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大唐王爺

《》第一卷 第十章 太 宗 登 基 文 / 支點的天空

    「寬兒的封地在哪裡,必須有寬兒而自己選,所封官職也要聽寬兒的意思。」

    李世民一聽立馬傻眼了…………

    李世民馬上就提出了反對,要是按照李淵的說法去做,那時自己就是李淵的一個傀儡,要自己還有什麼用。於是父子二人展開了無數輪的正面交鋒,誰也不肯做出半點讓步,兩人爭了半天也沒有爭出名堂,倒是吵得口乾喝了不少茶水。

    這時殿外的太監高聲稟報,太子妃來給陛下請安。自從上次被李寬指出自己遺漏的問題後,長孫無垢立即加以糾正,每日早晚都來到李淵這裡請安,一日不落。長孫無垢這樣一半是出自真心,自己真覺得自己夫妻對李淵忽略的太多,對李淵的傷害也是很大,自己只能盡力彌補,希望能夠李淵有所慰藉。另一半也是為了自己的夫君,要把這件事對自己丈夫所形成的污點,盡量洗清。免得後世子孫筆誅口伐,千古之後留下惡名。

    李淵父子只顧爭執了,根本沒有注意時間,此時聽長孫無垢來請安,才抬頭向殿外望去,發現時辰已經不早了。

    長孫無垢進門請過安後,就發現李淵和李世民這對父子相互瞪著眼僵持不下。當聽到李淵的意思時,長孫也被嚇得不輕。通過長孫無垢的居中調停,最後父子給退了一步,對李寬的未來的安排做了決定,一是讓李寬自由選擇封地,所轄封地不能低於十二個州。二是對李寬的所封官職決定權還是李世民所有,但不能低。三是在李寬十歲以前不能出宮建府,還要在皇宮居住。

    李淵對這樣的結果表示很滿意,李世民感到了憋屈。可沒有想到讓李世民感到憋屈事情緊接著又發生了,李淵決定為了表彰長孫無垢今日之功,所以要留下長孫無垢賜御宴作為褒獎。壓根沒有提及李世民。這讓長孫無垢哭笑不得,剛要開口說些什麼便被李淵的眼神所制止了。

    李世民鬱悶的要轉身告退時,又被李淵叫住,李淵表示自己老了,想要禪位給李世民,讓李世民自己找人看看那天是黃道吉日,舉辦禪位大典後就辦理李世民的登基大典。

    李世民被李淵整得心情是三起三落,此時已然沒有心情享受這件事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

    太史局很快就推算出黃道吉日,伍德九年九月四日。

    李淵下旨通告全國,並宣佈全國大慶三天,要普天同慶。從此時起所有相關的官員開始忙碌起來。

    內宮這些日子也很忙,他們要在吉日以前,將宮殿的吉服趕製出來,不能出現紕漏。

    很快就到了禪位和登基的日子了。

    李寬已經養成了早起的習慣,素娥服侍李寬梳洗完畢後,將昨晚才送來的李寬吉服穿上,素娥幫李寬穿戴整齊,李寬用罷了早膳,就直奔含元殿。

    七歲的小李寬很快就到了含元殿前,只是李寬第一次來到所謂的前朝。看見穿著各色朝服的人們,李寬認識的人不多,許多臣子不知道李寬是誰,而一些老臣是知道李寬是楚王,都友善的對李寬笑笑,沒有人喧嘩,全都安安靜靜地排著隊,依次進入含元殿。

    李寬被人領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李寬現在是有爵無職,被安排的宗室所在的區域,看看周圍的人,有老有少,胖瘦高矮個不同。但是一個個正襟威嚴,目不斜視,在李寬看來與其說是活人,倒更像是木雕石刻的假人,除了承乾和青雀幾個人以外,自己基本上沒有認識的。

    鐘聲剛停,一名太監高聲揚起「陛下駕到,諸臣拜見」李寬隨流跪拜下,李世民陪伴李淵走向龍椅,李寬沒有看到他們著裝,只有兩道黃明衣服從自己眼前飄過,一會李淵的聲音響起「諸卿平身。」由於較遠,李寬見不到他們表情,只有兩個黃光在亮,李寬還在心裡想,這就是王霸之氣。李寬還在走神,只見一名太監手捧一沉香木盒,李寬不知道是什麼,李世民眼睛都亮了。這就是是李淵禪位的旨意,

