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西晉五十年

大道小說網 3 、西晉官職大展出C 文 / 王曄秋

    西晉的地方政府分為州(省)、郡(市)、縣、鄉四級。西晉剛剛建立時設立的州有:司隸(洛陽附近)、幽州(河北北部和京津)、冀州(河北南部)、兗州(黃河下游南岸地區)、并州(山西)、豫州(河南)、徐州(江蘇北部)、雍州(陝西南部)、涼州(甘肅和寧夏)、益州(四川南部、貴州)、梁州(漢中、四川北部、chongqing)、荊州(湖北)、揚州(淮河地區),以後,又先後設立了秦州(陝西、四川、甘肅三省交界)、寧州(雲南)、平州(遼寧和朝鮮北部)、廣州(廣東、廣西)、交州(越南北部)。除了首都所在省的省長叫司隸校尉以外,所有的省長都叫做刺史,官品是第四品,在一般情況下,他們同時是這個省的地方軍和司法、行政的最高長官,而西晉後來又出現過不帶兵、只管內政的刺史,俗稱「單車刺史」,官品是第五品。

    西晉的郡有兩種,一種是中央政府通過省來管轄的普通市,一種就是親王們的封地,也就是封國。普通市除了首都洛陽市長叫河南尹(引)以外,其它的一律叫太守。封國相當於市長角色的官職叫內史,他是封國親王的最高行政長官,實際上在西晉建立初期,他duli負責封國的司法、行政和地方軍,幾乎完全聽命於中央政府,基本不鳥親王。俸祿兩千石的太守、內史,官品都是第五品。

    西晉的縣有兩種,大縣的長官叫縣令,小縣的長官叫縣長,按照《魏官品》規定,俸祿一千石的縣令,官品是第六品,俸祿六百石的縣令,官品是第七品,而俸祿只有四百、三百石的縣長,官品也只有第八品了。如果一個縣的人口超過五百戶,就要再設置鄉了,三千戶以上的縣設兩個鄉,五千戶以上的設三個鄉,一萬戶以上的設四個鄉,鄉里的最高長官叫吝夫。

    中國古代的官員制度非常特殊,嚴格的說來,一直都有兩種體系存在,一種是官,一種是吏,二者的概念絕對有天壤之別。從西漢一直到西晉,上至三公九卿、將軍大將、下至縣長,都是官。古代很多官除了有一些正式的官作為手下以外,還有一些自己聘請的僱員,這些人就叫做吏,因為從屬於官,他們也被叫做屬官,或者叫掾屬。

    西晉時代常見的吏,有以下幾種:長史(首席副官)、功曹(人事部長)、司馬(軍事總監)、從事中郎(參謀長)、主簿(秘書長)、別駕(行政總監)、文學(文化顧問)、帳下督(作戰總監)、都護(大營指揮官)、參軍(參謀)、掾(秘書)。其中,司馬、從事中郎、帳下督、都護、參軍這類吏是武官吏,只有當他們的長官帶兵的時候才設置。

    在整個西漢東漢,吏都是官的私人僱員,官想雇誰就雇誰,除非是特殊情況,用不著朝廷批准。到了曹操時代,所有的吏才需要通過吏部批准,但基本都是走個形式,只要官願意,他的請求一般不會被拒絕。在當時的人們認為,吏完全是官的私人物品,和官有君臣之義,官有權開除吏,也有權懲罰甚至是體罰他,而吏如果逃跑、反抗,就會被人們認為是像大臣反對皇帝那樣大逆不道;而官一旦選擇某些人當吏,也就必須盡心盡力照顧他,保證他有一個好前途,等到官離任的時候,有的吏甚至會追隨官到新的崗位上任。所以說,那個時代官和吏的關係,不僅僅是現代官員之間的上下級關係,他們更近一步,官和吏一旦結合,甚至會一輩子成為一個班底,這在當時,絕對不會被認為是結黨營私,相反,人們還會讚揚這種官慈吏孝的行為。

    從西漢到西晉,中央一級絕大多數的吏的工資是由朝廷發的,我們所說的中央一級,當然也包括中央軍,而地方官府和地方軍的吏的工資,一般就由他們的僱主官員發放了,朝廷是不管的。值得一提的是,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導致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貨幣的流動幾乎停止,一直到了西晉,市場上都是用糧食換東西,官和吏的例行工資,也都是用糧食、布、綢緞這些東西來支付,而不是用黃金、白銀或者銅錢。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史書就會發現,從西漢到西晉幾百年的時間裡,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吏,負責了他們的僱主——官的絕大多數工作,他們才是一個帝國真正的幹活兒的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幕後英雄。尤其是地方上,也就是州郡縣裡,除了刺史、太守、縣長和一些駐軍長官以外,其他的人基本全是吏。

    隨著兩漢時代名門望族以及地方大族的崛起,在各個地方,就逐漸形成了這麼一種特殊的現象:當地的吏換來換去,總是那幾大家族的人,不管這個地方的官怎麼換,這幾大家族一直都能佔據著吏的位置,可以絕對說是鐵打的吏、流水的官,到了最後,朝廷、地方官和地方大族幾乎達成了一種共識:在地方上要選吏,就要選這幾個固定的地方大族。在這些達成共識的人中,尤其是地方大族,更是認為他們被選為當地的吏是天經地義的,到了西晉,這種現象更加嚴重,出身寒微的人想要在本地出頭露面,都難上加難。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西晉王朝最大的官仍然是皇帝,所有的官職都是圍繞皇帝來設立的,其它形形**的官職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都是因人而設的。可以說,西晉的官職是十分混亂的,官員制度經常被個人所破壞,真正有沒有權力,不能只看官職,而是要在實際情況下,才能看出官員們的實際地位,這就是封建**制度的特色。

    但是,我們不能忘了一點,今天科學的政治制度,正是從將近兩千年之前的西晉、甚至於更早的時代演變而來的,所以我們要站在那個年代去理解那個年代,不要因此而小看古人,批評這種不科學的制度。忘記了歷史,就忘記了現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