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四十九章 ——揚名八旗軍 文 / 弘毅知難

    就在皇太后布爾布泰在慈寧宮內揪心滿蒙八旗地位不保的時候,多羅貝勒玄燁,恰恰就在明安達禮和噶達渾的陪同下,於昌平州檢視從京畿各地齊聚於此的八千駐防八旗兵!

    一身小號戎裝的弘毅,器宇軒昂的端坐在福臨御賜的「超影寶馬」之上,當然,作為不足兩歲的小孩子,弘毅還是十分理智的選擇讓一名侍衛駕馭寶馬,自己心甘情願被緊緊裹挾在侍衛雙臂之間而已。

    這匹御賜的「超影」的確無愧它「八駿」之一的美名,渾身上下通體血紅,兩耳直立,威風凜凜,不禁讓弘毅想起杜甫《房兵曹胡馬》中的名句:「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的確如此,當弘毅縱馬從整齊列陣的八千勁旅面前風馳電掣而過的時候,聽著耳旁的風聲呼嘯,看著眼前的刀光劍影,他實實在在體味到了什麼是「逐日而行」,什麼是「金戈鐵馬」!

    隊列之中,各營將校分著髹漆盔帽、甲衣圍裳,端坐馬上,持刀行禮;一眾兵丁,共著黑漆皮胄,顯得堅實厚重。又按旗藉不同,分穿各色棉甲,弘毅早已明白,統身黃色為正黃旗,黃地紅邊為鑲黃旗,統身白色為正白旗,白地紅邊為鑲白旗,統身紅色為正紅旗,紅地白邊為鑲紅旗,統身藍色為正藍旗,藍地紅邊為鑲藍旗,十分好區別。無論將校兵卒,甲以棉布為裡,以綢為面,中實絲綿,分著齊腰甲、罩甲等不同款式,但全身一律鑲有銅質泡釘。果然,此次校閱雖然不是皇帝親臨才能舉行的「大閱」,但兵部顯然十分上心,將平時貯藏於西華門城樓內「大閱」甲冑拿出大半,可見重視程度。

    而此時的大清朝,「大閱」制度還不規範,間隔年數、閱兵項目等等,都還沒有明確。弘毅也就在馬上開始回憶起共和國**廣場之上那「十年一大閱、五年一小閱」的恢弘氣勢來,暗自定了決心,要向自己的「再生皇父」好好建議一番。

    自頭至尾,弘毅一直端坐在馬背之上,每一次高高舉起手中的所謂「尚方寶劍」,旁邊的軍士就會高居刀槍,大聲「嗷嗷」的呼喊,那氣勢也的確嚇人,可來回跑了一遍,弘毅總感覺缺少一些什麼,自己思索半天,這才恍然大悟!

    「回點將台!」弘毅大聲命令道。

    「庶!」身後的騎士立即打轉馬頭,風一般奔回了校場北側的點將台。

    登上高高的點將台,左右的明安達禮和噶達渾急忙迎上前來。

    「貝勒爺,這軍威可算雄壯?」兵部尚書噶達渾半弓著身子,謹慎仔細的請示這位「奉旨校閱」的聖嬰神童。

    「噶大人,麾下將士的確是我八旗勁旅!」弘毅微笑答道。

    「謝貝勒爺讚譽!」噶達渾嘴巴都咧到耳朵了,明安達禮卻感覺有些異樣。畢竟自己曾經領教過這位聖嬰的神奇,他可不是這麼簡單的吧?就這麼完了?

    「不過,噶大人,本貝勒奉旨校閱,是否可以宣示一番?」明安達禮一陣輕鬆,小皇子果然還有下!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奴才恭請多羅貝勒代皇上宣示三軍!」噶達渾和明安達禮立即下跪聽旨。

    一旁的傳令將官見狀,手中令旗一展,台下八千將士也是齊齊單膝跪拜,恭迎聖訓!弘毅被這齊刷刷「嘩啦啦」的鎧甲抖動之聲、「明晃晃」奪人眼目的甲冑反光撩撥得也是雄心萬丈,於是向點將台的邊緣緊走兩步,跨上早就為自己準備好的兩尺高的「演講台」!其實,這也是他自己提前一天就吩咐好的應急之策。畢竟台下都是身經百戰的八旗猛士,總不能說了半天,人家還沒看到台上自己這個小不點吧!

    「眾將士!你們,為了大清、為了華夏,辛苦啦!!」弘毅用足氣力,大聲說道。寂靜的校場上,瞬時間山呼起來:「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等到口號的回聲逐漸消退,弘毅繼續說道:

    「大清龍興關外、入主中原,華夏一統,四海臣服,諸位將士,功不可沒!」

    「萬歲!……」

    「八旗驍勇、三軍用命,猛士威武、刀槍犀利,蕞爾小邦、暴殄天物,犯我大清、雖遠必誅!」弘毅突然想到電視劇《漢武大帝》裡面的一句經典台詞,脫口而出,自己也是氣血上湧,好不豪邁!