    「陛下有旨,百官跪接聖旨,聽宣。」

    李世民跪下接旨,全臣也跪下。

    「皇帝若曰:朕每觀上古之書,以堯舜為始者,蓋以禪讓之典,垂於無窮。故封泰山,禪梁父,略可道者七十二君,則知天下至公,非一姓獨有。自古明王聖帝,焦思勞神,惴若納隍,坐以待旦,莫不居之則兢畏,去之則逸安。且軒轅非不明,放勳非不聖,尚欲游於姑射,休彼太庭。矧乎歷數尋終,期運久謝,屬於孤藐,統御萬方者哉!況自懿祖之後,嬖倖亂朝,禍起有階,政漸無象。天綱幅裂,海水橫流,四紀於茲,群生無庇。洎乎喪亂,誰其底綏。洎於小子,粵以幼年,繼茲衰緒。豈茲沖昧,能守洪基?惟太子聖在躬,體於上哲。奮揚神武,戡定區夏,大功二十,光著冊書。北越陰山,南逾瘴海,東至碣石,西暨流沙,懷生之倫,罔不悅附。矧予寡昧,危而獲存。今則上察天文,下觀人願,是土德終極之際,乃金行兆應之辰。況九載之間,彗星三見,布新除舊,厥有明徵。謳歌所歸,屬在睿德………」

    等讀完聖旨,李世民率文武百官三呼萬歲,行三跪九叩大禮接旨,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下完成了禪位大典,內侍隨機從後面搬出了一套龍書案和龍騎來,擺放在李淵的旁邊,從現在開始李淵就是皇帝了,而是太上皇了,也就意味著李淵的政治生命徹底結束了。李寬看著神情黯然的李淵,悲鳴之情油然而生。

    隨即李世民的登基大典正式開始了。

    有一名太監走到前面,手捧聖旨慢慢展開。

    「皇帝臣世民,敢用玄牡,昭告皇皇后帝:歷數有歸,欽若景運,以命於裕。夫樹君司民,天下為公,德充帝王,樂推攸集。…………遂至帝王遷播,宗祀湮滅………則皇祚克復。及危而能持,顛而能扶,奸宄具殲,僭偽必滅。誠否終必泰,興廢有期。至於撥亂濟民………。歲月茲著。是以群公卿士,億兆夷人………遂逼群議,恭茲大禮。猥以寡德,托於兆民之上。雖仰畏天威,略是小節,顧深永懷,祗懼若厲。敬簡元日,升壇受禪,告類上帝。」

    聽著太監宣讀完登基詔書,接受了百官的朝賀。李世民笑呵呵地坐上龍椅,李世民對傳旨太監一點頭,說了一字「宣」太監拿出另一道聖旨開讀起來。

    「……程知節拜太子右衛率,食實封七百戶……尉遲敬德授予太子左衛率,食實封七百戶……杜如晦功擢拜太子左庶子,食實封八百戶……。

    李寬此時已經很是無聊。禪位和登基的大典,對於李寬來說枯燥至極,自己現在又無法退場,早就後悔昨天為什麼沒有裝病,而躲開這樣漫長乏味的場合。李寬知道在登基大典完了還有一場封後大典,現在的李寬簡直是欲哭無淚。

    不知道過了多久,李世民身後走出一名身穿內侍總管衣服的內侍,不慌不忙的從衣袖中拿出一道聖旨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嫡長子李承乾……用命使禮官持節冊命爾為中山郡王」

    好不容易聽完冊封承乾的詔書,認為登基大典已經結束的李寬一抬頭。

    只見太監又拿出另一份甚至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見古公祖、父之跡,然後知王業之難。………咨爾李恪,乃朕之三子,質重性和………是用命使禮官持節冊命爾為漢王。四子李泰………事臣僕,是用命使禮官持節冊命爾為魏王」。

