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五十八章 樹典型 文 / 葫蘆齋主人
在劉愛民的帶領下,眾人來到了養豬場。這是一個單獨的大院,據說原先這就是生產隊的養豬場,後來一直閒置著,緊挨著楊愛國家的住宅,於是,被他租賃了下來。
院子裡還有三間破舊的瓦房,平時被他當做了了儲存豬飼料的倉庫。長方形的豬欄分列在兩邊,修建得很簡易。
東面一排豬欄甚至還是以前生產隊用石頭砌的豬舍,只不過為了方便排水,在豬欄地面上鋪了一層紅磚,抹了一層水泥。這裡養了四十多頭肥豬,大多已經快要出欄了。至於西面一排豬舍,顯然是新搭建了。全面不由紅磚修建的,相比東側豬欄整齊乾淨了許多。這裡面養了兩頭公豬和十來頭母豬。
看了楊愛民的養豬場之後,杜遠舟稍微有些失望。和自己想像中那個的養豬場完全不一樣,規模太小,模式太過老套。想想後世那些大型養豬場,規模佔據數百畝,動不動就是成千上萬的頭豬出欄。
杜遠鼓勵了楊愛民幾句,又和他交流一下養豬知識。然後,在趙海波的帶領下,又走訪了幾家小型的養殖戶。
那些養豬戶的設施更加簡陋。在豬舍門口,甚至擺放著大缸,裝滿剩飯剩菜,陣陣餿味撲鼻而來,這就是豬的口糧。豬的排泄物夾著餿味,令人發嘔。整個豬場堆滿雜七雜八的東西,蒼蠅亂飛。這樣養豬既長得慢,又不衛生,根本沒有擺脫傳統養豬的方式。
九十年代初,由於城市經濟快速發展,大量人口湧入城市,人們生活水平也開始不斷提高,這一階段對於肉食的需求急劇增加。養豬產業應運而蓬勃發展,注定是一個朝陽產業。
在回鎮裡的路上,杜遠舟頭腦中不停迴旋著如何做大這一產業的想法。他交一些想法趙玉田交流過了,希望他們農科站回去寫一篇調研xing文章。
這天一大早,趙玉田興沖沖地來到杜遠舟的辦公室。
「遠舟鎮長,這是您要的調研報告了。您看看!」說著,他從文件夾裡,拿出一份五六張紙的報告遞給了杜遠舟。
「這是我們畫的養豬場建設平面圖,遠舟鎮長你看怎麼樣?」趙玉田又自信滿滿地取出十幾張白報紙來,在杜遠舟的面前徐徐展開。
杜遠舟仔細地看了一下,只見圖紙共有十六張,有平面圖形,也有立體圖形,是按照三百到五百頭豬的規模建設的,其中包括了育肥豬舍設計圖,豬圈建設圖,產房設計圖,水管安裝設計圖,保育捨保溫裝置,飼料添加,豬舍供電示意圖等等。
每一張設計圖上面都有非常詳盡的文字說明,將建築的目的及需要注意的東西解釋的清清楚楚。對於杜遠舟這來說,可謂一目瞭然。見他看得很認真,趙玉田在旁邊給他介紹情況。
「這份示意圖,我借鑒了我同學所在的那家養豬場示意圖,。那是京唐地區一家大型生豬養殖基地……
「要養好豬,先要考慮的就是養豬場的選址問題。」趙玉田口若懸河地說道。「生產模式不一樣,對建築和環境的要求也不同。養豬生產一般分為兩部分:種豬部分包括空懷配種階段、懷孕階段、分娩哺乳階段;商品豬部分包括哺乳仔豬階段、保育豬階段和肥育豬階段。現代養豬無論採用哪種模式生產,都不應該在庭院飼養。場址應該選擇在村邊地勢高燥,水源、電力和交通方便的地方,避免動物和人群相互影響,既危害豬只健康,又破壞鄰里關係。」
聽這趙玉田的解說,杜遠舟點了點頭。
對於劉愛民的養豬場,他也感覺選址有問題。如果貿然擴大規模,很可鞥造成不好的後果。那地方不利於通風換氣,又距離村子又近,容易與別的外來豬只相互感染,要知道,養豬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防疫,辛辛苦苦大半年,如果真是碰上一場豬瘟,一下子兒什麼都完了。
「哪天你和劉愛民碰碰面,商量一下如何操作。這個典型我們一定要豎立起來。」最後,杜遠舟衝著趙玉田囑咐道。
對於養豬產業的前景,杜遠舟是十分看好的。豬肉是我國的主要肉食,豬肉價格的變動,直接影響著我國cpi指數的漲跌,因此,政府對生豬飼養產業一直十分重視,不斷出台各種政策扶持生豬生產。不過,國內養豬業集中度非常低,成本控制難度大。國家的政策導向是支持鼓勵規模化養殖。
杜遠舟知道,雖然養豬業前景不錯,但百姓來養殖,多數人是不會認同的。畢竟前期需要一大筆資金投入,具有很大風險性。
寧可受窮,不願冒險,這就是當地老百姓的特點。由於村民文化素質不高,無技能資源,缺乏經濟意識。缺乏文化必然導致觀念落後,很多人商品經濟意識不強,視農為本,寧願守著土地受窮,也不願冒險投資;少許人有依靠國家支持,救濟的「等靠要」思想,老一輩村民觀念保守,不願接受新技術。所以,這也是杜遠舟帶領村民發展養豬產業的最大障礙。