    「萬歲!……」

    弘毅登時有些洩氣,無論自己怎麼喊,下面都是一個詞,那就是「萬歲」!雖然整齊響亮,卻是稍顯氣勢不足!而且這個詞的背後,實際上是說所有的大清兵士,只是愚忠於皇帝,而不是為了國家大義、民族大利在浴血奮戰。如果為了一個人而戰,那就必然要有所回報,而為了家國民族而戰,是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

    一支枕戈待旦的勁旅,必須有一兩句襯托軍威、凝聚軍心,甚至加深袍澤之誼的響亮口號才行!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口號就是秦國時期軍隊的「風、大風」。大風是一句吉祥話,比喻風大好射箭,又形容秦軍如大風一般威猛。事實上,中國上古時代軍隊幾乎沒有什麼口號,主要原因是軍隊中人大部分只是臨時徵召而來的農夫,只接受過很少的軍事訓練,所以有沒有口號無所謂,有時候有口號反而壞事,比如淝水之戰前秦就是敗在一句口號(說謠言也可)上的。而宋明兩代中國出現了職業軍人,他們的服役是終生制的,所以如果用口號指揮作戰,不如用鑼鼓令旗指揮更方便。而「齊步走」、「立正」之類的「動作口令」則是清末袁世凱小站練兵時期才出現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最有名的口號就是「同志們好!——首長好!」、「同志們辛苦了!——為人民服務!」這樣問答式的口號,還有最近幾年十分流行的許三多大大的那句「不拋棄不放棄」!而這種歷史,看來需要從順治十二年的今日有所改變了!

    弘毅腦子飛速運轉,在被人看來也就是稍加

    思索之後,就更加賣力的吼道:

    「眾位將士,我大清八旗乃是天下精銳。何為精銳?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才是精銳之師!堪為國戰、死而後已才是勇猛之士!滿洲勇士、中華銳士,必須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陷陣之志,必須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有進無退!」弘毅嚥了一口唾沫,不等下面繼續喊萬歲,就聲嘶力竭的大吼「吾皇萬歲!大清萬歲!——大清勇士、陷陣之志!中華銳士,有進無退!——大清勇士、陷陣之志!中華銳士,有進無退!」

    弘毅如此反覆兩邊,一旁的明安達禮和噶達渾最先明白過來,立即趨步向前,立於弘毅身後,也是振臂高呼起來:「大清勇士、陷陣之志!中華銳士,有進無退!」

    終於,八千兵士開始高聲齊呼:「大清勇士、陷陣之志!中華銳士,有進無退!」「大清勇士、陷陣之志!中華銳士,有進無退!」……喊著喊著,所有的將校兵士也逐漸熱血沸騰,這種「陷陣之志、有進無退」的豪邁,遠非一味歌頌皇帝的那種「山呼萬歲」可以比擬的!

    要知道清初的八旗,不可謂不驍勇善戰,那塞外「白山黑水血濺紅」所帶來的無畏果敢氣質,可是洶湧猛烈,「大清勇士、中華銳士」的榮耀,讓在場的每個人都平添萬丈豪氣!

    校閱結束,在弘毅的堅持下,別科托夫的羅剎隊還為這八千八旗兵演練了一番火器攻防。這下早就在京畿八旗沸沸揚揚的「流言蜚語」變成了「耳聞目睹」,這位剛才擅長調動眾人情緒的大清多羅貝勒、皇二子的威名也就在這八千人中坐實落停「八駿」,傳說中周穆王駕車用的八匹駿馬,傳說能日行萬里(一說三萬里)。八馬名具體說法不一,主要有:1、以馬的毛色命名: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見《穆天子傳》卷一注):赤驥:火紅色的馬;盜驪:純黑色的馬;白義:純白色的馬;逾輪:青紫色的馬;山子:灰白色的馬;渠黃:鵝黃色的馬;華騮:黑鬃黑尾的紅馬;綠耳:青黃色的馬。2、以速度命名:「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宵,夜行萬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騰霧,乘雲而奔;八名扶翼,身有肉翅。」(見《拾遺記.周穆王》所載)。明胡應麟則認為王嘉所載,皆一時私意詭撰,不足為證,見《少室山房筆叢》卷三四。

    後亦用以泛指駿馬,也指皇帝的車駕。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雕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繡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繫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大閱」,即大規模地檢閱軍隊。《左傳·桓公六年》:「秋,大閱,簡車馬也。」漢張衡《東京賦》:「歲惟仲冬,大閱西園。」唐元稹《贈太保嚴公行狀》:「嘗大閱於並城東,種落畢會,旗幟滿野,周回七十里不絕。」《清史稿·禮志九》:「天聰七年,太宗率貝勒等督厲眾軍,練習行陣,是為大閱之始。順治十三年,定三歲一舉,著為令。」崇尚武功,是清朝初期的傳統,當時確立了大閱、行圍制度,作為倡導騎射之風的措施,皇太極始定大閱制度,順治時確定每三年舉行一次大檢閱典禮,由皇帝全面檢閱王朝的軍事裝備和軍隊的武功技藝,八旗軍隊各按旗分,披鎧戴甲,依次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鳥槍、騎射、佈陣、雲梯等各種技藝。後世「大閱兵」即由此而來。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原創!手機用戶.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