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其他類型 > 重生三國之君臨天下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國有二君(2) 文 / 燕天

    第二十八章國有二君(2)

    在當今門閥士人心中,有個共同認識,大漢的迅速衰落和敗亡原因很多,但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改制。要改制就要有權柄,所以兩次黨錮之禍的根本原因,還是士人和皇帝對權柄的爭奪。

    這些豪門士族的人想,想改制,也應該符合他們的利益,在他們為大漢的時候,也在為自己的家族謀化。

    在他們看來,現在大漢走到了傾覆的地步,要想重振社稷,改制是唯一的辦法。即使靠武力平定了天下的所有叛逆,最後還是要通過改制來強大國力。所以不管士人們之間的矛盾有多大,他們在改制強國這件事上絕對是步調一致,高度統一,士人們對此充滿了激情和希望。只要改制不嚴重觸及他們自身的重大利益,各種勢力派系的士人非常願意聚集在改制的大旗下,為國盡忠。

    但如果面對他們的利益,這些豪門士族就會像狼一樣被那些危害他們利益的人除去。這就是大漢的士人,他們是矛盾的結合體。

    大漢的制度無論多麼紛繁複雜,但歸根究底也就是官僚制度、財賦制度、選拔制度、官學制度、律法制度等等,但最重要的也就這幾種。無論改動哪一個,都會影響到社稷的命運。

    王允、盧植等人提出了一攬子改制計策,其中的宗旨就是「儒法兼融,以法治國」。在這一攬子改制計策上,突出體現了「輕賦薄徭,唯才是舉,嚴刑峻罰」四個具體的施政措施,尤其是「嚴刑峻罰,亂世當用重典」這個恆久不變的定律在所有改制計策上隨處可見。

    輕賦薄徭的目的是富民強國,但從目前的現狀來看,純粹依靠農耕在短期內增強國力,擊敗遍佈天下的叛逆,很不現實。所以依照治理北方的經驗,老臣們還是決定實施本朝初期的農工商並重之策,全面徹底放開鹽鐵茶等各種產業,鼓勵營商。

    商朝時期,已有專門做買賣賺錢的群體。周朝滅商後政府允許商朝遺民繼續做買賣,並稱之為商人,當時商人受嚴密監視。其後商人地位一度有提高,但商鞅變法時期,秦國嚴厲打擊商業,借此提高農業的地位,後來歷代封建王朝沿用重農輕商的政策。唐朝時期,由於國家開放,商人地位再度提高。其後商人地位再次受打壓,並形成「士農工商」的職業排名,

    而大漢現在的商賈和過去的商賈有很大的區別。大漢經這幾十年的賣官鬻爵,家產豐厚的富豪商賈們不是入了「士」籍,就是成了官宦之家,身份早已今非昔比了。官、商在今日的大漢已經混為一體,界限模糊不清。這「商」就是想禁也禁不掉,反而讓朝廷喪失了很大一筆稅利,所以還不如徹底放開,增加國庫的收入。國庫有錢了,才能賑濟災民,才能出兵平叛,才能做到輕賦薄徭。否則,這輕賦薄徭,藏富於民就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話。

    唯才是舉是大漢選拔人才制度的主旨,近四百年來一直如此。但為什麼到了後來卻無法選拔出優秀的人才,導致吏治**到了極致,後來竟然出現了真正的賢能之士只能依靠李膺、郭泰、許劭這些名士點評才能入仕的咄咄怪事?

    本朝的選拔制度,歷史上稱之謂鄉舉裡選,賢能之士可以通過三種途徑入仕。

    一種是無定期的,比如老皇帝駕崩,新皇帝即位。這時新皇帝往往下一道詔書,命令各州郡舉薦賢良到朝廷入仕。又比如碰上災荒之年,天子往往也會下詔希望地方推舉賢人,替朝廷效力。這種選拔不定期,也無固定的舉薦機構。地方郡縣可舉,三公九卿,朝廷大員也可舉。

    第二種是特殊的選拔,也是不定期。比如朝廷要派人出使匈奴,需要通匈奴語,能吃苦應變的人才。朝廷裡需要的一些比如曉習治水、熟知天文的特殊人才,天子常常下詔徵求。如果自認有這方面的才幹,可以自舉。各級官員也可以舉薦。

    還有一種定期的選拔,就是選舉孝廉。所謂察舉孝廉就是地方郡守長官在本地發現孝子、廉吏後,舉薦給朝廷。這制度從孝武皇帝開始,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吏選拔制度,漢代主要是鄉舉裡選,魏晉南北朝為九品中正制,唐代以後盛行科舉制。

    漢代的鄉舉裡選,主要是由地方官保舉本地的士人到中央,經考察後授予一定的官職,選舉的科目有賢良方正、孝廉、辟除等。其中孝廉是最重要的選舉制度。被推選為孝廉的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曰德行高妙,志潔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通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符合這些標準的人就稱為秀才或茂才。

