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其他類型 > 重生三國之君臨天下

正文 第四章 南歸(4) 文 / 燕天

    第四章南歸(4)

    皇甫嵩知道天子的心思,天子是擔心屯田兵一旦失敗,或者屯田兵突然叛變,并州就徹底完了。他也有同樣的擔心,但除了這個辦法,他實在想不出徐晃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可以擊敗鮮卑人。皇甫嵩心裡一陣慌亂,甚至連呼吸都有些困難了。他艱難地喘息兩聲,低聲回道,「陛下,這是臣的看法,不是徐中郎的殲敵之策。」

    天子猛地回頭望著黃琬,大聲叫道:「下旨給徐晃,命令他堅守雁門關,不許放一個鮮卑人進來。」

    黃琬還沒有來得及答應,王允突然出現在尚書房門口。王允氣喘吁吁,滿頭大汗,渾身上下都被雨水淋濕了。

    「陛下,黃河決堤了。」

    九月中,雒陽。

    由於連綿不絕的大雨造成了黃河水暴漲,年久失修的黃河大堤終於承受不住,決堤了。滔滔不絕的洪水一瀉而下,淹沒了冀州、兗州和青州的七個郡國,受災人口達到了數百萬之眾。

    朝野上下,三州郡府,立即投入了所有的人力物力開始了救災,運往并州戰場的糧餉軍械突然中斷了。

    皇甫嵩和盧植等大臣聞訊之後,瞠目結舌,真乃天亡我大漢國。

    天子不管并州了。現在當務之急是救災,兗州他管不到,但冀州地區有數百萬難民,一個處理不好,立刻就是連番叛亂。到了那時,不要說并州了,就是冀州都保不住。

    天子召集眾臣通宵達旦地議事,一道道的聖旨飛送各地,一匹匹的快馬奔馳在通往各地郡府的馳道上。

    并州戰事因為缺乏糧餉支持,全面告停。天子命令護匈奴中郎將吳川立即率部撤回長城要塞,命令大將軍率部撤回朔方,命令徐晃徵調屯田兵堅守雁門關,同時,天子告知四地的統軍將領,糧餉已經徹底斷絕,大軍的糧食各部要節約使用,未來幾個月輸送有限。至於將士的軍餉各部也不要上書催要,現在沒有,暫停發放。天子還下令把沒有運過壺關的冀州方面的糧食全部改送到冀州受災郡府去。

    現在晉陽朝廷控制的只有并州,冀州,還有河東,河套,出來河東有一些糧食外,冀州還有幾十萬流民,現在又發生的水災,流民就更多了。想要解決流民問題,解決糧食問題,晉陽朝廷尚書檯的大臣們一個個急白了頭。

    …………

    長城要塞。

    左賢王被刺身亡的消息震驚了匈奴人,單于庭各部首領隨即為大單于的人選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左賢王被刺,唐木華陣亡,目前大單于的最佳人選當然是右賢王於水連了。但於水連的部落在抵抗匈奴叛軍進攻美稷的時候遭到了很大的損失,實力相比ri逐王吉朗,差距較大。大單于到底是按繼承人的順序還是按部落實力來推舉,匈奴各部落首領意見不一,分歧嚴重。

    對於匈奴人來說,大單于如果沒有足夠的兵馬,根本不足以統治匈奴人。對於他們這些遊牧民族來說,實力就是一切。

    其實不僅僅是匈奴人,漢人也一樣,沒有實力,哪怕是皇帝,也做不長久。

    就在單于庭爭論不休的時候,吳川出面了。他找到吉朗,明確告訴他大漢國的天子和大將軍府都中意於水連。吳川希望吉朗支持於水連繼任大單于,退出大單于之爭,盡快重建單于庭,大家齊心合力北上攻擊匈奴叛軍。

    對大單于之位志在必得的吉朗非常氣憤,他對吳川說:「大人,你們的皇帝陛下已經說了,大單于由我們部族自己推選,其他人無權干涉,你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你們不信守承諾,出爾反爾?這是不是大人自己的意思?嘿嘿,大人你管的太大了了吧?是不是大人被於水連買通了?我要上書大漢國皇帝陛下,問問你們的皇帝陛下是不是這麼說的?」

