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其他類型 > 重生三國之君臨天下

正文 第二十七章 國有二君(1) 文 / 燕天

    第二十七章國有二君(1)

    黃琬等人猶豫不決。

    尊還是不尊,這是個兩難的選擇,對於他們來說,尊少帝就放棄長安天子,白波軍就沒有必要去關中勤王了,相反,白波軍是去討伐叛逆,不尊少帝,胡才殺氣騰騰,誰不知道這後果是怎麼樣的?

    胡才把目光看向何太后。

    何太后和少帝這些年一直呆在河東,本以為就此了此殘生,沒想到胡才把他們推出來,何太后非常明白這意味著什麼,大將軍何進的死,還有少帝被廢,何太后知道這是門閥士族在背後支持的原因,否則以一個董卓,怎麼敢廢帝。

    何太后明白,如果他們做的不符合胡才的利益,胡才也會毫不猶豫的被他們殺死。現在他的兒子能不能成為天子,他們能不能活命,就看她的表現了。

    何太后目光定在盧植身上:「盧大人,先帝待你不薄,你想如何報達先帝?董卓倒行逆施,你難道要跟著董卓成為叛逆嗎?」

    「我……」盧植無言以對,董卓廢帝,他反應最激烈,此時看到何太后和少帝,盧植不知道該說什麼。

    何太后說道:「陛下與哀家的安全就依靠盧大人了,盧大人從現在開始,組建北軍,護衛陛下的安全。」

    盧植猶豫一下,道:「臣遵旨,」

    何太后看向呂布,說道:「呂大人為消滅董卓,勞苦功高,哀家讓陛下下旨,封呂大人為青州牧,現在青州黃巾軍暴,希望呂大人能徹底平定青州之亂。」

    「謝太后,謝陛下。」呂布大喜,他對權利的渴望在任何人之上,如果能成為青州牧,是他夢寐以求的事。

    何太后接著看向楊彪和黃琬,還有蔡邕:「三位大人組建尚書檯,主掌國事。」

    「遵旨。」楊彪,黃琬,蔡邕三人對望一眼。

    王允臉色鐵青,但在眾人面前,他不好反對,少帝是先帝嫡長子,名正言順,何太后又是一宮之主,他如果反對,那他就是叛逆。

    三天後,少帝劉辯在晉陽重新繼位,招告天下,宣佈董卓為叛逆,以王允,黃琬,楊彪,蔡邕為尚書主掌國事。

    命盧植為北軍中郎將,組建一萬北軍。

    命呂布為青州牧。

    命公孫瓚為幽州牧。

    招太傅劉虞回晉陽,與王允等主掌國事。

    命曹操為豫州牧,袁紹為荊州牧,劉表為兗州牧。

    命征北大將軍胡才為大將軍,主掌天下兵事。

    命伏完為冀州牧,霍邱為并州牧,李臨為晉陽令。

    同時,胡才以大將軍的名義,對白波軍進行整編。

    六月初,白波軍諸將雲集晉陽大將軍府,等候著胡才核定的整編計劃。

    等到諸將齊聚,召集白波軍諸將,胡才宣佈了整編軍令。

    此前,白波軍有青龍軍,朱雀軍,白虎軍,玄武軍各兩萬,虎賁軍兩萬五千,還有驍騎軍,驃騎軍,黑鷹鐵騎,三千營這四支共三萬人的騎兵部隊,還有麒麟衛,飛豹衛和飛鷹衛共一萬五千兵馬,還有五萬由黑山軍組建而來的郡國兵,白波軍總共有十九萬兵馬,另外還有十幾萬屯田兵。

    兵馬雖多,卻給了白波軍很大的負擔。不過要面對天下的諸侯。這十幾萬大軍,胡才也不打算減少。

    現在胡才是大將軍了,白波軍這個名字已經不適合了,所以胡才改白波軍為虎賁軍。虎賁軍五人為伍,十人為一什,五十人為一隊,二百人為一曲,千人為一部,五千人為一營。兩營為一軍。

