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第六章 密議 文 / 披著羊皮
眾人聽了這個消息後,立時發覺了問題的嚴重性,一時均陷入沉思。
苗康農慨然道:「毒蛇螯手,壯士斷腕,說不得,棄了這城,順光明洞,有諸多出口,待全軍撤離,命哈嘛堵住山洞便可,那元兵不可能在這鳳凰嶺駐紮,待其撤離,我等再回來如何?」
伊布拉欣反對道:「此計不妥,且不說我等千幸萬苦,方得此安身之地,棄之可惜,只那元兵攻來,鳳凰村,一干流民卻如何安置?且一旦發現山洞,有心人探察之下,也可能瞞他不住,若如此,我等便失卻安生立命的所在了,此險不可輕涉。」
王伯韜道:「既如此,便守好了。鳳凰嶺只有三條入口,和那王普祥商議一下,反正我等事先已與他達成協議,當不難談妥。我等再將流民悉數招回鳳凰嶺,練成步軍。這鳳凰嶺山道狹窄,擺不開大軍,鳳凰嶺又有山洞秘通外界,不虞供給。如此,鳳凰嶺便是死守,也當可以辦到。」
張廣信道:「王將軍所言不差。但現下我軍成軍倉促,與元兵正面對撼,時機尚未成熟。況且元兵一旦來攻,陰魂不散,長期駐紮在附近,不利於我軍的發展壯大。此乃無奈之策,不得已而行之,若更有良策,還是別圖他法的好。」
毛貴道:「不如我馬軍出動,縱橫漢中,使元兵無從判斷我等駐紮之所。」張廣信心中暗讚,這個歷史上劉福通的第一員大將,果然膽略過人。
伊布拉欣道:「毛將軍之計,當好過堅守此處。但可能更增元廷之疑,多方調兵之下,終非我軍之福。」
眾人議論紛紛,終是沒有一個萬全之策。
張廣信忽然問諸世傑,道:「諸將軍,你對關中地理,人情是否熟悉?我記得你說過年輕時曾在關中生活過。」
諸世傑道:「屬下少年時,為隴西商家僱傭,往來關中各地,故此對關中情勢極是熟悉。」
張廣信又問王伯韜,道:「王將軍,馬軍訓練的情況如何?」王伯韜道:「已然初成。全軍鎧甲已然換過,霹靂弓和流星弩也裝備了各三百件,即使碰到相同數量的元兵騎兵,也當可一戰。」
此時,毛貴已隱隱猜到了張廣信的意思,面色興奮地問道:「先生難道yu奔襲關中?」
張廣信道:「不僅僅如此。據馬總管的情報,元廷於那伏擊一戰,始終未有定論,陝西、四川互相推委,奔襲關中,可以擾亂元廷視聽,保我根據所在不洩露於外界。但我的意思不僅僅是如此。天下大亂在即,正義軍不可只著眼於現在,也不可只著眼於鳳凰嶺,yu據天下一席之地,也不可滿足於目前的兵馬。我意此次奔襲,不僅要在關中,還要去隴西,在座諸將軍、馬將軍皆是隴西人,對那裡的情形當非常熟悉。此次奔襲,不僅僅是保我根據,也是練兵,在座諸位將軍都知道,軍隊不經實戰,戰力終究有限,yu得鐵軍,必是百戰之師。另外,此次奔襲,還要壯大我軍隊伍,宣傳我軍主張,廣泛傳揚我正義軍的聲威和仁義,贏得民眾的愛戴和擁護,如此,待天下大亂之時,我軍所過之處皆有根據。」
眾人只覺得如醍醐灌頂,此策確是深謀遠慮,超過了單純的軍事思維,已具王者氣概,均深慶所歸得人,不禁心生敬佩。其實,在接到馬義的來信後,張廣信便在腦子裡猛的跳出遠征的想法,之所以如此,正是近代紅軍偉大的長徵啟發了他,長征的意義,自是無須贅言,當時所處的境況也與時下有幾分相似,只不過長征當時是根據地被奪,被迫轉移,不得不然,而正義軍卻是在根據地被奪前先發此舉,既可以保根據,又可以有限的實現當時長征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張廣信見再無異議,便下令:命馬義負責收集關中、隴西元兵分佈;命婁吉標先行探察軍情;命馬家子弟和原諸世傑麾下馬賊各五人,先行赴隴西,招集舊識和舊部,在隴西等待正義軍;命兵器監加派人手,盡量多生產各類軍械;命馬義、林景再招流民,會同先前所招,挑選三千送往鳳凰嶺;命王伯韜訓練三千流民,組成步軍,會同剩餘的五百馬軍一同守衛鳳凰嶺;留雷大明謹守黑風寨;馬軍兩千五百人在張廣信、毛貴、林景、諸世傑、馬鐵、張定邊率領下,一個月後奔襲關中和隴西。
其餘人職司不變,由伊布拉欣和馬義節制。
各部一起努力,秣兵厲馬,投入到奔襲的準備之中。
首先是那歸雲莊,哈麻除留五百人繼續修建外,所有建莊和修繕光明洞的民夫都交付給了林景,馬義又招了一些,加上各部允許抽調的人員,共三千人。王伯韜點齊人數後,立即開始了步軍的訓練。
此次行動,很難瞞得過谷中的鄰居王普祥,毛貴仍不死心,建議最好的辦法便是斬草除根,不留後患,但張廣信卻知道,這鳳凰嶺的秘密,只需要保得半年,或更短的時間即可,那王普祥和正義軍同在谷中,可以說是同舟共濟,惹來了元兵,對他們也沒什麼好處,而且白蓮教也絕無可能與元廷合作,王普祥的師傅彭瑩玉,歷史上更是和元廷鬥了一輩子。與其讓他猜忌,不如索性告訴他真相,卻又如何?難不成他們請元兵來端了自己的老巢?當下否定了毛貴的建議。毛貴甚是疑惑,這位首領的想法漏洞甚多,似乎有什麼沒說出的秘密,想到他一向見事甚明,此舉必有原由,也就不再爭辯了。
王普祥聽到張廣信yu往關中「走走」,立時也察覺了其中嚴峻的意味,當即表示如若元兵來襲,必與正義軍留收軍隊精誠合作,至於正義軍動向的消息,絕不會因白蓮教而走漏。
一個月後,在一個寒風凜冽的清晨裡,兩千五百名馬軍開出了鳳凰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