    吳川臉色頓時就變了,他的意思就是大將軍的意思,他不能和尚書檯的哪些老傢伙去說,只能面如寒霜的對吉朗大聲說道:「如果你不退出大單于之爭,我大漢**隊立即撤回長城要塞。」

    「大人是威脅我還是命令我?」吉朗冷冷的看著吳川、這個時候他忘了,他這個ri逐王還是胡才讓他當的。他還以為胡才在yin山,已經回不來了。

    吳川冷冷的說道:「威脅也罷,命令也罷,你不幹也得干。」

    「大人私自干涉單于庭內部事務,這是死罪。大人恐怕睡覺也不能安穩。」

    「你敢威脅我?」吳川指著自己的鼻子,冷笑道,「你把眼睛睜大了看看我是誰?沒有我,你們早就死絕了,哪裡還有什麼大單于?我再說一遍,你立即給我退出大單于之爭,否則……」

    吉朗看著吳川眼裡的殺氣,腦後一涼,霎時想到了唐木華。唐木華是不是吳川派人殺的?他那麼好的武功,也會被流箭射中?漢人為什麼要殺唐木華,為什麼要把自己逼出大單于之爭?

    於水連做了大單于,對漢人有什麼好處?驀然,吉朗醒悟過來,原來漢人是要穩住阿雄,穩住yin山的一萬匈奴鐵騎。漢人為了在yin山取得勝利,什麼事都會幹的,甚至借口殺了自己都有可能。

    阿雄的一萬匈奴鐵騎,在胡才的北征軍中,還是還有實力的,如果他們亂了,對北征軍來說並不是好消息。

    吉朗歎了一口氣,點頭答應了。沒有大漢國天子的承認,沒有大將軍府和護匈奴中郎將府的幫助,自己就算做了大單于也是個短命的大單于,自尋死路而已。他接著馬上就提了個要求。這個時候不提將來就沒人理睬自己了。

    吉朗說道:「我要帶著族人內遷到長城以南。」

    吳川上次答應吉朗帶著族人內遷長城以南的前提是左賢王活著回來做大單于,但現在情況變了,吳川自然也就不會答應了,然而吉朗念念不忘此事,這是他夢寐以求的心願,他不能輕易放棄。

    吳川見他答應了,心裡一喜,說道:「可以,我信守諾言。」

    「不行,大人答應了不行。」吉朗說道,「大人要立即給你們的皇帝陛下上書,我要大漢國皇帝陛下親口允諾的聖旨。」

    吳川望著他,搖頭笑道:「你真是賺了。那好,我立即上書陛下,但你也不能白讓,你總要給於水連提點要求。」

    「什麼要求?」

    「讓阿雄做左賢王,單于庭儲副。」

    吉朗瞪大眼睛,舉手驚呼道:「大人,這怎麼可能?這是誰的主意,有沒有腦子啊?」

    「大將軍。」

    吉朗的臉色一下子變的十分的精彩。

    …………

    吉朗主動提出放棄,支持於水連繼任大單于,這大單于之爭也就煙消雲散了,大家隨即齊心協力,迅速重建單于庭。然而,這個時候吳川卻突然提出了一個讓單于庭難以接受的要求,吳川要求大單于任命大當戶阿雄為左賢王,單于庭的儲副。大單于於水連嗤之以鼻,當即予以拒絕。這怎麼可能?天方夜譚的事。給阿雄一個部落小王還可以,但讓他做單于庭的儲副,無論如何都不行,想都不要想。

    阿雄有部落族眾嗎?有實力嗎?有戰功嗎?你大漢國雖然幫助我們平叛,有恩於我單于庭,但總不能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連儲副這種事都干涉吧?你這也太過份了。

    吳川拿眼睛看著吉朗,吉朗心領神會。吳川的意思很明白,他要自己出面支持阿雄做儲副。自己實力強勁,尤其是唐木華死後,左賢王呼蘭盛的部落也都跟了自己,現在自己是單于庭的右賢王,在單于庭說話有份量,大單于於水連不敢不聽。

