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遠東烽煙 第六卷 合縱連橫第卅四章 亞伯拉罕的子孫 文 / 狂歌走馬遍天涯
第六卷合縱連橫第卅四章亞伯拉罕的子孫
和廖仲愷談論完印度的穆斯林的問題,丁香不得不面對中東的穆斯林的問題。比起印度的穆斯林,中東的穆斯林是她和她的盟友要面對的現實的多的問題。而且,那裡是穆斯林的發源地。
穆斯林的誕生分為幾種,主要是征服型傳播和被征服型傳播。比如蒙古穆斯林(帖木爾)和土耳其穆斯林的產生,就是由於阿拉伯地區被他們征服後,征服者接受了伊斯蘭的文化和教義,從而成為安拉的子民;而歐洲穆斯林、印度穆斯林等則是由於土耳其和帖木爾的征服而接受了伊斯蘭文化。
通過「被征服」這種方式來傳播文化,不得不說是伊斯蘭這種生命力極強的文化的獨特屬性,從這一點上來說,它與頑強的中華文明有的一比。16個世紀以前,中原大地被「五胡亂華」所征服,經過幾個世紀的熔煉,最終征服華夏的胡族被華夏所同化、融合;兩個半世紀以前,中華大地被滿洲鐵騎征服,最終滿洲人又被儒家文化徹底同化,而拒絕同化的蒙古人則很快就被趕出了中華民族的腹地。
從某種程度上說,「融合」是後征服時代的社會保持平穩的必然過程,征服者與被征服者在比拚完武力之後就開始進入比拚各自文化生存能力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比拚則更複雜、更能體現民族傳承能力和底蘊。而「不融合」的結果,就是民族之間爆發更尖銳衝突。不是被征服者被滅族、就是征服者最終被趕走。
猶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命中注定就是那樣一對天生地冤家,因為這兩個民族的文化傳承能力都太強了。阿拉伯民族自不用說,漫長的1000多年時間裡,不管是征服別人、還是被別人征服,他們始終在傳播伊斯蘭文化,把穆罕默德的光輝幾乎傳遍了東半球的各個角落。而猶太民族在這一點上也絕對不是省油的燈。兩千年的時光過去了,猶太人歷經幾次滅國之痛。卻寧願分散流浪到世界各地,也不願意放棄驕傲地猶太文明。即使再遭到居住地民眾的排斥,猶太人也始終不願意拋棄祖先地傳統而溶入他們生活的土地上的種群,因此,不管在哪個國家,他們都遭受苦難。
同為亞伯拉罕的子孫,同為閃米特人後裔的分支,阿拉伯民族和猶太民族注定成為生死的冤家。不管在這個時空,還是在那未知的另外一個時空。
以色列取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成為這片阿拉伯腹地地主人後,這場恩怨糾葛的鬥爭正式拉開了幃幕。
1906年12月15日,水深火熱中的土耳其軍隊前線統帥艾哈邁德-阿里黯然下達命令,摩蘇爾、巴格達行省前線的土耳其軍分散突圍、退回土耳其本土。對於阿里這樣級別的將領來說,他自然知道自己所下的這道命令的實質就是全軍潰散。鐵血老帥黯然感慨自己的生不逢時,悠然享受完一頓豐盛地土耳其烤肉後,從容飲彈自盡。
20多萬土耳其大軍最終只逃回本土6萬多人。而3個最精銳的近衛師基本全軍覆滅。彈盡糧絕、士氣渙散的土耳其軍隊往往整師整團的向他們遇到的以色列軍隊投降。
