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其他類型 > 重生三國之君臨天下

正文 第五十五章 雒陽之戰(1) 文 / 燕天

    第五十五章

    胡才明白,這黃巾軍雖然頑強,但是想對付袁紹等人還是不行的,袁紹等人的實力也絕不是黃巾軍能對付的。

    就在胡才為黃巾之禍彷徨無計,苦悶不安的時候,李肅回到了河東。

    李肅帶回來的消息讓胡才陷入了沉思。

    李肅把袁術的那番話,原原本本地述說了一遍。

    胡才送走李肅後,一個人在書房裡苦思冥想,夜不能寐。

    國政就是欺詐,國政和欺詐都需要門面,富麗堂皇的門面。

    反間?反間?國政就是由無數個相互作用的反間形成的不可預測的結果?

    門面、國政、欺詐、反間、勤王、討董、黃巾、流民,無數的問題交織在一起,深深地困擾著胡才。

    哪怕胡才擁有前世的記憶,心志比任何人成熟,但是現在的他是一方諸侯,心中的才學還不夠。

    胡才對國政不熟悉,今年如果不是安置流民屯田,去年又主掌了河東的軍政,胡才甚至對國政一竅不通,前世的他只是黑道老大,政治爭根本不董。

    但他這麼長時間以來,為什麼就無法從中看到欺詐?仔細想想自己近年來的所作所為,的確用了很多欺詐的手段,自己不是不知道,而是不願承認罷了。即使自己的目的是正確的,但最終也還是掩蓋不了欺詐手段的卑劣。袁術說的一針見血,說得好啊。他胡才和他一樣,和董卓一樣,說到底,他們其實都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雖然胡才不願意承認,但這是不可逆轉的事實,通過這一段時間的琢磨。胡才已經漸漸地開始掌握一些政治本領,開始利用政治手段達到他的目的。

    國政的本質如果是欺詐的話,那唯有支撐門面的勝利者才是正確的。這就像打仗一樣,勝利了,欺詐也就成了功勳。那欺詐的目的又是什麼?應該是得到最大的利益,通過國政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過,從董卓這件事來看,他雖然以相國的身份參隸尚書事,獨攬權柄,但他卻沒有得到最大的利益,那問題又出在什麼地方?董卓哪裡做錯了?

    董卓代表大漢帝國的武人階層,但這是董卓失敗的原因嗎?

    不,這顯然不是,董卓今日的失敗,雖然是他和各方勢力之間的明爭暗鬥,層出不窮的反間有很大的關係,也是因為董卓的政治手段不高的原因,但應該不是根本原因,武人和士人之間由來已久的隔閡和敵視也應該不是董卓失敗的根本原因,那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一個帝國的國政的最終目的當然是社稷穩定,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由這個最終目的上溯到大漢帝國的士、農、工、商四個階層,那麼當然是大家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繼而再上溯到朝廷,那當然是各方權勢都能在天子的主政下保持權力的平衡。董卓的失敗。是不是因為他打破了這個權力的平衡?

    在大漢帝國的士族,門閥高高在上,一股神秘的面紗在他們的面前,但是董卓呢?在這一段時間的鬥爭中,他撕下了富麗堂皇的門面,把朝堂上的權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結果激起了眾怒?

    董卓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他小瞧了豪門士族,這一次豪門士族的反撲比任何的一次猛烈,加上豪門士族在各郡的影響力,所以成為了大漢帝國的兩股不同的勢力,加上胡才的白波軍,整個大漢帝國形成三足鼎立。

