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西晉五十年

大道小說網 3 、西晉官職大展出B 文 / 王曄秋

    西晉的官職,也像中正評定級別一樣,一共有九個等級,一品最高,九品最低,這個制度,出自司馬昭滅蜀以後制定的《魏官品》,西晉建立之後,很自然的就成了《晉官品》,後者只是小有改動罷了,所以在下面介紹官品的時候,我們就不特意區分某個官職的官品,到底是《魏官品》還是《晉官品》規定的,只有有確鑿證據證明兩個《官品》中的同一個官職不一樣的時候,我們才特別指出。

    官品的設立,在中國官員制度上是個劃時代的創舉,因為在兩漢時代,官職的等級是以俸祿來定的,俸祿就是糧食,單位是石(擔),兩漢時代的一石,相當於我們現在的13.5公斤,直到司馬昭官分九品以後,中國的官員制度才變成了以品級分等級,並且一直到清朝末年,官員等級都是九品,就是有的朝代再細分,也是在九品的框架之內了。

    三公的俸祿當然最高、然後就是九卿、太守、縣令等等等等,但是,到了司馬昭滅蜀以後,由於三公九卿制度早已經瓦解,僅僅靠俸祿,已經區別不出來官職高低了。比如說,那個時候尚書令的俸祿是一千石,可是歸尚書令管的九卿的俸祿卻是兩千石,州刺史的俸祿是六百石,而州刺史管理的郡太守的俸祿卻有兩千石。為了澄清上下級關係,讓官職高低有別,官品就應運而生了。

    因為司馬昭設立官品完全是為了捋清原先非常混亂的上下級關係,但是為了照顧大家的利益和情緒,各個官員原有的俸祿,絕大多數都被保留了下來,所以,官品和俸祿不一定是一致的,官品高的,俸祿不一定高,俸祿高的,官品不一定高。

    一品在當時被人們尊稱為「公」,但是和公爵裡面的公,意義是不一樣的。一品大臣是最為榮耀的官職,分別是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太尉、大將軍、司徒、司空,待遇最高、名聲也最好,人人羨慕,被人們合稱為「八公」,也就是最尊貴的八個一品大臣。

    需要知道的是,八公之間也是有高低的,太宰、太傅、太保被合稱為「三師」,必須由全國知名、德高望重的正人君子來擔任,如果沒有合適人選,寧可空缺都不設立,所以他們又被叫做「上三公」。而大將軍和大司馬這兩個官職,從東漢時代開始,就一直是比皇帝還牛的權臣享用的,比如說司馬師,他的職位就是大將軍,在西晉時代,大司馬的地位一直都高於太尉、司徒、司空,而大將軍則有很少一段時間比太尉、司徒、司空低,一般情況下都比太尉、司徒、司空高。

    西晉正宗的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

    西晉的一品大臣只有八位,但是有一種加強xing的稱號,也可以享受一品的待遇,這就是開府儀同三司。它的意思就是,享受和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一樣的待遇,下設機構、派頭等等,和三公完全一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某個人可以以自己的名字設立「xxx辦公室」。文官裡能夠享受開府待遇的,只有光祿大夫、左右光祿大夫。

    僅次於一品的,自然就是享受二品待遇的官員了。在二品裡,有一種待遇叫做特進,它一般是在比較特殊的情況下,用來專門給和皇帝十分親近、但是沒有官職的人來擔任。有了這個待遇,即使沒有官職,也可以照常以特進的身份代理官職,實權一點兒都不受影響。

    左光祿大夫和右光祿大夫,授予黃金印章和紫色旌旗的,官品是二品,各種待遇都和特進一樣。光祿大夫享受白銀印章和青色旌旗待遇,官品是三品,地位比九卿們要高。絕大多數的光祿大夫們是兼職的,而且基本都是用來加給那些退休的高官貴族們的,只是用來提高他們的待遇而已。

    無論是一品大臣,還是特進、光祿大夫,這些兩品以上的官職或者待遇都只是一種榮譽而已,實際上除了大司徒還負責按照九品中正制評選人才之外,其它這些兩品以上的大官兒,如果不另加別的待遇和官職,幾乎沒有什麼實際權力,什麼具體事情都不管,用流行點兒的話說就是「榮譽主席、榮譽總理、榮譽國務委員」。

    既然三品以上官員不另加待遇都是虛官,基本沒有實權,這樣就出現一個問題了,到底哪個官管事兒呢?