土耳其人已經喪失了戰爭的潛力。他們失去了有戰鬥力地部隊,糟糕的財政狀況也已經讓國家瀕臨於破產,所有歐洲的銀行都拒絕再貸款給奧斯曼蘇丹陛下,而以往蘇丹最大的債主猶太人更是早就與他反目為仇。而這場戰爭的慘敗更是讓蘇丹民心喪盡。在這個民生凋敝、**到根的老帝國裡,人們一直忍受著蘇丹的統治,因為蘇丹不僅代表君權。也代表著神的庇佑,可是現在,蘇丹已經明顯無法再庇佑這個國家,往昔的榮耀已經不再,只剩下屈辱和失敗。**無能的奧斯曼貴族階層更是遭受到民眾無聲地反抗,整個帝國暗流湧動,巴爾幹半島上地周邊國家也蠢蠢欲動,風雨飄搖中的帝國成為建築在沙灘上地房子。
12月27日,蘇丹特命首席談判大臣蘇萊曼-達爾古來到巴格達,會見中、德、美、英、法等國代表。向以色列共和國屈辱求和。
而同時。以色列軍隊則依舊氣勢如虹的橫掃著阿拉伯的腹地,就在這一天。以色列裝甲部隊開進大馬士革,各地奧斯曼駐軍望風而逃。以色列的兵鋒最終在約旦河停下了腳步。
以色列的士兵們在約旦河東岸痛哭流涕、向西叩拜。思念了上千年的故鄉就在眼前,夢想中的伽南地、彌賽亞賜予的流淌著蜜汁和奶的精神家園啊……那流淌了千年的淚水,在這一刻迎來它最後的宣洩。
以色列的士兵們最終擦乾了淚水,堅毅的轉身離去。畢竟,他們這一代人創造了屬於這一代人自己的輝煌,他們既然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祖國,那麼,故鄉還會遠嗎?軍官們都這樣告訴士兵:耶路撒冷,終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回歸。
1907年1月4日,在列強之間反覆斡旋卻四處碰壁的蘇萊曼-達爾古終於絕望的在戰敗條約上簽字。這個被列強聯合算計了的老弱帝國最終接受了《開羅協定》的所有條款,以此換回了中、德、美三國的聯合貸款,以穩定國內風雨飄搖的統治。這一戰敗條約被歷史稱為《巴格達條約》,以色列在列強的妥協下合法的佔領了相當於丁香那個時空裡伊拉克、敘利亞和約旦的所有領土。
於是,中東地區又一次進入了「後征服時代」。
兩個宗教和文化生命力頑強的民族之間地碰撞注定是激烈而帶著血腥的。
挑起爭鬥序幕的是猶太人。1907年1月10日,在這片土地上剛剛立足的以色列共和國議會上下兩院通過一系列決議。在這片土地上掀起軒然大*。
首先是領土境內的庫爾德人獲得了半獨立的地位。這個一直和猶太人友好相處、守望相助共同對抗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盟友民族獲得了恩仇必報地猶太人的感激和友誼。他們將在摩蘇爾以北約6萬平方公里地土地上建立庫爾德自治共和國,以色列只在其境內保留一定數量的駐軍,其外交權力由以色列掌管,並且在其《自治憲法》裡規定了該自治共和國與以色列共和國永不分裂的原則,在其他內政領域,這個自治共和國擁有高度的民族自決權。
以色列議會通過的下一個決議是有關阿拉伯人。在這個新生共和國裡,阿拉伯人將分40年逐步擁有公民地位和合法權益。而在此之前,這個民族的宗教、文化和部族生活方式將受到「符合猶太民族和以色列國家利益的調整」。議會責成尼古拉-尤納斯領導地以色列政府內閣採取「一切必要手段」實施該項決議。
這項充滿血腥味的決議徹底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如果說以前阿拉伯和猶太兩大民族之間的衝突還只是民間的對抗行為。那麼從此時起,其中的一方將舉起國家機器之劍斬向對方。
以色列政府為此採取的第一項措施是強行拆散部族。他們將大批阿拉伯人驅離原來的故土,交換到不同地村落中。不同的部族被揉在一起,什葉派和遜尼派穆斯林被混居在一起,很多有糾纏不清歷史恩怨的民族往往被糾集在同一村落裡。丁香對此手段的評價是——相當毒辣!
