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其他類型 > 重生三國之君臨天下

正文 第四十七章 大漠之戰(4) 文 / 燕天

    第四十六章大漠之戰(4)

    晉陽,大將軍府。

    接到李大目的血書,左彥忍不住對徐晃勸道:「大人,還是派五千援兵去吧,雁門關的將士打得太苦了。」

    徐晃緩緩捲起竹簡,看了面前的眾將一眼。十多天來,他天天和這些黑山軍將領待在一起,大家都很熟悉了。

    王當一躍而起,大聲說道:「大人,下官願意帶五千精兵急速趕往雁門關。」

    徐晃微微一笑,說道:「要想把鮮卑人誘進來,就不能再派一個援兵。即使雁門關上的將士全部陣亡了,也不能增援。」

    王當一愣,沒有說話,低頭坐了下去。為了重創鮮卑人,連雁門關都要放棄,何況雁門關上的守城將士。只是一想到雁門關的李大目和一萬虎賁軍將士們,王當心裡痛苦。

    「雁門關上還有四千人,也就是說,我們至少還可以堅守十到十五天。」徐晃慢慢說道,「在這十到十五天裡,鮮卑人要遭到更大的損失,鮮卑人的怒氣也會越來越大,他們要殺進晉陽的決心也會更加堅決。而這些,正是我們戰勝鮮卑人所需要的。」

    「大人……」石泉勸道,「大人如果執意不增兵,至少也要把雁門關大戰的事情告訴李大人。」

    徐晃搖搖頭,神態非常堅決地說道:「不行,此事如果讓鮮卑人聽到一點風聲,他們立即就會離開,畢竟受降城的情況他們也不瞭解,如果兩方都失敗了,即使是鮮卑人也承受不了,這消息無論是真是假,他們都不會貿然揮軍南下。他們只要佔據了雁門關,就可以傳令大草原,集結更多的人馬和我們決戰。他們可以等,但我們卻等不起。如果鮮卑人遲遲不南下和我們決戰,我們也就徹底失去了邊郡,大將軍和八萬北征軍將士們就危險了,我們就是大漢國的千古罪人。」

    「大人這話似乎嚴重了。」石泉笑道,「我們為什麼等不起?」

    徐晃沉默半晌,緩緩說道:「兗州的曹操和袁術已經打起來了,青州的黃巾軍和幽州的公孫瓚軍蠢蠢欲動。冀州隨時可以爆發大戰。」

    大帳內人人震駭。

    「此事機密,諸位萬勿洩漏,以免動搖軍心。」徐晃揮揮手,毫不在意地說道,「但諸位盡可放心,此戰即將開始,此事已不足為慮了。」

    「大人,大軍齊聚龍山大營的事并州兩郡人人皆知,瞞是瞞不了的。」石泉面顯憂色,小聲說道,「如果鮮卑人……」

    「石大人過慮了。」徐晃不緊不慢地說道,「一來,鮮卑人尚不知道我們已經肅清了內奸,二來,沒有人會相信我們能在一個月之內完成大戰的準備工作。十幾萬人參加的大戰,沒有三到四個月的準備根本不可能,但僥倖的是,我們做到了。」

    為了對付雁門關的鮮卑人,徐晃這些天從巨鹿郡調了八萬屯田兵,張燕投靠胡才的時候,黑山軍有五萬郡國兵和二十五萬屯田兵,現在五萬郡國兵已經被胡才強行整編為虎賁軍,只剩下二十五萬屯田兵。

    屯田兵的戰鬥力雖然不如虎賁軍,但是在沒有軍隊的情況下,徐晃只能調到屯田兵,又把原黑山軍大將王當調來,以方便控制這八萬屯田兵。

    有了這八萬屯田兵,加上晉陽徐晃的一萬虎賁軍,上黨李晨的一萬虎賁軍,北軍,有十一萬大軍,足夠和鮮卑人一戰。

    徐晃掃視眾將一眼,非常自信地說道:「如果不出意外,鮮卑人聽到我們聚集十幾萬大軍之後,定會全力攻打雁門關,雁門關很快就要失守了。」接著他舉起李大目的求援文書,笑道,「李大人以血書求援,實在令人感動,一個援兵都不給也未免太不近人情了,所以,我明天到雁門關去。」