    我可以告訴您,真正負全責的,是一個享受「錄尚書事」待遇的人,意思就是全國所有非軍事事務,都必須經過這個人,這個人才是實際上的首輔大臣,也就是通常人們認為的宰相,地位僅次於皇帝。這個「錄尚書事」既然不是一個官職,自然也不是常設待遇,享受到這個待遇的人,基本都是曹操、司馬昭這樣的人物,即使不是這種人物,也是有相當威望和勢力的。

    在皇帝和享受錄尚書事待遇的大臣的領導下,實質上掌權的是官品只有三品的尚書省、中書省和九卿。西晉的尚書省類似於今天的國務院,中書省類似於今天的皇帝辦公室,而過去十分尊貴的九卿只淪落成了幾個只管監察、祭祀等等非核心國務的部級單位,被統統歸到了尚書省管理。

    西晉的尚書,基本就是我們現在的國務院,雖然最高長官尚書令也只有三品,可這裡是西晉王朝正常時期最有實權的地方。尚書令就相當於國務院總理,左僕she和右僕she就相當於副總理,再下面就是分管幾個曹的幾位尚書,從級別上來說,相當於今天的部長,他們的官品,都是三品。

    尚書在絕大多數時間裡下設六曹,也就是有六大部長,西晉建立之後,這些曹經常改來改去,司馬炎統一全國以後,六個曹分別是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依次相當於現在的人事部、禮賓部、國防部、農業部、軍事後勤保障部、民政部,但是這些部門又要高於我們現在的部,因為一個曹的尚書往往兼管著我們現在好幾個部的事情。在曹魏帝國,尚書省有一個尚書令、兩個僕she、五個尚書,被人們統稱為「八座」,到了西晉以後,雖然尚書省尚書以上的官員已經超過了八個,但是人們還是習慣性的稱這幾個人為「八座」。

    各曹尚書們再往下就是左右丞,官品是第六品,他們類似於現在的國務院辦公廳主任,左丞負責國務院內部管理、皇家寺廟祭祀、朝廷禮儀制度、批准請假這類事情,右丞負責管理國務院內部的後勤、國家救濟、兵器管理等等事情。左右丞下面是各個尚書郎,這些尚書郎的級別只是六品,他們的職權範圍,才真正的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部長。在西晉時代,尚書郎的人數總是改來改去,光是大的改變,就有兩三次之多,可以說,尚書郎人數頻繁改變,十分不利於國家行政工作的分工,當時西晉的開國元勳裴秀,就想要建議司馬炎固定各個尚書郎的職責權限,可惜還沒有提出建議就死了。

    而西晉的九卿,就相當於其它部長了,九卿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和他們的長官尚書令、尚書僕she的官品一樣,絕大多數是三品。很多九卿的官職,是從秦朝的時候就已經設立了,他們本來都歸丞相管著,但是,隨著皇帝不斷削弱丞相和三公們的權力,九卿也和丞相三公們一樣,漸漸成了擺設。當然,西晉的九卿並不真的只有九個,這只是一種合稱而已。西晉所謂的九卿分別是:1.御史中丞,類似於大監察長,官品是第四品。2.秘書監,類似於中央圖書館館長。3.太常,就是祭祀部長。太常下面有一個機構,叫做國子學或者太學,也就是中央大學,類似於我們大陸的中央黨校,我們以後會經常遇到這裡面的人給皇帝寫信告狀。國子學的校長就是國子祭酒,學校裡的教授就叫博士,官品是第六品。4.光祿勳和衛尉,分別是名義上的皇宮禁衛軍司令和皇城禁衛軍司令,不過到了西晉已經基本淪為了掛名的虛職。5.太僕,皇帝儀仗部長。6.廷尉,司法部長。7.大鴻臚,外交部長。8.宗正,皇族事務部長。9.大司農,國家倉庫管理部長。10.少府,宮廷總管。11.將作大匠,專項工程總監,它是不常設的,有了工程就設,工程完了就免職。