    不過袁閥的分裂出乎意料,也給局勢發展到了不可預測的地步。

    …………

    天濛濛亮的時候,胡才就招聚了他的心腹商量。

    伏完他們的目的很簡單,想讓胡才交出一部分權利。

    張平極力反對胡才交出一部分軍政大權,更反對讓伏完他們繼續留在安邑。張平的言詞很尖銳,他認為長安朝廷想分裂白波軍,他們完全忽視了大將軍本身的諸多問題和白波軍現狀。

    白波軍現狀就不提了,大家心裡都有數。大將軍本身的問題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沒有學識,沒有處理國事的經驗。除了強悍的軍隊以外,大將軍本人沒有能讓州郡官吏信服的東西。今年大將軍為了緩解白波軍危機,先是搞制衡打擊討董大軍,後來制衡失敗又攻打董卓,結果不但在州郡中威信盡失,還和討董聯盟的人結下了仇怨。因此不管怎麼樣各地州郡都不會信任大將軍,更不會聽大將軍的指揮。

    張平說,主公的這個大將軍其實名不副實,除了十萬白波軍,誰會聽他的。在這種情況下,大將軍無論擺出什麼姿態,伏完等人都不會放過他,最後大將軍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惹得人神共憤,天下共討,和董卓一樣了。大將軍自己受點委屈沒什麼關係,但是我們還有十幾萬將士忠誠你,但白波軍麾下的數百萬百姓就要遭殃了,因為冀州會以此為借口封鎖河東。那時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胡才說道,「你說的很對,就我個人來說,各地州郡不會信任我,就征北大將軍府來說,也無力控制各地州郡。所以我現在要做兩件事,一是取信於天下,二是打擊各地州郡的力量,削弱他們的實力。各地州郡實力大減,我看他們還能玩出什麼花樣。」

    「我如何取信於天下?是勤王討董,是攻打雒陽和長安。我準備集結四萬大軍攻打董卓。然後呢?然後我們攻打長安。無論出現什麼情況,我們都要打長安,擺出一副誓死勤王討董的架勢。」

    胡才臉上閃過森冷的笑意:「取信於天下嘛,當然要擺足姿勢。從這一次的情況來看,軍幕府有許多大吏對我的忠誠非常懷疑。因此,這次打雒陽,不僅僅是取信於天下,也是取信於軍幕府諸吏。」

    「如何打擊各地州郡的力量?黃巾軍。」

    胡才攤開地圖,「郝昭在信中把兗青徐的形勢說得很透徹,明年司馬俱和徐和為了黃巾軍的生存,必定要打到冀州去。加上黑山軍都在冀州,青州的司馬俱、徐和,黑山軍一定會全力進攻,到時候黑山軍黃巾軍聯合,他們很可能給冀州軍致命一擊。」

    「雒陽之戰,不出意外的話,應該在年初或者二月開始,到時白波軍、韓馥、袁紹、張邈、孫堅、袁術等人的兵力全部集中在雒陽四周。黃巾軍如果不趁機攻擊冀州,那他們就等著敗亡吧。」

    「韓馥和袁紹如果向我們求援,我們就以勤王為借口,堅決拒絕,這樣就避免了和黃巾軍黑山軍交戰的可能。」

    「黃巾軍和黑山軍如果攻佔了冀州……」張平擔心地說道,「事情同樣很麻煩。」

    「黑山軍黃巾軍要想在冀州立足,非常困難,因為幽州還有公孫瓚。」胡才自信地說道,「以公孫瓚和幽州軍的實力,再加上各州郡的兵力,擊敗黑山軍和黃巾軍應該不成問題。」

    「主公,如果冀州戰火紛飛,糧食怎麼辦?」

    「搶,南匈奴被我們滅亡,南匈奴的牛羊其實夠我們白波軍幾個月了。」胡才笑道,「到時候我打算對付河套的其他部落,讓他們我提供物資,這比我們增加河東的稅賦強。」

    「將來呢?將來怎麼辦?」

    「州郡實力大減,韓馥和袁紹自身難保,我們趁機找個漂亮的借口拿下冀州。」胡才在地圖北部劃了個大圈,「到時候我們有了并州和冀州,這裡連成一片,事情就好辦多了,白波軍就有望了。」

    張平望著胡才,會心一笑,「大將軍總算想明白了。」

    「這事你知我知,其他人就不要說了。」胡才一邊捲起地圖,一邊說道,「大家都是為了大漢社稷,想法不同很正常。前一段時間,我也在想這個問題,但一直沒有想明白。今天想明白了,心情輕鬆多了。」