    眾將大吃一驚。

    「大戰即將開始,大人如何能離開?」王當急忙阻止道,「大人切莫戲言。」

    徐晃站起來,面對眾將,鄭重說道:「我走之後,大將軍府由李晨李大人坐鎮,雁門關大戰,由李晨李大人全權指揮。擊敗鮮卑人之後。你們將名揚天下,諸位也將成為我大漢國的有功之臣,從此名垂史冊。」

    在黑山軍將領的驚愣和感激之中,徐晃深躬一禮,大聲說道:「大漢國的興亡就拜託諸位了。」

    ……………………

    雁門關。

    徐晃帶著十二個親衛趕到了句注要塞。

    李大目站在要塞外迎接,他抑止不住滿臉的失望之色,躬身為禮,「大人,并州難道就沒有一個援兵了嗎?」

    徐晃笑著回禮道:「李大人說錯了,并州還有十三個援兵,我,還有我的十二個親衛。」

    李大目搖頭苦笑道:「大人,如果沒有援兵,雁門關就守不住了。」

    徐晃抬頭看看關隘,又聽聽從要塞裡傳出的激烈廝殺聲,淡然笑道:「能為國盡忠而死,未嘗不是一件人生幸事,走,我們進關。」

    李大目仰首長歎道:「大人真是狠心啦。我一封血書,只催來了十三個援兵,大人看樣子是非要把我大漢國的北疆拱手讓給鮮卑人了。」

    「大人……」徐晃話音未落,就聽見「咻……」一聲厲嘯,一支長箭洞穿窗扇飛射而來。徐晃側身讓過,手出如電,一把抓住了那支呼嘯的長箭,箭尾的羽翼劇烈地顫抖著,好像要極力掙脫徐晃的大手。徐晃看都沒看,隨手把長箭扔到地上,繼續說道,「大人,并州的確沒有援兵了。」

    李大目痛苦地說道:「大人親自帶人來了,那說明大人手上的確沒人了,但屯田兵呢?兩州的百姓呢?都聞風而逃了?」

    徐晃剛要回答,城牆方向突然傳來了一聲淒厲的慘叫,叫聲由近而遠,消失在了關外,只是不知道那是敵人臨死前的慘叫還是虎賁軍士卒的。接著無數支長箭象狂風暴雨一般兇猛地釘射到城樓上,「砰砰啪啪」「咚咚咻咻」的聲音令人毛骨悚然,再接著就是慘烈的喊殺聲此起彼伏,沖天而起,鮮卑人又攻上來了。

    徐晃抬頭看著屋頂,仔細聆聽著箭簇入木的聲音,一時間沉醉其中,他就像聽著一曲美妙的音樂一樣,如醉如癡。數支長箭再次穿過破爛不堪的窗扇直射而來,圍在李大目身邊的幾個侍衛同時舉起了盾牌,緊緊護住了李大目的全身。

    背對窗戶的徐晃就像背後長著眼睛一樣,身軀奇妙地搖晃了幾下,避開了兩支射向自己背心的長箭。徐晃的心在跳動,血在沸騰,手緩緩地握上了刀把。突然,他大吼一聲,轉身衝了出去。