    李寬看見一道道聖旨,頓時頭暈目眩。

    「楚王李寬從四下:中大夫,食實封七百戶……」李寬迷迷糊糊聽到自己的名字,連眼睛都沒有睜開。

    李寬只是在內心中不斷祈禱趕快結束,這是的李寬已經不知道是什麼時辰了,感覺到的是又餓又渴還困。

    好不容易登基大典完畢,就剩下二個項目了,一個是封後大典,一個國宴。

    封後大典要比前面簡單了許多。冊皇后之禮稱「嘉禮」。皇帝下旨通知各衙門準備。禮部奏請由大學士、尚書各一人充當冊封的正、副使,還要準備好金冊、金寶,內閣大學士或翰林學士撰寫好冊文、寶文。行禮前皇帝還要派官員祭天、地和太廟。

    封後大典已畢。這時殿外已經黑了下來

    唐朝朝的賜宴是有講究的,不是什麼人都能參加的。大部分都是世襲的勳貴,文武官員能參加的可不多。

    此時文武官員已經在文武百官都到丹墀按序班排好,至於李世民則是在麟德殿裡面,等待著自己升座的時候。一名太監拿著淨鞭出來,辟啪連甩三響,麟德殿的簾子捲起來。這個時候文武百官在開始準備進入麟德殿,在這之前是決不允許進入的。

    鼓聲第三遍響起,導駕官前導,尚寶司棒著玉璽前行,設在皇極門東西兩面的大樂、設在皇極殿內的中和韶樂一起奏「飛龍引」之曲。李世民在內侍的引領下緩步的走了出來,走到龍書案的後面,坐到自己的龍椅上。

    大臣們此時全都看著李世民,這位天子雖然年紀不大,可是卻沒有一個人敢小看他。那些小看李世民的大臣此時已經不知道在哪裡了,對於李世民,這些大臣都是發自內心的敬畏。

    外贊排班,班齊鞠躬,奏「風雲會」之曲,再奏「慶皇都」之樂,三奏「喜昇平」之樂。

    李寬看著前面的大臣,心裡輕輕的歎了口氣,這樣的形式主義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改一改。大唐朝已經和後世一樣了,全是形式主義,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取消這些形式主義?在場的官員們並沒有多麼激動,他們早就把大朝會當成例行公事了,甚至因為有人起床太早,腦袋一點一點的打瞌睡,便有專設的「糾儀御史」來提醒他,叫官員們不要交頭接耳的說話、不要打瞌睡。

    此時站在下面的大部分都是世襲勳貴,文官武將都要四品以上,。大殿裡的人並不多,所以李寬能夠把所有人神情都看在眼裡。

    御宴終於要開始了。御宴不是簡單的宴席,作唐朝大臣福利的一種,國宴本身就是非常隆重的一件事情。

    光祿寺設酒亭於御座下西,膳亭於御座下東,珍羞美味亭於酒膳亭之東西,設御筵於御座東西。儀禮司請升座,大樂奏響,李世民前後導引慢慢走上御座,樂聲停歇。

    太監甩響淨鞭三聲,文武上殿不由正門,而是從東西兩側分別進入皇極殿內,此時大圓桌子、高腳椅子都已經擺好,但群臣不忙入座,先要朝皇帝贊拜如儀。

    在大臣們三拜九叩之後,光祿寺進御筵,大樂再次奏響,在王德為首的太監向御前獻花。光祿寺卿開爵注酒,端到御前進第一爵,教坊司奏《炎精之曲》。

    陸續換了《皇風之曲》、《平定天下之舞》等七套曲、舞,除了第一道酒群臣跪拜贊禮,之後每一道曲、舞都要朝御前進酒、進湯,群臣還得站起來肅立。

    這一會兒跪、一會兒站、一會兒坐,繁瑣的程序整整七遍,搞得李寬一個頭兩個大。這套程序做下來,飯菜還沒入口呢。

    好不容易把全套程序鬧完了,李寬看到有些白髮蒼蒼的老臣額角都在冒冷汗。這些做到文職武將都是四品以上的臣僚,多數是官場上幾十年的老油條,大約參加國宴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一個個沒精打采不耐煩之極,根本沒有什麼誠惶誠恐、受寵若驚的感覺。

    對與這些人來說,這樣的賜宴還不如不參加的好,本來好好的一個節日,結果累的半死。李寬相信這麼一番折騰下來,這些老大臣回去也就是只能趟在床上。

    七遍樂、舞,七次進酒、進湯,總算搞定了之後,從皇帝到臣子齊刷刷如釋重負。

    李寬頗為無奈地歎了口氣,總算能吃飯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