    「大將軍這麼信任我,實在……」張平想起自己剛才頗為尖銳的言詞,十分歉疚。

    「我之所以要告訴你,是想請你仔細考慮一件事。」

    胡才鄭重地說道,「如果黑山軍黃巾軍攻佔了冀州,我怎麼辦?」

    張平笑道:「恐怕他們還沒有這個能力。」

    …………

    河東,征北大將軍府。

    胡才召集各將軍、中郎將、軍幕府參謀司從事和諸曹掾屬詳細商議攻擊雒陽之策。

    議事的氣氛很冷清,一直都是胡才一個人在講話。胡才命令近衛軍,虎賁軍,黑鷹鐵騎開始聚結。命令張平處理軍幕府政事。命令李峰鎮守北方。

    白波軍大軍現在主要集中在yin山南北和河東兩個區域。yin山南北有白虎軍和驍騎軍,還有一萬青龍軍,李峰統兵三萬。河東有張遼,晏明,霍平等五位將軍,統兵七萬。不過玄武軍和朱雀軍在外,安邑只有虎賁軍兩萬五千,近衛軍四千,黑鷹鐵騎六千。

    胡才四下看看眾人的臉色,笑著說道:「我們為了實現制衡之策努力了近一年時間,但事實證明我們失敗了,我們沒有制衡的實力。社稷也好,白波軍也好,危機都沒有得到緩解。所以解決衛覬還是重中之重,不過現在董卓四處出擊,顯然是他得到了危機的地步,所以現在必須解決董卓帶來的影響力,必須佔領雒陽,當然,這並不是靠我們一家之力,袁紹,袁術是我們聯合的對象,怎麼樣佔領雒陽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袁紹,袁術他們肯定有心佔領雒陽,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他們,袁紹現在只有河內和渤海,如果佔領雒陽,袁紹的名聲大震,而袁術也一樣,所以我們可以利用他們,雒陽甚至可以在一段程度上讓給他們。」

    ……

    南陽。

    呂布和胡軫率軍緩緩後撤。孫堅趁機兵出魯陽,並一直追到河南尹的梁城,和呂布軍對峙於汝水兩岸。

    這時,斥候來報,董卓率軍出關來援。看到河對岸高高飄揚的大纛,孫堅擔心中計,急忙領軍撤回魯陽。到了魯陽後,孫堅接到孔胄急書,說董卓親自率軍支援胡軫,幾萬大軍猛攻陽翟城,自己守不住,已經敗退到了穎yin城。

    陽翟城丟失,孫堅的右翼隨即失去保護,大軍兩面受敵,情況危急。就在他考慮是支援孔胄,還是撤回宛城會合袁術的時候,孔胄再次急書。白波軍郝昭突然出現在穎yin城下,重創了胡軫。董卓大敗,退回陽翟城。

    孫堅喜出望外,立即書告袁術,請他速速領軍北上會合,共擊洛兩天。袁術的大軍現在一部分在宛城,一部分由紀靈、橋蕤帶著正在尾追董越、李肅,手上無兵可調,所以他立即急書襄陽劉表,請他出兵北上攻打雒陽。

    但是袁術感興趣的是荊州,哪怕董卓的八萬大軍打南陽,袁術也沒忘了荊州。

    袁術念念不忘荊州,他的這點心思誰都能看得出來。劉表連忙對袁術說,南郡的貝羽之亂還沒有平定,長沙、武陵兩郡的蘇代、曹寅還在爭戰不休,荊州軍暫時無力北上攻打雒陽。他認為荊州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迅速平定叛亂,穩住郡縣,然後竭盡全力給大人和各路勤王討董大軍提供糧餉。

    劉表在書信後面說道,後將軍率領各路討董大軍攻佔雒陽後,功勳卓著,必能入朝為公。這個南陽太守自然是不會再兼任了,因此,南陽是不是盡快還給荊州?