    當時的士子為了通過孝廉這一途徑進入仕途,矯偽飾行,沽名釣譽,請托權貴,以獲取孝廉的美名。有一個叫許武的人,被推舉為孝廉。他考慮到兩個弟弟還未顯名,為了使他們出名,同他們商議後,便召來全宗族的人,把家產分為三份,他自己的那一份皆是肥田廣宅,兩個弟弟所得家產既少又差。但兩個弟弟一點都不與兄長爭執,宗族和鄉里的人都稱讚兩個弟弟的謙讓而責備兄長的貪鄙,結果兩個弟弟被推舉為孝廉。事後,許武又召集宗族的人,向他們說明真相,並說,我現在的產業比分家時增加了三倍,現將所有的財產全部分與兩個弟弟。於是許武的名聲大振,後被調至中央任長樂少府。

    陳蕃任安樂太守時,郡內有一個名叫趙宣的人,父親去世,他把父親埋葬以後,自己住在墓道中,服喪二十多年,名聲震動州郡。地方官把他推薦給陳蕃。陳蕃與他相見,問及妻子兒女,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是在服喪期間出生的。陳蕃大怒,遂致其罪。東漢的學者王符揭露當時選舉的弊端時指出:「群僚舉士者,或以頑魯應茂才,以黠逆應至孝,以貪饕應廉吏,以狡猾應方正……名實不相符,求貢不相稱,富者乘其財力,貴者阻其勢要,以錢多為賢,以剛強為上。」。

    社會上流行著一首民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可見當時選舉制度的腐朽和虛偽。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完全是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選舉權操縱在地方豪強之手,「愛惡隨心,榮辱在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公無考校之實,私無告訴之意」。由於這種選舉制度嚴重地阻礙了廣大民眾進入政權的道路,所以在隋以後,隨著門閥士族制度的崩潰,九品中正制也隨之被廢除,而代之以科舉制。

    大漢有一百多個郡,每年有兩百多個孝廉被舉薦到朝廷。這些人到了朝廷,並不能像賢良一樣馬上就能當官,他們大多安插在皇宮郎署裡做一個郎官。十幾年以後,就有兩千多個。過去皇宮裡的郎官侍衛也只有二千人左右,自此制度形成二三十年後,皇宮裡的郎官全部變成了郡國孝廉。這些郡國孝廉,多半是由太學畢業的補吏出身。於是孝武皇帝以後,本朝做官的人漸漸都變成了讀書人出身。

    大漢當時的這個制度非常好。一個青年跑進太學求學,學業完成後,到地方郡縣為掾屬小吏。有了成績後,再經郡國長官察選到朝廷。又經朝廷一番規定的考試後,才開始正式入仕。這是當時入仕從政的唯一正。朝廷的所有官吏,幾乎全由此途徑出身。本朝自孝昭皇帝、孝宣皇帝開始,歷任宰相全是讀書人,他們的出身也都是經由地方選拔而來,因讀書成才而入仕途,和權貴官僚富豪沒有任何關係。

    然而,這個制度到了光武皇帝之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郎署裡的人才太多,要待分發任用的人才數不勝數,於是本朝無定期的選拔和特殊選拔制度就擱置了,仕途僅僅剩下了孝廉察舉一條路。但就是這樣,人還是越來越多,於是朝廷命令分區察舉,然後又演進到按戶口數比例分配,制為定額察舉。

    一個郡國滿二十萬戶的才能察舉一個孝廉,於是孝廉成了一個搶手貨,漸漸地,這個搶手貨就成為了豪門士族晉陞的的機會。如此一來,真才實學的人少之又少,這把原來孝子廉吏的原義完全丟失了。後來又因為請托舞弊,逼得朝廷在察舉孝廉後又加上了一番考試,如此一來,原來察舉孝廉的用意就徹底沒了。

    大漢選拔人才,最先必進太學讀書,這樣才能獲得補吏的身份。做了補吏後,才能獲得察舉的資格。這種由教育而行政實習,由行政實習而選拔,再由選拔而考試,由考試而任用的四個階段,看上去似乎很合理,但弊端極大。

    在這個年代,窮人讀不起書,普通士人的讀書機會也很難得。

    首先書本非常不容易得到。這時的書籍都用竹帛書寫,很少紙張。即使有紙,也是貴重至極。(此時尚無印刷術,要到唐宋才開始有印刷。)古代書本必得傳抄,一片竹簡只能寫二十來字。抄一本書,耗費極大。帛是絲織品,它的貴重可想而知,一般人家根本沒有。

    就算你有竹簡,有絹帛,但你沒有書。要抄一本書,你得不遠千里尋師訪求。話說回來,如果老師不收你,你到哪裡抄書去?因此在這個年代,讀書求學,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一般貧窮百姓想都不敢想。

    當然,如果你出身讀書家庭,那這書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本朝爵位雖然不可世襲,而書本世襲卻是天經地義的事,沒有人可以干涉。有了世代的書本就有了世代經學,有了世代經學,便可世代入仕。比如象許劭這種人,你不做官,皇帝也要逼著你做官。因此,學問與書本,其實就是權勢和財富。黃金滿屋,不如遺子一經,就是這個道理。當時一個讀書家庭,很容易變成一個做官家庭,做官家庭也就是有錢有勢的家庭。