看著趙玉田走出門去,杜遠舟坐在辦公桌前,點燃了一根煙,然後不緊不慢翻閱起調研報告。
認真翻閱一遍,杜遠舟大體上還算滿意。這份報告寫的很詳實,將自己的一些觀點都糅合了進去。但可能是視野有限的原因,有許多地方描述得不夠完善,太過於泛泛,也缺乏足夠的創新和前瞻性。
沉思片刻,他拿起了筆,在報告的空白處有添加了一些內容。然後他反覆看了兩遍,見沒有問題了,便交給綜合辦,讓他們照著修改後外稿子,重新譽寫一遍,然後複印數份,留作開會用。
隨後,他又親自拿起桌上的電話,給馬關鎮農村信用合作社主任打了一個電話,希望他給予愛民養豬場一些貸款上的支持。
對於杜遠舟的要求,對方一口答應了下來。雖然農信合屬於垂直管理,但地方黨政實權領導,還是不能得罪的。再說了,杜遠舟的指示,也算是合情合理,並不違規。
為了樹立劉愛民這一典型,杜遠舟可謂不遺餘力。前幾天調研的時候,劉愛民已透露出想修建一家大型養豬場的想法,杜遠舟當然雙手贊同,並答應為他提供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其實,技術上還算好解決,主要資金,杜遠舟給他兩個建議,一是和別人合作,二是借貸。如果借貸的話,他可以親自出面幫著向銀行機構打著招呼。
在一番衡量下,最後劉愛民決定借貸投資大型養豬場。這和杜遠舟樹立典型的想法不謀而合。
他相信,只要劉愛民的養豬場做大做強之後,賺到了錢,很快就有許多村民開始跟風。那時候,政府再一號召,在整體做一番規劃,馬關鎮生豬養殖產業就會快速發展,水到渠成。
之所以要打造劉愛民這個典型,完全因為杜遠舟太過瞭解國人的從眾心理。國人的從眾心理似乎與生俱來,而對這東西的評論也不少,大都在諷刺、取笑,可惜的是,就算再多人認清這一點,同樣打擊不掉這種現象——即使是那些諷刺別人的人。
這讓杜遠舟想起了以前一個笑話:一個縣官新上任,聽說這個縣的男人都怕老婆,他很好奇到底有多少人這樣。於是他召集了所有男人在縣衙門前。他跟那些男人說,「請你們中怕老婆的找在左側,不怕的站在右側。」等分開了之後,他發現只有一個男人站在右側,他便問那個男人,「你為什麼不怕老婆啊?」男人說,「我老婆告訴我,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笑話是說「怕老婆」的,但卻小小地提了一下從眾。「人多的地方,就算有危險,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受到危險。」這樣的從眾心理很奇怪,但古今中外以來人們都是如此。
美國心理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dulixing。可見,從眾心理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從眾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兩個人在吵架,這本不是什麼大事。一個人先看見了,第二個人跟了過來,結果,人越來越多,最後連交通也堵塞了。後面的人停了腳步,也抬頭向人群裡觀望。這就是一種人性,體現了榜樣的力量。
大多數人抨擊這種現象,杜遠舟卻認為,從眾心理有其消極的一方面,也有其積極的一方面,關鍵如何去利用引導,尤其作為一位領導幹部。他就是要把劉愛民這個典型樹立起來,讓人都看到利益,主動跟著模仿,這樣推廣養豬產業才能事倍功半。
當然了,生豬養殖產業並不一定適合所有村子。大多數養殖業是受到地形、道路燈等因素影響的。所以,因地制宜,對症下藥,才是帶領百姓脫貧致富的根本。
杜遠舟自然不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在的龐大農村支付計劃中,除了發展養豬產業,還將繼續推廣菌類養殖,逐漸在相關村落擴大養殖,使其向規模化發展。這也是他發展農村養殖經濟的重要一環。(。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訂閱,打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隆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