    胡才取消了青龍軍,朱雀軍,白虎軍,玄武軍四個軍的名字。統一稱虎賁軍。

    胡才把十五萬步卒整編為十五個軍。分別為:

    虎賁第一軍,軍帥吳慶。

    虎賁第二軍,軍帥裴元紹。

    虎賁第三軍,軍帥徐晃。

    虎賁第四軍,軍帥廖化。

    虎賁第五軍,軍帥張遼。

    虎賁第六軍,軍帥張燕。

    虎賁第七軍,軍帥江政。

    虎賁第八軍,軍帥吳川。

    虎賁第九軍,軍帥赫昭。

    虎賁第十軍,軍帥周倉。

    虎賁第十一軍,軍帥李晨。

    虎賁第十二軍,軍帥李大目。

    虎賁第十三軍,軍帥黃龍。

    虎賁第十四軍,軍帥張郃。

    虎賁第十五軍,軍帥高覽。

    在這十五個軍中,虎賁第一軍,第二軍,第十二軍駐守邊郡,由吳慶統領。虎賁第三軍,第四軍,第六軍由徐晃統領,繼續攻渤海郡,虎賁第五軍,第十四軍由張遼統領,攻河間郡。

    虎賁第十軍,第十三軍駐守晉陽,虎賁第七軍駐守鄴城,虎賁第十五軍駐守巨鹿。虎賁第八軍,第九軍,第十一軍駐紮安邑,由吳川統領。

    此外,驍騎軍,驃騎軍,黑鷹鐵騎,三千營這些騎兵部隊,還有近衛軍,這些部隊。胡才並沒有改變。只是在這三萬騎兵之外,建立了破鋒營。破鋒營和三千營一樣,共三千人,不過是重騎兵部隊。而三千營是輕騎兵部隊。

    和騎兵相比,步軍要麻煩的多。騎兵只需要衝鋒即可,但步軍則需要擔任多重任務,守城、攻城、野戰,都需要他參見。本來胡才的計劃則是將騎兵和步軍柔和在一起,但最後考慮到要和北面諸部作戰,野戰之中,步軍發揮左右不大,故而分而建之。等以後有條件了,步軍之中在增設騎兵吧。

    步軍中,每一個步兵配鎧甲一套,長槍一枝,橫刀一把,弓箭一張、盾牌一面。

    在一個軍中,其中一千人為輔兵營,主要負責紮營,挖濠溝,及操作大型器械。包括操作各式投石車、雲梯,飛樓、雲車,沖車,戰車及大型的弓弩。

    軍隊之中的各種器械很多,尤其是步軍。不說別的,就弩箭,就有好幾種。因為晉陽城北據契丹,故而府庫存有不少的弩。有臂張弩,角弓弩、木單弩、大木單弩伏遠弩、絞車弩。其中伏遠弩射程能達到三百步,約四百五十米左右。臂張弩射程也有二百二十步,角弓弩二百步,單弓弩射程一百六十步左右。而最大的絞車弩,則需要幾十人,甚至還得配上馬匹才能拉動,其射程也能達到恐怖的六百餘步,不過,胡才尚未見到過這種弩。

    對胡才來說,弩箭這種東西,絕對是大殺器,他可是知道秦國的強弩橫行天下的啊。當然,這還是胡才前世多從電視上看到。以前的大漢邊軍之中,就有那種最大的絞車弩,必須得上百人才能拉的動,這種弩的射程也恐怖的達到了近七百步,超一千米遠,這絕對是這個時代裡最強、最遠的遠程武器。

    弩這種東西,一旦成了建制,前面加之以步軍守護,絕對是那些北方騎兵的天敵,可惜,這東西胡才手中麼有多少。

    其實,最讓胡才看重的還是重騎兵,可惜,這種玩意不僅對人要求高,對戰馬要求也要,胡才最後也就弄了三千合格的。

    重騎兵一人兩匹戰馬。一匹裝備馬甲,一匹不披甲,作為平時乘騎。另外每位騎兵配備一把弓,一把弩,兩壺箭,一把橫刀,一把騎槍。身上內披一件內甲,外面再披一層明光甲。

    軍隊整編擴大,胡才也四處巡視,查察軍隊的擴編情況。

    晉陽城大營,看著那完全武裝到了牙齒的重裝騎兵們,所有的隨隊將校都顯現出一種震驚的眼神。尤其是那些胡族騎兵將校,更是吃驚不已,他們自認為胡族騎兵大勝與漢人騎兵,但現在,他們很清楚,對上這重甲騎兵,萬人也不是對方三千人的對手。