    袁術冷笑,對前來送信的蒯越說道:「劉景升這是威脅我。我如果不答應,他是不是不給我提供糧餉?」

    蒯越說道:「劉荊州以後將軍一職兼領南陽太守,這是誰下的聖旨?難道大人尊奉董卓和長安朝廷?董卓是國賊,和大人有血海深仇,長安朝廷更是董卓的朝廷,這樣的聖旨大人也遵從?大人既然視董卓為國賊,長安朝廷的這道聖旨就沒有任何作用,也就是說,大人現在依然是後將軍,而不是南陽太守。」

    袁術無言以對。蒯越又說,「荊州內亂不平,劉荊州如何能保證糧餉的持續供應?大人要想順利攻佔雒陽,劉荊州就必須要先穩住荊州各郡。

    十二月,中郎將朱俊書告袁術、孔胄、孫堅等人,徐州刺史陶謙、陳留太守張邈、武毅中郎將高覽等人率軍攻擊黃巾軍司馬俱、徐和,黃巾軍於彭城戰敗,退回泰山一帶繼續堅持。現在陶謙、張邈等人正在指揮大軍追擊黃巾軍。收復東海、琅琊等郡縣的城池。

    中郎將朱俊懇請諸位大人,立即籌措糧草,整軍北上,爭取在二月初的時候向雒陽發起攻擊。

    而曹操在兗州打敗黑山軍和黃巾軍,軍隊擴充到了兩萬,命令夏侯淵為先鋒,兩萬大軍向雒陽出發。

    現在討董大軍三方大軍圍攻雒陽之勢已經基本成形,各軍現正在陸續集結中。不過以董卓之才,他必能估計到未來幾個月的形勢發展。所以董卓極有可能趁著南方諸軍尚未集結完畢之際,迅速南下佔據南陽和穎川,以保證北軍進退自如。為抵禦董卓即將開始的連番攻擊行動,所以中郎將朱俊勸說袁術立即和劉表攜手,共同出兵到魯陽一帶會合孫堅,堅決果斷地把董卓趕出南陽和穎川。

    接到朱俊的書信後,袁術和楊弘、閻象等人商議,是不是聽從朱俊的意見,集結軍隊北上攻打雒陽。

    楊弘、閻象認為應該遵從和征北大將軍的約定,按照預定之計率軍北上。這次有征北大將軍和白波軍參戰,拿下雒陽不成問題。

    但是袁術不同意北上。現在三路攻擊大軍已經包圍雒陽,雒陽南面有朱俊、孔胄和孫堅的兩萬多大軍,兵力足夠牽制董卓,自己沒有必要再去。去了也幫不上什麼忙,反而增加了大軍糧餉的消耗。

    同時。更重要的是,大軍一旦離開宛城,劉表勢必要趁機佔據南陽。劉表拒絕出兵打雒陽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趁他北上的時候拿回南陽嗎?

    對於劉表,袁術骨子裡不信任。如果不是因為這個計劃是胡才制定的,袁術才不願意相助。

    「征北大將軍這個三路夾攻,非常有利於袁紹。袁紹率先進入雒陽後,功高蓋世,位居上卿,我怎麼辦?難道你們要我向袁紹行下官之禮?要我把袁閥家主之位拱手相讓?」

    袁術陰沉著臉搖手道,「袁紹先進了雒陽,南陽又給劉表佔了,我進退無路,遲早都是死路一條,所以我不會打雒陽,更不會離開宛城。」

    「打下雒陽後,形勢將更加複雜,朝堂上的權力爭奪將非常激烈,無任是我們還是征北大將軍,還是其他的那些豪門士族,在這個時候,袁閥能否生存下去,完全要依賴於各方權力爭奪的最後結果。所以這個時候我統兵在外,對袁閥將來的生存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袁術說道,「只要我擁有荊州,手上有軍隊,袁閥就不會有事,袁紹也休想坐上家主之位。」

    「理由呢?我們不去打雒陽的理由是什麼?」楊弘問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