    除了皇帝直屬的九卿,還有太后宮的直屬三卿和皇后宮直屬的大長秋,官品都是三品。太后宮的直屬三卿叫衛尉、少府、太僕,和皇帝直屬九卿裡面的其中三卿的職能、名稱一樣,但是這三卿的官名前頭要加上皇后宮的宮名,皇后宮的大長秋就是皇后宮總管。這些官職都是有太后、皇后的時候才有,沒有就撤銷。

    西晉中書的職責,就是圍在皇帝身邊辦理公務,基本就是個皇帝辦公室,它負責宣佈皇帝的命令,或者給皇帝將要制定的命令提出建議,制定國家的基本國策。中書的最高長官是中書令,副長官是中書監,他們都是三品,分別類似於現在的正副主任。中書省的一共有四位中書侍郎,官品是第五品,他們相當於皇帝辦公室的四個委員,所有給皇帝的奏章,必須經過中書侍郎的審閱,先後交給中書監和中書令決定意見,才能交給皇帝批閱後正式生效。

    說完了尚書省(國務院)和中書省(皇帝辦公室),我們就要說說皇帝直屬顧問類官員。

    最高級的皇帝直屬顧問類官員,就是侍中(皇帝高級顧問),他們是三品待遇,而且在三品中排位第一。專職的侍中一共四人,兼職的侍中就隨皇帝的意思封賞了。在皇帝出巡的時候,只有值主班的侍中才有資格不帶佩劍拿著皇帝的玉璽隨車陪同,值副班的侍中負責最後一層護衛,其它人等一概都是騎馬甚至步行跟著車駕走,可見侍中雖然沒有實權,和皇帝可不是一般的親近,升值空間絕對超大。

    侍中往下是散騎常侍(皇帝騎馬侍從官),官品也是第三品,也是負責在皇帝出遊的時候騎馬陪伴在左右,又當生活秘書又當工作秘書。在皇帝上朝的時候,散騎常侍和侍中分開兩列伺候,侍中們站在左邊,散騎常侍們就站在右邊。

    散騎常侍再往下就是給事中(皇帝中級顧問),官品是第五品,這個職務和侍中一樣,一般來說都是兼職,兼職的還往往都是博士(中央大學教授)這類有文化的人。再往下就是黃門侍郎(皇帝秘書侍從),官品也是第五品,他們的性質和侍中以及給事中沒有太大區別,只不過官銜更低一些。

    侍中、散騎常侍這一類官員本來沒有實權,但是由於和皇帝親近,在實際上能夠左右皇帝的決策,所以後來越來越有地位,而且成為士族子弟標準的跳板官職。這一類官員最終在西晉滅亡以後成為了門下,而侍中最終演變成了門下的正職,散騎常侍最終演變成了副職。

    在這些官員之外,還有一種待遇,叫做奏朝請,它是專門給不做官的人預備的待遇。有了這個待遇,沒有官職的人也可以參見朝會,見到皇帝。享受這個待遇的人,一般都是退休了的皇族或者皇帝其他的親戚,還有皇帝老兒的駙馬爺。

    除了皇帝直屬官員以外,作為未來皇帝的太子的直屬官員也是非常多的。

    太子的直屬官員有四種,第一種就是師傅類官員,他們的官品是第三品,這類官員基本全是皇帝器重的大臣來兼任的,不負責什麼實際的事情,只是皇帝用來聯絡自己親信大臣和繼承人感情的一種方法;第二類就是太子的顧問類官員,這類官員官位依次是四名太子中庶子(太子高級顧問)、四名庶子(太子中級顧問),官品都是第五品,四名太子中舍人(太子顧問),官品是第六品,八名太子洗馬(太子侍從顧問)、十六名舍人(太子隨從),官品是第七品;第三類是後勤類官員,官位最高的就是詹事(太**總管),官品是第三品,率更令(太*ing衛部長)、家令(太**後勤部長)、僕(太**儀仗、家族事務部長),官品都是第五品,再下面就是食官令,官品是第七品;第四種就是軍事官員,司馬炎時代的太**有左衛率、右衛率,也就是太**左右軍的司令,司馬炎死後,他的兒子司馬衷繼位,給他的太子司馬遹(玉)又增加了前衛率、後衛率,官品都是第五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