    當三千精銳的重甲騎兵營破騎兵全都裝備了重甲甲後,那就是一片黑色伴著紅色的狂潮。黑色的是鎧甲,黑色的披風和內忖。虎賁軍尚黑,故而披風皆是黑色,內忖也為黑色。三千重甲騎兵,可謂是人如虎、馬如龍。一眼看去,除了戰馬的小腿露在了護罩之外,整個重裝騎兵已經沒有了半點破綻露在了外面。更讓人有種縱橫披靡,一往無前的氣勢。

    在中原王朝的歷史當中,有數個朝代都擁有著重裝騎兵,三國的虎豹騎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裝騎兵更是在連年的征戰中多次顯露身影,重裝騎兵以其可怕的衝擊力和破壞力而聞名於世,常常將數倍甚至十倍於已的敵人衝擊的七零八落。這是一個讓對手提起就會膽寒的名詞,無數的名將用重裝騎兵奠定了他們名將的位置。

    但也因為重甲騎兵的要求之高,也使得這個兵種難以擴大,以至於難得一見。

    胡才之所以帶著眾將校來觀看重甲騎兵營,就是讓眾人明白,這世上還有很多東西,不是那麼好應對的,不要以為打敗了匈奴人的鐵騎,就自以為天下無雙。胡才發現,軍隊之中,不少人都是這種觀點,故而他這次讓諸人看看,重甲騎兵就是中原王朝的利器。連整個朝廷都無法抵禦北方民族的入侵,就憑現在的虎賁軍更是不行。

    除了破鋒營重騎兵外,晉陽還有兩支部隊,一支是北軍,一支是禁軍,北軍由盧植統領,禁軍由董承統領。

    董承,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歷史上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岳父,董貴人的父親,官拜車騎將軍,原董卓女婿牛輔部將。當時曹操總攬權政,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形同傀儡皇帝。董承秘密接受漢獻帝的衣帶中的密詔,要誅殺曹操。可是,劉備一開始並沒有發動。這時候,剛好曹操跟劉備一起吃飯,曹操從容的對劉備說:「現今天下的英雄,只有閣下你劉備跟我曹操而已。像袁紹那一類的,根本不夠資格可以算英雄。」建安五年(200年),董承、劉備、馬騰跟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一起密謀除去曹操。可是,董承家奴秦慶童與董承侍妾暗處私語,被打,後秦慶童懷恨在心而向曹操密告董承謀反一事事情敗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殺害。

    此時,因為王允長安兵變,董承和王允,黃琬他們一起來到了晉陽,所以胡才打算讓董承擔任禁軍統領。

    禁軍總共三千人,負責陛下的安全。

    這其實是胡才的妥協,少帝想成為皇帝,沒有這些大臣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這些人的支持,胡才一個人不可能立帝。盧植和董承的職位其實就是胡才的讓步。政治就是如此,有失去才有得到。

    當然,在北軍和禁軍中,胡才也安排了自己的人,不過這做的並不明顯。在晉陽還有兩個軍的虎賁軍,對晉陽胡才還是有絕對的控制權。

    同時,少帝的繼位,胡才迫不得已取消了軍幕府,幾年的軍幕府終於在這個時候終於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尚書檯和大將軍府。

    尚書檯除了王允,黃琬,楊彪,蔡邕外,張平,石泉也加入尚書檯。而盧植,董承加入大將軍府。

    一系列事情忙好以後,胡才馬上就提出了冀州問題。但是冀州問題怎麼解決,尚書檯的大臣們爭論不休。

    等他再來到尚書檯時,尚書檯內已經吵成一團了。這些昔日名震天下的大漢柱石們一個個面紅耳赤,互相指責詰難,絲毫不顧自己尊崇的身份,就連六十多歲的蔡邕也是吼聲如雷,嗓門格外洪亮。

    胡才站在大帳門口,靜靜地聽著,愁雲滿面。

    冀州的問題關鍵還是土地問題,土地問題不解決,冀州問題就得不到解決,但是大漢的門閥世家太強了,這些門閥世家會心甘情願的讓出手中的土地?