    但是要不是自己主動退讓,這個大單于哪裡輪得到他做。自己只要能帶著族眾進入長城以南,和單于庭基本上就沒有什麼關係,以後自己這個部落王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根本不用看單于庭的眼色,更不用向單于庭進貢和聽從單于庭的調遣。為了這個美好的未來,他要把吳川伺候好,不能把他惹翻了。

    吉朗站出來,對於水連說自己的部落族眾堅決跟在阿雄後面,支持阿雄。吉朗這一句話石破天驚,把單于庭的一幫官僚貴族都聽傻了。吉朗聽阿雄的?這不是笑話嘛。阿雄是什麼玩意兒,吉朗能聽他的?

    但吉朗既然在大庭廣眾之下說了出來,這話就不能不信。這個吉朗到底拿了吳川什麼好處,這麼盡心盡力地幫忙?漢人為了朔方的那一萬鐵騎,為了討好阿雄,竟然這樣明目張膽地干涉單于庭的內部事務,實在是太過份了。

    單于庭的部落王和貴族官僚吵成一團,尤其是於水連的大兒子和他的跟隨者,好好的一個儲副突然就飛了,誰能接受?

    吳川心裡冷笑,一臉的不屑之色。從大將軍在河套屠殺匈奴人開始,大將軍就決定好好的消滅這些匈奴人了,阿雄身份卑微,容易控制。不支持他支持誰啊?

    這些匈奴人,算什麼東西?為了權勢,父子兄弟之情都不要了,就連攻擊叛軍的事都拋到九霄雲外了。

    他站起來,盛氣凌人地說道:「大將軍說了,只要阿雄從朔方回來,戰功就有了,實力也有了,部族就更多了,誰要是不服,到大將軍府論理去。不要爭了,就這樣吧。」他甩手走了。匈奴人氣得咬牙切齒破口大罵,恨不得一刀砍了他。

    於水連繼立大單于之後,匈奴人就有了兩個大單于。須卜骨都侯佔據了美稷城,在十七部首領的擁戴下做了匈奴叛軍的大單于。兩人一南一北,各自建立了單于庭,互相指責對方是叛逆。

    須卜骨都侯勢大,於水連有大漢國的鼎立支持,匈奴叛軍的一些部落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無所適從。部落首領雖然人心各異,但他們心裡其實都清楚,匈奴人居住的是大漢國的領土。如果大單于沒有大漢國皇帝的承認,甚至被大漢國皇帝指責為叛逆,他的下場可想而知。

    現在大漢國北方戰事頻繁,無力顧及匈奴,一旦北方穩定了,大漢國皇帝肯定要騰出手來痛擊匈奴叛軍,到時候跟著須卜骨都侯即使保住了性命,也要被趕出大漢國的領土。出了大漢國的領土就是鮮卑人的疆域,給鮮卑人當奴隸就不如給大漢國皇帝做臣子了,這兩者之間的待遇可是天壤之別。

    然而,讓部落首領猶豫的卻是今天的北方形勢對大漢國非常不利,鮮卑人連續出擊,大漢國的軍隊窮於招架,狼狽不堪,一旦鮮卑人攻破雁門關佔據了并州,大漢國再想奪回去就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

    如果鮮卑人勝出,跟在須卜骨都侯後面就能發大財,大家不但可以南下肆意擄掠,還可以佔據更多水草豐茂的牧場,尤其重要的是,那時須卜骨都侯根本無須得到大漢國皇帝的承認,他就是匈奴人的大單于。因為那時這塊地是匈奴人的了,匈奴人是居住在自己的領土上,和大漢國半點關係都沒有。

    須卜骨都侯知道,將來,等到大漢國勢力強盛捲土重來,早就時過境遷了,那時大漢國皇帝只要匈奴人臣服,什麼條件都會答應,至於勢力衰落的於水連早被踢到一邊去了。

    就在匈奴叛軍各部落首領四下觀望,彷徨躊躇的時候,護匈奴中郎將吳川卻給了他們重重一擊。

    因為虎賁軍化整為零,頻繁出擊,打了就跑,久而久之,匈奴叛軍習慣了,他們有時候遠遠看到虎賁軍小隊殺來,連軍隊都不集結,舉起牛角號吹兩下,就把虎賁軍嚇跑了。到了九中旬,草原上下起了大雨,瓢潑大雨,整個大草原都浸浴在膜隴的霧靄裡。日夜出沒的虎賁軍隨著大雨的出現,突然消失的無影無蹤。匈奴人沒有在意,他們在大都尉蕩撒和封澈的帶領下,陸續聚集到谷羅城躲避大雨。