根據後世披露的資料的記載,從1907年到1914年間,該遷徙行為牽涉到地部族民眾達到1200萬人。後世的阿拉伯裔歷史學家往往稱這段歷史為「被血淚掩蓋的歷史」。
以色列政府採取的第二條措施是針對清真寺。政府沒收了清真寺名下的所有土地,低價出售給新來的猶太移民。而原本租種清真寺土地的民眾被大量逐離,很多人被強迫進入城市,成為猶太老闆工廠的雇工。清真寺必須宣誓效忠共和國,並且放棄對一切世俗權力的干涉,才能被允許繼續存在。在此後的5年多時間裡,共和國政府一共拆毀了800多座清真寺,並且沒收了78座清真寺作為歷史博物館。
第三條措施是針對語言文化。所有阿拉伯地兒童被強制要求在各地聚集在一起學習希伯萊語。不服從地家庭將受到嚴厲懲罰。而通過希伯萊語國家考試、並且公開宣佈放棄伊斯蘭教信仰者將和家人一起被優先授予共和國公民的資格,並且獲得國家獎勵基金。
第四條措施是針對阿拉伯武裝。阿拉伯民眾除了保留刀、劍等傳統武器外,不得擁有火槍等現代武器,政府對私自藏匿槍支地民眾將採取最高懲罰(死刑)。而猶太人則被允許合法擁有領取了執照的槍支。
……
面對征服者嚴酷的高壓統治,丁香用腳趾頭也能猜想到這帶來的嚴重後果。
阿拉伯人的反抗此起彼伏,在部族長老和清真寺大毛拉的號召下。阿拉伯人發起了接二連三的抵抗運動。可惜這個民族已經太久沒有統一行事的傳統了,他們也沒有國家的概念,部族和教派之間的夾雜著深厚歷史塵埃的恩怨掩蓋了統一反抗的決心,各個勢力往往各行其是。他們沒有統一的政治理念和政黨領導,甚至沒有統一的民族理念。他們只是在憑著本能和熱血在反抗。這樣的反抗是沒有希望的,在武裝到牙齒的以色列國防軍的剿滅下,他們血流成河。
猶太人順勢屠殺了很多阿拉伯部族領袖和宗教領袖。根據後來解密的國家檔案的記載,在1907年至1910年間,被有計劃執行槍決的人數達到17899人,其中大部分是各部族領袖和宗教人員。到1910年之後。各地的反抗逐漸被平息下去。
這也在丁香的預料之中。歷史早已被改變。亞伯拉罕子孫之間的血肉相殘史也必將按照中國的國家利益去重寫。中國在中東已經大部分取代了另外一個時空中美國的角色,面對一個報復心理極強的、有聖戰傳統的民族。丁香不希望中華民族的子孫面對中國版的911,不希望很多年以後的中國陷入中東的泥潭。阿拉伯民族必須被改造,從而最終溶入以色列的社會之中,就像另外一個時空中的美國印第安人。曾經的女特工丁香在這一重要的歷史抉擇中體現出了她已經逐漸隱藏起來的冷血風格。
所以,這一段血腥的歷史多少都有丁香的影子在其中,可惜的是,後來的歷史學家一直沒有找到任何的相關證據。他們曾經找到一些被記錄下來的丁香與尼古拉-尤納斯以及其他猶太人領袖之間的對話,勉強找到一些論據,可是連最積極支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也普遍認為這些證據極其模稜兩可、缺乏說服力。
丁香堅持認為,在20年、30年甚至半個世紀之後,這些措施將最終取得歷史的效果。歷史授予了她一個快刀斬亂麻的時機,她毫不猶豫的抓住了。
在阿拉伯人被逐漸削弱、同化的同時,猶太人往中東移民的腳步被大大加快了。在1907年到1914年的7年間,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移民超過1000萬。蓬勃向上的新生國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度吸引著全球各地的猶太人返回中東故土。而那些商業巨頭家族在維持原有產業的同時,也派出了家族成員帶著投資來到中東。一個投資拉動型的經濟繁榮時代開始降臨到中東。而中國經濟則成為這個略帶些畸形的投資拉動型市場的最大受益者,中國日益完善的工業體系找到了一個有較強消化能力的新市場。
中東的歷史,就在這樣畸形的政治和經濟格局中翻開了新的篇章。
亞伯拉罕的子孫,終將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以血與火來融合
更多手打全文字章節請到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