    如果家裡有一個做到二千石的官,當上一郡太守,便可有權察舉。經他察舉的便是他的門生故吏。這些人發達後,對故主總要報點私恩,必然也會察舉他的後人。每郡的孝廉人數有限,於是這有限的名額就落在了幾個有限的家庭裡。這幾個有限的家庭就成了所謂的世族門第。這些門閥世族每個郡都有,他們越來越興旺,此郡做官的人也就越來越多。由此可以想像,在這種環境下,吏治**也就成了必然。

    一個好的制度變成了壞的制度,尤其是這種關係到王朝興衰,國家興亡的制度變壞了,大漢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沒落。

    唯才是舉,說起來很輕鬆,說了幾百年了,結果這個「才」是有,這個「舉」卻出了問題。

    要想真正做到唯才是舉,難度非常大,這個「才」和「舉」的矛盾非常突出。

    現在能讀書的,家境都不錯,沒錢讀不了書。

    到目前為止,聽說放牛的不但讀了書,還做了官的,目前只有經許劭點評的豫州六賢之一的虞承賢。

    這樣的人,在大漢有多少?

    不過這個虞承賢在被許劭點評之前,是個鄉里的牧監,不是放牛趕車的。這就像何進不是屠夫一樣,這個人其實也還是個讀書人,不過地位低下而已。但正因為地位低下和生活拮据,他沒有到太學讀書的機會,隨即也就失去了被察舉的可能。然而,話說回來,這種人畢竟很少,真正讀書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財產,這種人也或多或少和門閥富豪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舉」來「舉」去,還是門閥世族的人,像汝南的袁閥、許閥,穎川的荀閥,關西的楊閥,關中的馬閥,哪一家不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做官的?

    察舉制度是門閥士族發展的工具,所以如何才能做到唯才是舉,成了實施和保證改製成功的關鍵。沒有人去推行和維持改制之策,社稷終究難以中興。

    王允、盧植等老臣雖然知道這些原因,但是怎麼改他們也無從下手。

    許劭曾是本朝點評名家,所主持的「月旦評」天下知名,經他點評和舉薦的人才,事實證明都是非常不錯的。

    盧植曾經想利用這種辦法解決人才問題,但這種辦法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和遏制了門閥世族對權柄的壟斷,所以在冀州遭到了極大的阻力。

    參予改制討論的冀州等諸多門閥大吏異口同聲表示了反對。

    王允等人雖然想改變,但是他們不得不妥協,冀州門閥數不勝數,得罪了他們,冀州就會大亂。

    但是選拔制度直接關係到社稷的中興,國策的持續、正確的執行,所以,盧植等人拒不讓步。

    胡才本來以為拿下了冀州,緩解了并州危機,但現在看起來,並不如此。治國和打仗比起來,兩者的難度有天壤之別。自己為此常常感到心力交瘁,難以支撐。什麼時候形勢才能好一點,治國才能容易一點?

    目前虎賁軍諸將都是追隨自己征戰多年的悍將,雖然派系林立,摩擦時有發生,但還沒有危及到軍隊的穩定,頻繁的整軍換將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諸多大吏就不是派系林立,矛盾尖銳的問題了,而是在治國策略上,彼此之間有重大的分歧。這個分歧沒有辦法解決,只有讓那些政見不同的人離開大將軍府。但現在朝廷的文官有幾大勢力,到底讓哪些人離開,把哪些人調任,還留下哪些人,卻讓胡才頭痛不已。

    胡才想到了歷史上的幾種制度,特別是科舉制,在胡才看來,解決門閥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科舉制,但是現在在這些門閥面前,科舉制他連提都不能提出來,否則的話,就等於與天下的豪門士族為敵,胡才並不認為自己有這個能力,也不認為在寒門中有那麼多人才為他治理天下。

    幾年前,胡才就在安邑建立軍政學院,幾年的發展,軍政學院已經在并州,河東安排了不少人,但畢竟建立的時間短,現在這些人處於底層,想用他們,必須還需要幾年時間,而且隨著地盤越來越大,為了不得罪門閥,軍政學院一直安排在安邑山區。

    現在晉陽朝廷的文官勢力最大的就是這一幫來自長安朝廷的老臣,也是力主改制和中興社稷的中堅力量。

    由於少帝的繼位,并州,冀州的門閥投靠了晉陽朝廷,而這些門閥中,大部分在胡才佔領并州和冀州後沒有投靠的門閥士族。

    王允,黃琬,楊彪,盧植,馬ri磾,伏完等,這些是晉陽朝廷的頂樑柱,如果沒有他們,晉陽朝廷是支持不起來的。

    胡才雖然武力強悍,虎賁軍十幾萬,但是他身邊的文官還是太少了,石泉,張平,霍邱,李肅,李臨等,這些人無任在什麼方面都不是王允他們的對手。

    因此,胡才發現,哪怕自己建立了晉陽朝廷,立了少帝,解決了董卓帶來的麻煩,新的麻煩又開始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