    李大目的淚水流了出來。一個中郎將大人都親自cāo刀上陣了,并州哪裡還有人?并州完了。

    殺……殺……

    殺伐之聲驚天動地,震耳欲聾,漸漸地,叫喊聲越來越小,長箭也越來越稀疏,鮮卑人再一次被殺退了。

    徐晃高大的身影出現在李大目的眼前,他氣定神閒,渾身浴血,剛毅的臉上猶自帶著一股漂冽的殺氣,一雙血淋淋的大手還在輕微地顫動著。

    李大目敬佩地看著他,搖頭歎道:「大人好厲害,連殺七人。」

    徐晃望著滿臉絕望的李大目,望著李大目眼角的淚痕,心裡一軟,輕輕說道:「大人,你回晉陽吧。」

    「不,我不回去,我就死在這裡。」他拿起放在身邊的長劍,一臉決然,「臨死,我也要再殺一敵。」

    徐晃肅然而立,久久無語。

    嗖,嗖,嗖……

    長箭再起。

    ………………

    天狼關、樂山關,黃慶關一夜之間盡被鮮卑人所佔。

    第二天,瑣奴和馬蒂普稍加整軍,立即向虎山谷進發。和連整軍之後,也要求向虎山谷進發,但被拓跋聘攔住了。

    「大王,虎山谷已是一座空谷,我們匆匆趕去,除了血戰一場,損失幾千人以外,什麼也搶不到,還是在樂山關歇一天吧。」拓跋聘說道,「按照我們得到的消息,張燕手下有漢軍三營騎兵,至少有二萬四千人,不是沒有一戰之力。但他突然棄關而去,非常奇怪。有些情況我們必須要弄清楚,否則不要輕易行動。」

    「另外,讓瑣奴和馬蒂普他們先打打也好,我們可以看看到底有多少漢軍在虎山谷,如果人多,就讓瑣奴他們繼續圍著,我們沒有必要在他們身上浪費兵力。」

    和連想想,問道:「你認為胡才的大軍現在有多少人已經越過了yin山?胡才是不是到了虎山谷?」

    「從張燕不戰而退,突然放棄三關的舉動來看,胡才或許已經到了虎山谷。」拓跋聘語氣非常肯定地說道,「沒有胡才的手令,張燕根本不敢私自下令棄守三關,這在大漢國可是誅殺九族的大罪。何況,他的人馬並沒有多少損失,有什麼理由突然撤走?如果的確是胡才下令棄守三關,那麼,可以肯定的說,胡才的大隊人馬和糧草統統沒有翻過yin山。」

    和連面無表情地點頭說道:「你說得也對。如果不是糧草不濟,援兵未至,漢軍棄守三關實在沒有什麼道理。」他看看拓跋聘,忽然笑道,「胡才大概不會想到我們會突然出現在樂山關吧?」

    「這也是他不得不撤的原因之一。」拓跋聘得意地笑道,「他現在手上只有二萬多人,不逃就是全軍覆沒之局。」

    「如果這一切都被我們猜對了,那麼,再過幾天我們就可以打下黑鋒山,逼近yin山了。」和連笑道,「為了能夠順利打進朔方郡,我們最好能把胡才和他的這幾萬人馬消滅在yin山以北。」

    「大王是不是有什麼計策?」拓跋聘略顯驚訝地問道。

    和連攤開案几上的地圖,用手點點司方山,說道:「這是越過yin山,進入朔方郡的必經之路。如果我們先派幾萬人趕到司方山,堵住漢軍的回撤之路,我想,胡才和他的大軍應該插翅難飛了吧?」

    拓跋聘遲疑了一下,說道:「大王這個辦法是不錯,但我擔心胡才會考慮到自己的退路問題,預先在那裡留有接應人馬。」

    「你是說,我們可能反被胡才包圍?」

    「對。」拓跋聘勸道,「我們對這裡地形不熟,輕易不要分散行動,以免被漢人伏擊,導致實力大損。我認為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各部密切配合,整體推進,以確保大軍萬無一失。否則一旦被人包圍,後果不堪設想。」

    ………………

    霍平帶著驃騎軍鐵騎最先趕回了虎山谷。鮮卑人沒有調動軍隊攻打黃慶關,這讓他們很從容地撤了回來。

    張燕緊隨其後。黃昏後,鮮卑人立即停止了攻擊,瑣奴和馬蒂普顯然不想有太大的損失。

    胡才在黎明時分趕到了虎山谷。由於連續的奔波,胡才和手下們顯得疲憊不堪。

    他和張燕等將領稍加寒暄之後,立即問道:「奧普呢?他距離虎山谷最近,為什麼還沒到?」

    「他大概打紅了眼,又把命令當耳邊風了。」張燕無奈地搖頭說道,「他在新平原的時候,就不聽指揮,違令出擊。這批南匈奴人,雖然勇敢善戰,但個個狂傲自大,拿軍紀當兒戲,為所欲為。」