    吳川集結了兩萬大軍,冒雨奔襲谷羅城。匈奴人看到虎賁軍出現,既不集結,也沒有鳴號報警,而是像以往一樣,一邊大聲笑罵著,一邊懶懶散散地吹號嚇敵,直到虎賁軍殺聲震天,鋪天蓋地地從雨幕中衝出來,匈奴人才意識到自己輕敵上當了。匈奴人倉惶迎敵,拚死突圍,但因為受到大雨的干擾,幾次突圍失敗,死傷慘重,須卜骨都侯的兩個大都尉先後戰死,匈奴人失去指揮,更是亂作一團,一萬三千多匈奴人被斬七千,餘眾紛紛繳械投降。

    匈奴叛軍在谷羅城大敗,全軍覆沒,震駭了匈奴諸部,許多搖擺不定的部落首領突然明白了,大漢國就是大漢國,他再怎麼傷痕纍纍,但他終究還是一個巨人,一個無法戰勝的巨人,得罪了這個巨人,最後的下場一定很慘。

    於是,許多部落首領暗自派人到長城要塞,向於水連表示效忠,說只要於水連殺回美稷,重創須卜骨都侯和屠蘇之後,一定重新投靠單于庭。腳踏兩條船總比一棵樹上吊死要好,既安全又穩妥,這也是小部落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唯一辦法。

    於水連精神大振,要求吳川立即趁勝攻擊美稷,但被吳川一口回絕了。吳川毫不客氣地說,「大草原,谷羅城一戰,佔盡天時地利,可一不可二。如今大軍糧草武器不足,人馬疲乏,草原上雨水不斷,根本不具備再次聚集大軍征伐塞外的條件。另外,叛軍遭此重創必定會吸取教訓,小心謹慎,不會再給自己這樣的機會了。現在叛軍重兵屯守美稷,要打就是硬仗血戰,雙方實力差距較大,無法進行決戰,還是耐心等機會吧。」

    吳川雖然自己很想打敗須卜骨都侯,消滅須卜骨都侯,但是現在糧草缺少,他的兵馬都是步卒,損失慘重,根本沒有實力發動攻擊。

    現在他的軍隊雖然有不少戰馬,但是能不能騎馬和是不是騎兵是兩回事,如果他手中有一萬鐵騎,他就可以打敗匈奴人,消滅須卜骨都侯,但是他沒有。

    於水連很生氣,認為吳川是在故意刁難自己,於是數次上書大漢國皇帝陛下,懇求天子催促吳川盡早出兵攻打美稷。

    天子聽從了尚書檯的意見,沒有答應於水連,他下旨重賞吳川和虎賁軍將士,命令吳川繼續分兵游擊,拖住匈奴叛軍,務必不讓他們分兵支援雁門關。

    而就在這個時候,胡才在yin山打敗鮮卑人,殺死鮮卑大王的消息傳來。

    吳川和晉陽大將軍府的人聽了大喜,胡才調動八萬大軍北征,是因為鮮卑人分兵南下,和連的十幾萬鮮卑鐵騎想佔領朔方,河套,這是虎賁軍的這麼產地,胡才自然不一樣落入鮮卑人手中,所以他才力排眾議進行北征。

    為了對付鮮卑人,胡才調動了可以調動的兵馬,又徵集了一萬匈奴鐵騎,八萬大軍,三十萬民夫,號稱四十萬進行北征。

    而在胡才剛進入朔方郡時,南匈奴內亂,大單于金源泉被殺,鮮卑人攻擊雁門關,糧草被斷,有不少人認為胡才會全軍覆沒,沒想到胡才打敗了十二萬鮮卑鐵騎,殺死了鮮卑大王和連。

    一時間,天下震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