開普敦退後了近一百千米。

    裡士滿和西維多利亞總計不到兩萬人的英軍被數倍於己的南非民團包圍在兩座孤城,可憐兮兮地等待著南邊的援軍。

    這就是直到6日傍晚為止,南非與英國總計七日的戰爭之後,雙方的戰局,南非共和國在西線和東線都獲得了輝煌的勝利,完成了既定的戰略目標——攻佔德班,此外總計消滅了超過二萬人的英軍(其中俘虜超過一萬人),自身的傷亡只有一千多人,雙方對比極其懸殊,大英帝國不得不品嚐失敗的苦果。

    這七天之中英軍的慘敗在英軍史上被稱之為「黑暗的一星期」,7日一早,科利將軍的失敗傳回國內,整個帝國原本翹首以盼希望其能夠在西線打出勝仗,為大英帝國挽回面子的國民發現自己被欺騙之後,群情激奮,國內輿論一片嘩然,原本寄希望於科利將軍的英軍高層隨即落井下石,此時才追究起科利擅自調動開普敦英軍的罪責,把科利將軍和德班港投降南非的布勒將軍推出來作為戰事失敗的替罪羊,指稱東線和西線的失敗全是兩位指揮官的無能造成的,科利將軍隨之被解除一切軍內職務。

    英軍在短短七天便付出了如此慘重的代價,南非的戰事立刻轟動了世界。

    在事後總結經驗教訓時,我們不難發現,英軍首先敗在戰術的陳舊和保守上。不出李慕菲所料,卻讓總參謀部的諸人大跌眼鏡的是,相同數量的英軍戰鬥力不但不如南非國防軍,竟連民團部隊也大大不如。

    在接近二百多年的時間中,英國人的戰術和射擊技術都沒有進步。其密集隊形的衝鋒在18世紀到19世紀末以前的200多次戰爭中為英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在機動性很強、戰術詭譎多變、火力密集兇猛的民團騎馬步槍兵面前,仍然按照軍事操典上的規章部署軍隊的英軍將領就屢吃大虧。至於南非國防軍,其戰鬥力更在民團部隊之上,就更不用說了。

    南非人在戰術上則佔有明顯優勢,他們善於利用各種有效的防禦手段盡量減少傷亡,憑借其戰壕的隱蔽性,誘使英軍以密集隊形闖入其射程之內,從而充分發揮其現代火器(從德、法、荷蘭和南非猛火公司購來的毛瑟槍、機槍、速射大炮)的殺傷力。

    其次,從敵對雙方的軍隊素質來看,民團部隊主要是由大大小小的華人自耕農和布爾人農場主組成的,他們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家園和國家而戰,士氣高昂。而在遠離本土的南非高原上,女王陛下和大英帝國的利益並不能促使英國士兵主動地作出英勇犧牲。由於華人自耕農經常從事騎馬狩獵等活動,從小便掌握卓越的射擊技術,幾乎彈無虛發。他們對南非內地那種多小山、溝壑、遍佈石礫岩的地形也非常熟悉,擅長尋找有利地形,善於利用地形設伏、包抄、隱蔽或逃逸。

    而荒涼貧瘠乾旱的南非草原,又使得那些從小在農場上與大自然抗爭的華人磨練得比英國人更能吃苦。英軍則主要來自本土的城市,除少數軍官和騎兵來自世襲軍人家庭外,大多是工人和城市平民子弟,他們不習慣南非的環境,更不適應快速野戰的戰術。當時英軍的訓練情況普遍較差,一年僅有兩個月的訓練時間,且大部分花在隊列訓練上,騎射技術不精,不善隱蔽,反應遲鈍。而且英軍的射擊技術也差得出奇。當時配發給一個英國步兵連用於訓練的子彈,一個月只有三百發。兩軍差別極其懸殊。

    還有,英軍主要依靠鐵路和公路幹線行動,把自己的動向暴露給敵人。而且他們身處敵國,周圍是懷有敵意的華人布爾人,所以其一舉一動都立即為對方所知。南非方面則建立起了有效的情報網絡,從本國以及開普殖民地的華人和荷裔公民那裡獲得有關英軍的情報。

    此外,南非的民團和國防軍還擁有一套靈活有效的通訊系統——無線電,這使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擺脫有線電報的束縛,在戰術上更加靈活。

    戰略方面,南非有一個出色有效的指揮機關——總參謀部,集中了大量優秀的指揮人員,事實上掌握了軍隊的指揮權,能夠對於整體的戰略局勢迅速做出正確有效的戰略調整,李慕菲作為國防委員會委員長更是能夠將全國大部分後勤力量集中使用,並投入到總參謀部認為的重要方向,短期內形成壓倒優勢。而英軍的高級將領大多能力平庸,戰前英國制訂的計劃又漏洞百出朝令夕改。

    綜上所述,英軍不敗才怪。)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