    胡才笑道:「那你怎麼處置的?」

    「下官怎敢處置?」張燕看了一眼胡才,小心翼翼地回道,「主公你自己看著辦吧。」

    奧普雖然違反軍紀,但畢竟是他的部下,加上奧普特殊的身份,張燕當然希望胡才能夠從輕處罰了。

    胡才笑笑,拍拍他的肩膀,說道:「南匈奴人重義,只要我們把他們當兄弟一樣看待,時間長了,自然會言聽計從的。」

    「聶榮……」胡才對站在附近的聶榮喊道,「立即派人拿著我的印綬到樂山關去,叫奧普速速撤回。」

    「大人,你為什麼讓他們連夜撤下來?」孔查躬身問道,「三關棄守,則受降城門戶大開,後果不堪設想。」

    「不撤怎麼辦?」張燕怒聲說道,「天狼關的武庫裡,竟然只有一萬支長箭。戰刀和長戟加起來還沒有一千把,盾牌也都爛了,你讓我們赤手空拳去打仗?」

    孔查大概也知道這個情況,神情頗為無奈。胡才笑笑,沒有說話。

    「大人,當初我們為了及早趕到新平原,並沒有攜帶糧草輜重。」霍平解釋道,「我們隨身所帶的武器數量非常有限,僅靠這麼點武器守關,支撐不了兩天。而且,我們兩萬多人的口糧也是個問題。棄守三關也是無奈之舉啊。」

    「把士兵都拼完了,後面的仗就更沒法打了。」李蒙補充道,「只要我們還有人,遲早都會擊敗鮮卑人。」

    孔查點點頭,說道:「我知道你們說的都是實情。但問題是,在糧草輜重沒有運達之前,我們要退到什麼地方為止?」

    大家都把目關轉向了胡才。

    「撤過yin山。」胡才笑道,「我們一直撤過yin山。」

    眾人無不驚愣。

    「主公,為什麼要撤過六盤山?」阿豹情急之下,叫了起來,「撤過yin山,我們就無險可守了,鮮卑人的大軍一瀉而下,勢必難以抵擋。」

    「大人,我們現在有四萬人,完全可以堅守在司方山和黑鋒山一帶,而且,晏明大人帶著糧草輜重馬上也要趕到yin山了。我們有能力把鮮卑人擋在yin山以北,為什麼還要放棄?」李蒙也激動地大聲說道,「大人,我們面對的是十二萬鮮卑人,是十二萬鮮卑鐵騎,他們只要翻過yin山,以我們的七萬人,根本抵擋不住。」

    胡才看看眾人,說道:「我們現在有十萬人,不是七萬人。」

    「十萬人?」張燕奇怪地問道,「我們還有援軍?」

    胡才沒有回答,繼續說道:「正因為鮮卑人有十二萬鐵騎,所以我們才要一路後撤,一直撤到鮮卑人的十二萬大軍前後脫節為止。」

    「大人要打他們?」張燕驚喜地問道。

    「我這次無論如何都不會放過和連。」胡才神情堅決地說道,「要打和連,首先要保證我們自己實力強勁,否則打不動他,所以我不會把士兵們的性命白白浪費在堅守關隘上。另外,把和連誘得離受降城,離朔方郡越近,他的警惕心就越差,逃回大漠的可能性就越小。」

    「但是,這可能嗎??」孔查擔憂地問道。

    「陛下的事我來處理。」胡才揮手說道,「只要殺了和連,所有的問題全部解決。」

    「志子,你給大家仔細說說。」

    ……………………

    奧普帶著四千多人撤到皮杉山後,遇到了吳慶。

    他和吳慶等人的想法一樣,擔心和連和拓跋聘督軍猛追,率先包圍虎山谷,切斷張燕和霍平等人的退路,所以他命令大軍暫時在皮杉山停了下來,以便協助吳慶阻敵。

    天亮後,斥候來報,佔據樂山關的鮮卑人沒有出關,也沒有繼續前進的跡象。

    吳慶和奧普等人驚疑不定,不知道鮮卑人為什麼不趁勝追擊。幾人稍作商議之後,匆忙率軍向虎山谷撤退。

    路上,他們接到了胡才督促撤軍的急書。得知張燕和霍平的大軍都已安然回到虎山谷,幾人大喜,急忙先行趕到虎山谷拜見胡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