    將心比心,如果是自己,胡才就絕不願意放棄手中的土地的,但是偏偏他現在需要在這些門閥世家中得到自己的土地。

    從門閥富豪手上搶回土地,真要說起來,很簡單,但搶回來之後呢?是不是這些門閥富豪們就不會再買土地了?就不會隱瞞真實田產偷漏賦稅了?各級府衙是不是就能秉公辦理不再貪贓枉法了?租種土地的百姓是不是就能從此安居樂業,不再拋棄土地流離失所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大漢律就在手上,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但為什麼土地兼併屢禁不止,愈演愈烈?即使在黃巾軍如火如荼的攻殺之中,依然有大門閥大富豪變本加厲的購買和掠奪土地?

    有的流民租種門閥富豪的土地,因為門閥富豪們把賦稅強加到他們身上,他們辛苦勞作一年,依舊一無所有,這些人拋棄土地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有的流民明明家裡有田地也要拋棄?

    從河東,河套這幾年的屯田經驗來看,土地兼併和吏治**應該是造成百姓拋棄賴以生存的土地的主要原因。但要打擊土地兼併和整治吏治**,卻不是靠維持大漢律的尊嚴和權威就能辦成的事,這需要嚴刑峻罰,需要不斷完善的國策,需要更多的清廉忠誠的官吏,需要太多太多的東西。

    而這些就是現在朝廷沒有的,現在的朝廷剛剛建立,但是朝廷只有王允黃琬這些老臣,卻少了中底層的官員,現在這些官員大部分是門閥世家的,所以,如果想解決土地問題,冀州就會內亂。

    就冀州來說,目前最重要的不是打擊土地兼併,因為胡才已經雷厲風行,命令霍平,江政、楊鳳、孫親、王當等人帶著軍隊開始清理土地了,想阻止也來不及了。目前對冀州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證大漢律被嚴格遵守,土地不再被大量兼併,吏治不再**到極致,百姓不再拋棄土地。

    清理土地的規模,打擊的對象,可以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和時間內,而要保證這次打擊土地兼併的成果,並努力維持冀州的穩定,卻是一件非常複雜、艱難和需要很長很長時間的事。

    尚書檯的老臣們正是為此事而爭吵,為制定和修正國策而爭吵。

    王允,黃琬,楊彪,蔡邕這些老臣深諳國事,他們也知道要穩定冀州就要解決流民,要解決流民就要解決土地兼併問題。他們自問沒有決心和能力解決這個難題。

    胡才有決心,他利用強悍的武力在很短時間內便開始了打擊和治理,但由此而帶來的深重危機卻足以傾覆冀州。這一點,胡才或許考慮不足,但老臣們卻一清二楚。

    老臣們從石泉的嘴裡得到這個消息後,毫不猶豫,立即商量解決的辦法。

    這幾天,隨著少帝的繼位,晉陽朝廷的建立,王允,盧植等大臣就和胡才商談改制的事,一談就是通宵達旦。

    少帝的繼位已經不可逆轉,有胡才的虎賁軍支持,大漢中興指日可待,但是想中興,必須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土地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才是眾人所想的問題。

    老臣們的目的不是為了阻止胡才打擊土地兼併,也不是為了憑借自己的關係說服冀州門閥富豪們主動上繳賦稅。他們要幫助胡才處理打擊土地兼併之後的諸般難題,同時利用這個難得的契機實施他們醞釀已久的改制。國策的修訂需要一個摸索和實踐的過程,繼而要針對其中的利弊進行多次的修正和完善,而冀州正好給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難得的機遇。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